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北京之十九_故宮之二朝外三大殿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進入了太和殿廣場,廣場的四個角上有四座崇樓。清乾隆時期重建太和殿時因為防火的需要在太和殿兩側建立磚牆連接兩廡廊坊使太和殿前形成了一個大型的廣場。南北長338米,東西寬226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還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朝禮。
值得一提的是:華北受降區北平前進指揮所主任呂文貞將軍把受降儀式改在紫禁城太和殿廣場公開舉行,讓國人共享勝利的狂喜。這是故宮博物院永載史冊的輝煌一天。10月10日天剛破曉,十幾萬北平民眾早早趕來,擠滿廣闊的太和殿廣場,午門、端門以至天安門中軸線上,也聚滿屏住呼吸的人群。全場寂然無聲,等待著莊嚴儀式的開始。10時10分,景山山頂軍號長鳴,會場禮炮齊放、軍樂奏響,抗日名將孫連仲走下太和殿台基,華北日軍最高指揮官司根本博等20人由太和門左腋門入場,行至受降台前,向孫連仲上將行禮,然後簽字、獻刀,離開會場。樂隊高奏國歌,此時,沉默良久的十幾萬人終於一齊爆發出歡呼:「中國萬歲!」「勝利萬歲!」古老的故宮沸騰了!處處是歡呼、吶喊、痛哭的中國人。
廣場北側正中是坐落在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高台上的太和殿,太和殿兩側接短牆,連接兩個旁門各面闊五間,東側叫中左門,西側叫中右門,再通過短牆連接東西廊房。東西廊廡各32間,這64間廊房建在磚砌高台之上,清朝時是內務府6庫所在地。六庫:銀庫、皮庫、緞庫、衣庫、瓷庫、茶庫,實際上就是皇家專用庫房。
廣場南側中央是太和門9間,兩側接廊房各7間,左側連接昭德門,右側連接貞度門。再向兩側接6間倒座廊房,最後接崇樓。
廣場東側:東廡廊房12間,體仁閣,短牆,左翼門,轉角廊房3間接北側廊坊4間。
體仁閣: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文樓,嘉靖時改稱文昭閣,清初改稱體仁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毀於火,當年重建。體仁閣設重樓9間,進深3間,高25米,坐落於崇基之上,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廡殿頂。明間為雙扇板門,左右各3間安裝一碼三箭式直欞窗,兩梢間、山牆及後檐用磚牆封護。檐下施以單昂三踩斗栱。一層屋檐上四周是平座,平座周圍廊裝有24根方形擎檐柱,用以支承頂層屋檐,柱間設尋杖欄杆連接,站在平座上可憑欄遠眺。上層樓7間,四面出廊,前檐裝修斜格欞花槅扇28扇,梢間與山牆及後檐牆用木板做封護牆,減少了下層的承重力。檐下為重昂五踩斗栱。檐角安放脊獸7個。 康熙年間,曾詔內外大臣舉薦博學之士在體仁閣試詩比賦,清代各朝御容也曾收藏於此。 清朝時有所謂大學士的榮譽,有「三殿三閣」大學士的設置,這些殿閣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和體仁閣。可見體仁閣的地位不低。
廣場西側:西廡廊房12間,弘義閣,短牆,右翼門,轉角廊房3間接北側廊坊4間。
弘義閣: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武樓,嘉靖時稱武成閣,清初改稱弘義閣。清代為內務府銀庫,收存金、銀、制錢、珠寶、玉器、金銀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銀器皿由銀庫預備,用畢仍交該庫收存。
中右門與右翼門的轉角廡房。
中左門與左翼門的轉角廡房。
太和殿和中和殿還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型的三層台基上,台基南北長230米,高8.13米。 太和殿之上為建築形式最高的重檐廡殿頂,廡殿頂又叫四阿頂,是「四齣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寬大於進深,前後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於正脊的一端。重檐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
房頂形式也是建築等級的標誌:從高到低依次是;A,重檐廡殿頂;如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皇極殿等。B,重檐歇山頂;歇山頂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還有四條戧脊。正脊的前後兩坡是整坡,左右兩坡是半坡。如太和門、天安門等。
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又稱正吻,正脊兩吻的裝飾構件。雕為龍形,由數塊拼接而成,龍口大開咬住正脊,也叫龍吻。太和殿大吻由13塊拼成,為現存古建築中最大者。
垂脊上的吻獸:這是皇家建築中象徵建築級別的一個裝飾,數量越多級別越高。第一個飾物叫仙人騎鳳,據說南朝齊明王,修道後升仙,升仙時就是騎著一隻鳳凰。仙人騎鳳之後是十個小獸,名字從外向內依次是:龍、風、獅子、天馬、海馬、狻猊(讀音梭尼)、狎(音霞)魚、獬豸(讀音謝只)、鬥牛、行什。在其它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是七個、保和殿是九個,乾清宮也是九個,天安門上也只是九個小獸。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遞減是有規律的:除去仙人騎鳳,均為單數依次為九個,七個,五個,三個。不會出現雙數,因為中國古代觀點是單數為陽為大,所以皇家建築都是單數。另外減法也是從後向前做,減去行什剩下九個,再減去鬥牛和獬豸剩下七個...。所以壓脊獸從前向後順序不變。
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級別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
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
殿內金磚鋪地,太和殿內地面共鋪二尺見方的大金磚四千七百一十八塊。金磚不是黃金做的,而是在蘇州特製的磚。其表面為淡黑、油潤、光亮、不澀不滑。蘇州一帶土質好,燒工精,燒成之後達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方可使用,燒煉這種磚的程序極為複雜,一塊磚起碼要煉上一年。
金磚名字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金磚是由蘇州所造,送往京城的,所以是「京磚」,後來演變成了金磚。另一種說法是金磚燒成後,質地極為堅硬,敲擊時會發出金屬的聲音。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明朝的時候,一塊金磚價值一兩黃金,所以叫做金磚。
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頂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徑為一米零六,高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清代重建後,用的是松木,采自東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太和殿內正中橫匾是「建極綏猷」(音雖游)為乾隆御筆,含義為:天子上對皇天、下對庶民的雙重神聖使命,既須承天而建立法則,又要撫民而順應大道。建:建立、創設。極:原義為屋脊之棟,引申為中正的治國最高準則。綏:原義為挽手上車的繩索,引申為安撫、順應之意。猷:道,法則。
