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道教名山-----江西龍虎山【圖文】

中國四大道教名山-----江西龍虎山中廣網北京10月24日消息(記者馮贛勇)對於江西的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等幾大名山來說,記者一直對龍虎山神往已久。這主要因為前三座山記者都曾經光顧過,而唯獨龍虎山一直沒有機會前往。近日,記者剛好在景德鎮公幹,於是抽出一天的時間,進行了一次江西龍虎山的匆匆行。

江西龍虎山仙水岩風景區門首

從景德鎮一早出發乘7:45發車的5205次列車,用了兩個半小時左右,就抵達了位於龍虎山最近的大站鷹潭。接著在車站外輕鬆地上了前往龍虎山的旅遊班車,經過大約四十多分鐘的車程,順利抵達了龍虎山仙水岩風景區的山門前。

秀麗的龍虎山瀘溪河

仙水岩是龍虎山的主要精華所在。從這裡開始龍虎山之旅的行程,是記者在徵求了當地若干人意見做出的決定。仙水岩是仙岩和水岩的總稱。水岩以其碧水丹山而聞名遐邇。這裡怪石遍布,山水相映成趣,仙岩在龍虎山以西,古代有稱「神仙居住之地」,故此得名。這裡是龍虎山景點最為集中的風景區。

從龍虎山仙水岩碼頭駛出的遊船

資料記載,位於江西省鷹潭市南郊16公里處的龍虎山,既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更是一處新興的旅遊勝地。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原名為雲錦山山麓肇基煉九天神丹,研創道教。「丹成龍虎見」,山名遂改為「龍虎山」,道教由此登上了中國歷史舞台。至唐朝,道教為國教,宋元明時期,歷代天師被敕封「一品」,龍虎山統領江南道教,成為中國道教的傳播中心、「百神授職之所」。龍虎山自古以「神仙都所」、「人間福地」而聞名天下。中國古典名著《水滸》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把她的美妙與神奇描繪得出神入化、淋漓盡致。

龍虎山畫中游

龍虎山的美妙在其山水。由紅色砂礫岩構成的龍虎山有99峰、24岩、108處自然及人文景觀,奇峰秀出,千姿百態。有的像雄獅回頭,有的似文豪沉思,有的如巨象汲水……還有被當地人俗稱為「十不得」的景緻,更可讓人想像到其景之妙。如「雲錦披不得」、「蘑菇采不得」、「玉梳梳不得」、「丹勺盛不得」、「仙女獻花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等等。這些又逼真又「不得」的景觀中,都隱含著各自奇妙的傳說,聽來活靈活現、回味無窮。

龍虎山水天一色

龍虎山中的瀘溪河發源於崇山峻岭之中,似一條逶迤的玉帶,把龍虎山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串聯在其兩岸。河水碧綠似染,楚楚動人。時千流擊崖,水緩時款款而行,水淺處游魚可數,水深處碧不見底。與山岩相伴,便構成了「一條澗水琉璃合,萬疊雲山紫翠堆」的奇麗景象。

懸棺就放於河畔懸崖絕壁中的洞穴中

龍虎山的神奇在其崖墓群。泛舟瀘溪河上,兩岸的崖壁猶如一幅歷史畫巻展現眼前。一個個山崖墓穴,形態各異,高低不一。有的單洞單葬,有的連洞群葬。淡黃色的古棺木和塹底封門之間的泥磚清晰可見。據考證,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墓,距今已有2600年的歷史。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到的幾百件文物,如十三弦木琴、斜紋紡織機以及陶器、木器、篾器等都十分珍貴,堪稱中國崖墓文化的發源地和崖墓文化博物館。而墓內所葬何許身份之人,為何要冒險葬進山崖,如何放進懸崖峭壁之中,至今仍是一個個謎團。

絕壁中的懸棺

龍虎山明凈秀美、婀娜多姿的瀘溪河,由南向北從景區貫穿而過,把上清宮、天師府、龍虎山、仙水岩這兒穎寶珠串為一體,形成龍虎山旅遊觀光的最佳線路。從上清千年古鎮乘竹筏順瀘溪河而下,二十里山水二十里畫屏,兩岸奇峰怪石,竹林青翠欲滴,移步即景,宛若仙境。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都曾遊覽於此,吟詩作畫,流芳千古。

