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兵器史話10北洋機器局
北洋機器局
1867年創辦, 稱為軍火機器總局, 又稱天津機器局, 簡稱津局。 1865年5月18日,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陣亡于山東曹州, 京師大為震動, 除授曾國藩為統帥, 辦理剿捻外, 並連次飛諭李鴻章派洋槍隊由海道赴津, 援護京師。因為李氏在滬創辦炸彈三局, 卓有成績, 同時也有旨命, 要他派丁日昌帶領匠役到京師製造火器, 接著又改命季氏派員赴津開局鑄造炸彈。1865年冬, 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已商請李鴻章購備機器運津。 而丁日昌也極力支持崇厚開辦, 允許一切自上海代為設法。1866年, 恭親王又提出設機器局之議。 當時兵部會議, 也主張在津設局, 於是在這年八月,恭親王正式具奏, 建議由崇厚籌劃辦理, 設立章程, 奉到諭旨允准。 恭親王奏陳設局, 建議由關稅項下開銷。 因此,崇厚就奏請將津海東海兩關的二成洋稅, 作為津局的常年經費。 戶部議覆, 卻被推翻。 直到1868年1月, 崇厚再次奏請,才奉准由津海東海兩關四成洋稅提領。三口通商大臣崇厚 |
建局之初, 祟厚一面派英人密妥士(J. A. T. Meadows)赴英購買機器,一面在津擇地建造廠房。 1866年12月, 總署劃撥廣東輪船阿思本(Sherard Osborn-爹1)兵輪變價款項十三萬兩中,提出八萬兩, 交密妥士帶英; 繼又由祟厚從洋稅款項下續匯三萬三千餘兩。 1867年3月擇定城東賈家沽道基址,是為東局。東局建立廠房四十二座, 二百九十餘間, 公所及洋匠員工住所三百餘間, 佔地二千二百三十畝。1867年5月正式開局, 奏派密妥士為總辦。 1967年9月, 在等待機器由英國運來時, 擇定城南海光寺附近, 建立廠房, 是為西局。 在上海、香港採購了價值數千兩的修造槍炮、 製造炸子、 開花炮的機器, 先行開工製造。 機器並有機輪、 鐵爐、 鏇床等, 配合東廠的建築,添配物件。 此外, 曾委託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在英購辦一批機器,也歸入津局。 1868年夏季, 機器陸續運到。 東局一共使用38萬餘兩,西局使用了9萬餘兩。 1868年10月17日, 丁日昌函祟厚: 「天津拱衛京畿,宜就(江南)廠中機器仿造一分, 以備運津…本年臣蒞任後, 准總理衙門函商, 為未雨綢繆之計, 即經親至上海廠中, 督商局員籌辦。隨據該局員蘇淞太道應寶時、 選用知府沈保靖、 補用知府馮□光稟稱, 於五六兩月, 購到旗昌、 祺記兩洋行機器、 汽爐、車床各件….其未齊之件, 由廠中機器自行配製, 現已配就車床、 刨床、立鋸及卷鍋爐鐵板機器共八座….一切款項由上海代付。」 1869年9月25日, 丁日昌:「查廠牧領解洋馬槍已於六月十六日由輪船赴津, 前經稟報在案。 現在各項機器均系開單點交倪令收領, 由江海關衙門雇搭夾板船載運,七月初六日, 已將各項機器送至夾板船裝載清楚。 茲據倪令報稱,於七月初六日, 由滬駛運北上, 理合將起程日期稟乞察核。