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最大的謊言竟然是這個

這篇文章雖然很扎心,但卻十分真實。想必很多人都聽過或者說過這些話吧,小婚家就是其中一個。

——小婚家

01

「一切為了孩子」給父母們帶來巨大壓力

最近我做的諮詢中,有兩位焦慮的媽媽。

一個是單親媽媽,離婚後,沒有從前夫那裡拿到孩子一分的撫養費,為了賺錢養孩子,她在一線城市努力打工,孩子則交給老家的母親照顧。

她工作忙碌,但是只要有節假日,她都回家看孩子,但她還是很焦慮,夜裡失眠,為自己沒有更多的陪伴孩子而自責、內疚,總擔心因為自己的陪伴不夠多,孩子長大後心理會有問題,她也總擔心孩子會受到自己一些性格弱點的影響。

我向她解釋:孩子長大後會不會有心理問題,這是很難講的,除了父母的照顧、陪伴和關心,一個人的成長還會受家庭之外的外部事件、關係和環境,比如他在學校里遇到的事情,他與同學、老師之間的關係,還有孩子一出生,自身就具有的一些個性特徵也會影響他。

你並不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唯一因素。一個媽媽能做的部分也是有局限的。

相比媽媽做了什麼,媽媽是什麼樣的人對孩子來說更為重要,一個離婚後,獨立、堅強、自信、快樂的媽媽一定可以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另一個是職場媽媽,孩子1歲之前她在家全職,之後她開始重新進入職場,她說自己每天出門上班前,內心都特別內疚和掙扎,因為孩子捨不得離開家,想要媽媽的陪伴,有時候還會哭喊著:媽媽不要上班。

她說,每次聽著孩子的哭鬧,特別心疼,同時也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為了自己職業的發展(她本人很喜歡自己的工作),狠心去上班,而沒有做到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犧牲一切,很自私!

我安慰她,你辭職在家陪著他,放棄自己喜歡的職業追求,自己也會不開心。媽媽不開心,孩子又怎麼會開心呢?而且你每天下班的時候、周末的時候,都在陪伴孩子,你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後來,我們討論起這些話題:一個母親是否真的能夠做到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犧牲一切?假如真的做到這樣,是否真的就是對孩子好?

我們的討論幫助了這位母親緩解了她的育兒焦慮。

我想這是很多職場媽媽兩難的地方,個人工作價值很重要(很多中國家庭也需要夫妻雙雙工作才能保障生活和孩子的養育),承擔媽媽的責任也很重要(爸爸們也要積極承擔育兒的責任)。

通過與這些媽媽們的對話,我看到媽媽們的壓力,她們都有一個很高的理想,想做一個「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好媽媽,但是現實是:她們根本無法做到「一切為了孩子」,其實,她們也不必做到「一切為了孩子」。

後來,我看到李松蔚老師的一篇文章《父母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嗎?》(覺得寫得特別好!)

他也是一位父親,跟一位老師談到養孩子的煩惱,他意識到自己對女兒表現出的不耐煩,其實是在處理自己的衝突,他有點自責,讓女兒負擔了不該她承擔的東西。

他的老師非常體貼地寬慰他:「沒事,孩子從來都在負擔不屬於他們的東西。當初就是為了滿足大人才被送來這個世界的。根子上已經這樣了,後邊還在乎多那一點半點嗎?」

他寫道:

「我現在認識到,任何一個為人父母或者打算做父母的人,都在承擔某種無形的壓力。一個不言自明的壓力就是:你必須從孩子的利益出發,考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切為了孩子」。這不止是道德上的暗示,也被認定為是斬釘截鐵的事實:父母就是無私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這導致我們對很多真相視而不見。我也是當了好幾年的父親,才敢於說出我真正的想法——從頭到尾,我是在為了我自己。」

02

在心理諮詢中,我遇到不少來訪者,尤其是那些父母婚姻不幸,矛盾衝突不斷,家庭氛圍緊張、冷漠,甚至有嚴重的家暴卻一直沒有離婚的來訪者,他們會向我傾訴自己背負的家庭壓力:當他們的父母對他們說:

「要不是為了你,我們早就離婚了。」

「我所做得一切都是為了你。」

「如果不是因為你,我的人生不會這麼苦。」

他們會覺得非常痛苦,對父母心懷很深的愧疚,覺得對不起他們。

A說,我的父母兩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三天兩頭鬧離婚。小時候我特別期望寒暑假都能呆在學校里,不用回家,就可以不用面對他們的爭吵了。我其實很希望他們離婚,可他們每一次都沒離成,都說這麼做是為了我。高中的時候,我曾勸我媽離婚,她還哭著罵我不孝。現在我都參加工作了,他們還是沒有離成。

