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叢專題丨簠齋收藏及其對當今金石藝術品市場的影響
簠齋收藏及其對當今金石藝術品市場的影響
文/王亮行
山左金石研究會會長
萬印樓印社副社長
濰坊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文/高靜波
中百美術館館長
金石學,舊亦稱古器物學,涵蓋了銅器、玉器、陶器、石刻、磚瓦、封泥、甲骨、簡牘等門類,研究中國歷代金石之名義、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圖像之體例,上自經史考定,下至藝術鑒賞之學,是介於史學與文字學之間的學科。金石學始於宋,元明式微,至清代開始復興。乾嘉以後,隨著古器物的不斷出土,文人達官爭相購藏,並多有研究鑒賞者,故金石之學蔚然成風。《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稱晚清金石學「道咸以後益盛,名家者有劉喜海、吳式芬、陳介祺、王懿榮、潘祖蔭、吳大澂、羅振玉」,而尤以陳介祺地位、貢獻特殊,其集藏古、鑒古、釋古、傳古於一身,可謂影響深遠。
陳介祺(1813—1884),山東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人,字壽卿,因得曾伯□簠後名其居為「寶簠齋」,後遂以簠齋為號。生於官宦家庭,其父陳官俊(1782—1849),字偉堂,曾歷任工部、兵部、禮部、吏部尚書,官至協辦大學士。陳介祺幼承庭訓,其青壯年時期居於京師,一直沿著苦讀四書五經、求取功名的道路順利前行,23歲考取舉人,33歲中進士,仕為翰林院編修。咸豐四年(1854)因厭倦官場辭官,歸故里濰縣,從此專事金石考藏。作為一個時期內金石學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交友囊括了此間幾乎所有重要的金石學家。其居京師時交往最密切者有吳式芬、李璋煜、李佐賢、許瀚、翟雲升、張廷濟、徐同柏、何紹基等,皆為金石學界的重量級人物,但陳介祺對金石學界的影響,卻主要集中在晚年。
1872年,陳介祺擺脫辭官隱居的沉寂,奮而復出,以其富藏和大量傳拓,成為金石學界關注的焦點。金石學界之友人紛紛來函,或切磋詢教,或索求金石拓片。其對金石文字的篤敬之心、精博之學術和耿善助人的品質,為金石好友和士人所倚重,如吳雲所言,「海內學者奉為山斗」。陳介祺與金石同好書翰往來,最頻繁者為鮑康、吳雲、潘祖蔭、王懿榮、吳大澂,皆為名流、政要。從同治十一年(1872)至去世的12年時間裡,陳介祺留下了大量的書札(數千封,現存世千餘封)。書札中包含了他的大部分金石學術思想,所論多源於實踐,有感而發,且精警、博洽。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對函札在清代學術交流中的作用及本身的學術價值給予充分的肯定,認為「此類函札,皆精心結撰,其實即著述也」。這些往來的函札,促進了晚清金石學的發展,並奠定了後來古文字學及考古學的基礎。
一、關於陳介祺的收藏
金石學史上,陳介祺是公認的最負盛名的收藏大家,《清史稿》稱其「所藏鐘鼎彝器為近代之冠」。陳介祺的主要藏品涉及商周青銅器、秦漢銅器及權量詔版、古璽印、封泥、陶器陶文、鏡鑒、刻石、磚瓦、古錢幣、泉范、碑帖、書畫等,所藏無計。
(一)收藏的主要器物
1.商周青銅器:鍾11件,鼎19件,其他商周青銅器共213件。其中重器如毛公鼎、大豐簋(天亡簋)、兮甲盤、曾伯□簠等。
2.秦漢銅器及權量詔版:秦漢及新莽器80餘件。不乏有名者,如呂不韋戈等。所藏秦權量詔版甚多,海內故家所藏多歸於簠齋。
3.古璽印:7000餘方。所藏絕大多數為戰國及秦漢璽印,成為歷史上私家藏印最富者,因此稱藏室為「萬印樓」。
4.封泥:575枚。藏品中,各類職官幾乎皆備,主要有王、侯、大夫、相、內史、太守、都尉、司馬、丞、尉、令等等。
5.陶器陶文:藏古陶器70餘種、殘陶文近5000片。所藏陶器陶片,大都出土于山東,以齊地為多,臨淄為最,鄒、滕次之,也有出土於關中者。
6.鏡鑒:藏鏡200種,為各家之首。
7.刻石、磚瓦:刻石116種,以北朝造像為大宗,最有名的是漢君車畫像題字、曹望憘造像、王阿善造像等;磚326件,其中多為秦漢畫像磚、漢紀元磚、漢姓名磚、漢吉祥文磚等;瓦當800餘件,其中以「千秋萬歲」瓦當最多,達60餘種。
8.古錢幣、泉范、碑帖、書畫等所藏無計。所藏古泉以新莽為下限,藏泉雖不甚多,但對古泉卻頗有研究,所批註的《泉說》《續泉說》《古泉匯》影響一時。其注重於泉范收藏,有泉范百餘種。還藏有不少古泉拓本,皆稀有古泉精拓。
9.所藏書畫,多為書畫史上的名公大家之作。
(二)藏品的重要特點
陳介祺藏品除種類之多、數量之巨外,尚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重三代秦漢之器;其二,重文字之器;其三,重精藏(陳氏的各藏品類別中都不乏國寶級文物);其四,注重考證並記載藏品信息,如出土地點、時間、流傳經過及形狀、特點、尺寸等;其五,及時精拓研究。這正是後來考古學的基本規則,表明陳氏將收藏納入了學術之中,可謂藏有所本,實非有玩物之心。
(三)收藏的獨到之處
陳介祺何以能在金石收藏中聚珍斂寶影響巨大呢?