李字型大小箱計裝:二尺八寸長一寸五分徑螺絲四副, 共五寸長二寸一分寬鐵閂四條, 三尺三寸長螺絲起子二把,十五寸長七寸二分寬炮模口失鐵蓋板四塊, 十三寸長四寸寬十二磅彈子泥心鐵模─盒(二件), 十二磅彈子木樣二對共十二寸長銅柄二枝。炮模口用二十寸半長雙眼牛鐵橫閂二件, 起重架凸字包橫頭鐵用四寸徑生鐵轆轤一副(計四件)。 (以上系鑄炮及鑄彈所用器具,理合陳明。) 柰字型大小箱計裝:十二磅炮木樣一副, 六尺半長木樣心鐵杆一枝。(以上系炮樣器具, 理合陳明。) 鍋釘九磅, 系鑄鐵爐備用,交委員倪令收領未裝箱。」 由以上的清單來看, 當初是有計劃製造火炮, 但是直到該局被毀,始終沒有製造火炮的記錄。 1870年, 天津教案發生, 崇厚奉命使法,11月4日上諭津局改由直督李鴻章接續督辦。 李氏接任, 11月即罷黜洋總辦密妥士, 另委湖北補用道沈保靖總辦局務。 此後歷任總辦,皆系華人擔任。 廠局地位, 在當時成為北洋主要的大兵工廠, 常年供應北省各軍軍火彈藥。 該年改稱總理天津機器局。1871年, 撤銷西局, 將機器拼入東局。 將淮軍之修械廠遷在海光寺原址, 又名北洋南局,全名是北洋行營製造局。 這個製造局屬於淮軍, 由李鴻章督辦, 與其他屬於地方之機器局不同。 此局專造各式新型炮彈槍彈,產量幾與津局相埒。 此局經費, 至少有一部份由北洋機器局開用, 同時動支淮軍專餉。
北洋南局生產子彈殼底 |
1873年, 建成火藥第二廠。 1874年建成火藥第三及第四廠。 1875年津局購到林明敦式機器, 及中針槍子機器, 準備製造洋槍。 1877年開始製造, 兩年之間, 完成五百二十枝,此後則大部從事改造士乃得(Snider)槍及從事修整各式舊槍, 極少生產新品。
林明敦滾輪式一號步槍 |
林明敦的滾輪式(Rolling Block)一號步槍, 是當時世界上最流行的單發軍用步槍,由美國雷明頓(Remington)公司於1865年推出, 中國曾在1871年至1874年之間採購了14,400枝。江南製造局從1871年開始仿造。
士乃得步槍剖面圖 |
士乃得槍是士乃得(Joseph Snider)所設計,英國在1866年採用的一種改裝前瞠槍為後膛槍的方法, 將槍管後端的上半部切除, 裝上活門及撞針, 裝彈時打開活門,使用原有的擊鐵。士乃得只能裝填一發, 口徑是.577, 是一種過渡時期的作法。 美國在內戰結束後, 也採用了阿林(Erskin. S.Alin)的設計, 改裝大量的春田前膛槍為後膛裝填單發步槍。 1876年生產數量:洋火藥六十四萬三千餘磅、銅帽四千二百萬顆、林明敦、士乃得後門槍子九十四萬八千顆、前膛開花炮彈六萬八千個、 後膛鍍鉛來福大炮彈二千餘個、 各式拉火十七萬四千餘枝、 洋式鐵木大炮架及車鏇機器四十餘座。
北洋機器局生產子彈殼底 |
1877年生產數量: 洋火藥五十八萬餘磅、銅帽三千五百萬顆、林明敦、格林子彈一百萬顆、前膛開花炮彈五萬八千個、 後膛炮彈四千餘個、 各式拉火十八萬七千餘枝、 林明敦中針後門槍二百餘桿、大小水雷五百餘具、炮架及機器二十餘座。 1878年, 李鴻章奏報: 「添置提磺廠、壓葯器及分葯、 切葯等房, 又建廠房二十餘間…. 各營漸多後門槍, 議令減造銅帽, 為多制後膛子彈之用。 所造林明敦槍發營領操,並稱精利合法, 以核費與購價懸殊, 當飭停止。 分設電機、 水雷學堂, 其生徒已派赴海口各司電報、 水雷等事。」