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合作、寬容與妥協——人類世界的光榮與夢想(總文稿)
07-04
『關天茶舍』 [思想]合作、寬容與妥協——人類世界的光 一:人——思考之原點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人類文明體的建立?毫無疑問,一切文明體的構成基礎都是由人組成的,那麼思考的原點就不言而喻,那就是人本身。 人構成社會的核心元素!是社會為之服務的終極之目的!一切社會行為,考察其合理性的終極上溯點應止步於以人為目的這樣的最終目標!如果一個具體的社會行為通過嚴謹的思維上溯,發現其結果是背離以人為目的這樣的終極目標的,那麼意味著該行為的社會合理性將受到拷問!並且這種行為得到調整也是一個理性社會的必然選擇。當然在人類的現實實踐中,發現背離了普遍的為人服務的目的的人類行為與人類制度是不少的,並且沒有得到改變,但那要麼是因為對這個行為的功用被人混淆了,或者這種行為雖然被認知,但其行為的利益走嚮導致了相關的利益人對該行為的堅持,使社會規則層面的解決方案無法有效建立,從而導致社會文化衝突,產生對該行為進行適當調整的強大社會壓力,當這壓力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該行為將會在這種壓力作用下調整。這就是本文需要重點省察的地方,也就是文明體進步的力量源泉所在。 不過,社會行為的目的是人——這多少有點令人費解。因為他不符合大部分人通常的表達與思維習慣。所以在這裡我換一種通俗的表述:即社會是為人服務的。 這還是一種抽象的表述。社會為人服務並不能對應具體的個體行為,因此容易產生歧異和認知上的錯位,並且事實上有太多的社會行為明明是不合理的,但依然可以找到文化上的合理的解釋,從而得到合理性。這樣的行為在人類認識與行為上皆不勝枚舉,本質上是一種偽合理性。對這樣的偽合理性如果不作出邏輯嚴密的解構與說明,將混淆人的認知視野,導致社會文化衝突的發生。所以對社會為人服務的概念的清晰界定,將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需要得到充分的合理性論證。 鑒於人類行為本身的極端複雜性,必須嘗試著從外圍的人類行為本身的本質認知來探求這一複雜的命題。即什麼才是為人服務的人類社會行為! 關注樓主收藏轉發至天涯微博西安世園會「天人長安 創意自然」綠色引領時尚!深圳建國醫院深圳最好的男科醫院鑫萬福珠寶香港品牌 國際品質 珠寶定製專家 更多品牌專區>> 天涯競拍混了這麼久天涯,攢了這麼多天涯分,終於派上用場了!天涯商家1.5億網友來天涯開店,每天僅需3元更多>> 作者:賀君山 回復日期:2011-09-08 07:54:37 回復 二:需求 從寬泛的意義而言,人類的一切社會行為與個體行為都是為滿足人的需求的。不為滿足人類需求的個體與社會行為大量存在,但很少納入思想者考察的視野。聊舉數例:一個人行走時邁步的方式、獨坐時大腦無意識的思維、一個精神病人嘴裡的哼哼唱唱……諸如此類。因為這樣的行為本質上是無序的,隨意的,難以被社會理解,也沒有文化上的合理性的充分思索,它只有輕微的社會互動——如被人觀察到,也不存在利益的衝突,甚至行為者本人也不能察覺。所以在人類社會裡很少得到考察。實際上社會上個體的行為千奇百怪,種類繁多,數不勝數,人的有限的精力根本不法對他們構成完全的認識。人類的理性的有限性決定了他們對自然的關注與社會上人的行為的關注都必須有一定的目的性,即帶有相關的社會利益走向,這種利益走向會導致社會衝突與爭執的存在,這種衝突與爭執會導致社會不穩定性的產生,將這樣的行為納入思維的視野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為這樣的行為本質目的是為滿足個體的需求的。 對人類需求的分類很複雜。因為人類本身的需求也龐雜無比。美食靚服、豪車別墅、健康長壽、宗教信仰、職位升遷、收入豐厚、追求成功、追求名位、追求美麗異性、收集奇石、探索宇宙、追捧明星、踢足球、爬山游泳、玩輪盤賭、抽煙吸毒……無法窮舉。所以在此我將人類需求分成二大類:剛性需求、柔性需求。 剛性需求:人類個體基於生理健康成長和種群延續而產生的需求。 柔性需求:人類個體基於社會與文化需要而產生的需求。 關於人類需求分類的幾個基本原則在這裡先予釐清,以免於混亂的產生:剛性需求的重要性超過柔性需求。剛性需求有一定的需求彈性,但是建立在一定的底線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之上。如果底線需求得不到滿足,意味著人類的文化與社會規則體系將受到挑戰。