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驢得水》,才知道另一部被禁的電影有多厲害
《驢得水》顯然是今年院線片的異數。 說它特別,第一當然是因為它的「話劇腔」,片子都是以各種小空間情境下的對話組合而成,話劇改編的影子明顯。 但也因為長時間的巡演,所以片子的戲劇結構和語言張力經過了各種打磨,呈現出一種圓熟的面貌。
說它特別,第二點是因為它的類型。 你說它是喜劇,看到後面你哭笑不得,心裡那叫一個膈應。 說它是悲劇吧,時不時灑出的語言小梗和誇張情景又讓你忍俊不禁。 喜劇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動作喜劇,一種是語言喜劇,一種是情境喜劇。 前兩者都是直接讓你笑的。 第三種,是把人物放在一個荒誕的設定和情境之下,用戲劇衝突來突顯喜劇元素,有可能劇中人越是痛苦,觀眾笑得越開心。
《驢得水》開始是動作、語言喜劇,到後面慢慢變成情境喜劇,甚至是悲劇。 開始你在笑,後來你哭都哭不出來了。 最後它用了片中的美國人一句台詞點題——中國真是不可思議。
這就又上升了一步,到達喜劇的第四個層次:觀念喜劇。 觀念喜劇往往講述了一個看似荒誕卻真實的道理,它不僅僅發生在劇情里,更發生在你的周圍、你的社群甚至你的國家。它刺向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和道理,指出它的荒誕與滑稽,讓你思考生活本身的黑色與幽默。 你被刺得坐立不安,甚至又哭又笑,但又覺得——好爽。
一部真正好的喜劇,就像是一次成功的針灸。開始痛,後面通。 《驢得水》野心很大,它想成為這樣的喜劇,能一舉包含喜劇的這四個層次。 它也幾乎或看上去完成了。 劇情設定上是教科書式的層層推進:四個性格各異的鄉村教師,為了隱瞞自己虛報了」驢得水」老師騙取經費的謊言,只好用更大的謊言來掩蓋它。直到教育部官員和美國熱心慈善家的到來,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每個人的道德標準都經歷了巨大的考驗,他們的生活被徹底改變了,最後悲劇收場。
從表面上看,影片獨具趣味而不乏深刻。 從動作喜劇(驢棚救火)和語言喜劇(多場巡演的打磨),甚至是情境喜劇的層面(兩次「欽差大臣」造成的巨大懸念和笑果),都是比較成功的。 但由於影片創作者並不滿足於此,他們還有更多 「隱喻」的追求,或者說是「觀念喜劇」的追求,所以反而在人物塑造上,出現了過於概念化的毛病。 也就是說,人物性格的發展與轉折,並不可信,只不過是編劇追求觀念的產物。
所以,影片有很多地方自相矛盾、操之過急、禁不住推敲。 比如說,影片一開始設定就是四個人為了鄉村教育事業來到農村最貧苦的地區,但他們幾乎都在用「驢得水」的假教師身份占金錢上便宜。所以,如果他們是那種吃回扣佔便宜的人,為什麼還要反覆強調團結的理想、教育的理想,他們會下鄉吃苦么? 例如片中最貪財的是裴魁山,他一毛不拔,甚至虛榮到大熱天穿貂皮,這種人會到鄉下支教?可信度在哪裡?