該年生產數量:洋火藥五十六萬五千三十五磅六兩、 銅帽三千八百九十九萬顆、林明敦後門兵槍三百二十桿、格林後門子彈一百三十七萬六千顆、 前膛開花炮彈六萬三千四十二個、 後膛鍍鉛來福炮彈五千四百四十四個、各式銅紙拉火十四萬八千一百二十枝、 大小水雷四十六具、 鍋爐及車床等器七十七具。 1879年生產數量:洋火藥六十五萬一千八百三十磅、 銅帽二千八百三十五萬顆、 林明敦、 溫睹士得、格林等後門子二百四十五萬二百顆、 前膛開花炮彈六萬六千五百七十四個、 後膛鍍鉛來福炮彈九千六百六十一個、各式銅紙拉火二十一萬三千五十五枝、 一千磅至四十磅水雷一百九十個、 各式機器四十具。 1881年生產數量: 洋火藥一百三萬九千八百三十磅、銅帽三千七十五萬顆、林明敦後門槍子四十二萬二千顆、毛瑟後門槍子三百五十一萬六千四百顆、 前膛開花炮彈二萬一千六百八十個、 後膛來福大炮彈五千七百九十二個、大小沉碰水雷及配具二百九十九件。 1886年5月30日, 上海申報記載:"天津藥局失慎一事, 前據西報譯登。 茲悉失慎者, 實系機器東局銅模裝藥房。 所謂"銅模"者, 即毛瑟槍子也。 是房共屋五處,工人四十名, 學徒若干名。 每日午後上工時, 必將上半日巳成之槍子, 逐一細數。 平時日造槍子一萬三千顆, 因醇邸蒞津閱操,需用孔亟, 每日趕造二萬六千顆。 是日學徒數子時, 誤將子上格針觸擊, 登時轟發, 無殊石破天驚。 屋中共九人, 當火發時,二人由窗逃出, 其餘七人均在火坑中亂竄。 無如雙扉緊閉, 欲出無由。 直至外人破門而入, 則一已焚斃。 至四點鐘時, 又斃其二。尚有四人入夜亦淹然而逝矣。 時總辦潘梅園觀察隨侍醇邸在旅順口, 翌日始回。 客有過其墟者, 但見頹垣敗瓦之間, 殘骸零落,七屍則分置二門外, 尚未殮埋, 誠慘矣哉。" 1889年為了製造長式鋼質炮彈,籌議鍊鋼廠, 向英國葛來可力夫蒿爾廠(New Southgate Engineering Company of NewSouthgate)、 格林活廠(Greenwood and Battey of Leeds)定購全套制鋼機器, 並計劃生產栗色火藥。1891年開始建廠, 採用英式的西門士馬丁鍊鋼爐。 而正式生產鋼鐵, 在1893年以後。 1896年改稱總理北洋機器局。 1896年12月6日, 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王文韶奏北洋行營製造局製造抬槍: 臣前准練兵王大臣咨, 練兵需用打帽抬槍一千五百桿, 請飭製造局造送等因。 當飭該局造成邊機、中機抬槍二桿, 委員解請試驗。 嗣准咨稱:所造抬槍均屬靈捷適用, 惟邊機斤兩太重, 擬每桿在三十斤, 中機改造邊機,其尺寸斤兩仍與中機一致。 請飭局按照此式製造邊機前門大式拾槍五百桿, 隨槍什物五百份, 中機改造邊機前門小式抬槍─千桿,,隨槍什物一千份。 所需款項由北洋作正開銷。 奏奉諭旨依議, 欽此。 鈔錄原片, 咨查照辦理。 英國人貝思福爵士(Lord Charles Beresford), 在1898年訪問了天津機局, 他的印象是:「這個兵工廠由直隸總督管轄。 看起來在興建時花了許多錢。 工作場所的建設非常良好。 有一個1200噸的衝壓機,4個鑄造容量20噸的熔爐, 以及許多熔礦爐, 用的是西門子建造的鍛床。 