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教育生態的「頭敵」是浮躁家長對教師的不信任

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近日在中國教育報上發文,指出「教師最大的阻力來自家長的不信任」。在文中,他說出了年輕教師們的苦惱:「我那麼真誠地愛著孩子們,可就因為年輕,一些家長總是不信任我,無論是學科教學,還是班級管理,我怎麼做他們都不滿意!我對孩子們寬鬆一些,他們說我不嚴格要求;可我課堂上嚴厲批評了一個違紀的孩子,他的爸爸居然給教育局寫舉報信,說我傷了他兒子的自尊心!」

古人言:「親其師,信其道」。在知識被少數人掌握、獲取手段單一的時代,教師對學生和家長的權威很容易建立。教師得到學生和家長敬重,是建立良好教育生態的前提,學生和家長都尊稱老師一聲「先生」就是明證。那麼,時代變了,是否意味著教師的地位下滑,甚至家長可以動輒對教師指手畫腳?肯定不是,學校教育是構建社會文明體系支柱的地位,並沒有改變。

家長對教師不信任,很容易構成教育的阻力,嚴重的會破壞教育生態。教育是良心工程,需要付出愛,前提是雙方的互信。欲達到育人目標,需要老師捧出一顆心來。當老師感受到家長用窺探監視懷疑的眼光在盯著自己,是很難全力投入到愛學生育人上的。再說了,教育是長效工程,有些教學的成果是需要時間顯現的,當老師知道家長沒有耐心靜待孩子花開,教師又怎敢創新教育方法、該管教的時候管教學生呢?教師和家長是需要結成「教育共同體」的,唯有互相信任形成合力,才能構建最有利孩子成長的教育生態。

那麼,家長何以變得對教師不信任?一方面是家長自身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而且知識獲得日益便捷快速,教師專業性受到挑戰和質疑,不乏有不少家長也以教育專家自居,認為孩子的老師「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再就是家長受到功利浮躁社會氛圍的影響,在所謂中產焦慮心理驅動下,總希望自家孩子應該比別人家的孩子獲取更多,或者「至少不吃虧」,當家長總是以利益得失考量,很容易認為「教師對自己孩子不夠好」。當家長理解學校教育就是「學生得到多少或者本應得到更多」,是很容易逾越教育邊界向教師施壓的。

不排除有個別教師因師風師德問題使得家校關係惡化,但大多教師是忠於教育事業、有良知的。不能因個別教師的失職師德而對整個教師群體不信任,否則只會破壞我國整體教育生態,讓教育事業在阻力重重中不能立足長遠、不敢較真育人。

欲讓家長擺正心態、重拾對學校教育的信心,也需要有系統工程。首先是推行優質教育均衡布局。一些家長對老師不信任,是因為總認為自家孩子的老師不夠好,心中總惦著「有更好的老師」就會心態失衡,甚至以為委屈了自家孩子。其次,家長在對待學校教育的理念上要糾偏。不管自己讀了多少教育學著作,還是要尊重教師的專業主義,更不能越俎代庖。而且,學校教育是教書育人,豈能以一時利益得失來衡量學校教育?孩子在學校里學習,除了汲取知識,還得學會做人、學會在群體里如何與夥伴相處,家長以成人社會眼光,代替孩子思考權衡抉擇,會讓孩子失去最寶貴的獨自適應成長的機會。最後,學校也要轉換辦學理念,以素質教育的和風細雨代替應試教育的磨刀霍霍。以成績對孩子進行三六九等的劃分,老師開口閉口分數,學生和家長也會變得焦慮短視,很容易轉化為家長動輒對教師不滿的負能量。

不信任只會讓教育生態異化,讓家長成為學校眼中的「怪獸家長」,讓老師成為學生父母眼中的「妖怪老師」,其實,家長和老師的目的都是同一個,那就是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風物長宜放眼量,尊重教育規律,本著對學生(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家長當建立合理的學校教育理念,不必糾結一時表面的得失,帶著信任心態與教師結成「幫扶孩子成長同盟」,唯如此才能為孩子建立起和諧、寬容、立足長遠的育人環境。

(未來網評論員 程振偉)


推薦閱讀:

維科諾健康課堂——十萬多隻被召回,這種筆別讓孩子用了
2017年幼兒園開園前園長的動員講話
朝鮮為何對其民眾進行仇視美國的教育?
【教育】78.8%的寶寶晚上睡覺與大人同床,看省人民醫院的睡眠專家怎麼說
南懷瑾:教育孩子,先教做人

TAG:教育 | 教師 | 浮躁 | 生態 | 信任 | 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