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後代:東夷文化及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外星人後代:東夷文化及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http://www.baijiajiangtan.com.cn/Item/806.aspx

題記:我相信非洲人一定是猴子的後代,要不你看非洲人為什麼和黑猩猩長的那麼象呢?但是我覺得早期中國人祖先的一支--東夷幾個部落的首領極有可能存在外星人的血統和基因哦! 東臨大海,地處北溫帶,為黃河入海口的古代山東,雨量充足、水源豐富、河流縱橫、土地肥沃,山高林密,為人類提供了巢居穴處的便利和採集捕獵不盡的資源,提供了舟楫漁鹽等人類必不可缺的生存條件和極大的交通便利,提供了開發農牧業、保障人類生命延續和安寧生活的生態環境,成為是古代文明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生活在遠古山東地區的原始居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遠古文明,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貢獻。(一)歷史悠久的東夷文化 東夷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早在漫長的山東史前文化時期(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之前,即公元前21世紀之前的文化),在山東這片適宜人類繁衍生息的廣袤土地上,山東境內就有原始居民在此生活、勞動。由於地處東方,相對遠離於地處中原的統治中心,後人就把中原以東的眾多部落稱為「東夷」。所謂夷,是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區的居民對以海岱地區為主體的東方居民的稱謂,《禮記·王制》就有「東方曰夷」的稱謂,夏稱之為「九夷」,商稱之為「夷」或「夷方」,到了周以後開始稱為「東夷」,這裡的民族被稱為東夷族,所創造的史前山東文化也稱為東夷文化。在距今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時期,山東沂源縣出土的「沂源猿人」化石,是已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化石。據考證,沂源猿人化石從體制特徵上看,同北京猿人相似,而且與沂源猿人化石伴生的哺乳動物群也同北京猿人伴生的動物群基本相同,他們很可能就是這裡古人類的祖先。考古發掘證實,山東史前文化主要發源地在魯中泰沂山區,迄今所見沂源猿人化石及其後繼者的舊石器遺址,幾乎全都集中在泰沂山脈中段。此後,在山東還發現了多處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存,分布於從泰沂山區、魯中南到山東半島的廣大地區。此後在長達幾十萬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山東地區古人類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殖,逐漸由地勢較高的山嶺地帶移民至淺山、丘陵、谷地與沿河平原。已出土的細石器遺址成群分布在沂、沭河兩岸的平原和低山丘陵谷地上,一直延伸至江蘇北部。舊石器時代晚期,粗大的打制石器日趨小型化,類型特徵日見鮮明,製作和修理技術也趨向成熟,這些都顯示出舊石器文化的進步。經過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以後,在距今一萬年前後,山東大地進入了以磨製石器和陶器為主要標誌的新石器時代,開始了穩定的農業定居生活的新階段。20世紀20年代末被發現,30年代初由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田野工作隊開始挖掘的現今山東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遺址,是由中國考古學家自己發現、獨立發掘的具有開創意義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其出土的大量造型優美的黑陶器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有「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之譽的蛋殼黑陶和發達的輪制陶藝技術,說明龍山文化時代山東先民的生產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由此表明了山東地區(海岱考古文化區)史前文明的發展是沿著後李文化(距今約8500—7500年)——北辛文化(約距今7500—6200年)——大汶口文化(約距今6200—4600年)——龍山文化(約距今4600—4000年)——岳石文化(約距今4000—3500年)的序列自成系統發展的,其中尤以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1.後李文化後李文化是山東大地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因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後李官莊遺址而得名。從發現的大量陶器、石器等生產、生活用具,寬大住址和集中墓地看,後李文化已進入原始的農耕定居生活時代,系母系氏族社會的繁盛時期。2.