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欽點了五嶽|大象公會

遊客雲集的五嶽是怎樣確定的?為什麼五嶽的位置歷史上並不穩定?泰山的地位為什麼格外高?

文|伍雩

對多數中國遊客而言,五嶽幾乎是中國名山的代名詞,也是中國旅遊業開發最早的景區。每逢旅遊季,泰山、華山、嵩山等都人山人海,不時爆出景區超負荷運營、大量遊客擁堵滯留的負面新聞。

▍旅遊季的泰山遊客

不過,時至今日,隨著三清山、四姑娘山、梅里雪山等景區逐漸為人所知,「五嶽歸來不看山」的口號已經逐漸過時。

▍由上至下依次:三清山、四姑娘山、梅里雪山

在今日的中國版圖,尤其是西部地區,海拔 5000 米以上且景觀壯麗的高山為數眾多,以至於每年都有人倡議評選更高更美的新五嶽。

不過,用高度和風景要求五嶽,或許是從根本上誤解了五嶽的含義。

朝廷欽點的五嶽

中國人熱衷五嶽旅遊,源自童年時代積累的感情:作為小學課本收錄的名山大禮包,這五大景區的地位與北京天安門和桂林山水相當,是中國兒童對祖國錦繡山河的最初印象。

不過,根據傳統儒家理論,五嶽根本不是普通人的旅遊區,而是天子和諸侯的祭祀場所。

祭祀山嶽,源於上古的山神崇拜。古人認為,位置重要、形態險峻的高山具有神性,因此各地諸侯都要定期祭祀本國境內的大山,祈求保佑農業收成、宗室平安以及戰爭勝利。

作為最早的岳山,泰山的「泰」字即通假「太」、「大」,泰山就是大山的意思。先秦時期,其他各國也有自己的「太山」,例如華山是「華大山」,霍山是「霍太山」。

▍封泰山碑的拓片,封泰山碑系秦始皇巡泰山時所立

現代人所知的五嶽概念,在周代初步成型,《爾雅》《周禮》已出現「岱恆華衡嵩」的五嶽體系。

據《禮記》記載,帝王需五年一巡狩,視察諸侯守御的各地,經過一系列禮儀後,巡狩在封禪活動中達到高潮,也就是在山頂和山下分別祭天祀地。在這種儀式中,大山就是君王與天地溝通的媒介。

根據漢代經學家許慎的說法,所謂「岳」,指的就是「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

因此,周代強調全國各地這五座祭祀用的大山,與周天子「天下共主」「溝通天地」的地位有著緊密的聯繫。

由於五嶽與天子巡狩聯繫在一起,它也與九州、華夏等概念一樣,成了中原王朝地理疆域的一種觀念標識。

這一套完整的地德體系,合稱「鎮海岳瀆」。瀆與海分別是大江大海,鎮和岳則是名山系統。天下有名的九大山嶽被分為兩組,先按五方挑選出岳,作為一等名山,餘下的則是鎮,是二等名山。「五嶽四鎮」,合起來九座山,又與九州相對應。

不過,《周禮》雖已提出五嶽體系,乃至發展出「鎮海岳瀆」,但除泰山外其他幾岳的具體方位長期不能確定,以至於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的五次巡遊里,只能在泰山封禪一次。

五嶽的具體位置,直到西漢才第一次確定:神爵元年,漢宣帝頒布詔書,以東嶽泰山、中嶽嵩山、南嶽天柱山、西嶽華山和北嶽恆山為五嶽。

五嶽祭祀正式納入朝廷制度,基礎設施建設因而也漸入軌道。各個山嶽下都形成了小城,設有舉行祭禮的岳廟,如泰安古城就是以岱廟為中心發展而來,衡陽、華陰的命名則是呼應了山嶽與城鎮的位置關係。

有些類似城鎮的地名直接出自朝廷的祭祀活動,如登封就源自武則天封禪嵩山,沿用至今。

由於朝廷的區別對待,五嶽之間的地位也不完全平等。

泰山因為有秦始皇封禪的加持而成為五嶽至尊,歷代帝王封禪也最為密集,共有七位皇帝在泰山封禪,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與宋真宗。

其中,除了宋真宗是在澶淵之盟受辱後靠封禪來爭面子,其餘的封禪活動都頗有道路自信。

其他帝王也不乏夢想封禪泰山者,只是因國土不全,不符合儒生們的封禪條件而難以如願。

北魏孝文帝即是此類典型,至北魏末年,朝不保夕的節閔帝也依舊保留著這一夢想,讓詞臣做了一篇《封禪書》。高齊代魏之後,封禪泰山的願望仍未消逝,只得在多位君王的墓誌上留下遺憾。

▍如今泰山的「封禪大典」

遷都還是移岳

由於五嶽成為了中原王朝地理疆域的地標,又與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封禪活動緊密相關,追求王朝正統性的朝代,均會認真對待岳的問題。