設計一個不符合情境要求的裴魁山,這就是所謂編劇的產物。他並不真實,他只是個符號,貪財的符號。 所以我們也才能看到影片最後部分,他人物的推進和轉折力量已經消失了,只剩下了愛錢(婚禮最後偷錢的也是他),編劇把他給忘了。 當然你可以說這種設定就是喜劇、浮誇、荒誕的,我也同意。但別忘了這部電影后半部分走向,每個人物做的選擇,都是很實際的、甚至是很現實的,因為這樣才能激發最後的悲劇,形成一種反差和深度。 真實、真切的人生選擇和感情,才是產生悲劇的力量。
而影片幾個主要人物的故事走向,讓我感覺電影后半段是為了悲劇而悲劇,為了反差而反差,為了虐心而虐心。 比如本來一腔正氣腦子一根筋的鐵男,因為被打了一槍擦傷了頭,不但態度一百八十度轉彎變成唯唯諾諾(其實這個還可以理解,因為受了大的刺激),甚至還變得工於心計、盤算起無間道、手腕無比老練起來,性格簡直變成了另一個人。 比如本來一腔正氣腦子一根筋的女兒,因為被老爸跪求了一下,不但全盤接受騙局委曲求全,甚至連嫁給一個都不認識更加談不上喜歡的陌生人,變成了一個封建家庭的小媳婦。片尾字幕顯示她還去了延安。 真是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的人物性格九連環,想怎麼轉就怎麼轉。
還有剪頭髮剪到瘋掉的張一曼,我不是說她不應該瘋,而是她在整個被辱罵被欺負的過程一言不發連向外走一步的勇氣都沒有,還是那個一開始就敢愛敢恨滿口黃笑話的張一曼么? 感覺就是編劇需要這裡虐一下你們觀眾,所以就無視人物原本的邏輯,使勁虐你們就好了。我要的是人物一百八十度轉折給觀眾造成的衝擊力,合理性咱就不管了。 這樣硬來的劇情,我覺得有些彆扭。如果是喜劇,我還可以理解為誇張是喜劇的要素。可影片最後調子轉成了悲劇,著力點還是情感—— 那這份「誇張」,就只能成為瓊瑤劇的元素了。 所以,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就像它自己的人物一樣,是互相矛盾的。
可能問題也是出在話劇改編上,畢竟舞台式的表演,情感、語言和演員肢體都要非常誇張,才能傳遞到最後一排觀眾的眼裡,而且場景與場景之間敘事節奏可以是跳躍的,更講究「在場」的感染力,它的「假定性」特彆強,現場觀眾也能接受這種與真實世界有距離的假定性。 而電影的情感與表演,由於銀幕的尺度、音響的擴大,反而需要內斂與暖昧,銀幕上的世界也需要更連貫的敘事氣場與人物曲線。換言之,對於正常的敘事電影來說,銀幕上的世界需要相對統一。 所以,《驢得水》這樣的電影,一方面,我很欣賞它的大膽,它對喜劇深度的挑戰。另一方面,它在人物塑造和劇情編織上的硬來,也損害了這個電影故事的力量。
有人說,對國產電影尤其是喜劇電影,做到這個程度已經是很厲害了。 沒錯,我認可,但我們也不要忘記,其實我們早就有了一個更厲害的標準,一部更強大的影片。 只是因為審查的元素,我們不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電影。但相信很多影迷都很熟悉它。 它就是姜文導演的《鬼子來了》。
2000年 《鬼子來了》 同樣是一部擁有四個層次的高級黑色喜劇,一部讓人悲喜交集,充滿了隱喻與啟示的電影。 而更高桿的是,《鬼子來了》裡面的人物塑造、人物選擇,荒誕而可信,劇情推進非常紮實。馬大三的每個選擇,其實都只是圍繞著「活下去」這一個目的,看上去都很合理,過程卻很不合理,這就是荒誕。 最後那場由中國人對中國人的處決現場,更是集大膽、反諷、黑色、殘酷於一體。
大旗虎皮在迷影課之前的一篇文章說過這樣一段話,舅再摘錄如下: 事實證明,《鬼子來了》有一種穿越時代的魅力。它是喜劇,但一點不輕浮,它很深刻,但沒有任何說教。它講了一個小人物,但說的是二十世紀中國的一個宏大敘事。這個宏大敘事不僅是抗日戰爭。更是因為突然面對外國人,我們自己、我們的社會和人心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個敘事依然沒有結束。 所以,看過《驢得水》感到滿意或者不滿意的觀眾們,請再看一遍《鬼子來了》。
哦,對了,今年其實還有一部同樣挑戰了四個層次的優質喜劇電影,會在院線上映。 《我不是潘金蓮》。它甚至更加直接和大膽,如果——沒有被剪掉太多的話。 我們這個國家,還真是容易產生喜劇的國度啊。
編輯:Chealsea 展開剩餘58%
推薦閱讀:
※2017十部生猛嗨鮮超過癮的電影!
※十部最為經典的西部電影 看盡一個屬於牛仔的世界
※趙奕歡為什麼沒有火?
※3部電影帶你認識「納粹」
※董璇有哪些廣為人知的演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