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  記憶北京的「城」與「文」

首都博物館記憶北京的「城」與「文」本報記者 宦佳《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5年10月24日 第08 版)

老北京民俗展

五彩龍紋盤

獨樂寺塔玻璃瓶

長信宮燈2015年,是北京建城的第3060年。西方有位哲人曾說,一座城市如果只能去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應該是它的博物館。無論是對於一個國家,還是對於一座城市,博物館都是保留著一個群體的記憶的地方。它告訴我們歷史從何時開始,今天從哪裡走來。於1953年開始籌備的首都博物館,承載著北京三千年建城史的文明精粹。原館址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孔廟;新館則於2005年12月開始試運行,2006年5月18日正式開館,距今也恰好有了10年的時間。1 「城市史」的主題特色鮮明從一個參觀者的直觀感受講,首都博物館最大的特色,在於它「城市史」的主題非常鮮明。首博的新館建在長安街旁,雄渾古樸的建築也成了長安街「一景」。無論是建築物外在的石質幕牆和巨大屋蓋,還是走進博物館後就會立刻吸引眼球的青銅裝飾,還有遙相呼應的矩形展館與橢圓形展館,高大通透的效果與古樸別緻的設計無不體現出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新館分為地上5層、地下2層,總建築面積達6.38萬平方米,常設的展覽以首都博物館歷年收藏和北京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鑒國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形成獨具北京特色的現代化展陳。目前常設展覽部分共展出館藏文物5000多件。尤其是其中《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等地域文化色彩濃厚的展覽,從展品選擇、展廳布置等方面都根據北京的歷史文化特點作了特別的設計,令參觀者彷彿走進了歷史,全方位地感受老北京的民俗風情。「為了讓參觀者能夠生動地理解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我們在民俗展廳里,把老北京民俗分為結婚、生子、祝壽、過年4個主題,巧妙地濃縮在老北京的一戶衚衕人家裡,用四合院的院落將各個主題展廳串聯起來。你看這裡展出的很多展品,年代都不算太久遠,基本是清末民初的老百姓家裡會用到的東西,不管是這些大姑娘小媳婦戴的絨花,還是為新生兒縫的虎頭帽虎頭鞋,很多是我們從民間收集起來的,非常真實地反映了我們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首都博物館講解員對本報記者介紹說。道已定,器不遠。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個基本陳列,首博里還通過《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教藝術精品展》6個常設的精品陳列,從不同的器物角度描繪北京歷史文化的寧靜與沸騰。在首都博物館館長郭小凌看來,作為家庭和學校之外的第三公共文化空間,博物館不僅是歷史文化的展示窗口、對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提升個人素質的高雅休閑、文化消費場所。除了常設展覽,首博里不斷更新的臨時展覽也別具精彩,中國其他地區的文化、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成為市民學習和思考的絕佳平台。2 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水準高一座博物館的靈魂,在於文物,也在於文保。無論是象徵著國家政權、鑄有銘文26字的青銅禮器堇鼎,還是白釉上以紅、綠、黃彩繪海水雲龍紋的嘉靖年間五彩龍紋盤;無論是鎮館之寶、定位了北京建城史的克盉、克罍,還是鬼斧神工的水月觀音像……今天的首都博物館,文物的等級之高、藏品之精,都達到了國內一流、國際先進博物館的水準。不過,文物藏品只是一座博物館的一張面孔。文保技術、文物研究、文化傳播等許多張面孔共同搭起了一座溝通歷史與現代的博物館「橋樑」。正如郭小凌館長所言,一個好的博物館要滿足幾個最基本的參數,首先是要有好的藏品,文物藏品精品多,覆蓋面廣,包括一些僅存的精品;其次,館舍的面積與設備設施條件,科研與文保技術水平,展陳內容與形式設計;此外,觀眾量與觀眾服務水準等也是重要的參數。這些參數對於首博而言,都可以打上「高分」。在收藏、展示、研究三大任務方面,首博新館充分吸納和採用了當今世界博物館建設的先進技術,並通過文化遺產信息採集項目(包含全面數字化的攝影、攝像、掃描等採集設備及軟體系統)、數字化博物館系統工程和多媒體展示工程等幾個部分共同發力,建起文化遺產與博物館信息集成應用體系,創新地為博物館的展覽收藏、學術研究、行政管理、觀眾服務提供了一個一體化、完整、高效的服務平台。其中,文物修復技術在中國北方地區遙遙領先,首博一次性投入3000餘萬元建立的文物保護分析實驗室也是全國文物保護方面最有影響力的機構之一。「但是我們還在不斷尋找文博研究、展覽策劃方面的新路子。」首都博物館館長助理、副研究館員楊丹丹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以往的文物展覽都是研究人員「製作出來」給觀眾看的,現在首博讓觀眾直接參与到展覽的設計過程中,讓觀眾能夠直觀地進行「探究式學習」,讓研究人員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怎樣用受眾熟悉的語言來解說文物和展覽,定位主題和講述故事。「現在我們的思路,是不要讓展覽來告訴你歷史是什麼,而是你自己來挖掘,看看歷史究竟是什麼。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讀城』項目,就是專門由北京的中學生參與,由我們館專業的研究人員帶領,探索北京城市的歷史脈絡,然後以學生們這個年齡階段熟悉的語言方式設計展覽,這對他們和我們來說,都是一個極好的學習過程。」楊丹丹介紹。3 文物證明京津冀歷史淵源深厚北京這座城市,因其是首都,而有了一份獨屬的責任與擔當;也因其是首都,又必須精準地定位以發展。京津冀一體化,便是北京這座城市在下一個階段里,將要面臨的最大機遇與挑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所經歷的一切也將成為未來歷史書中,關於這座城市的重要篇章。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來有1億多,土地面積有21.6萬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地域一體、文化一脈,從何表現?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有何證明?文物便是最好的證據。為增強三地文化認同,以史為鑒、共謀發展,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博物館於2015年6月23日在首都博物館隆重推出《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京津冀歷史文化展》,為三地的群眾合力打造一場文化盛宴。「截至10月7日在首都博物館的展覽期結束,京津冀歷史文化展一共吸引了516133人次參觀,得到社會上廣泛的反響與好評。」楊丹丹對記者說。代表燕國青銅製造最高水平的伯矩鬲、中國第一個考古發現的環保燈——長信宮燈、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金縷玉衣、代表元代瓷器最高製作水平的元青花、清代佛造像極品——粉彩無量壽佛等232件京津冀三地文物精品,將三地的歷史貫穿起來,以京津冀一體化形成的歷史特點為依據,展現三地一體化形成的原因以及表現。這也是京津冀精品文物的首次聚會。記者從首都博物館了解到,其中幾件國寶級文物——西周伯矩鬲、長信宮燈、獨樂寺塔玻璃瓶共同展出尚屬首次,三件文物也講述了穿越千年的歷史故事。「我們不光讓三地的文物同聚一台,還讓三地的志願者也同台講解,讓參觀者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京津冀這一地區歷史文化的溫度,『一站式』了解為什麼今天京津冀協同發展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楊丹丹表示。
推薦閱讀:

SAAB之家----瑞典航空博物館[07]
英博物館同時展示3張世上最古老照片
東周玉器紋飾鑒賞 | 網上展館 | 中華博物
神秘的紅山文化玉人 中華博物 鑒藏講座
黃公望山水畫的藝術特色 中華博物 鑒藏講座

TAG:博物館 | 記憶 | 北京 | 首都 | 首都博物館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