兩側楹聯:「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寧」。大意是天帝命治理九州,雖艱難不敢怠慢;上天保佑,同心同德求安寧;建立中正之道,功業宏偉。
袁世凱曾想在太和殿「登基」,將太和殿匾、聯撤掉,寶座移往它處。匾和聯是專家依照清宮所存《清朝皇室寫真》中1900年太和殿舊照片,歷時一年,成功複製而成。
九龍金漆寶座,明朝遺物,清朝沿用,置於地平床上,後面設有雕龍屏風。
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身上駝著寶瓶,裡面放有五穀,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餘。而象身四腳立地,穩如泰山,象徵社會和政權的穩固。稱為太平有象;甪端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獸,與麒麟相似,頭上一角,據說能夠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而且只陪伴明君,專為英明帝王傳書護駕。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
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
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人稱軒轅鏡,以示下面寶座上的皇帝為軒轅子孫正統嫡脈。藻井的設置主要是起烘托帝王尊嚴的作用,此外還有鎮火的含義。
太和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四周護以漢白玉欄板,南向五齣陛。龍風雲紋望柱下有排水螭首1142隻。下雨時1142隻螭首會形成「大雨如練,小雨如柱,千龍吐水」的奇觀。這種三層的須彌石座高台也是建築等級的一個標誌。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高台為第一位,以下依次遞減,分別是:A,單座漢白玉石須彌座式高台:如太和門、乾清門、乾清宮、奉先殿、寧壽門、皇極殿、武英殿等。B,帶漢白玉石欄杆的青磚砌築高台:如體仁閣和弘義閣等。C,青磚砌築高台:如太和殿兩側的廡房。
轉角處是漢白玉的獸頭。形貌怪異,是傳說中龍的第八個兒子,名叫螭首。
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個,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代表清代十八個省。龜、鶴為長壽的象徵。
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
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
銅鼎
在故宮內有大小水缸308口,用來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這兩個鎦金大缸,重2噸,太平缸需要用金100兩,喻以「金甌無缺」。可是上面的黃金卻被八國聯軍用軍刀颳走了。
中和殿在明朝的時候曾經叫做華蓋殿和中極殿,在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殿名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黃琉璃瓦單檐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
在明清兩代舉行大潮禮的時候,皇帝在趕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員朝賀。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時候,還要在前一日閱覽祝文或者檢查種子農具。清朝規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譜,也就是玉牒,在修訂好以後,就要在中和殿內讓皇帝閱覽,並舉行存放儀式。可憐的光緒皇帝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曾被拘於此殿。
寶座居中上方懸掛有乾隆帝御筆「允執厥中」匾,表明天道精微,人道艱難,只有精審純一,執而用中,才能治理好國家。雙聯分別落在「無逸」和「有常」上,提醒著君主勤於政務,並持之以恆。「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 用敷五福而錫極 彰厥有常」
過了中和殿,我們就來到了保和殿,明朝這裡曾經叫做謹身殿,建極殿,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保和二字,其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就是說神志得專一,以保持宇內的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在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時候,在舉行冊立大典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內更衣。在年底,還要在此宴請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時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舉行宴會。而且這裡還是清朝舉行殿試的地方。
保和殿的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內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緻,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
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保和殿的「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典出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所謂皇建有極,極是指中道,法則,意思是君王建立政事要有中道,基本是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天子來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準則。有強調皇權之意。
在保和殿後,有一個巨大的雲龍石雕,是艾葉青石雕刻而成的。清朝乾隆年間,將原來明代所雕刻的花紋去掉,重新雕琢。石雕高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200多噸。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紋,下端是海水江牙紋,中央是飛雲簇擁的九條蛟龍。製作非常精美,是難得的石雕珍品。這塊石頭是來自北京的房山,搬動這塊石頭的時候動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過這塊石頭為什麼會在保和殿後面,史料上是沒有記載的,根據專家推測,可能是因為這塊石頭運過來以後就放在這裡,想要重新移動非常的困難,所以就放在了這裡。
下面要進入後宮了。
推薦閱讀:
※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大明皇族群臣的最後時刻怎能用一個慘字來形容
※老北京土話典故
※北京有哪些顏值很高的餐廳?
※你反感把上海稱作「魔都」、北京稱作「帝都」、美國稱作「米國」等代稱嗎?還有哪些類似的語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