這樣得不到滿足的人類群體越龐大,那麼社會規則與文化體系維持穩定受到的挑戰就越嚴厲!當這種維持規則與文化體系的資源不夠時,社會崩潰,社會一些相當重要的規則與文化體系解體,社會在混亂中進行重組。這是一種複雜的社會互動行為,越是技術、規則和文化落後的社會,這樣的行為就越頻繁、越慘烈。它是人類古典文明時期的常態,中國甚至為這種行為賦予文化上的解釋,為社會無序的崩潰與重組提供理論上的支持。也為這種文明無法通過自身的力量探索實現社會有序合作的知識體系而達成自我拯救,最終墮落為歷史的悲情主角,使這種文明的路徑依賴無法脫離古典的資源配置模式,不得不承受沉重的歷史負荷,使識者謂然而嘆! 社會剛性需求得不到滿足常常是天災或人禍導致的保證生命體存續的食物資源的嚴重匱乏,這種嚴重匱乏會導致個體為爭奪這種資源而產生強烈衝突。對於社會個體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如果面臨由於食物缺乏而導致的存亡威脅,那麼社會規範與文化規範的將不能起作用,這樣的群體一旦龐大,將立即導致激烈的社會動亂,已有的秩序無法得到有效維持。中國古代王朝的屢屢更替,其首要的力量常常就是這些面臨生存威脅的群體對基本生存資源的無序爭奪。而這種無序一旦形成,那麼不能自動恢復,必須通過暴力來對秩序進行重組。這是一個文明體崩潰的重要方式。 人類的剛性需求比較容易理解,主要源自於人的生理屬性,包括衣食住行的需求、性愛的需求以及安全的需求。這是人的基礎需求,每一個文明體必須首先解決這樣的需求,如果一個體上述需求的一種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那麼他必然會有強烈的衝動去追求這種需求的滿足。而這之中又以食為首屈一指的需求。中國古語云:民以食為天。即是指這種需求對人類的重要程度。個體其他需求的缺乏還有一定的收縮的彈性,但食物資源是一天也不能少的,因為會立即面臨生存的威脅,所謂的人是鐵,飯是鋼,一餐不吃餓得慌,就是對食物資源對人的重要性的生動寫照。 當然社會滿足個體的需求並不是指社會向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個體主動提供他們生存所需要的所有資源,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規則體系,讓個體通過自己的勞動在社會裡創造自己生存所需要的財富,從而實現自身需求的滿足。 從人類的生物屬性而言,剛性需求是必不可少的。是維持生命體存續的先決條件。而柔性需求是不必要的,它的有效滿足與否,並不影響個體生命的存續。但自從人類產生共同體,進入合作的形態,就產生了一種高於基本生物生存的需求,這種需求是人作為社會性存在與知識載體的存在而獨有的,為自然界里的一切其它生命所不具有。從文化價值的排序來體現人類的需求,則柔性需求理所當然高於剛性需求,而在人類文明體里佔據更高的文化地位。這是不言而喻的,是人類文化規範的必然選擇。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這句俗語生動地表明人類對自身生存目標的提升:不再滿足於單純的生物性的活著,而要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標。雖然千百年來,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折磨著幾乎所有的哲人。尋找生命在文明體里的價值,似乎是近代西方才產生的問題。在中國的古典文明時代與西方宗教信仰時代,這不成為問題。只有古典文明的價值信仰受到了摧毀,這個問題才成為困擾現代人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找不到生活的目標。這同樣也昭示了人類自身絕不滿足於那種簡單的動物式生存,他們會為不能超越這種生存而困惑,會為什麼是對這種簡單的動物式生存的超越方式而困惑,但不會為要不要超越這種生存方式而困惑。所以大家理所當然地認為:寧可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也不做一隻吃喝不愁的豬。這是人類邁入文明社會就已經成為定論的問題:人不應該簡單為求得生存而生存,因為這樣的生存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柔性需求這種人類為追求社會和文化生活不同於自然界動物的另類意義而產生的獨特需求就應運而生。柔性需求見證了人類的文明和進步,是建構在物質層面、以精神為主體的人類高貴之需求!