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蘭讀《老子》第六十三章
六十三章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導讀】
知道一條路不難,難的是行在路上不偏離。
道德經沒有一篇是孤立的。第六十三章其實是第一,二章和其他幾篇的闡釋·。前二十章過了讀後面的篇章才會得心應手。昨晚老鬼就此章提了疑問。今晚試著回答一下。
此章是在說聖人入道之要妙,給我們示現如何以「道」行「無為」之真切工夫。若是精讀過《莊子·人間世》,再讀這一篇更是如遇故人。
先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凡有為,皆智巧;有事,皆功業;有味,謂塵世功名利慾。此三者,皆我們紅塵世人之所崇尚之事。
然而「大道」本身並不會因我們的慾望為轉移。「道」至虛而無為,至靜而無事,至淡而無味。唯有聖人和覺悟者能以道為懷,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所以能為者無為,事者無事,味者無味。
大、小。多、少。------這幾個辭乍一看確實不難。但是確是81章中除了第一二章最簡奧的。因為這四個辭一字是四層意思。我當年讀的時候也是懵懂混過。直到儒道經典過了一遍才初步領會這四字的深切含義。在一定意義上說「大小多少」是一部中國文化的心經實也不為過。老鬼不愧是位藝術家被他一下發現了難點所在。
回歸正題-----
我們世人皆以名位為大,以利祿為多而作為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但是「道」至虛無物,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物。把我們平常認為的「大,多」 以為「小,少」,
聖人覺悟者去功名,釋智遺形,日與道游。必去常人之「大,多」 以至小為至大,至少為至多。
報怨以德
人間之事之人,無論身份高低貴賤,最大而難解者,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恩怨」了。說人生就是一部恩怨史絲毫不為過。恩怨之始,不共戴天之仇極少。一言之失,一事之差甚至眥睚之嫌隙(為我人類且哭笑一下)以至殺身亡國敗家之禍;甚至積怨深憤,父子子孫,累世相報而不能停。此為中外古今「世仇」之常態。可算恩怨之事「大且多」
一個覺悟者如何處世呢?-----「履霜堅冰至」。君子有知幾智慧,察怨之未結。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怨之始事很小。不幸而結怨,「淡然無為」處之,行事常「無為」心中常無敵。別人有心無心傷了我們不銜恨不報復。天下沒有傻子。我們無報復之心,別人就有可能以我為德。是所謂「報怨以德」,孔夫子所說的「以直報怨」也是如此。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我的楊氏名言:心大無事不小,心小無事不大。
若是心小人間可怨之事可謂「大且多」。人人有本帳,人人心裡有桿秤;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心中有千千結。學佛修道其實就是去除心結掃清心中積怨集恨的過程。解開心結積怨很難否則佛家道家及一切宗教也不會叨叨了幾千年直到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了。老子今天傳授給我們一個解開心結積怨的法門-----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是宗旨;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這是具體行事法則。
天下之事,不止於怨,事事皆如此。天下之事至難者,有至易存在;至大者,有至細存在(此時回憶第二章)。我們行事若能圖之於易,為之於細,鮮有不成功的。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前面理解了這幾句就簡單了。逃懶一下不再瞎掰掰了
以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故也。作者,始起也。是以聖人虛心體道,退藏於密。跡愈隱而道愈光,澤流終古而與天地參。此所謂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也。老子言及至此,抑恐世人把易字當作容易輕易字看。故誡之曰,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謂世人不可將事作容易看也。且容易許人,謂之輕諾。凡輕許者,必食言而寡信。見事之容易而輕為者,必有始而無終。是故易字,非容易也。世人之所難,而聖人之所易。世人之所易,而聖人之所難。故曰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猶,應作尤。古字通用。更也。謂世人之所甚易者,而聖人更難之,故終不難耳。觀夫文王兢兢,周公業業,戒慎恐懼乎不睹不聞,皆聖人之所難也。余少誦圖難於易為大於細二語,只把作事看。及余入山學道,初為極難,苦心不可言。及得用心之訣,則見其甚易。然初之難,即今之易。今之易,即初之難。然治心如此,推之以及天下之事皆然。此聖人示人入道之真切工夫也。志道者勉之。
推薦閱讀:
※郭彧:邵雍為什麼說「老子知易之體者也」?(《易學百問》之七)
※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
※老子是如何構建人的「亞生存圖景」的
※老子為何留下五千言匆匆西去?原來如此!
※《老子》勘校 白鶴飛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