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內容與方法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內容與方法

----南京市民講堂講演紀要 孫雲曉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有個好孩子。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有好習慣的孩子是好孩子,是走遍天下都讓父母放心的孩子。所謂麻煩的孩子就是有一身壞習慣的孩子,可能會讓父母一輩子都不得安寧。今天,我們就重點講講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教育的現狀 全世界都發現今天的孩子不好教育,中國也進入了有史以來最難教育孩子的時代。 ●父母權威地位動搖 教育的首要挑戰不是獨生子女問題,也不是學習壓力問題,而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1997年,我在法國開會,幾百個專家形成共識:在計算機時代,成年人心懷恐懼、疑慮重重,而青少年則無所畏懼、滿懷欣喜。信息化時代動搖了老師和父母的權威地位,孩子的優勢越來越多,父母的優勢越來越少,父母在某些事情上還要請教孩子。因此,今日社會出現了「複雜的對象,簡單的教育」的現象。 ●時代充滿性誘惑 一方面孩子的發育大大提前。1999年一項調查發現,現代城市女孩初次來例假的平均年齡是12.54歲,男孩第一次遺精的平均年齡是13.85歲,比過去提前了一兩年。另一方面,中國的性教育水平還非常落後,社會、網路上到處充斥著性的誘惑,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容易因為無知而鑄成大錯或是受到侵害,父母們隨著孩子的成長心中也是忐忑不安。 習慣的重要性 雖然全國的父母並沒有聚在一起開過會,但他們都說大致相同的話:「別看電視了,別上網了,你要不好好學習,以後就考不上好中學、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將來怎能養活自己?」經常聽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這樣嘮叨。這樣的話說一兩次可以讓孩子產生危機感,但說多了,反而會適得其反。有許多父母曾向我抱怨說,我的孩子不可救藥了,都說了他800遍,他還是改不掉壞毛病。我回答說,如果你說他8000遍,他更改不掉。孩子養成一種壞習慣一定是有某種原因的,這時候他需要的是幫助和引導而不是訓斥。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好習慣。 ●習慣的含義 人的動作70%都是習慣動作。習慣就是人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從心理學角度而言,習慣就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穩固的鏈接,有某種刺激出現,必然就有某種反應發生。打個比方,只要在講台前,我的手機肯定處於靜音狀態,這就是一個習慣,這個習慣背後的觀念就是如果我的手機在會場上響起,我會感到很慚愧,因為我影響了別人。俄羅斯有位著名的教育學家烏申斯基,對習慣有句非常精彩的描述:習慣是我們存放在神經系統中的道德資本,你有了好的習慣,一輩子就享受不盡它的利息,你有了壞的習慣,一輩子就償還不盡它的債務,壞習慣能以它不斷增長的利息讓你最好的計劃破產。這話是多麼深刻! ●好習慣的意義 有些人可能認為現在講習慣有點過時,認為習慣會影響孩子的創新,我認為恰恰相反,養成好的習慣是人的解放!在孩子的成長中,很多壞習慣就像繩索一樣把孩子束縛住了,比如上課不認真聽講、亂花錢、不守信用等行為習慣對孩子的壞影響是很直接的,這些都是人的低級行為,而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就是把孩子從低級行為中解放出來,獲得更好的發展。 在少年兒童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培養一系列基本的良好習慣,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具有重大意義:良好的習慣可以促進少年兒童基本素質的提高,良好的習慣是少年兒童能力的重要生長點,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某些人格特質有促進作用,良好習慣的積累、整合和升華必將對少年兒童健全人格的發展和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為少年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習慣的培養 孩子的成長,關鍵在於培養做人、做事、學習的好習慣。 ●培養做人的習慣做人的核心是要有愛心。沒有孝心的孩子很難有愛心。兒童明白道理是由近及遠、由淺及深的過程,古人在《禮記》中說「立愛自親始」,就是培養孩子的愛心要從孝敬長輩開始。對孩子關愛最多的人莫多於他的父母和家人長輩,如果孩子對這些最親近的人也產生不了愛心、孝敬之心,你還指望他去愛別人,這是不現實的。所以,看一個孩子有沒有愛心,做人方面有沒有好習慣,首先看他有沒有孝心。現實問題在於,現在的父母包括父輩和祖輩對孩子很有愛心,而孩子對父輩、祖輩的孝心是很不足的。比如,問父母孩子的生日是哪天,沒有一個父母不知道,都記得牢牢的。給孩子過生日是家庭的大事情,可是倒過來問孩子,父母的生日是什麼時候,如果不經過教育、引導,能記住的不超過一半。而且在孩子生日那天,慶賀的第一主題應該是感謝父母,因為孩子生出來的那天是「父憂母難日」,但現實中很少有哪個生日會是以此為主題的,好像我們的孩子都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這是因為沒有形成習慣。

《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介紹過一個與眾不同的家庭,國家有國慶日,這家有家慶日,是什麼日子?是爸爸、媽媽的結婚紀念日。一年一年地過,孩子現在都已經很大了,但家裡最重要的一天還是這個家慶日,每逢這一天,孩子就會給父母準備很好的禮物,然後盛裝聚在一起慶祝,非常有意義。是父母的相親相愛才有了這個家庭,難道不值得慶祝嗎?可以說,這是愛的教育,這是性的教育,這是感恩的教育,這讓孩子懂得了家的意義,並養成了一種好的習慣。 《三字經》說得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孩子生下來都是很好的孩子,只是受到不同的教育養成不同的習慣,所以才會有很大差別。比如對小孩子說,叔叔想吃你手裡的冰棍,小孩子一般都很乖,同意了,你就把冰棍拿過來,假裝放到嘴邊,就開始誇孩子:你真乖,叔叔不愛吃,還是你吃吧。要是有哪個大人不開竅的,真把冰棍塞進嘴巴了,那孩子多半會「哇」地哭起來!連小孩童都知道真吃是不對的,假吃才好,這叫什麼教育啊?很多家庭,父母買了好吃的都留給子女,自己不吃,也不讓別人吃,而是看著孩子吃,這樣培養孩子,一開始還覺得是樂趣,後來才發現孩子變得很「獨」,獨吃、獨佔、獨霸、獨享!等受不了了,再想去改變就很難了。 有一個很耐人尋味的案例。北京有位周媽媽,一家三口人都愛吃桔子,可她買桔子不按斤數去買,而是按3的倍數去買。晚飯後吃桔子時,媽媽的規矩是叫兒子拿3個桔子,洗凈了每人一個。有一次,就剩3個桔子了,兒子沒像往常一樣把桔子遞過來,而是用眼睛看著爸爸媽媽,那個意思就是說,就剩3個了,你們倆還吃啊?這位媽媽對爸爸使了眼色,吃!結果夫妻倆就開始剝桔子吃,爸爸媽媽這邊剝桔子,兒子那邊就開始流眼淚,心裡話就是「真吃啊,都不留給我,你們真狠心啊!」這位媽媽後來告訴我說,我把這個桔子吃下去了,但一點味兒都沒吃出來。我說你做得對,現在的孩子他不缺兩個桔子,他缺的是心中有他人。所以我給諸位父母一個忠告:千萬別讓您的孩子吃獨食!您教育孩子的最低水平就是吃東西一人一份,您要把自己的那份有滋有味地吃下去就是好的教育。孩子長大的過程是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過程,是社會化的過程。什麼叫社會化,通俗點說就是當孩子的心裡能想到別人了,他的社會化就開始了,當他能處理好你我他之間的關係,他的社會化就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那個分桔子的孩子2000年考上了北京大學,收到了親戚朋友祝賀給的500元錢。連他媽媽都沒想到,春節回家看奶奶,這孩子就把這500元錢都給了他的奶奶。大家想想看,如果現在的孩子有500元屬於自己的錢,能捨得給一位遠方的老人,那是很不容易的!為什麼這個孩子如此有孝心?這就是一種習慣的養成。美國人認為21天養成一個習慣。根據我們的研究,養成不同的習慣需要的時間不同,一些複雜的習慣需要30-50天。這位周媽媽怎麼培養兒子的孝心呢?家裡只要做好吃的,就讓孩子先送一份給住在附近的姥爺姥姥,每月給遠方的爺爺奶奶匯款讓孩子去郵電局辦手續還寫上問候的話。多少個21天過去了,孩子有孝心的習慣就養成了。這也是孔老夫子的忠告,叫做「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就是說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像他的天性一樣表現得很自然。明智的父母要對孩子藏起一般的愛心,越愛他就越不能讓他獨吃獨佔,因為一個獨吃獨佔的孩子是不可能與大家友善相處的。 