坐竹筏從上游向下漂流

由於時間有限,記者進入仙水岩景區後徑直來到遊船碼頭。來龍虎山最重要的觀光項目即是坐船在瀘溪河中游水、觀山、賞景,那一幅幅如詩如畫的大自然美景,令人陶醉。它與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漂流雖異曲同工,但卻各有千秋。武夷山九曲溪主要是在彎彎盈盈的一水中漂流,遊人在全長約9.5公里的九曲中,山挾水轉,水繞山行中轉來轉去地觀賞不同景緻的山水畫意。而在龍虎山瀘溪河中較為寬闊的水域中,既能乘船也可漂流游,瀘溪河即使有彎,也是視野十分開闊。

小小竹排江中游

泛舟龍虎山的瀘溪河,最精彩的景觀是稱做水碉和仙岩的地方。水岩的景點有古棧遺迹、飛雲閣、棋盤岩、玉璧凌空、仙女觀花、仙梳石、金釧峰、仙勺石、試劍石、一線天、蓮花石、仙桃石、雌雄石、石鼓石等等。有些景,可在船上觀看;有些,則要棄舟登岸才能看到。龍虎山水中游有兩條線路,一條是上面提到的從上清古鎮的上游,一直順河漂流20多里。另一條則是記者所選擇的從仙水岩乘船逆水行舟,在底漁灣下船後,步行一段路抵達正一觀景區,然後從那裡的碼頭再往回漂,整個行程約三個半小時之久。

龍虎山岸畔一角

為了節省時間,記者對於觀、寺、廟等景緻因看的較多,所以到正一觀碼頭時,並未再前往距此還有一里地之遙的正一觀,而是直接選擇了在碼頭漂流回返。從下游乘船時不用擔心水會把鞋打濕,而在此坐從上游往下漂流的竹筏子就要當心了,河水漫過了長長的竹筏,好的是每排座位前都有一條高起的竹筒供遊客蹬踏,遊人上筏時只要注意竹筏漫上來的水,坐好後就可以放心地把腳踩在竹筒上,不用再擔心河水會打濕鞋褲。

龍虎山仙風橋

雖說都是水中行,可是漂流的感覺就是不一樣,那悠閑自得的水中緩緩而行真是愜意至極。來時,有些逆光的景觀,現在都可以細細地順光觀賞和拍照。特別是沿途的懸棺景觀更是歷歷在目,令人嘆為觀止。經過無蚊村時,記者再次遠眺這個極其普通水畔村落。一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出入靠船筏,耕作在彼岸的江南小村,卻隱藏著一個「四季無蚊」的千古不解的神話。如今到村內一游,已成為廣大遊人「龍虎山之旅」的必選項目。

遊船途經岸畔的無蚊小村

可惜由於要趕下午5:20的火車返回景德鎮,所以記者對於每天下午4:30舉行的龍虎山懸棺表演及上岸參觀神奇無蚊小村的願望,都只能是忍痛割愛了。想來留下一點遺憾也好,日後重遊龍虎山時可以更好地品味和觀賞。

仙女岩景觀

乘竹筏返回仙女岩,記者隨遊客們登岸。這裡的丹霞地貌堪稱天下一絕,而仙女岩景觀更是舉世無雙的天下絕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可龍虎山的自然景觀仙女岩,卻是華夏惟一、域外無雙的奇中之奇!這一絕景,深藏於瀘溪河畔的曲徑幽處,坐南朝北,數十丈高,其形態逼真,自然和平,毫不忸怩作態,被稱為「大地之母、萬靈之源」。這一絕景集高貴與平易於一表,兼巧俏與敦厚於一身,踞萬仞之上、俯億兆生靈。山有絕景當為名山。龍虎山擁有此景而聞名,仙女岩又飽蘸著龍虎山文化更平添了濃濃仙氣。

仙女岩一線天

穿過一線天后,記者順路來到飛雲閣。在水中時,曾遠眺這座壁立千仞、面臨深淵的建築十分壯美。而近觀更能體現其景觀的神韻。只見崖壁上刻有「玉壁凌空」、「半天仙跡」、「神仙可棲」、「鶴歸留影」等摩崖石刻,均為明嘉靖首輔(宰相)的手筆。

仙女岩飛雲閣

崖下有一開闊地,大約可容數百人之多。古時這裡建有寺廟,並在絕壁中建有棧道通往廟內。此廟規模較大,上下共七層,因此又叫「七層廟」。廟後來毀於火災。明代詩人馬猶龍的《信州水岩艤舟蜚雲閣》就作了生動的描寫:「似是桃源道,頻通漁父船。蓮花拓石秀,雲錦照川妍。壁遺蛻,丹封不記年。瓊田杳,故物為誰傳。」在飛雲閣附近的水域可能就是懸棺表演的所在。記者看到在岸邊的小舟上長長的繩索下是一幅棺木。