一個文明越進步,越高貴,它對柔性需求就越龐大。剛性需求在人類的需求比例里就越小!人類必須要滿足自己的剛性需求,但人類需求決不僅止於剛性需求!只有一個文明體產生了柔性需求,才可以聲稱自己開始脫離了自然的野性,邁入文明和文化的界域!可以說,人類柔性需求的產生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唯一標誌! 人類柔性需求的種類很多,大概而言,有情感需求、審美需求、上升需求、競爭需求、變化需求、精神需求等六大類。也許我們需要對這六類柔性需求進行一下扼要的說明。 情感需求:從本質而言,人類的一切需求的深層根源都源自人性本身。而人性是人類認知領域裡最難於被體認的領域。我更多時候依賴直覺來捕足人類行為背後的人性因素。我並不認為哲學家們可以通過嚴謹的邏輯推理來抵達人性的終點。思維的形而上的演繹有它對人類行為探源的重要功用,但也有它受到限制的地方,比方說,人性,其實是推理所不能到的地方。如果憑直覺來劃分人性的屬性的話,那麼就是人性的社會屬性與生物屬性。人的需求里剛性需求源自於人性的生物屬性,是無疑的。而情感需求更多的是源自人性的社會屬性,這個判斷不會離譜。夫妻、父子、兄弟、親友、朋友、同事、鄰居、同學、同好、君臣、上下、國人、族人、鄉黨、同年乃至對手、敵人……人類社會的一切複雜關係的存在,表面上是一種社會規範所導致的,但內在的力量則源於人類的情感。情感的需求是個體融入社會共同體里被認同的需求,是個體在社會裡得到穩定的社會地位的前提條件。社會維持的基礎是情感,而不同的社會關係里個體與個體之間情感的差異,是保證社會有序、穩定和差異性格局形成的必要條件。如果夫妻的情感破裂,家庭的存續就面臨考驗。父子的情感破裂,父子之情就會發生陰霾。君臣的情感發生破裂,君臣間的關係就處於不穩定之中。情感需求既是一種個體的必須,也是一種社會關係共同維繫的普遍需求。這切社會最終都是同這種情感的需求而維持的。社會不同關係產生的差異性情感需求得到的滿足越強,社會穩定性就越強,生活在其中的個體的幸福指數也就越高。 審美需求。什麼是美?也許這是一個千年難題。美的哲學定義會使無數的人類思想家殫精竭慮,但不會得到終極答案。人類對於美會有一些共通的情感,比方說,面對壯闊的大自然,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望無際的原野,麥浪起伏的平原,美麗的少女,英俊的少年,美倫美奐的大廈,優美的曲線……我們可以列數無數美的事物,但是我們很難對美達成一個沒有爭議的定義。當然這並不妨礙我們有對美的需求。美的需求同樣源於人性,既有社會的屬性,也有生物的屬性。比方說明個體對什麼樣顏色的喜好,常常是隨個體的不同而不同的,社會本身沒法強求。但很多美醜的判斷,卻是由社會抽象的文化規範所作出的,比方說,美麗、優雅、壯觀、雄偉……但這種抽象的文化規範的具體感受,又是由個體去領悟的。這會導致對美的認知的個體的不同性。但個體對美的追求是人類需求的重要方面。有人喜歡美麗的石頭,有人喜歡起伏的群山,有人喜歡漂亮的鑽石,有人喜歡精美的集郵冊,有人喜歡紅色的窗帘,有人喜歡書本的綠色封皮……對美的喜歡與追求是千姿百態的,這種千姿百態的追求導致了人類滿足這些需求的千姿百態的財富創造。不同的時裝,不同格調的房屋,不同的車型,不同的家庭布置,不同的桌子款式……允許社會個體對美的自由追求,是社會文化多元的重要形態。沒有人會企圖使社會每一個個體穿同樣顏色的衣服,跳同樣的舞蹈,唱同樣的歌曲,聽同樣的戲劇,看同樣的電影,允許這些差異性的存在,並讓大家自由追求自己出於不同的審美情趣而產生的愛好,是社會當然的共識。沒有這樣審美選擇的自由,社會的自由就不能達成,個體的幸福將會被侵飾。 上升需求。人類在現實世界裡是分層級的,這是一切的文明體里所必然存在的現象。只有層級產生的方法的不同,沒有不存在層級現象的文明體,這是一個事實的判斷。既然文明體里存在層級現象,那麼必然就在文明體里有層級的高低,而這種層級的高低是生活在具體文明體里的共識達成的。比方說中國古典文明裡士農工商的層級,士是較高的層級,農僅低於士,工低於農,商低於工。這樣的社會認知似乎是普遍的。印度的種姓層級的高低也是社會約定俗成的。因為個體處於社會環境之中,出於天然的競爭慾望,就有將自己的社會層級向上提升的願望。這就是上升的需求。一個社會很能杜絕這樣的需求,古典時代的貴族採用世襲制,父死子繼,但在中國最終被士這個非世襲的階層取代。而士雖然壟斷了社會管理地位,但管理職位數量的限制與士數量的眾多,導致進入管理職位的競爭,產生了複雜的對士的選拔制度,而管理職位的上升,從低層級的管理位置上升到高層級的管理位置,也同樣由複雜的制度所組成,那麼士的上升需求就從進入管理階層、從低層向上攀升並進入最高的宰執地位,從而達到人生的最頂峰。