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現在孩子出現問題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小的時候太嬌慣,太放縱,到最後看不行了,就嚴加管教。但是往往孩子已經養成壞習慣了,你突然又不許孩子這麼做,他肯定受不了,這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是離家出走。所以孩子的教育與成長是雙軌道的,是兩個輪子前進的,既要讓孩子自由快樂,又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才是平穩發展。如果兩者缺其一,孩子有可能會畸形發展。給孩子自由快樂的童年非常需要,但是決不等於放縱孩子,愛孩子就要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培養做事的習慣 做事的核心是要遵守規則,培養責任心、抗挫能力。大家一定有感受,覺得沒有責任心,沒有抗挫能力的孩子長不大。今天最讓我們擔心的也是孩子責任心不強的問題,這都源於我們成年人從小剝奪了孩子的責任。1993年我寫了一篇引發全國教育大討論的文章,叫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揭示中國的教育危機四伏。父母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其他什麼都不用你管。」這句話體現了多麼可怕的國民共識啊!孩子光學習好就行嗎?有一年,我在教育部開會,聽中國最著名的一所大學的負責人說,考進這所大學的學生里有35人有自殺的傾向。考進中國最好的學府,那在成績上都是百里甚至千里萬里挑一的,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人格上有問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問題。就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教育走進了一個新的誤區:在反思教育的時候,都認為對孩子太嚴厲,批評太多了,從而提倡一種激勵教育,對孩子要多加賞識和表揚,而忽略或放棄了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我一向認為:對孩子以表揚為主永遠是對的,但是對孩子不能沒有批評也永遠是對的。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是危險的教育。曾經有一所私立學校規定不許批評孩子,我說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父母的一個神聖的職責就是對孩子說「不」,並且堅持到底。在這個世界上,父母不對孩子說「不」,還有誰對孩子說「不」呢?一個從沒有被批評過的孩子是很危險的。我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講課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14歲的男孩子和老師發生了矛盾,他上課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向老師背後甩鋼筆水,「啪」,往老師的衣服上甩了1滴鋼筆水。老師感覺到了,一看衣服上有4滴鋼筆水就問,幹什麼?男孩就說了,我只甩了1滴,其他3滴不是我甩的,這老師就特生氣,說不是你甩的是誰甩的?做了壞事還不承認?我看你就像人渣!這話從老師嘴裡說出來是很沒水平的,說這種話的老師有違師德,應當受到處罰。誰知這個男生回家就上吊自殺了,留了封遺書說,我要用我的死維護我的尊嚴,證明我就甩了1滴鋼筆水,不是4滴。一個14歲的孩子就這樣死了!大家怎麼看待這件事?老師說學生是人渣,這絕對是錯的,但是中國那麼多老師,你怎麼能保證每位老師都像聖人一樣呢?老師也會犯錯誤。老師犯點錯誤,你受了點委屈就自殺嗎?況且這件事跟你還不是沒有關係,你也不是沒有責任的。如果受點委屈就自殺,我們哪個孩子能長大?後來,我遇到出事學校的校長,我說這樣的孩子太脆弱了,應該多經受挫折訓練,誰知校長說,我們現在哪還敢批評學生啊!所以我給大家一個忠告:您再愛您的孩子,也不能指望全天下的人像您一樣愛您的孩子。一萬年都不可能!因為人是千差萬別的。您的孩子很難避免不受到委屈、麻煩、挫折、打擊,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那您做好準備了沒有?您的孩子能不能承受打擊與挫折?孩子就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在於有沒有讓他看到自己的責任,並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我們很多父母在帶小孩的時候,小孩摔倒了,大人就跺地,怪地面不好,撞到樹了,用手打樹,在孩子面前怪樹不好。