另外還有一個12噸的吊爐和一個40匹馬力的驅動引擎,是由兵工廠自行建造的。 當我訪問天津兵工廠時, 有一個130匹馬力的引擎正在製造中。 工具非常良好, 多是英國或德國製造的現代化產品,而且帶有維修及製造小炮所需的所有器材。 我親見他們在製造4個160磅壓力的圓形鍋爐。 該廠有足夠的擴建空間,可以生產足夠全中國陸軍使用的武器裝備。 深水渠道可以直通廠邊。 蘇格蘭裔的史迪特先生(Mr. Stewart)是兵工廠的負責人。 在困難的中國上層干預下, 他能取得如此成就, 殊為可貴。工廠管理者是一個中國官員, 每月支薪150兩(21英磅)。」 「在廠中有一座良好的機器和兩座現代機器, 如果須要的話, 它們可以達到30,000元的日產值, 當我訪問時,它們只能生產15,000元而已。 在工廠附近, 有一個政府的火藥廠, 有很好的機器,由一個德國人管理得井然有序。」 1899年1月22日: 裕祿奏北洋製造軍械情形,已將北洋行營製造局與北洋機器局並列: 查北洋制辦軍械共有兩局: 一為機器局,一為製造局。 北洋機器局 機器局現有製造黑葯、栗葯、 棉葯、 無煙葯、 毛瑟槍子、 銅帽並各種後膛炮彈, 兼造硝璜鏹水、 雷電器具、 卷銅、 鍊鋼等項機器。黑葯機器全分。栗葯機器全分。棉葯機器全分。毛瑟槍子銅帽機器全分。炮子機器全分。汽機內通局汽機鍋爐共計十五分。 按各機器所出數目: 黑葯每年能造四十四萬磅,加工可造七十餘萬磅。 栗葯每年能造二十萬磅, 加工可造二十四五萬磅。 棉葯每年能造二萬三千磅, 加工可造五萬餘磅。無煙槍葯每年能造八千磅;毛瑟槍子每午能造三百八十二萬粒, 加工可造四百萬粒;銅帽每年能造一千五百萬粒,加工可造二千八百萬粒;鋼彈每年能造一千二百顆; 至炮子一項, 名目繁多, 大小不一, 向由軍械局按照備操、 備戰, 隨時酌定交局照辦,就制辦最多之數考核, 各項大小炮子每年能造一萬四千五門六十個。 製造局現有製造後膛炮子、哈乞開司槍子、 雲者士得槍子、 三十七密里哈乞炮子、 又自行鑄配四十七密里哈乞炮子、 後膛抬槍、 前膛抬槍及槍子等項機器。按各機器所出數目, 每年能造七生脫半開花炮子一萬二千顆, 銅六件一萬二千副, 克鹿卜鐵身炮車十輛, 銅管拉火二萬四千枝,哈乞炮子五萬顆, 哈乞開司槍子二百十萬粒, 雲者士得槍子一百四十萬粒。淮軍製造局 造七生脫半後膛炮子鍋爐單底力機器全分。造四分五口徑後膛六響哈乞開思槍子單底力機器鍋爐全分。 造四分四口徑十三響後膛壇者四得馬槍子彈機器全分。自行鑄配造四十七密里哈乞炮子鍋爐康邦機器全分。 自行鑄配造四十七密里哈乞炮子器具一副。 自行鑄配造五六分口徑後膛力拂抬槍器具一副。自行鑄配造五分徑後膛力拂抬槍子彈器具一副。 自行鑄造前膛抬槍器具一副。軋造各項子料銅皮鍋爐康邦機器全分。 每年造七膛脫半銅箍開花炮子─萬二千顆。 現因裁減經費,每月減造一百顆。 每年造七生脫半鋼箍開花炮子銅六件一萬二千副。 每年造七生脫半鐵身炮車十輛。 每年造七生脫半銅管灣拉火二萬四千枝。現因裁減經費, 每月減造四百枝。 每年造哈乞開思槍子二百十萬粒。 每年造雲者士得槍子一百四十萬粒。 現因雲者士得槍子機器損壞尚須修理,暫行停造, 加造哈乞開思槍子九十萬粒。
八國聯軍攻陷天津 |
