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非遺 | 瑤族猴鼓舞

二〇〇八年列入第二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布區域

「猴鼓舞」瑤語稱「玖格朗」,是黔南州荔波縣境內白褲瑤民族祭祀祖先的民間舞蹈。它僅流傳在荔波縣瑤山瑤族鄉的白褲瑤地區。

分布區域

瑤山瑤族鄉位於荔波縣南部,西與廣西南丹縣裡湖瑤族鄉毗鄰,距荔波縣城37公里,緊挨國家級小七孔景區。

這裡至今仍保留著「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式和原始粗獷的遠古遺風,被譽為原始社會遺存的活化石;白褲瑤也被稱為「東方的印第安人」,仍保持著原始古樸的民族文化和濃郁多彩的民族風情。

瑤族村寨坐落在竹木疊翠,風景秀麗的山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瑤族人民儘管依山而居,環境險惡,但他們憑著勤勞和智慧,改造自然,創造和傳承了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

歷史淵源

瑤族猴鼓舞分布圖

瑤山瑤族因祖祖輩輩戴白布帽,著黑衣,男子著白色大襠褲而得冠以「白褲瑤」之稱。

猴鼓舞源於瑤山瑤族的祖先從廣西遷徙經荔波撈村鄉時,途遇危難,而由一群猴子解危救難,並一路保護接來的。後瑤民為紀念祖先的遷徙之苦和猴子護送之功,就模仿著祖先爬山涉水的情景及猴子們攀爬跳躍護送祖先的神態跳躍而形成,久而久之,就把這種祭祀祖先和紀念猴子這個朋友的舞蹈作為喪葬祭祀的一個重要儀式。

據民國《荔波縣城》載:荔波縣在古代是「百越溪洞之地」,宋代屬嶺南西路慶遠府,明洪武十七年始置荔波縣。又據《貴州通志》所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荔波縣民覃真保上言「惟八十二峒瑤,民未隸編籍,乞遣使招撫」的史實看,白褲瑤早期從事狩獵,歷經刀耕火種的氏族社會,距今大約有四百多年歷史,據此推測與瑤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瑤族《猴鼓舞》瑤語俗稱《玖格朗》的民間原始舞蹈的流傳歷史悠遠,是一個古老的民間傳統舞蹈。

舞蹈介紹

猴鼓舞在喪葬祭祀祖先的場合中表演,構成了它特定舞蹈形式。白褲瑤十分崇拜祖先,故而其葬禮也分外講究,它大致要經洗屍入棺、砍牛致哀、跳「玖格朗」、喝酒抬棺、淺坑置棺、長席就餐和過三朝等幾個程序。

(1)洗屍入棺:白褲瑤老輩仙逝,喪家即向全體家族和各方親友報喪。經兒子和媳婦為去世老人凈身、梳發、穿服、弔唁後,便收殮入棺。

(2)砍牛致哀:白褲瑤葬禮一般在秋冬季節舉行,並舉行砍牛或殺牛儀式。不在這季節要實行「二次葬」。當喪家確定砍牛後,當即請鼓師,召攏寨上和女婿家的銅鼓及家族中的木鼓(一族一面),同時在靈柩附近埋兩根樹樁,搭一根橫木,將所有的銅鼓(最少三面最多不限,但需單數)懸掛成一排,如銅鼓多時,也可排成平行的「冂」型。木鼓一面,安放在銅鼓對面。鼓聲鳴響五次,即舉行砍牛致哀儀式。

(3)跳「玖格朗」:是祭祀活動的主要部份,意在調節喪場悲哀氣氛,熱熱鬧鬧送老人榮歸西天和盡兒孫之孝。舞蹈由男子表演,鼓師(木鼓手)為該舞的主要舞者,也是全舞的指揮者。舞蹈分「單人」、「雙人」、「集體」三段式進行。

銅鼓手向銅鼓敬酒

猴鼓舞開場鳴槍

群舞

第一段:首先由兩位青年獵手持鳥槍朝天鳴槍三響。鼓師一人站在木鼓邊擺動雙手,擂響木鼓,此時全部銅鼓也鏗鏘齊鳴。鼓師自奏自舞,此段稱作「引子」。

第二段:稍過片刻,銅鼓聲突然中止,鼓師雙手持鼓槌,面對銅鼓手相擊三次示拜謝,而後繞木鼓起舞。另有一男子跟在鼓師身後與鼓師一起一跳一蹲,模仿老猴取食攀摘姿態,粗獷敏捷而又剛勁有力,形似猴,舞也似猴的嫻熟技巧,引發著周圍親友們配合鼓手的表演而發出一陣陣唔!唔!的呼喊聲,氣氛十分濃烈。此段表演兩名舞者自奏自跳,銅鼓聲伴之。此段為雙人表演。

第三段:鼓師站立於木鼓後擂鼓。七個或九個男子穿著爛衣褲、披著破斗蓬、背著斗笠在鼓師指揮下,踩著鼓點節奏,圍鼓一圈。他們時而蹲下,時而站立,猶如爬山涉水一般,其餘親友則原地踏步,助興助威,場面更為壯觀。