飛雲閣下用於表演的懸棺木

走馬觀花般地游完龍虎山仙水岩景區後剛好下午3點左右,到處打聽哪兒有去上清古鎮的旅遊車,可遺憾的是也許是旅遊淡季的原因,從這裡並沒有前往距此還有16公里上清的公共汽車。最後,記者找到一個騎摩托車的小夥子求助,小夥子驅車狂奔了20多分鐘,將記者送到了上清古鎮天師府的門口。

上清古鎮的街巷

記者先瀏覽了一下古風古貌的千年老鎮--上清古鎮。這個道教文化非常濃郁的古鎮鎮名的來歷就出自道教。所謂「上清」就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靈寶天尊」所居住的禹余天之上清仙境。鎮內的長慶坊、留候家廟、天師府、上清宮、東嶽宮、天源德葯棧、天主教堂等名勝古迹仍歷歷在目。尤其是整條古街的民居、店鋪、臨河的吊腳樓、古碼埠依然保持著明清建築的遺風,並散發著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記錄著歷史的繁榮與昌盛。遊人在古鎮吊腳樓內用膳品茶,憑水臨風,便可真正領悟到孟浩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陶然意境。

天師府府門

天師府位於上清古鎮中,從鎮上可以方便地直接進入府中參觀。這個至今保留完好的龍虎山上清嗣漢天師府,是歷代張天師的起居之所,原建於龍虎山下,後遷於上清。這裡佔地3萬多平方米,尚存古建築6000餘平方米。其建築恢宏,樓台殿閣金碧輝煌,曲徑迴廊不計其數,府內古木參天,古色古香,一派仙氣,環境清靜,風景十分優美。被歷史上許多皇帝賜號「宰相家」、「大真人府」,歷來被尊為道教祖庭。

天師府庭園

張天師的名號,世家承襲了63代,歷經1900多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道派,在中國百姓中具有廣泛的影響,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天師)之稱。張天師本名張道陵,據說是張良的八世孫。張天師曾在龍虎山煉丹,三年丹成。不久後遇到神人指點,修成了最高的道術,能夠除魔去病,拜他為師的人竟有好幾萬人。張道陵就把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道教團體。據說在東漢桓帝永壽元年的九月九日,張道陵被仙人封為正一真人,羽化登升。他所創立的道教一直傳到今天,由於他規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稱「五斗米教」。每年的10月初,這裡都會舉行龍虎山道教文化節,遊客可以觀看到道教法會的表演。

大上清宮門樓

從天師府後門出來後來到古鎮前街,一打聽上清宮還據此一公里之遙,這回可沒從龍虎山來時的運氣了,只得徒步而行了兩里地,20來分鐘後,當記者氣喘噓噓地趕到上清宮時,已經是下午四點左右了,整個景區前靜悄悄,沒有一名遊客。記者信步走進這座我國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古老道宮之一的上清宮,宮院內空無一人,望著宮內四周景觀,更令人感覺有一種莊嚴肅穆之感。

寧靜的大上清宮院內

史料載,「百神受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於東漢,是歷代天師祀奉太上老君和朝會之所,簡稱上清宮。由於歷代皇帝撥出大量金銀修建,道教興盛時期曾建有十大道宮,二十四道觀,三十六道院。後隨著歷史的推移,上清宮殿宇大多已遭毀壞。重修後的上清宮現尚存有福地門、九曲巷、下馬亭、鐘鼓樓、龍虎仙峰、玉門殿、東隱院及明石刻等。宮內伏魔殿的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筆下樑山一百零八將的出處,整個建築規模宏大,巍峨壯觀,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歷代文人墨客來此遊玩絡繹不絕,並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為之增添了一份絢麗的文化色彩。

上清宮下馬亭

出了上清宮的大門,門外的馬路上人少車稀,此時已快四點半,記者萬分著急,離返程的5206次列車到站的時間已不足一小時。還算運氣不錯,等了五分鐘左右,正在焦急時分終於盼來了回鷹潭的公交汽車。快馬加鞭地往車站趕,抵達火車站站台時,離進站的火車只差了3分鐘。至此,一天實實在在的龍虎山匆匆行終於宣告結束。

推薦閱讀:

齋醮科儀之拜斗發源地——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春到龍虎山,山花爛漫等你來……
龍虎山歷代天師縱橫捭闔
龍虎山兜率宮
龍虎山尋夢

TAG:中國 | 道教 | 江西 | 龍虎山 |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