這種在社會層級里上升的需求是個體在社會行為的最大動力。社會為生存在其中的個體提供的上升需求的位置越多,手段越多,這個社會裡得到上升需求滿足的個體數量就越多,社會穩定性就越強。而社會層級上層的人數越少,社會精英的出路就越窄,競爭就越激烈,比方說我們古典時代的科舉制度,萬千精英擁擠在獨木橋上,導致的人格扭曲如范進這樣的現象就越普遍。因為競爭必然產生失落者。當然現代社會對個體的上升需求的解決渠道豐富多了,社會分工越來越多,個體在社會上的地位不再取決於在管理階層裡層級的高低,雖然這種層級的高低在中國還是依然很重要。但分化出來的無數組織都給個體提供了足夠多的上升空間,如大學裡的教職員的職稱的上升、學術地位的上升,工廠、公司里管理位置與薪水的上升,社會裡通過創業創造財富,隨著個體財富數量增加而導致的社會地位的上升……這些大大豐富的個體上升空間的拓展,為個體的上升需求提供了更寬廣的天地。 競爭需求。上升需求本質上是競爭需求。但這裡我將上升需求單獨提列出來,其實是對社會提倡的一種健康的競爭導致的需求的重要性予以昭示。而競爭需求出現於普通的個體生活之中,通常是個體與自己生活圈子裡息息相關的個體之間的彼此外顯競爭在需求上的表現。這種需求一般並不能得到正向的文化判斷,是個體對自己社會地位的敏感性所導致的一種非理性需求,但因為易於被社會所認知,有顯性的外露形態,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我們不能忽視這種源自於人性的大眾化現象。比方說,一個人喜歡穿名牌的衣服與鞋子,喜歡比鄰居開的更高級的車子,喜歡把自己的房子裝修得比旁人的更精緻、更典雅、更高級。這是一種大家習以為常的現象,大家不能消除這樣的現象,因為這種隱性的競爭本質上出於人性。外在社會地位的高低與比別人有更高的消費能力,同樣是廣泛的社會競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一種人性的力量,雖然這種消費的攀比會內在的消除一些個體的生活幸福感,但同時增加了另一些個體的幸福感,並且這種競爭會導致個體間追求財富的努力,而這種努力如果出於一個組織有序的健康社會,會使社會總體財富得到有效的提高。重視這種外顯競爭導致的社會個體努力運用知識創造財富以使自己的社會地位上升的社會正向引導產生的結果,其實同樣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力量源泉,不可輕看。 變化需求。對於個體而言,重視社會地位的上升當然是絕大部分的個體所產生的需求,但是對於一個文明體而言,永遠會是一個金字塔現象,即處於社會層級上層的永遠會是少數群體,而絕大部分的個體會處在社會的層級相對較低的位置。比方說工廠里廠長的位置就一個,高層管理者也有限,中層位置會多一點,但覬覦的人更多。醫院裡院長位置是唯一的,科室主任也有限,但普通醫生眾多。官僚階層也一樣,大部分是職位低級的小科員,科長、處長、局長、省部長和總理位置是越上越少。許多個體在剛進入社會的時候,也許雄心勃勃,立場向等級的最上端攀爬,但在追求上進的過程中,他會發現競爭激烈,很多時候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上進渠道,有相當一部分人不幸成了競爭的淘汰者。這些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失落感之後,開始調整自己的情緒,重新開始一種不一樣的生活:選擇不再在社會等級的層級上攀爬,而是一種自在的新生活,因為工作年齡的關係,他對於勝任自己工作位置的技能已充滿自信,既然沒有上升的空間,那麼生活空間與變化空間相對就穩定下來,一種新的需求產生了:變化。上升空間的變化沒有希望了,但生活里必須有變化的因素來代替。於是發展出一種個人的愛好,比方說,釣魚、集郵、爬山、下棋、看電視、上網、書法、追星……生活一下子變得安閑舒適了。這種生活態度的變化是大多數社會的普通個體從夢想到現實的一種蛻變,是一種普遍的生活常態化,也是生命體驗里必然的一種選擇:這些活動提供了一種個體不可預期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滿足人的智力挑戰是足夠的,既不是不可捉摸的,也不是完全具備確定性的,變化的強度剛剛好。當然也會有相當一部分的個體進入另一種娛樂方式:打牌、賭博、電子遊戲、吸毒等……這些同樣提供了個體某種變化的滿足,但這些變化的強度常常會超過個體的把握能力,從而使個體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這些變化的需求同樣是個體所需要的,也是普遍的社會存在。