首先應取決於其格局與追求。陳介祺對金石文字有誠篤之心和傳古之志,並為此而一生痴情不怠。其次是得力於其非凡的鑒古之識和辨偽能力,使其能先知先覺。陶文的發現和收藏,封泥、秦權量詔版的搜集以及毛公鼎等重器的獨得,皆可證明。商承祚在《古代彝器偽字研究》的開篇即說:「提起筆來寫這篇文章之先,我就想到一位老先生,是我平生最佩服的。恐怕不僅是我,凡著研究古文字的人都是一致的。何以呢?因為他的眼光太好了。他一生收藏的銅器等,不下幾千件,沒有一件是假的。他的論調同批評,不但高出當時同輩一等,簡直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人是誰?就是山東濰縣陳介祺老先生。」王獻唐、容庚等考古與古文字界權威人士都對陳氏的鑒古辨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而陳氏精鑒別,在當時即成共識,鮑康曾稱「當代賞鑒家不得不推簠齋為第一」。
在金石學史上,聲言以傳古為己任並付諸實踐的,陳介祺為第一人。他抱傳古之志,大半生專務於此,在當時絕無僅有。他在金石傳拓中精益求精,並注重探尋外地的拓墨經驗。他著意物色拓墨高手,與他們不斷探討,反覆研究,掌握了拓古器形狀與銘文的絕技。陳氏將這些拓法及經驗不斷地函告各地金石好友,並將傳教拓工的記錄加以整理,寫成《傳古別錄》,刊行於世,陳氏之拓墨法因此得以大力推廣。晚清學者葉昌熾在《語石》中言:「濰縣陳簠齋前輩拓法為古今第一。」「其鑒別之審,裝池之雅,紙墨氈蠟之精,剖析毫髮,無美不臻。」現存於世的金石拓本中,出自陳氏「十鐘山房」的究竟有多少?這是無法估量的。自同治初年至陳氏病歿,二十餘年間「終歲無不拓之日,且繼以夜」,陳氏所藏璽印、陶文皆近萬計,鐘鼎彝器、鏡鑒等亦數量極多,皆反覆傳拓,有時每次拓幾十份。吳雲當時在致潘祖蔭書函中即有言:「簠齋乃當代傳人。」陳氏給後世留下了約數十萬計的精緻金石拓本,現多藏於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圖書館等,此為陳氏之雅懷遠識。僅此一項,即足令後人感懷不已。
二、近年來簠齋部分藏品拍賣行情
陳介祺是拓展金石學領域的先驅,也是打開現代考古學、古文字學、美術學之門的先導者。近年來,隨著對簠齋研究的不斷深入,收藏家對其在金石學鑒藏及學術方面的突出成就有了進一步認識。在今天收藏熱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並看中陳介祺,故而出自簠齋之門的金石拓本或墨跡在拍賣會上頗受追捧,成交價不斷攀升。
筆者通過整理近幾年的數據發現,早在1993年,佳士得就曾上拍《陳介祺篆書對聯》,價格極低,而最早的拍賣成交記錄是1997年中國嘉德拍賣的《陳介祺藏陶集拓》,成交價僅2.42萬元。近幾年,隨著金石學的興起,陳介祺收藏及其作品價格大幅度提升,不乏突破百萬甚至幾百萬的拍品。如:2011年《簠齋致吳平齋書札》在中國嘉德拍至218.5萬元;2013年山東恆昌拍賣《陳介祺舊藏矢朐盤圖》拓片,落槌價為105.8萬元;北京保利2013年拍賣的《二百竟齋古鏡拓本》,成交價為253萬元;2016年中國嘉德拍賣的《十鐘山房印舉》稿本,更是拍出了690萬元的高價。隨著拍賣市場對陳介祺作品的持續關注,現在拍賣公司只要擁有了簠齋精品,無疑就是拍場的最大亮點,同時也是促成買家交易的有力保障,可謂「一紙難求」。
三、簠齋代表性藏品市場分析
(一)《十鐘山房印舉》
《十鐘山房印舉》是陳介祺編輯的一部大型古璽印譜錄。鈐印本有28冊、50冊、191冊、194冊等多種。其一為同治壬申(1872)本,其二為光緒癸未(1883)本,均為陳介祺生前所鈐印寫定。《十鐘山房印舉》以癸未本所收為全,體例又善。1922年涵芬樓影印出版了光緒九年(1883)序191冊本,共收印10284方(除重複者,約收錄印璽8000餘方),據考訂最符合陳介祺修撰此書的本意。
《十鐘山房印舉》從2006年11月12日最早的拍賣紀錄到2016年5月16日,拍賣價格增長了幾十倍。清同治壬申(1872)原印鈐印本4函24冊在2012年就拍出了195.5萬元的高價,在2016年的嘉德拍賣會上,同樣年代的10函104冊鈐印本落槌價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690萬元。這充分說明了收藏研究者對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的看重,也進一步奠定了其在拍賣市場的重要地位。
▲《十鐘山房印舉》鈐印本拍賣資料
(二)毛公鼎拓片
▲毛公鼎拓片 蒯憲題識 羅振玉藏