長大了,小孩在外做錯點事,倒是會說自己孩子不對,讓孩子道個歉。接下來就會說,去學習吧,這件事就過去了。好像只要孩子回家學習了,就萬事皆休,天大的責任就跟孩子沒關係了。這樣長大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責任心的,因為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他所體驗的結果是不管做錯什麼事,只要說聲「對不起」就可以走人了,其他事就可以丟給父母操心解決了。中國的父母似乎是愛孩子的世界冠軍,什麼事都替孩子扛著,您替孩子扛得越多,孩子就越沒有責任心,碰到什麼事都是皇帝不急太監急,父母操透了心,孩子卻跟個沒事人似的。因此我建議:明智的父母應該藏起一半的愛心,讓孩子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經受一點挫折。 ● 培養學習的習慣 學習的核心是勇於創新。父母非常關心孩子的學習。但研究發現,學習習慣比學習成績和名次重要。有位高三老師,快退休了她對畢業班的同學說,你們是我帶的最後一屆學生,我教了那麼多學生,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我有學生能考上北大清華,如果誰能考上,我就獎勵他1000元錢。這錢可是老師準備從自己的腰包里掏的,結果這一年班裡有3位同學考上了北大清華,真是奇蹟。老師便用3個信封裝了3000元錢遞到3個學生手中,執意兌現諾言。學生推辭不下,說要給老師禮物,老師就說,我是要禮物,但不要你們花錢買的禮物,我要你們高中三年的課堂筆記、三年的家庭作業和三年的考試卷子。學生們說這沒問題,回家整理好就送給您。然後老師就開始研究這3個人的作業、筆記和試卷,發現一個共同點,不論是記筆記還是寫作業、考試,都是有條不紊、脈絡清晰,進而發現實際上學習成績的好壞取決於學習習慣的好壞。中國科學院有位心理學專家王極盛,他專門研究高考狀元,我們談過多次,發現高考狀元實際上就是學習習慣好的人,所以學習習慣很重要。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有四個習慣是最基本的:第一上課認真聽講;第二獨立完成作業;第三課後複習;第四課前預習。有這四個習慣的孩子,學習基本上都會很好。 最核心的習慣,就是怎麼讓孩子愛學習,養成一種愛讀書、愛思考、愛質疑的習慣。孩子在小的時候,好奇心很強,很好問,也很好說。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是一個胡說八道的年齡,而且是人越多就越愛說,所以,我們有些父母很害怕,老是叫孩子閉嘴,不許胡說。有一次講課時,我說提倡童言無忌、防止集體失語。課後就有一位當教師的母親問我,怎麼能讓孩子瞎說呢?我兒子6歲上一年級,有一天老師就問,人身上什麼是對稱的?很多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說眼睛、鼻子、耳朵、眉毛,我兒子最後站起來就說人的屁股是對稱的,男孩子的小蛋蛋是對稱的,媽媽的……幸虧是老師及時打住了,才沒胡說下去,結果課後老師就找我談話。您看,我兒子這麼小就烏七八糟了,長大了會不會變成流氓啊?我說,不會,6歲的孩子沒有流氓,他們的思維方式、推理方式和成人不一樣,不是邏輯推理而是頂針式的推理,我們不要用成人的思維來揣摩孩子的言行,也不要把兒童的特點當缺點。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一點,覺得他們在胡說八道而不讓他們亂說話,孩子好問、好說的天性就被壓抑了,好奇心也就沒了,又怎能養成熱愛學習、熱愛思考、熱愛質疑的習慣?還談什麼創新?所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孩子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是開放式的,無拘無束的。兒童教育使命可以概括為八個字:「發現兒童,解放兒童」。 我還有一個很深的感受,那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給孩子做出榜樣。比如在中小學時代,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等於在心裡裝了一台成長的發動機,會影響到他的一生。養成讀書的習慣,人一輩子不會感到寂寞,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人會一輩子不知所措。而如果父母讀書多,那我們的孩子讀書也會很多,父母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孩子,所以我們有些父母不要整天在電視機面前或是在麻將桌前沒完沒了,還要孩子考北大清華,這樣不行。