是人類需求的一個廣泛來源。 精神需求。我們必須為這一種最獨特的人類需求開闢一個綠色通道,單獨進行闡述。精神需求是人類的一種高貴需求,與前面所談及的五種需求的世俗特徵是顯著不同的。這種需求是立足於人類個體的精神歸依的。那些具備宗教信仰者,這種信仰的需求即是一種精神需求。比方說,柱上僧、苦行僧、隱士、面壁苦修者、求道者,這些都是人類文明裡處於當然價值高端的精神需求的典型範例。梵谷、塞尚、曹雪芹、司馬遷等文學與藝術的追求者,同樣是人類精神追求的榜樣,並且奉獻給人類永恆的藝術與文學作品。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傑出的科學家,在追求精神需求的同時,向人類提示了宇宙與大自然的深刻奧秘,永遠為人類所懷念和紀念。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孔子、老子、笛卡爾、康德、韋伯……這些不朽的名字,在追求自己精神需求的同時,對人類社會組織達成公平、正義與效率進行了卓越的思考,喚醒了人類的偉大理性,成為人類宗師。我們需要用心來體會人類的精神需求的產生,也需要用心來求證這種人類精神需求對於個體幸福的極度滿足以及對於人類文明體本身的這種積極的正向引導的巨大效應。精神需求是人類最高貴的需求,他對於人類文明的健康成長與發展的作用無論怎樣評估都不過分。 作者:艷傑02 回復日期:2011-09-10 09:50:32 回復 淵博啊淵博 支持作者:賀君山 回復日期:2011-09-14 22:20:29 回復 三:理解人 要理解人類社會,當然要理解人類社會的最基本的組成元素——人! 人之初,性本善。古代中國對這樣的觀念是最熟悉不過的了,前不久央視百家講壇上又有《三字經》的講解。性善和性惡論是東西方二種文化同時都存在的重要觀點。當然也不泛對人性持中性的非善也非惡的觀點,但並非主流。一般認為西方是性惡論者,中國傳統文化以性善為主線。不過現代社會,很多思想者,尤其是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思想者所持的多是價值中立的立場,即對人類事務的思考秉持去道德判斷的立場,其實質即認為人性是中性的、非善非惡的觀點。 人類社會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人類自身而非自然。即使在自然科學極度不發達的時代,因為源自人的不確定性帶給人類福祉的負面成本依然要高過自然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成本!今天,當自然的不確定性相對人類而言已大大降低的時候,我們對人類自身行為由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進展依然甚微!也許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在解決這個問題上雖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人類的很多成本依然是自身製造的:這意味著,有相當一部分人類個體依靠對信息的控制而獲取不當的收益,而不是通過創造財富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人太複雜了,沒有能力通過單一的維度來對人構成準確的認知。執一以應萬,這一直是人類思想者終極的夢想,但是人本身的複雜性註定這樣的思維努力不可能得到成功。所以嘗試對人進行多維度的理解,不僅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必須的! 人的複雜的導致的對人的認識的多維度,只有這樣,人這個抽象的形象才能在思考之中變得豐滿與立體。 首先列出的是認識人的四大核心維度:文化維度、利益維度、規則維度、知識維度。 這四大維度是對人類行為本質的解構後,環環相扣的人類閉合的行為認知鏈條。每一個維度其實都不能形成單獨的認知,必須與其它相關的四個維度一起相互印證,才可以對每一個單獨維度形成清晰和豐滿的認知。這樣的行為鏈條的建構的重要性在於:人類必須從具體的行為里去尋找其文化、經濟、利益和知識的意義,通過這環環相扣的鏈條的意義整合,人類行為的微觀社會學分析體系得以有效建立,從而在複雜的人類利益和文化衝突面前,人類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利益歸向的合理性理解,從而為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複雜利益衝突的理性解決方案的建立找到一條有效的思維路徑。 