毛公鼎因制器者為毛公而得名,是研究西周晚期史的重要文物。銘文32行499字,是迄今發現的銘文最長的青銅重器,被郭沫若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內容是周宣王為中興周室,策命叔公毛公為重臣,要他忠心耿耿輔佐王室,並賜予大量物品,毛公特鑄鼎勒銘以記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奇逸飛動,氣象渾穆,可謂稀世珍品。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為鎮院之寶。
縱觀拍賣市場,毛公鼎拓片一經上拍,立刻就會引起收藏家的關注,從2003年的0.6萬元漲至2015年的253萬元。如為名家收藏或題跋的作品,則更受關注。在東方大觀拍賣中,吳湖帆家藏的毛公鼎拓片,就因流傳有序、名家題跋而廣受追捧,落槌價220萬,刷新了陳介祺毛公鼎拓片的拍賣紀錄。
▲毛公鼎拓片拍賣資料
(三)曹望憘造像拓片
全稱「襄威將軍柏仁令齊州魏郡魏縣曹望憘造像」。北魏正光六年(525)三月二十日立。清光緒年間在山東省臨淄縣桐林庄民居牆內發現,後歸陳介褀收藏。1921年由陳氏後人通過上海來遠公司賣給法國巴黎博物館,現藏於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它是中國流失海外的最著名的刻石之一。造像座四面刊刻,三面為畫像、一面為題記。畫像刻畫細膩,線條流暢,題記書法精美,具有極高的審美情趣和裝飾意味,足以代表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北魏曹望憘造像拓片 陳介祺藏
通過查看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曹望憘造像拓片數年間拍賣價格上漲了四十幾倍。拓本有墨拓和朱拓兩種,鑒定的主要依據為斷尾、異瞳、重耳、石花和魚籽紋,在北京東方大觀拍賣現場,一件舊拓本的起拍價為12萬元,經過激烈的競拍,最終以41.4萬元的高價成交,被買家收入囊中,也再次見證了金石拓片的藝術魅力。
▲曹望憘造像拓片拍賣資料
(四)陶器拓片
陳介祺因最早發現陶文被譽為「陶文之父」。陶文有兩種:一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雖然還不能確認這些文字具體是什麼含義,但已具有一種「標記」和「表號」的性質,被認為是漢字的最早雛形;二是戰國時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幾個字,大多是印文,內容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語和年月等。
▲周矢朐盤拓片 陳介祺題識
陶文與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同為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重要資料。陶文已經出土的資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樣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單個的符號。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皆有陶文存在,現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為最早,大約在公元前4800—前4300年之間。此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缽外口緣的黑寬頻紋和黑色倒三角紋上,極少數刻在陶盆外壁和陶缽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個陶文。對這些陶文的性質,學界看法不一。裘錫圭認為是「記號」,郭沫若認為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而於省吾等學者則認為已屬文字範疇。唐蘭在談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時說:「(這)是現行文字的遠祖,它們已經有5800年左右的歷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難,至今也只有幾個字能猜測它相當於後代的某字。不過,陶文與漢字有淵源,應該是肯定的。
▲陳介祺藏陶拓片拍賣資料
