歷史上太上皇退居二線的六大原因分別是什麼?

太上皇,古代皇權政治的特殊產物。辭書的解釋是皇帝的父親,也叫太上皇帝,簡稱上皇。不過,第一個被稱為太上皇的秦莊襄王,卻是死後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後,漢高祖劉邦亦尊其父太公為太上皇。這兩個早期的太上皇,和後來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種情況有著天壤之別。由皇帝而太上皇,用當代政治語彙說叫「退居二線」。檢索史籍,名正言順的太上皇有:西晉惠帝司馬衷,十六國時代大涼天王呂光,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北齊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北周宣帝宇文贇,隋煬帝楊廣,唐代高祖李淵,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順宗李誦,唐昭宗李曄,;宋代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西夏神宗李遵頊,西遼直魯古,明英宗朱祁鎮;清高宗弘曆,即乾隆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位太上皇。皇帝寶座之極具誘惑力,可以說是「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坐上去誠然不易,而下來更是非常之難,要麼病死於龍榻,要麼被另一個「英雄」武力趕下台;活著能讓出皇帝寶座米便是讓給自己的兒子,畢竟也很難得。權迷心竅如唐宣宗,大臣請他早建太子,他一聽此言便滿臉不高興:「若早建太子,則朕遂為閑人。」視權力為命根子,皇帝老兒最怕「下崗」,那些禪位去做太上皇的,實乃形勢所迫,不得不為之。

縱觀中國二千多年的皇帝史,一般說來,皇帝禪位而成為太上皇,有以下五大原因:第一大原因,國事艱難,居安思危,主動去當太上皇。當國家事事艱難之時,皇帝的皇冠便變為了「愁帽」,甚者寶座搖搖欲墜,朝不保夕,於是有的皇帝居安思危,便主動摘去愁帽、離開危座。高湛是北齊第四任皇帝,史稱武成帝,本性好玩,佞臣和士開則公然勸他不必為政事勞心費神,當趁年輕及時行樂,「一日取樂,可敵千年」!此言正中玩主下懷。而當時的外部環境又很不利於高湛行樂:強敵北周聯合突厥屢次攻擊北齊,干戈不息,操勞國事,委實惱人,他遂臨陣撂挑子,傳位於太子高緯,自稱太上皇,專務吃喝玩樂去了。

高緯史稱後主,其玩性實在乃父之上。儘管此時北周愈益強大,志在吞齊,江南陳國亦隨時準備趁火打劫,高緯仍自編自彈自唱《無愁之曲》,因有「無愁天子」之稱。「無愁天子」愁更多,待周兵一路追殺過來,圍攻齊都鄴城,高緯全無演唱《無愁》曲的洒脫,愁眉緊蹙,計無聽出,唯有自摘愁帽一招,皇冠讓給八歲的兒子高恆去戴,自己做太上皇吧。國難當頭,一推了之,大概只有「無愁天子」能想出這「高招」。你成年人扛不起的重擔,卻壓給一個兒童,這不是拿治國當兒戲嗎?事實上,高緯的太上皇只做了一個月,便當了俘虜,很快就被砍了腦袋。唐睿宗李旦登上龍椅,得力於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二人。緣此,太平公主權傾內外,而李隆基則以功高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與太子姑侄鬥法,矛盾日益凸現,朝臣亦分為對立兩派,雙方明爭暗鬥,不可開交。面對親人重臣之間的紛爭,睿宗亦莫知所從,深感煩惱,最後,他採納了一道士「無為」的建言,迴避矛盾,一退了之,只當了兩年皇帝,便傳位於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這些「太上皇」:或自願讓位或被迫禪位,宋也不少(下)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有什麼區別?
解密:同一朝代的「開國」和「中興」的兩位太上皇,不同命運!
爺爺篡了孫子的皇位,還稱孫子為太上皇,孫子複位後又把爺爺殺了
趣談太上皇

TAG:歷史 | 原因 | 太上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