由於這四大維度涵蓋一切值得人類認知的所有有價值的行為。當然人類行為這四大特徵主要構成一種社會認知維度。但同時由於人性的因素而普遍存在的個體特徵:這些特徵與上述社會認知特徵一樣存在於行為與人的本身,如果不將這一系列的維度單列出來予以考察,其重要性將得不到充分的認知,同時人類的行為也會因為這種與眾不同的文化個性的隱而不彰而得不到清晰的闡述。所以這樣的豐富的維度是必須在思想者的視野之中的,忽略了其中任何一個維度,那麼每一個思想者都不能自豪地聲稱:他盡到了對人的最大限度的理解! 那麼這樣的維度是: 人是理性的! 人是感性的! 人在努力追求確定性! 人必須在變化中才能感到幸福! 人一定賦予自身行為以目的! 人具有與生俱來的競爭性! 人懷有不同的各種各樣的慾望! 人有強烈的自利性! 人必須選擇合作! 人一定會追求高效率! 人會面臨有限選擇! 人一定處在某一種社會分工里! 人一定處在某一種社會層級里! 人會不斷學習! 人會握有大量獨特的或與社會共享的信息! 人有一種天然的惰性! 人有一種創新的慾望! 人一定處在多重的人類組織之中! 人在某種程度上一定是自由的! 人在某種程度上一定是不自由的! 這些複雜的人類個體與行為的認知維度,是我們對人構成認知的核心要素。我們需要在複雜的人類行為中抽象出這樣的人性與社會的維度,然後進行深入的省察。現實世界是複雜的,人類的思維世界同樣變化多端。我們切入人類事務的視角該如何去調整呢?先讓我們試目以待。 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348382663 我的QQ號碼:307675027 作者:賀君山 回復日期:2011-09-14 22:22:58 回復 四:文化 既然在思考人類的事務,那麼就必須給思考著的人類觀念下一個恰當的定義! 但是給人類的事務下定義又是極難的!聖奧斯丁被人問及什麼是時間,這位中世紀傑出的思想者躊躇了。最後他坦率地回答說,如果你不問我,我相信自己是知道時間的定義的。但是你這樣一問,我只能告訴你,我不知道什麼是時間。 是啊,人類的許多事務的定義只能存在於人的大腦,一切定義都必須通過人類個體的思維順延來完成,甚至象時間這樣的人類認知事務的重要維度,只能意會,但不可言傳。亞里士多德曾經給人下個定義:人是無毛的二足動物。立刻有人扔給他一隻去毛的雞,完美地符合他的關於人的定義的所有維度,但依然不是人。 更何況又是需要給文化下定義呢。到目前為止,人類文化的定義多達數百個,這意味著至少有成百上千的思想者在自己的文化定義里思考人類的文化!人類對文化並沒有統一的認知。當然這絕不僅僅是文化的尷尬,如果你稍稍涉獵人類思想史,你便會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許多和人類福祉密切相關的人類頂尖觀念,如政治、經濟、規則、知識、善、惡、公平、正義、效率、法律、社會、組織、國家、民族、宗教、信仰、幸福……以及諸多中國傳統的重要觀念如仁、義、禮、智、信、道、陰陽、易、中庸、誠、家、國、忠、孝等等,和文化一樣,都沒有清晰而明確的定義,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的思考。很多的人類形而上的觀念需要使用者個體去細細的體悟,而不能明確的下一個定義,比方說孔子最看重仁,但他從來不給仁下定義。當然定義的不明晰性或定義的缺失也導致人們彼此聚訟不休,公案頻發,思想界的混亂與人類行為的歧異並無二致! 每一個人類的個體在思考時都離不開人類的觀念。當他在使用觀念進行表達時,即使他並沒有給觀念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但他內心深處一定隱含了他所用觀念的恰當的外延與內涵。人們可以從他的字裡行間里或清晰或模糊地感受到他筆下每一個觀念所嘗試表達的事物。所以從人的思考本質而言,他的表達與給觀念下定義其實是同步的。只是如果有一種清晰的定義存在,就可以使閱讀者明白思想者隱藏的形而上的觀念的意義所在。 所以我要嘗試著給我思考的人類一切重要觀念作出定義! 首先就是文化的定義問題。 文化是人類在合作體系建構過程中,為保證共同體健康、有序和持續的發展,對複雜的人類行為提供合理性解釋和價值排序! 這意味著一切的人類行為的合理性由文化來提供。並且通過對不同行為的價值排序來引導個體向人類行為的價值高端移動,從而實現人類社會的理性發展! 人類社會最廣泛的文化範疇是道德。