北辛文化北辛文化生成於地處平原與丘陵交接地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的古滕州。196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北辛文化三足釜所在山東滕縣(今滕州)官橋鎮薛河故道北辛村,發現了古代氏族部落的聚居地遺址。這是我國在黃淮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稱為「北辛文化」。主要分布於泰沂山系南、北兩側一帶,包括了除膠東半島以外的山東大汶口文化大型鏤孔灰陶器座大部分地區。考古表明,北辛文化由於農耕生活的發展,男子社會地位逐步提高,社會形態處於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階段。3.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淵源於北辛文化,因首先發現於泰山南麓(距泰安市60華里)的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泰山周圍地區,北瀕渤海、南抵蘇皖、西進河南。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重要遺存之一,以特點鮮明的陶器和陶器文字的出現為主要特徵。大汶口文化是史前山東文化的大發展時期,社會進步明顯,尤其是中、晚期社會已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為從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飛躍的大轉型提供了充足條件。原有的原始氏族公有制開始瓦解,以私有製為基礎的新的階級社會即將開始。4.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在山東的壽光、章丘、鄒平、臨淄、陽谷、五蓮、日照等地也都有城址發現。龍山文化不僅有發達的農業,而且手工業都達到了時代的頂峰。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之多、之密集,出土文物內涵之豐富多彩、價值之高,非常罕見。龍山文化時期已是階級和國家形成的文明時代了。5.岳石文化商代甲骨文岳石文化因山東平度東嶽石村遺址而得名,是山東新石器文化的餘波,相當於夏朝與商初的數百年時期,與夏、商文化並存而又獨立體系的東夷文化。集中分布於膠東半島地區及汶泗流域,沂沭河流域,同時也散射到江蘇北部、河南東部、河北東部及遼東半島。岳石文化遺存的重要文化特徵一是出現了青銅器物;二是出現了新型石制工具;三是陶器自成系統;四是發現了卜骨和卜甲。山東地區的新石器考古文化,是迄今中國所發現的年代最早、跨時最長、範圍較廣,而遣址較密集、出土文物較豐富、反映的社會情況較為先進的新石器文化。史前山東文化與黃河中游文化、長江下游文化一商代亞醜青銅鉞起,成為中華文明的最早源泉地。大量的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表明,在文字記載、城市發展、冶煉金屬、製造工具等諸多判斷文明水平的要素方面,東夷文化都走在了前列,東夷文化為中華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1.發達的農業北辛文化時期,原始農耕已有所發展,磨製石器日趨精細。而村落和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的建築表明,這時東夷人早已走向定居生活。與此相應的是多種類型的泥條盤築陶器的大量出土,可用以印證東夷人熟食技術的進步和飲食結構的改善,這對促進人體的進化和文化創造的多層次、多角度展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2.先進的製造業一是弓箭的發明。東夷族人的這一重要創造,使人類在征服自然過程中有了質的進步。「夷」字為人負弓之形,印證了弓箭由東夷人發明的傳說。從考古發現看,從後李文化、北辛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骨質和蚌質的箭鏃,從實物資料上說明了傳說的可信度。二是陶器製造。在北辛文化時期,東夷人已開始製作陶器。到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已全面、準確地掌握了陶土的選擇、成型、燒制等一系列極為複雜的過程,製作出多種極具藝術美感的陶器。特別是這一時期出現的薄如紙、明如鏡、黑如漆的蛋殼陶,製作之精美,技術之高超,在整個中華史前文化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除利用天然粘土外,東夷人還使用了高嶺土作原料,曾燒制了少量表裡很白凈的陶,為原始瓷器的出現做了最初的嘗試。三是銅器製造。龍山文化時期已發現出土真正銅器的遺址,分別分布在膠縣、臨沂、日照、諸城等七處。銅器有:銅鑽(銅錐形器)、殘銅條、殘銅片、銅器殘片、銅渣等。這明確表明龍山文化時期東夷人已有了自己的煉銅和制銅手工業。四是釀酒業。大汶口文化早期,原始農業及陶器製造業的發展為釀酒業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和可能。北辛文化時期出現的高柄杯,可能就是一種酒器。據此推斷,中國釀酒業的產生有可能始於比大汶口文化更早的北辛文化時期。3.最早使用文字商代甲骨文文字的創製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在經歷了一個較漫長的發展過程後才形成了象甲骨文那樣相當發達的文字系統,而在這個漫長發展的過程中,主要與年代較早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有直接的關係。