陳介祺既是陶文的發現者、收藏者,也是頗有貢獻的研究者。陳氏對收集的陶文隨拓隨釋,或略作題記,或記明出土地點,還對大部分陶文予以較準確的斷代,為後人深入研究陶文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陳介祺藏陶拓片的拍賣情況,從前期的穩中有升,到後期的奇貨可居、直線拉高,可以看出精品在拍賣會炙手可熱,拍賣價格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收藏家對拍品的關注及認可程度。
(五)書法
陳介祺的書法墨跡主要有三類:一是書法對聯,二是題跋筆記,三是信札。
陳介祺自幼勤奮好學,聰穎強記,其居京師時廣泛涉獵各種文化典籍,對於經史、義理、訓詁、辭章、音韻等學問,無不深入研究。書法擅長鋒適羊毫,大筆作小字,墨韻飽滿,清氣滿溢,在古拙與奇譎間游弋,這也就是其書法耐人尋味的魅力所在。
▲陳介祺書法對聯拍賣資料
陳介祺的書法以顏為基,以其獨創的、富含金石氣息的「簠齋體」而聞名。以對聯為例,從2007年拍賣成交的2.46萬元到2013年的31.5萬元,皆體現了其書法不俗的市場行情,甚至有的書法作品不需送拍,直接就在場下被搶購一空。陳介祺所收藏的各類拓片,如上有其本人的題跋批註,真可謂「一字千金」。
四、陳介祺對當今藝術品收藏市場的影響
陳介祺作為中國近代最大的民間文物收藏家,更是晚清時期中國最傑出的金石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可謂是收藏最富、鑒別最精、傳拓最佳,而於古器物及銘文考釋又多有創見的晚清金石學領域的傑出代表,他的學術成果和思想見解,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讚譽。他以畢生的心血,為保存、傳承、弘揚中華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也正因如此,他對後世收藏市場帶來了很大影響。
(一)「陳介祺熱」的產生
當今,隨著收藏熱潮來臨,一部分收藏家在收藏體系搭建方面選擇了金石、金石書法,不少收藏家更加具體地選擇了「陳介祺」。該人群主要由三部分組成:1.書法愛好者;2.金石古籍收藏家;3.博物館及學術機構。拍場一旦發現簠齋藏物,必然成為重要的追捧對象。
(二)對當今書法的影響
陳介祺早年學書從顏真卿入手,後精研魏碑,學養成熟後中年變體,以顏楷為基礎創「金石體」,成為金石書學的楷模。由於其題跋考究、鈐印精到,使每件作品不論大小,無可挑剔。學書後人均敬佩之、效仿之、學習之,對今人之學書目的、學書精神和學書目標,尤其在鑒賞、考藏及題識方面影響極大。
(三)山左金石興起
明清以降,山東人才輩出,清代更有「山左金石甲於天下」之盛況。陳介祺作為一代大家,在我國金石收藏與研究領域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近幾年來,以濰坊為核心的金石學組織悄然興起,地域覆蓋濰坊、臨淄、青州、諸城、高密、安丘以及濟南等地。一批年輕的金石收藏家和研究學者應運而生,他們潛心悟道,刻苦學習,孜孜不倦,以求近古人、與簠齋對話。代表者有孫敬明、蒯憲、王亮行等,並有全國同好童衍方、劉紹剛、陳進、燕守谷、陸明君、唐存才、馮磊、熊長雲、張志亮諸君傾情參與。
近年來,蒯憲、王亮行聯合西泠印社及日本、韓國專家多次組織「陳介祺國際學術研討會」,挖掘陳介祺金石收藏內涵,影響深遠。
2013年,陳新先生髮起成立陳介祺研究會,為弘揚陳介祺精神,打造陳介祺品牌,豐富「萬印樓」藏品,做出了積極貢獻。2014年,組織首屆「萬印樓獎」國際篆刻大賽,取得極大成功。2015年7月,組織舉辦了「中國書協篆刻委員會年會」和「陳介祺金石文物展」。2016年9月,「陳介祺藝術節」系列活動也拉開帷幕,旨在以簠齋文化為背景,重振濰坊金石輝煌。
參考資料
[1]陸明君:《簠齋研究》,榮寶齋出版社2004年版。
[2](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朱劍心:《金石學》,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4]李學勤:《山東陶文的發現和著錄》,《齊魯學刊》,1982年第5期,第35—37頁。
[5]趙誠:《晚清的金文研究》,《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1期,第11—18頁。
[6](清)陳介祺:《批〈續泉說〉》。
[7]濰坊市博物館編:《金石千秋——紀念陳介祺誕辰二百周年藏品選》。
[8]雅昌藝術網。
[9]友藝閣網。
責任編輯:陳心怡、陳 濤
推薦閱讀:
※除了廣受讚譽的「鴉」外,深瀨昌久還在一個月內拍了這些照片...
※書法家長安千里草——董坤厚
※有哪些運動會加油稿比較精彩?
※著名畫家王晨光--獨具一格 畫風極盡精微
※究竟什麼是BTEC國際藝術預科?我到底需不需要讀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