關於道德的文化展示我們將會進行深入的探討。 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348382663 我的QQ號碼:307675027 作者:賀君山 回復日期:2011-09-14 22:24:30 回復 五:規則 人是自由的,又無往不在鏈鎖之中。法國啟蒙大師盧梭的真知卓見,穿過數百年的人類時空,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如果是單獨的個體,他只需受到自然和自身能力的限制,象孤島上生存的魯賓遜,人類的規則對他而言象累贅一樣多餘。但是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個體有象魯賓遜一樣孤獨而幸福的生存空間,即使存在這樣罕見的例外,也很少會被納入思想者考察的視野。最多作為一種虛擬的存在,被思想者們偶然用來界定人類社會規則存在的合理性與否。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只要他是心智正常的,他便會發現人類的規則是無所不在的,幾乎他所有的行為,只要涉及與人的交往以及存在不同的利益走向的,便有規則自然地界定他行為的邊界,每一種規則或顯或隱,但起作用的方式是一樣的,那就是他要盡量遵守。乘公共汽車,他要在站點等候,要排隊順序上車,上車後要投幣購票或刷卡,公車上的位置先到先坐,見到老人、孩子和孕婦有讓位的義務……諸如此類。過馬路、上學、就餐、開會、上班、演講、遊行、聚會、出國訪問、看電影……你很難找到,你的某一個行為會沒有相應的規則的存在!除非是沒有意義的行為,比如一個人獨自在斗室里喃喃自語,或曠地里精神病人的隨意舞蹈……這樣的行為因為不會對人類的合作構成影響,所以規則也失去其存在的基礎。只要你的行為是有意義的,有利益走向的,個體是有目的地去行動的,並且這個行為會影響到你以外的人,或者僅僅是被你以外的人所觀察到,規則便會有意無意地起作用。 規則是人類社會如影隨形的矯正劑,是保證人類文明體健康、有序和長期發展所必須的對個體行為邊界的界定。而倫理與法律是人類規則的核心體系。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仔細考察。規則作為人類行為的一個關鍵維度,是理解共同體里一切個體行為合理性的核心所在。遵守文明體現有的規則體系成為個體必須履行的社會義務,就象孫悟空的緊匝咒一樣,儘管個體內心未必自願,但是在大部分的情形下,個體都在盡量遵守它。違背規則將帶來相應的社會壓力,如其他個體的負向評價,保持距離,甚至強制力……對於個體而言,融入社會既是他生存的必然選擇,也是他體驗到幸福的一個重要標誌。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獲得共同體其他成員的認同,是一種外顯的強烈的訴求,而遵守規則是得到這樣的社會認同的先決條件。很少有個體在違背規則的時候依然能夠有效的保持他的社會評價,並且在這樣的壓力下個體將面臨著心理與社會的雙重壓力。所謂的「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樣的諺語,本質上是對人類規則的自覺遵守。沒有規則的維度來給人類個體的行為作出邊界的釐清,個體將無法理解什麼是這個文明體里的「虧心事」。恰恰是有了規則的存在,並且為每一個個體所內化,這樣個體對自身的行為邊界才能有清晰的認知,這種對人類規則的認知就成為文明體里任何個體日常生活的指引。個體不能離開這樣的指引,在一切的場合,一切的與人交往的情形之下,規則是人類的一種持續的存在,如同文化的觀念一樣,規則的大網在一切的人類文明體里無處不在,無所不蓋。 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348382663 我的QQ號碼:307675027 作者:賀君山 回復日期:2011-09-14 22:27:18 回復 六:經濟 人類的經濟行為是日常生活里最重要的行為,它關乎一種利益的走向,象水銀瀉地一樣沁入個體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讓利益的流向無聲無息地時刻地進行著。只要有人類的行為,就關乎一種利益的走向,只要有利益的走向,就關乎這種利益走向的文化觀念的判斷,也關乎這種利益走向的規則限定,當然也關乎這種行為方式的人類的知識指引。利益的走向是多維度的,這裡嘗試羅列出人類二大利益走向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在人類的觀念里同樣被歸屬於經濟行為。