最重要的考量有兩方面,一是岳的邊界最好與王朝四方相當,二是都城與岳的關係。最理想的情形下,國都靠近中嶽,而東西南北四岳各如其方。

▍《史記·封禪書》對這一理念作了詳細的記載

秦始皇登帝位後即巡行天下,祭祀山川,但是秦都咸陽卻不在五嶽之內,五嶽四瀆都在咸陽以東。為彌補這一缺憾,秦始皇乾脆讓祠官重新編訂了十二名山,結果未能延續下去。

西漢之後,五嶽祭祀成了歷朝歷代都遵循的定製。若是都城與五嶽的相對關係不太理想,兩種調整情形經常發生:重新挑選岳山,或是遷都。

這一點對於北方民族政權尤其重要,因為「天子居天下之中」不僅是理想的政治格局,更會觸及政權合法性的現實問題。

北魏的孝文帝就曾立排眾議,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其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原先的都城在「恆山以北、九州之外」,不符合五嶽岳域,出了正統的九州範圍。

清代也同樣面臨正統性的難題。清代定都北京,雖然將北嶽從河北曲陽改到山西渾源,使得岳域北擴,但是渾源仍然地處北京西南方,不夠理想。

▍一般認為北嶽北遷是為了照顧北京的位置,但渾源恆山臨近北緯 39.5 度,而北京城牆北部緊鄰 40 度線,仍在北嶽的北邊。圖為清康熙時期的《皇輿全覽圖》中北京和渾源恆山的相對位置。

於是,康熙在兩次登臨泰山以後,憤然創作了一篇《泰山山脈自長白山來》,提出了「泰山實發龍於長白山」的地理髮明,並在朝堂上反覆向大臣們科普。

康熙地理學的政治意義顯而易見:雖然從現代地質地理的角度來看,泰山與長白山完全是不同的山系,但康熙一舉將清代的五嶽岳域擴展到了天池邊,充分滿足了清朝繼受天下的正統性需要。

此後,長白山被敕封為山神,祭祀禮儀等同於五嶽。

至於中原起家的王朝,王權正統性毋須申辯,也就不會強求到遷都的地步。西漢和唐朝建都長安,五嶽都在國都東面;南宋都城杭州和明初都城南京,偏東南,均不算理想的國都位置。

當國家重心有所變動時,遷岳也是選項之一。

「岳隨都定」的做法,有深遠的理論基礎。根據對經書的解讀,宗周在豐鎬,而西嶽華山在東,所以改以另一座大山為周之西嶽。可見自其起源之初,五嶽就具備變來變去的靈活性,遷岳合理合法。

特別是許多領土和勢力範圍有限的王朝,如南漢、吳越、閩國等五代十國的諸多小政權,無論怎樣設置首都,也不可能符合傳統五嶽的地理要求,只能在自家境內重新設置五嶽。

雲南的南詔和東北的新羅政權,也效仿著制定了自己的五嶽,南詔滅亡以後其五嶽影響猶存,元世祖就曾封麗江玉龍雪山為「大聖北嶽定國安邦景帝」。

朝鮮也受中國五嶽文化影響較深。流行於 17 世紀的朝鮮的 「天下圖」,描繪的就是一副嵩山在中原,四岳各如其方的理想秩序。今日韓國的慶州五峰與日月五峰圖等文化遺產,均是受中國五嶽影響的衍生文化。

在中原王朝,主要的遷岳發生過兩次。

一次是南嶽的南遷。從西漢到南北朝時期,南嶽衡山是指安徽霍山或稱天柱山(今霍山縣西南),隋唐之後才改到湖南衡山。

這次南遷,既有經學理論的因素,也有南方經濟發展的影響,但總歸是一次將國土重心挪向廣大南方的變動。

▍今天湖南衡山南嶽大廟的聖帝殿

另一次變動,則是北嶽的遷移。從漢代至元代,北嶽恆山均指河北曲陽的大茂山。但到明清時期,北嶽被改到至山西渾源。

北嶽的改遷,主要是出於軍事信仰與軍事部署的原因。

五代至宋遼時期,曲陽大茂山始終處於中原王朝與草原民族的邊界,歷代王朝的邊患,逐漸使北嶽獨自發展出了一種軍事信仰。與此同時,曲陽的岳廟設施在戰亂中屢遭兵禍,使得北嶽聲望日衰。

▍今天河北曲陽北嶽廟的德寧之殿

到了明代,朝中大臣追溯經典,提出渾源恆山才是正統北嶽的說法。在明代邊防中,大同又是九邊重鎮之一,渾源恆山的地位和影響隨之不斷上升,到清代最終贏得了北嶽爭奪戰的勝利。也許是受歷史的拖累,山西恆山是五嶽中唯一未評上 5A 級的景點。

如前文所述,這次遷岳與首都的位置並無關係——在明代疆域里,已找不到比北京更靠北的名山了。

時至今日,位於北緯 39°42′的北嶽恆山,仍處在北京的西南方,北京仍處在五嶽之外。

可喜的是,就在北京南方不遠處、位於北緯 38°56′N 的雄安新區,恰好坐落在北嶽以南,五嶽之內。

推薦閱讀:

表友秀表:再拿下一塊愛彼 入手大象灰盤
東南亞最強宮斗男主,又上台了|大象公會
吉祥風水物-大象
導遊在泰國被大象踩踏死亡 中國駐泰使館回應
日本燈籠中國掛 | 大象公會

TAG:大象 | 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