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家 (連載)

首 頁哲學人生心理人生情感天空成功有道人生問答訪 談電子期刊家 園書籍下載論 壇

·書籍推薦 ·哲學家榜 ·人生哲思錄

點擊看大圖

得分:[1067分]康德德國哲學家。德國哲學革命的開創者,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學史上二元論、先驗論和不可知論的代表,有重大貢獻的自然科學家。

《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導論》《判斷力批判》《論永久和平》《法學的形而上學原理》《倫理學的形而上學原理》《學科的論爭》《實踐觀點的人類學》《邏輯學》《自然地理學》《教育學》(一)德國哲學家。德國哲學革命的開創者,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學史上二元論、先驗論和不可知論的代表,有重大貢獻的自然科學家。生平和著作:康德生於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歸屬蘇聯,改名加里寧格勒)的一個小手工業者家庭。1740年進柯尼斯堡大學學習,1755年以拉丁文論文《論火》得博士學位。1755年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與天體論》,第一次在長期統治人們思想的形而上學自然觀上打開了缺口。1766年擔任王室圖書館副館長,1770年升任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學和形而上學教授,並提出《感覺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論文,進行答辯。1755年以後,康德發表的論著還有《論證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根據》、《試將負量概念引入哲學》、《對優美與崇高感情的考察》、《以形而上學的幻夢闡釋一位親見幽靈者的幻夢》和《論區別空間中各個位置的基本根據》。1769年是康德的哲學思想發展的關鍵一年。由於受英國經驗主義影響,特別是省察到D.休謨所提的有關因果聯繫有無必然性問題的重要意義,他從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哲學的「獨斷的美夢」中猛醒過來。開始從「先批判時期」向「批判時期」過渡。1780年,康德寫出《純粹理性批判》,他的哲學思想進入批判時期。在1781~1790年的10年間,構成批判哲學體系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導論》、《判斷力批判》3部巨著相繼問世,另外還刊行了《未來一切形而上學導論》、《道德形而上學探本》以及其他10多篇論著。在德國,康德的聲望日隆,他的新哲學在德國的影響不斷增長。1792年起擔任柏林科學院哲學部主席。18世紀90年代康德出版的著作有《論永久和平》、《法學的形而上學原理》、《倫理學的形而上學原理》、《學科的論爭》、《實踐觀點的人類學》,以及逝世之前由他的朋友編輯出版的《邏輯學》、《自然地理學》和《教育學》等。康德著作的中譯本有:《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中譯本名為《宇宙發展史概論》,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純粹理性批判》,藍公武譯,196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未來一切形而上學導論》,中譯本名為《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龐景仁譯,197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道德形而上學探本》,唐鉞譯,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實踐理性批判》,關文運譯,196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判斷力批判》上、下冊,宗白華、韋卓民譯,196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哲學思想:①先批判期哲學。在先批判期,康德在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里,生動地解釋了無限宇宙的各部分在空間中的聯繫,探索天體的根源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提出了在天文學史上有重大意義的太陽系自然形成的「星雲說」。他立足於牛頓力學,而在世界觀上卻超出牛頓。這一時期他持上帝是無所不在的理性秩序的近似泛神論的觀點,對因果律表示懷疑;提出道德行為根本在於個人意志決定的觀點。②過渡期哲學。18世紀60年代末,康德全面地考慮了休謨對因果律的疑難,他欣賞休謨根據經驗論對因果聯繫觀念的起源問題所做的分析,認為這種分析很有啟發性,但是堅決反對休謨否認因果聯繫必然性的錯誤結論。他在過渡時期主要考慮3方面的問題:歐幾里得幾何學及自然科學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客觀有效性;人類自由的可能性;從以上兩方面必然涉及到的空間、時間的性質。③批判期哲學。在這個時期,康德建立起獨特的批判哲學體系,其中包括以先驗論、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為基本特徵的認識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倫理學、美學等。評價及影響:康德的哲學思想是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在德國的特殊表現,高度的思辨性是這種思想的一個特徵。思辨性易於同現實保持距離,所以當這種思想涉及市民資產階級的現實政治要求時,必定是軟弱無力的。另一方面,思辨性卻是深入思考問題的重要條件。康德哲學對後世的影響是雙重的。對於J.G.費希特、F.W.J.謝林、G.W.F.黑格爾,他是德國哲學革命的先驅,起了積極的發動作用。但是,到19世紀60年代,德國資產階級利用康德哲學的思辨性的崇高理想來對付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這時出現了「回到康德」以至「要了解康德,必須超過康德」的呼聲,目的是從徹底唯心主義立場解釋康德。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和新康德主義者都是這樣出現的。19世紀末,意志主義者、不同流派的實證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也都接受了康德哲學的一定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對康德哲學的唯心主義進行過揭露和評論。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夕對康德哲學更作了系統的分析批判。近幾十年來,康德哲學在西方哲學界仍是研究的重要科目,具有很大的影響。資料來源:http://info.datang.net/K/K0241.HTM(二)伊曼努爾·康德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時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們就愈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有加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康德墓碑銘文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哲學理論的基本是——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即「範疇」)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這個理論結合了英國經驗主義與大陸的理性主義。康德的倫理學理論也十分有影響,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設(Kant-Laplace hypothesis)。生平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於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K?nigsberg,今天的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一個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誠的新教徒;1740年進入哥尼斯堡大學攻讀哲學,1745年畢業;從1746年起康德去一個鄉間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四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學,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1770年康德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學校長;1797年辭去大學教職;1804年2月12日病逝。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任教期間先後當選為柏林科學院、彼得堡科學院、科恩科學院和義大利托斯卡那科學院院士。康德終生沒有離開過哥尼斯堡。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規律,以至於當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點半散步經過時來對錶。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不過康德是一個非常好交際的人,十分健談,經常邀請客人與他共進晚餐。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標誌著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義者,他支持法國大革命以及共和政體,在1795年他還出版過《論永久和平》一書,提出議制政府與世界聯邦的構想。康德晚年已經以一名出色的哲學家聞名於世,他去世後,人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哲學思想綜述雖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學,他本人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他本人自稱發動了一場哲學領域內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處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洛克、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笛卡兒等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士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範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範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範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而時間和空間在康德看來是兩個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相象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經驗。此外康德也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個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謨的觀點。休謨認為因果律並不存在,人類只是由於習慣才認為兩個現象之間有關聯。也就是說,我們只能感知白球與黑球的運動,但卻無法感知白球導致黑球移動的肇因。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謨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認為因果律是人類理性的結果,康德贊同休謨認為因果律不來自於經驗,但他相信可以證明自然法則,因為自然法則就是人類認知的法則。因果律其實就是人類理性的表現。在宗教問題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性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他把這些信仰稱為「實踐的設准」,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倫理學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準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上一個哲學家

下一個哲學家

列印

給康德打分Copyright ? 2002-2010 哲學人生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京ICP備05004000號技術支持:北京邏各斯網路技術有限公司

聯繫電話:010-87816935

QQ:227940270,QQ群:51372368

投稿信箱:zxrs2010@126.com


推薦閱讀:

西方哲學史之古典哲學第15章 理念論
讀西方哲學,何不從十七世紀開始?
黑格爾與整體性
希臘哲學中的努斯與羅格斯
談毛澤東《矛盾論》中的系統觀

TAG:哲學 | 西方哲學 | 西方 | 哲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