父母要成為孩子的好榜樣,要將學習和讀書看成是一種享受,一件快樂的事情。當孩子在你的感染下也成為一位愛讀書的人,那你將是一位功德無量的父母,如果你讓你的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你就是一位成功的父母。 這裡我再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能很鮮明地告訴大家怎樣來培養一個孩子的好習慣。北京有個媽媽,她上五年級的兒子學習很不專心,寫一個小時的作業要站起來7回,一會兒打開冰箱吃點東西,一會兒打開電視看動畫片開始了沒有,一會兒站到窗前看風景,不到10分鐘就要動一會兒。這位媽媽在遠處看在眼裡,心裡也很著急,但她很擅長教育孩子。她就對孩子說,孩子,你是很聰明的,你如果努力肯定會學習得很好,但是我剛給你看了一下,你學習一個小時就停下7回做別的事,是不是有點多啊?這小孩馬上有點不好意思,讓媽媽看見了,而且自己都沒意識到站起來了7回,是過分了。而這位媽媽最有水平的話還在後面,媽媽說,孩子啊,我看你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3回就差不多了吧?兒子想媽媽挺寬容的,還讓站3回呢,就說3回就3回。媽媽說軍中無戲言,你要是能做到寫一小時的作業站起來的次數不超過3回,那當天晚上6點的動畫片,你可以隨便看。兒子一聽特別高興,以前看動畫片的時候總是不踏實,就怕媽媽隨時會來阻攔,現在可以隨便看,當然很開心。他媽媽又說,先別著急,有獎勵就有懲罰,如果你超過了3次,當天晚上的電視包括動畫片就都不能看了,行不行?孩子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於是就一口答應了下來。一個星期下來,兒子有3天做到了,當天晚上就大搖大擺地坐下來看電視,很是自豪,但是有2天沒做到,那兩天到了6點鐘,心裡就痒痒的,條件反射,想看動畫片。媽媽就說男子漢,說話算話,說什麼都不能看。這一對比感受,孩子以後在寫作業的時候就非常注意了,知道站起來只有3次,得省著點用,一個多月後,這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基本上就不站起來了。這個故事很耐人尋味,我總結了這位媽媽習慣培養的成功之道,叫「加減法」,即: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掉壞習慣用減法。什麼意思?你希望孩子有什麼好習慣,你就鼓勵他,指導他,讓他把好的行為不斷出現,出現的次數越多,好習慣越牢固。美國有位教育學家說,培養好習慣就像纏纜繩,只要你每天纏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好習慣就會變得牢不可破。改掉壞習慣也是,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才會一次改掉,更多的情況下需要一個過程,那就是遞減法。我在阿姆斯特丹看見還有店裡賣毒品的,就很奇怪國家怎麼能允許出賣毒品,人家告訴我那是賣給正在戒毒的人的,一下戒不掉憑著戒毒證來買,越買越少,這就是遞減法。有的父母不明白這個道理,常常是要求過嚴,一棒子打死,不留餘地,碰到上面的情況就會要求孩子一次都不許站起來。這時候,孩子站起來是受神經系統控制的,你越不讓他站起來他就越想站起來,就算你很有權威,站在孩子旁邊隨時監視著,孩子不動了,但他也難以安心寫作業,他耳朵還豎著,聽你什麼時候走,所以效果很不好。允許他站3次,留有餘地,做好了就獎,沒做到就罰,這是孩子最喜歡的方式。所以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最好的培養孩子的方式是讓孩子自己知道這是他最需要的習慣方式,他願意養成的習慣。 最後,我要說,幼兒園和小學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中學則是另一個關鍵時期。對於中學生來說,特別要養成兩個好習慣:第一人生要有目標;第二做事要有計劃。這叫智慧型的習慣。哈佛大學有項調查顯示,一般學生中有3%的人有清晰長遠的目標,13% 的人有模糊的目標,十年後這3%的人成了美國社會的精英層,所以有沒有目標和計劃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分界線,中學生階段是人生奠基立向的關鍵時期,要特別注意智慧型習慣的培養

推薦閱讀:

內容之馬與方法之車
腧穴的內容及命名
「八字」到底能算出哪些內容?|八字|內容
特定穴的內容和應用
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TAG:孩子 | 習慣 | 方法 | 好習慣 | 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