在山東地區,除在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了有刻畫符號的龍山文化陶片外,其後又在鄒平縣丁公遺址發現了一塊刻有十一個文字的龍山文化陶片,個個獨立成字,筆劃比較流暢,整體排列比較規則,刻寫有一定章法,結體極似後來甲骨文、金文的構造。與大汶口單個圖形文字相比較,這11個文字組成了一個短句,記述了一個特定內容,具有了記載的功能,表明至此已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文字。4.完備的「禮樂文化」古代中國往往被稱為「禮樂之邦」,古代的中國文化因此也被稱為「禮樂文化」,而大汶口一龍山文化正是形成這一禮樂文化的重要來源之一。禮制是一種體現社會尊卑等級的制度形式。東夷族原始禮制的主要表現,一是宮室制度。從山東章丘的城子崖、壽光的邊線王、鄒平的丁公和臨淄的田旺等龍山文化時期古城址的發掘看,已具有宮室制度的一些跡象。二是埋葬制度。在墓葬中,已表現出社會的不平等關係。如大汶口文化早期遺址已出現了墓室面積8平方米以上的大墓。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墓葬的分級制日趨成型。三是禮器。禮器是主要用於重要禮儀社交活動的器具,是人們社會等級名分的象徵與標誌。隨著禮制的不斷發展,禮器的種類不斷增多,在大汶口文化的中後期,已有玉鉞、石鉞、骨牙雕筒、大口尊、鬹、觚、高柄杯等。至龍山文化時期禮器趨於專門化,主要禮器有玉鉞、玉版、玉冠飾、蛋殼陶杯、黑陶罍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作為祭器使用的鳥造型三足器棗陶,被認為是東方文化的「標準化石」。1979年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墓葬里出土了名叫笛柄杯的樂器,能夠吹奏出4個不同的樂音,音響清脆悅耳動聽,與近代橫吹竹笛不貼膜時發出的音響相似。這是迄今已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陶制橫吹管樂器。5.文明社會的先導城市的出現是社會走向階級分化的反映,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城子崖遺址是三個階段的古城遺址,其最下層是山東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面積約二十萬平方米。另外,又先後在鄒平丁公遺址發現了一個十二萬平方米的龍山文化城址,在臨淄桐林遺址發現了一個十五萬平方米的龍山文化城址,在壽光邊線王遺址發現了五萬平方米的城址等一系列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址。在山東五蓮縣丹土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和龍山文化中期三個連續擴展的城址。其中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城址距今4800年以齊國故城排水道口上,龍山文化中期城市具有蓄水池、排水溝和出水口等設施。這不僅將山東地區城市的出現提前到大汶口文化晚期,而且進一步證明了龍山文化時期城市功能的齊全和築城水平的高超,說明東夷人約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即已進入了父權制社會,並且出現了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到龍山文化時期,古老的氏族制度已接近它的終點,文明社會的曙光已燦然可見。(二)東夷族的發展 東夷人最初只是分布在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和東部半島丘陵區,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華夏族和東夷族開始有了交流,東夷人在蚩尤的領導下來到了坦蕩的魯西北平原,與東進的炎黃部落開始接觸,由此拉開了夷夏大融合過程,東夷人的活動範圍也從東部海岱地區擴展到中原地區。經過夷夏「涿鹿之戰」,東夷集團在炎黃集團的聯合抗擊下節節敗退,又被逼回原地。隨後炎黃之間也展開了「阪泉之戰」,結果作為黃帝聯盟的炎帝部落也失去了在中原地區的立足之地,其大部分不得不東遷至「東夷之域」,與東夷人雜居錯處。當炎帝部落逐步融入東夷之際,黃帝部落也向東推進至豫東及魯西北平原之地,與東夷人聯合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共同創建了最初的華夏文明。唐堯、虞舜之際,東夷族與炎黃族和平共處,他們的領袖輪流擔任當時部落聯盟的領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出現了剩餘產品,私有觀念也逐漸形成。夏禹利用自己的地位與權力,開始為自己的宗族謀利益,暗地積極培植其兒子啟的勢力,以圖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夏禹死後,啟公然破壞了夷夏同盟,自己奪取了權力,開了世襲制度的先例。夏後啟殺伯益建立夏朝後,東夷族與炎黃族的同盟宣告破裂,從此開始了新的一輪的夷夏之爭。後來,在夷夏合作治水的過程中,夷夏兩大集團同心協力,並肩作戰,最終取得了勝利。經過長期的合作,夷夏之間彼此的差異越來越少,共同點越來越多,在語言、心理、習俗上慢慢趨於一致,夷夏部落聯盟變成了一個具有文明民族一切重要特徵的共同體,即歷史上所說的華夏族。可以說,從「人種學」上講,東夷人當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的主要來源成份之一。(三)東夷文化的形成 東夷文化在產生、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同周圍地區的古文化有著相互影響和交流的關係。