這樣的行為人們習以為常,在人類的日常生活里大量地、時刻地、離散地上演著,經濟的流布生動地、無聲無息地沁入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成為人類整個合作大廈里的最核心、最重要、最關鍵的行為類別。考察這樣行為類別的人類知識分子在今天風光無限,也成就卓越。他們從這種人類最顯著的行為方式里深刻地解讀出人性最強大的力量源泉,從而為現代社會理解人以及人類的合作方式提供最透切的行為指引。下面我試著感性地羅列這些社會現象,讓大家對人類的經濟與利益行為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如果你是一個老師,你可能要在規定的時間裡站在課堂上為學生們上課,傳授知識。 如果你是一個營銷主管,你可能要為每個月、每個季度或年度的廣告和促銷計劃作方案,以便在規定的時間裡執行。 如果你是一個工廠里普通的藍領工人,你可能要每天坐在流水線旁,把你規定的工作做好,時不時向鄰近的同事打探時間,看看還有多久可以下班? 如果你是一個肩挑手荷的小販,你可能會出入水果批發市場,挑些廉價的水果,一邊在街上叫賣,一邊還要看看有沒有城管的出沒。 如果你是一個國家總理,你可能會著手了解上個月的通脹情況,召集高級政府管理人員和經濟學智囊,一起探討抑制高房價的最新措施……偶爾也會面對媒體,侃侃而談你最新的施政綱領,並且對經濟前景充滿信心地進行預測…… 如果你是一個小店主,你可能會勤勉地每天早上按時打開店門,把門面里拾掇得妥妥貼貼,一邊和隔壁的同行們打趣聊天,一邊殷切的盼望顧客的臨門。 如果你是一人農民,當適當的季節來臨時,你會扛著鋤頭,赤腳穿過濕漉漉的田埂,在略顯清涼的田裡播下一年的沉甸甸的希望…… 以是上人類經濟行為的一大類:創造財富,提供服務,從而獲得自己在社會安身立命的經濟資源。每一個人類的個體一定會在他生命的漫長時刻有一個特定的經濟角色在等待著他:老師、經理、快遞員、大使、領班、農民、清潔工、校對、記者、作家、秘書、科長、保安、企業家、科學家……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一切生存資源都必須有生產者的勞動才會出現,一切的人類服務都必須有提供者才會有人享受到! 我們再看看人類經濟型態的另一個層面。 你和幾個朋友走進一家裝修體面的餐館,服務員遞上菜單,你和朋友分別點上你們喜歡的菜肴,然後興奮地大快朵頤。 告別朋友,你沿街閑步,看到一個報攤,你掏出錢包,買一份剛剛送上報攤,依然還散發著油墨清香的體育報刊,看看剛剛結束的聯賽結果如何? 繼續前行,一個中年婦女謙卑地對你微笑,你看看自己腳上沾灰的皮鞋,坐下來,看她動作嫻熟地把你的鞋子幾下就搗鼓得裎光裎亮。 你更有信心地前行,看到書店前的空坪里排了一個長隊,你才想起一個著名作家今天會到這個小城市裡來簽售,但你並不喜歡他,而讓書店服務員將剛剛推出的《易中天文集》給你打包。 拎著沉甸甸的圖書,你彷彿看到後面伸長的目光,揮手攔停一輛的士,吩咐將你拉到城郊的一家修車鋪。 你走進店裡,一個滿臉絡腮鬍的中年男人殷勤迎上來,老闆,早就給您修好了,你看。你被領到一輛黑色轎車面前,我給你洗得乾乾淨淨了。你滿意地拉開車門,聞到一股熟悉的廉價香水的味道。 你將車開出修車店,聽著輕柔的音樂,心念偶動,將車停在一家娛樂場所面前,一個打扮前衛的姑娘滿臉笑意,你漫步而入,和一個年輕的姑娘攜手進入一間密室,雲雨一番,然後心滿意足,離開時謹慎地察看四周,迅速走到車旁,驅車而去。 你在沿城風光帶疾馳,敞開車窗,讓夏日的涼風滑過你的耳際,最後將車停在一個觀賞的湖邊,你坐在湖邊的石級上,涼風習習,微波蕩漾,一個婦人在你耳邊殷勤地招呼:老闆,來張快照,很快的,五分鐘就可以取…… 購物與享受服務是人類經濟的另一個層面,和生產財富與提供服務構成人類經濟這枚硬幣的正反二面:相輔豐成,榮譽與共。這二者誰先誰後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永遠也說不清道不明的哲學難題。讓那些人類最深刻的思想家去貢獻他不朽的腦細胞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香港廉政公署妥協與鬥爭背後的民主啟示
※妥協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快樂
※心靈夜色:我們的夢想有多少被妥協掉了
※情侶之間要學會妥協
※十餘家院線向賀歲片妥協,影票價格恐會變相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