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章: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魯迅文章: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文/周新橋

9月6日,一條源於某編劇微博的「魯迅文章大撤退」消息一時間攪動了諾大個中國以致引起軒然大波。筆者以「魯迅文章大撤退」百度一下,找到相關網頁約273,000篇。以下是網頁上部分標題:「高中教材大換血 魯迅文章大撤退」、「訪談預告:『魯迅文章大撤退』引發的思考」、「原因竟是這樣?北大教授談『魯迅大撤退』:部分作品太深!」、「四類人逼『魯迅大撤退』等。雖然有許多媒體隨之及時報道稱:「專家稱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是大忽悠」、「魯迅作品從語文書中『大撤退』是誤會」等,但「魯迅大撤退」引發的熱議至今不衰。

筆者瀏覽了部分文章,看到有人批評「去魯迅化」,有人呼喚「歸來吧,魯迅」,有人認為魯迅「艱深難懂」等。當然,其中批評「去魯迅化」和呼喚「歸來吧,魯迅」的人佔了多數。而批評「去魯迅化」的人堅決反對在中學教材中減少魯迅文章,呼喚「歸來吧,魯迅」的人不僅呼喚在中學教材中保留或增加魯迅文章,而且呼喚通過有更多的魯迅文章入選中學教材使魯迅批判精神得以回歸。

若從教育學上思考「魯迅大撤退」引發的熱議,筆者則發現絕大多數人將關注點集中在「魯迅文章:學什麼?」的問題上,如:是學多幾篇魯迅文章還是學少幾篇文章?是學習《葯》、《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還是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孔乙己》、《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是學習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精神還是學習他「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態度?是學習魯迅批判社會的精神還是學習解剖自己的態度?等等;但對「魯迅文章:怎麼學」問題卻鮮有關注,僅有極少幾篇文章有所涉及,而且還是說明魯迅文章因新課標減少必修課時從「必修」調整到「選修」,意即依然強調從文章總量上看魯迅並沒有「大撤退」。

實際上,從教育學上看,「怎麼學」比「學什麼」更加重要。在教育實踐中,當「學什麼」的問題被確定後,「怎麼學」的問題就起決定作用了。比如:是憑興趣學,還是憑刻苦學?是深入淺出地學,還是淺嘗輒止地學?是被動灌輸式地學,還是主動探究式地學?是體驗感悟式的學,還是「沒心沒肺」式的學?是理解掌握式地學,還是死記硬背式地學?是課內外結合式地學,還是局限課堂式的學?是調動生活閱歷式的學,還是與生活無關式的學?是真正為了學習魯迅而學,還是為了應試需要而學?等等。不難看出,不解決好這些「怎麼學」的問題,即使「學什麼」的問題解決了,但「學」的問題依然存在或依然沒有根本解決。

長期以來,中學教育一直沒有很好解決「怎麼學」的問題,在魯迅文章「怎麼學」的問題上也不例外。眾所周知,這是應試教育惹的禍。在應試教育下,中學生學習魯迅文章,並不是為了學習經典,也不是為了學習魯迅的精神,而是為了應試,是為了通過魯迅文章得高分。也就是說,在應試教育下,教材中的魯迅被分解得支離破碎、體無完膚,魯迅也成為了支離破碎的魯迅;在應試教育下,教材中的魯迅遠離學生,遠離時代和社會,魯迅也成為了學生艱澀難懂的魯迅;在應試教育下,教材中的魯迅僅僅是一堆應試的材料,既無關經典閱讀,也無關批判精神的學習,魯迅也僅僅是一位應試的魯迅。

筆者以為,若中學教材中的魯迅最終僅以應試的形象或對象出現在中學課堂和中學生面前,則無疑會對魯迅造成傷害:中學生不僅難以認識和理解真正的魯迅,而且勢必會對魯迅望而生畏。這不,幾年前中學裡就流傳著語文有「三怕」的校園民謠:「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為此,筆者還專門就「喜不喜歡魯迅的文章」的問題詢問過一個示範性高中的高二學生,他說:「沒真正弄懂魯迅的文章,現在學習魯迅的文章就是死記硬背。」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只屬於素質教育而不屬於應試教育,因此,面對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即使魯迅文章出現暫時撤退的現象,那麼也許算不得是壞事。

簡言之,學習魯迅文章,一是讓中學生接觸、感悟經典,二是讓中學生體驗和學習魯迅精神。但學習魯迅文章,始終面臨著「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問題,而「怎麼學」,不僅涉及魯迅文章如何提升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更涉及學生參與和掌握學習魯迅文章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因此,學習魯迅文章,「怎麼學」比「學什麼」更加重要。

閱讀全文(53) | 回復(2) |反映問題 | 引用通告(0) | 編輯
  • 標籤:魯迅怎麼學學什麼
  • 群組:思想.文學.教育.科技新哲學
  • 上一篇:博士生成為導師廉價勞動力說明了什麼?
  • 推薦閱讀:

    醒己語錄五(鼎然文章摘編)
    來自片刻的文章《何日君再來》,作者:南頋
    【英語美文】請給我穿上紅色的衣服 - Please Dress Me in Red
    文章獲獎台下偷吻馬伊琍 稱「妻子很旺夫」
    十一種孤獨里的南瓜燈博士這文章是想表達什麼?

    TAG:文章 | 魯迅 | 怎麼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