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荊州|可愛的中國系列No.215湖北版塊No.8

美麗的荊州

《可愛的中國》系列

荊州,古稱「江陵」,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長江中游兩岸,是湖北省五大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鄂中南中心城市,中國中南地區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和輕紡織基地,素有「長江經濟帶鋼腰」之稱。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荊州位於沃野千里、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素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全市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下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8個縣市區和國家級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荊州先後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國故都、三國名城」。禹劃九州,始有荊州。春秋戰國時期,20代楚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楚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孕育了早期的水稻種植技術、古老的鐵器製品、精湛的絲綢工藝、先進的青銅工藝,造就了聞名中外的老莊哲學、楚辭歌賦、美術樂舞,誕生了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等著名歷史人物。「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一部120回的《三國演義》,有72回寫到荊州,使荊州享譽海內外。始建於關羽時期的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的古城牆之一,被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荊州博物館為國家首批4A級博物館和首批全國一級博物館;熊家冢楚王車馬陣遺址是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分布最完整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楚故都紀南城遺址,地上遺迹遍布,地下文物密集,是迄今已發現的我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城。

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裡有保存較完好的荊州古城牆,城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門,每座城門上均建有城樓。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邊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據說當年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牆特別堅固。傳說三國蜀將關雲長鎮守荊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傳王母娘娘旨意,說荊州刀兵動得太多,要收回置於神地,不準凡人爭奪。關公忠於其兄不讓荊州,於是想了一個計策,說:「你們在西北,我在東南,各築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雞鳴止,誰先築好,誰就管理這個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關公伐蘆葦築城。關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雞尚未鳴。關公振動雞籠蘆席,公雞啼鳴,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這就是現在荊州城北門外九女琢的來歷。又傳說張飛也挑擔土來幫二哥築城,可是來晚了,便將土倒在東門外,現今人們都把這兩座小口山似的土叫「張飛一擔土」。這些都是神話傳說,然而關公為了防範東吳,在漢代舊城旁築了一座新城,都是有歷史記載的。

荊州博物館

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城西門,是一座融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物保護、田野考古、文物收藏、科學研究為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始建於1958年,館舍佔地面積4.6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館內有雄偉壯觀的陳列大樓,楚樂宮展演館、珍品展覽館、文物收藏庫。累計發掘了七千餘座古墓葬和五十餘處古遺址,其中江陵馬山戰國絲綢,江陵張家山漢簡及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均為當年全國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目前館藏文物13萬多件,其中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和稀世珍品的有200多件。楚國和秦漢時期的漆器逾萬件,是全國收藏古代漆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楚和秦漢簡牘藏量居全國之首,戰國絲織品更以其時代早、品種多,保存完好而聞名中外,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絲綢寶庫」。此外,還有保存完好的珍貴的西漢古屍。

張居正故居

張居正紀念館,又稱張居正墓園。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荊州市中心城區張居正路。是荊州著名的文物景點和遊覽勝地。墓區佔地10餘畝,原有石人、石馬、石龜、石獅等,後大多毀於文革時期。2004年復建,2005年建成,佔地14229平方米,整座墓園呈長方形,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分布於南北一條軸線上,由南到正中的北依次為石牌坊、石獅、山門、半月池、張居正塑像、神道、墓碑。兩廂附屬建築東側為太岳堂,堂內展出有張居正畫像、帝鑒圖說等珍貴文物及生平簡介;西側為純忠堂;園內亭、廊環繞,磚石鋪地,植銀杏、香樟、松柏及梅、竹於其間,張居正墓園以土築塋牆將其周合,在神道兩側分別置有石望柱一對,石虎、石羊、石馬、石人各一對。其結構按明代墓葬等級制度布局。儀門後面的窗花設計分別為「鵲雀登枝」和「白鹿獻瑞」。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謚號文忠公,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出生於荊州城東現張家台村,明代傑出的改革家、政治家、朝政首輔(宰相)。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病卒,遵其遺囑,千里迢迢,發喪回鄉,歸葬荊州故土。荊州市藝術博物館有他的「御賜硯台」、手跡等珍貴文物。張居正一生著作頗豐。主要有《書徑直解》、《張太岳集》、《張太岳雜著》、《帝鑒圖說》等。其中,《帝鑒圖說》以歷史上117個帝王正反兩方面為政的故事,教育小皇帝,論述為官之道,影響最大。

熊家冢楚墓

省級重點保護古墓。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西北40公里的川店鎮張場村,與荊門、宜昌兩市交界。熊家冢海拔高度68.2米,主要由主冢、陪冢、車馬坑、排葬坑和壕溝等5部分組成。主冢是一座有斜坡墓道的「甲」字形木槨墓,主冢南面還有56座排葬坑,分4列呈南北向均勻排列,每列14座。此座古墓規模非同一般,僅棺槨面積便達248平方米,是中國已知的帝王棺槨中最大的。據《江陵地名志》記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而熊姓則是楚國王室的姓。熊家冢是我國迄今已知的楚國高級貴族墓地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一處墓地。

玄妙觀

位於荊北路中段,其名體現了道家玄學思想的精髓。該觀始建於唐代,後毀於兵燹,現存建築為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重建,主建築玉皇閣三重飛檐,狀似塔形,屋頂有一青銅蓮花座,猶如盛開的金蓮,與屋頂閃爍的琉璃瓦融為一體,分外耀眼。觀後6米高台之上建有三天門和玄武閣,均為重檐歇山頂,是為明清重建之佐證。玉皇閣右側方立有一高大的石碑「九老仙都宮記」碑。此碑立於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34年),是江漢平原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碑刻,碑文記述當時的玄妙觀主持道人唐洞雲被元順帝封為八仙后的之第九仙。碑文為元代著名學士歐陽元撰寫、元代書法大家危素手書,其史料及藝術值均彌足珍貴。

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亭

位於湖北省荊州市中心城區沙市港。是集遊覽、觀光於一體的文物景點。荊江分洪工程於1952年修建,調集軍民30餘萬人日夜奮戰,僅用75天就勝利修建了可蓄納54億立方米的大型水利設施。1952年工程竣工後隨即修建了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亭。碑體為一塔行花崗岩建築,下層西壁浮雕是工程建設興建時的畫面,中層四面鐫刻有題詞、碑文:南面是毛澤東同志的題詞:「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北面是周恩來同志的題詞:「要使江湖都對人民有利」;東面是鄧子恢同志的古言頌詞;西面是李先念、唐天際同志撰寫的紀念碑文。紀念碑兩側,各有六角攢亭閣一座,亭閣內各立大理石碑塊,上面鐫刻有參加荊江分洪工程建設的928位英模的名字。

章華寺

章華寺位於湖北省沙市太師淵,為荊楚名剎。據寺內碑文記載,該寺始建於元代泰定年間,即1325年左右。清代章華寺重修。殿宇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有山門、天王殿、財神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彌陀殿、藏經樓、禪堂、念佛堂、凈月堂、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體建築,規模巨大,雄偉壯觀。整座寺廟為宮廷式建築格局,布局合理,金碧輝煌。章華寺同漢陽 歸元寺、當陽 玉泉寺並列為湖北三大叢林,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荊州楚墓暨熊家冢出土玉器特展(一)
荊州留學生美國遇車禍身亡續:段夫父親經商多年
荊州博物館館藏的男女古屍
[轉載]國家寶藏——荊州楚墓暨熊家冢出土玉器特展(二)
楚玉異彩——荊州熊家冢墓地出土玉器鑒賞

TAG:中國 | 美麗 | 可愛 | 湖北 | 荊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