以上三段分別為開路、走路、送老人之意。跳過此三段即為跳過一輪,孝子就要以竹筒斟酒敬給舞者喝。這樣反覆數次,直至鼓聲停息,送棺上山,才全部結束。

猴鼓舞由木鼓手敲擊木鼓發出的節奏鮮明、力度較強的鼓點統一舞步。舞姿以扣胸屈膝蹲顫、實踏、來回跳動擊鼓,及伴以模仿猴子的各種姿態神情為基本特點。其動作有「三擊鼓面」、「蓮花」、「反背」、「穿腳」等,舞蹈動作柔中帶剛,粗獷拙樸,輕重分明,節奏感強,全舞雖然粗獷拙稚,卻充分表現出瑤族人民驃悍英武形象。

相關器具

舞者均身著瑤族服飾。

道具:

1.木鼓,以「姑叫」(瑤語)木鑿空而成,形似桶狀,腰粗,鼓面直徑80——90厘米,高1米左右,二端鼓面用水牛皮蒙面(冬至時)或用馬皮蒙面(夏至)。

2.銅鼓,以高大為貴,面闊為奇。直徑不一,一般為50厘米,高30厘米,形如坐墩,中空無底,腰束而肚臍隆起,旁有雙耳。鼓面中心有十二角星,周圍布滿花紋,分為公母。

3.瓮桶,形似無把水桶,用杉木製成,上大下細,上端開口,下端以圓木盤為底,腰粗,口面直徑約40厘米,高80厘米,起到收送銅鼓音的作用。

4.鼓槌,雜木製成,一端粗,一端細,粗為頭端,細為尾端,長20厘米,共兩根。

5.銅鼓捶,雞血藤製成,長20厘米,頭端成球狀。

6.竹棒,竹製,長短不限,用於敲擊銅鼓鼓腰。

傳承譜系

《猴鼓舞》的傳承方式是以族傳形式,依靠口傳心授傳男不傳女方式。主要有謝、何、羅等家族,每姓氏家族傳承歷經五代以上。

祖父——何老乾——何吉坐——何青春——何恩華

主要特徵

猴鼓舞的舞蹈風格古樸粗獷、熱烈激越,又不乏矯健敏捷,生動活潑。其蹲顫的動律鮮明地貫穿於舞蹈動作之中。上身前俯、膝部有規律的上下屈伸,這種有負重感的上下起伏蹲顫的韻律風格,正是此舞典型的動律特徵。這種動律在此舞中隨著舞蹈表演的場合和內容不同而稍有區別,在鼓師所跳的祭祀禮儀中,其動律比較平穩,上下蹲顫幅度均勻,適中,較慢的節奏向祖先表達心中的虔誠和敬重;而在「猴舞」中,節奏較強烈,除幅度較大的蹲顫之外,還加上跳躍的姿態,使舞蹈生動活潑,別具韻味。

重要價值

荔波縣瑤族民間舞蹈猴鼓舞(即「玖格朗」)是荔波境內白褲瑤地區獨有的民間祭舞,其歷史遠古,內涵豐富,無論從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藝術欣賞的角度看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充分體現白褲瑤民族對祖先的崇拜,對神猴的感恩,對逝去老人的緬懷之情。

它具有特殊的社會歷史價值。猴鼓舞是白褲瑤先民歷經遷徒、遊獵、刀耕火種的社會歷史產物,是白褲瑤聚居荔波來源之說的歷史見證,在古歌中念唱的是瑤族人類起源歷史。猴鼓舞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說明了白褲瑤民族只有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傳男不傳女習俗,反映了猴鼓舞是父系社會時期的歷史產物,猴鼓舞足以見證白褲瑤社會的歷史淵源。

它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價值。猴鼓舞動作特徵鮮明,風格古樸粗獷,熱烈激越,又不乏矯健敏捷之勢,場面生動活潑,充分體現白褲瑤民族的豪邁奔放的民族性格,對猴步不是簡單摹仿,而是引化為自身固有一種民族文化,其間衍生著豐富多樣的文化形式。如舞者人數、跳躍次數、舞蹈反覆次數等等都有特定的文化內涵。

它具有特有的藝術審美價值。猴鼓舞是一種無旋律伴奏,由木鼓手敲擊木鼓和鼓槌互擊,銅鼓敲擊鼓心和鼓腰的節奏統一舞步,牛角不定時吹奏加強氣氛,全舞氣氛濃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該舞蹈節奏鮮明,動律輕快,動作柔中有剛,輕重分明,具有原始舞蹈特有的藝術價值。

它具有獨特的宗教信仰觀。猴鼓舞是白褲瑤先民為紀念祖先和與之生活息息相關的先猴而自發形成的祭祀舞蹈,歷經瑤族世代的口傳心授和傳承發展,充分體現猴鼓舞在瑤族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白褲瑤民族獨特的祖先崇拜、神靈崇拜的宗教信仰觀。

瀕危狀況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鄉人民生活的日趨變化,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各種外部文化勢力的滲透,加之瑤族青年男女外出打工,猴鼓舞民間傳承人已寥寥無幾,目前僅有一兩人,且年世已高,猴鼓舞技藝傳承人青黃不接,使得僅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猴鼓舞面臨同化、異化、失傳、消亡的威脅。猴鼓舞又是民間自發組織形成、自生自滅的祭舞,其技藝傳承發展已岌岌可危,瀕危程度十分嚴重,所以搶救保護白褲瑤猴鼓舞民族民間藝術已是迫在眉睫。


推薦閱讀:

走!去凌雲百朝看瑤族美女
瑤族文化的表達方式---瑤族服飾
瑤族咒語簡述
恭城召開全縣瑤族文化旅遊發展座談會

TAG:瑤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