它在自己的長期演進過程中,尤其在新石器時代中後期,始終和周邊其他地區文化保持著頻繁的接觸和交流,並對各地文化產生著極其生動、具體、廣泛而深刻的滲透和影響。通過對東夷文化墓葬風俗和典型器物(尤其是陶)等傳播路線的考察,可知東夷文化曾伴隨部族遷徙而大面積地侵入和散漫到廣大中原地區,並由中原進一步西向波及渭水流域、南向波及漢水流域。山東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在河南一帶有著顯著的反映;而仰韶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徵,也在山東西部產生了較大影響。同時在東南沿海地區,東夷文化對百越文化的侵潤幾乎從未間斷過,並以淮夷為中介,使東夷文化的許多先進因素沿長江流域西上和南下,又越過鄱陽湖地區及湘贛邊境山地而進入嶺南。東夷文化向東北方向的傳播,則使燕山南北及遼東半島的古文化顯示出諸多與海岱文化極其親和而相似的特徵。其中以小珠山文化類型的遺址最為典型;遼東半島的古文化對對山東半島的文化影響,則以筒形器(遼東半島地區基本陶器之一)最為典型。有史料表明,東夷文化的延展區和輻射帶,北可達庫頁島、阿留申群島地區,西可至燕趙和黃河中游,東遠及日本海沿岸,南直通台灣海峽和某些南太平洋島域。據現有考古發掘資料來看,山東境內腹地至今未見周圍地區古文化遺址的出現,而東夷文化的遺址在周圍古文化範圍之內卻有不少的發現。這說明,在與周圍古文化的交流中,東夷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對周圍地區古文化的影響較大,受周圍古文化的影響相對較小。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翔實古代文獻資料充分表明,史前山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和重要組成部分,山東大地是重要的古文化中心,東夷民族曾在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說明,齊魯文化的發展早在史前時期就奠基在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發源地之上。(四)早期的泰山、曲阜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泰山一直是傳說中帝王以封禪活動為主的文化活動中心。在原始嚴酷的環境里,人的生存首先依賴於自然,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原始東夷人夢寐以求的生存願望。在洪荒年代,對解釋不了的現象自然敬如神靈。由於太陽能給人以光明與溫暖,東夷人首先產生了對太陽的崇拜。位於山東中部的泰山,山體雄偉博大,氣勢拔地通天,位於最早看到日出的東方,在原始人的心目中,逐步形成了穩如泰山的形象。東夷人由太陽崇拜、東方崇拜,逐步演化為泰山崇拜。據《史記·五帝紀》所記的傳說,古代帝王有七十二君都到泰山封禪,泰山封禪告祭天地。因為「中華原始民族起源於東方,東方尤以泰岱一帶為其故土,木本水源,血統所出,泰山巍然,同族仰鏡,故凡得天下者,易姓而後,必告泰宗,示不忘本,尤其祭告宗廟之意。在古代傳說中,許多有名的古代帝王或部落首領都曾在山東一帶,特別是在曲阜活動或建都。伏羲,又名太皞(昊),是傳說中東夷族最早的領袖,活動區域在主要在豫東、魯南一帶,沿著古濟水由西向東發展,在曲阜居住和活動。他的最大貢獻是畫八卦,造書契,結束了古人類結繩記事和不辨東西南北、不分春夏秋冬的歷史,指引人們從蠻荒走向了文明。少昊又作少皞,是古東夷族的另一位領袖人物,亦被視為繼太昊族之後興起的東夷族的又一分支部族,其主要活動區域在魯南一帶,故都或封地在曲阜,故曲阜又被稱為「少皞之虛」。蚩尤是東夷族的又一個重要的部落,曾一度是一個以武力強盛稱雄天下的部落集團,曾沿黃河西進,先後與炎黃族在中原地區發生了劇烈衝突,雖一度得勢,最後卻被擊敗。由於他們驍勇善戰,死後被奉為戰神。傳說蚩尤曾經被封於曲阜,並統領著周邊的少數民族,其陵墓在東平郡和山陽郡,即今山東離曲阜不遠的的魯西南地區。中華文明的開拓者伏羲、炎帝、黃帝三位先哲,分別被後人尊為天神、地神、人神。他們的活動和貢獻,相當多的是在山東。有關伏羲的遺迹遍布中原大地。山東單縣、鄒縣、兗州、泗水、滕縣、微山等地都有伏羲陵、伏羲廟(人祖廟)或畫卦石(山)。現存的山東嘉祥縣武氏祠漢畫像石,就有伏羲女媧的人首蛇身畫像。史書記載,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在曲阜建「大庭之國」;黃帝也是山東人,生於壽丘,壽丘在魯故城東門北,今曲阜東北八里。炎帝、黃帝戰爭和活動的中心地區在齊魯,並都曾在齊魯建都,也都封禪過泰山。後來,炎帝後裔建立了齊國,黃帝後裔建立了魯國。另外,還有后羿、皋陶等著名人物都有文獻記載的古代傳說證明其在曲阜及其周邊地區活動過。這些有關泰山及曲阜的這些記載或傳說表明,泰山及以南地區以及當今的魯西南一帶,在中華文明發祥的早期也是一個人類文化活動的中心。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進一步說明,以山東地區活動為主的東夷族確是中華文明最早的淵源之一,東夷先民同其他地區文明的先民一同開拓出了整個華夏文明的雛形。
推薦閱讀:

人類為什麼按照地球生物的生存條件來尋找外星生物?
如何看待1947羅斯威爾外星人訪談錄?
誰是第一位寫外星人題材的作家?
世界上有沒有可能有美人魚,海底人類的可能性有多大?
人類收到過外星人發出的信號,這信號讓人類興奮

TAG:文化 | 外星人 | 東夷 | 中華 | 中華文化 | 貢獻 | 後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