B說,我爸爸脾氣很暴躁,我媽媽的情緒控制也有問題,他們經常一言不合就打架。我媽媽有的時候被爸爸打得很慘,鼻青臉腫,頭破血流的,那些暴力的場面讓我和弟弟都非常恐懼,長大以後都不信任婚姻,有很深的心理陰影,可我媽總說為了我們才不離婚。有一回,他們大吵一架後去了民政局,但沒有離婚又回來了。如果他們真是為了我們好,就應該離婚。

C說,我父母的婚姻很糟糕,總有很多的矛盾和衝突,我媽媽總說為了我才不離婚,我很長時間都活在愧疚中,覺得自己造成了媽媽的不幸。等我長大了,有更多的認識了, 我才明白,她不離婚,並不是為了我,而是她不敢離婚,說白了,她自己慫,卻說為了我才不離婚,我覺得她特別虛偽。

D說,我爸爸出軌十幾年了,媽媽中間鬧過幾次,也沒有什麼結果。媽媽一直向我抱怨和訴苦,把我當她的情緒垃圾桶,我常常覺得很煩,生活痛苦。我爸媽性格根本不合適,但他們為了所謂的家庭就算根本沒有了愛,還要維持著表面的婚姻,不會離婚,說為了我有個完整的家,但我需要的不是完整的家庭,而是幸福的父母,良好的家庭氛圍。

如果這些父母願意誠實地面對自己,就能夠清楚地認識到:無論自己是選擇離婚也好,不離婚也罷,都更多的是為了他們自己,根本不是只為了孩子。

他們真正不離婚理由有:

彼此經濟上相互依賴,擔心一個人的物質生活有問題;

害怕自己父母的不接受和壓力;害怕離婚後,一個人生活的孤單、寂寞;

害怕離婚後,外人的評價和目光;

依賴婚姻的框架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

擔心離婚以後自己找不到更好的……

這些理由才是最真實的,而「為了孩子」只是他們的借口而已。

很多父母其實用「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作為情感勒索的工具,以期望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我為你了才這樣苦,這樣累,所以你要聽我的話)。

所以,為人父母的,請別再說「我做的一切/我不離婚都是為了你(孩子)」這樣的謊言了。

03

父母與子女,都是獨立的個體

如果我們能夠看清並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父母做的一切並非都只是為了孩子,有很多的時候是為了自己。

那麼,為人父母的,一方面可以從「一切為了孩子」的道德壓力中解脫出來,不必背負那麼沉重的育兒焦慮和負擔,能夠以更輕鬆一些的心態養育孩子,活出自己。

另一方面,父母也無法再用「為了孩子」做借口,而逃避本屬於自己的人生責任。

很多父母不敢做自己,也無法活出自己,導致自己人生的不幸,卻不願意承擔起這份責任,將其推卸到孩子身上。

我們的人性是如此脆弱,習慣於逃避痛苦,有時叫著喊著為別人付出,總比對自己負責要容易得多。

為人子女的,如果能看到並接受:父母做的一切並非都只是為了孩子,有很多的時候是為了父母自己。那他們同樣可以獲得解脫。

一、當父母再次對他們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的時候,他們就不容易被這套說辭綁架了,能夠看清一些真相,面對父母生活的不幸,他們不用背負那麼大的責任和壓力,能夠放下一些對父母的愧疚和對不起。

二、他們不必為了父母不能滿足自己所有的需要,父母沒有無條件的愛自己而耿耿於懷了;他們可以跳脫出來,不再把父母當成「聖父」「聖母」,要求無限的愛與犧牲;他們還可以擺脫對完美父母的幻想,開始接納不完美的父母;他們也不會讓自己長久地停留在對不完美父母的失望中,裹足不前了。

三、他們能夠發展出新的視角,從「父母為了自己而活」中學到「我也要為了自己而活」以及「我如何為自己而活」。他們能看清自己與父母都是獨立的個體,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從而活出自己。當他們以後做父母時,也可以將這一點傳承給下一代。

你無法選擇擁有怎樣的父母,也無法選擇擁有怎樣的孩子。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不完美,父母不完美,孩子也不完美,大家都處在自己的局限中,但幸運的是,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利用為了父母或為人子女的身份,獲得自身的成長和獨立。

龍應台在《目送》中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與子女本是偶然相遇的個體,你們只有今生今世走一段路的緣分。

無論愛恨多麼糾纏,情誼多麼深重悠長,彼此都要明白這一點: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需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努力活出自己。

你是否對孩子說過:「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歡迎來留言板小婚家聊聊。


推薦閱讀:

算命婚姻屬相配對
女命走食傷運,不利婚姻
[連載]我們離婚了(五十六):最難熬的時候
如何理解龍應台的《目送》里《菊花》最後一句「怎麼就知道,你活的比我長久呢?時間才是最後的法官」
改善內心,你便可以享受婚姻

TAG:婚姻 | 謊言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