1900年, 八國聯軍攻陷天津, 東西兩局幾全部被毀於火, 不能恢復。 袁世凱繼任直督,另擇山東德州城外花園地方, 興建新址。 1904年10月重新開工, 廠名仍沿用總理北洋機器局。 德州北洋機器製造局, 設在德州西門外運河碼頭東岸的花園, 東臨津浦鐵路火車站, 西枕京杭大運河, 南至豆腐巷、北至上碼頭村(今德州地區煤建公司北界), 南北長約1,000米, 東西寬約600米。 德州北洋機器製造局工程自1902年秋開始動工, 到1904年8月底, 經過兩年零兩個月時間, 主體工程十二個工廠建成。計「機器廠、 快槍子廠、 新槍子廠、 無煙藥廠、 棉花藥廠、 鏹水廠、 桿彈筒子廠、 木工廠、 淋硝廠、 鑄鐵廠、 熟鐵廠、鍋爐廠。」後來又增設了紙盒廠(造紙廠)、 炮子房及彈藥庫(即武庫, 庫址在今德州市西郊於官屯鄉陳庄東北, 地區糧食局倉庫)。到1907年又進行擴建, 計擴建廠房113間、 儲葯庫一座、 辦公樓一座。 該局主要製造七九子彈和六五子彈, 還生產自用的硫酸、 硝酸等化工原料和無煙葯等半成品。 德州北洋機器製造局的機器設備,全部由德國和英國進口。 該局產品質量優良, 據說德州北洋機器製造局生產的各式槍彈, 從未發現過「臭火」。
袁世凱 |
袁世凱1907年6月2日咨民政部: 「自二十八年秋間, 前升任浙江臬司, 天津道王道仁寶在署通永道任內,遵奉憲札, 驗收龔革道照瑪經手買回東南兩局殘毀機器, 即在天津租界內賃地存儲, 招募工匠, 擇要修理。在德州西南城外花園地方, 購買民地五百三十餘畝。 其毗連花園東南一面, 地名上碼頭,續將民房41戶概行收買, 並餘地、 空地共二十八畝有奇…二十九年正月辦起, 三十年八月大致落成, 九月開工試行製造。」自1902年建局開始至1907年, 開辦經費是由三個海關的稅收中提取製造經費,直接解交德州北洋機器製造局。 自1908年開始, 改由海防支應局按各項用途額發給銀兩。 清朝末年,德州北洋機器製造局須造呈《收支銀兩大數四柱報銷息單》, 將本年經費分別呈陸軍部、 度支部核銷。 民國以後,德縣兵工廠全部經費由陸軍部軍械司按定額發給。 1906年至1909年每年產量,以千為單位:
產品 | 1906 | 1907 | 1908 | 1909 |
無煙槍葯(千磅) | 30.4 | 51.182 | 78.734 | 70.414 |
棉葯坯(千磅) | 28.325 | 43,230 | 52.96 | 51.005 |
七密里九帶箭毛瑟槍子 | 5,522.553 | 4,000 | 4,826.26 | 6,790.843 |
七密里九無箭毛瑟槍子 | 218.2 | |||
七密里九槍子底火 | 1,000 | |||
曼利夏帶箭槍子 | 200.33 | |||
六密里五帶箭毛瑟槍子 | 3,748.277 | 6,080.548 | 5,890.142 | |
六密里五無箭毛瑟槍子 | 40.2 | 230.350 | ||
六密里五假箭槍子 | 200.8 | |||
七生脫半日本炮彈底火 | 8 | 3.8 | 6 | |
七生脫半炮彈底火 | 20 | 5.3 | ||
五生脫半炮彈底火 | 7.45 | |||
克鹿卜七生脫半炮彈底火 | 0.8 | |||
費開司七生脫半炮彈底火 | 2.3 | 4.5 | ||
克魯蘇炮彈底火 | 6.5 | |||
克魯蘇底火銅帽 | 7 | |||
克鹿卜炮彈碰火 | 0.41 | |||
克鹿卜底火銅帽 | 6 |
由其生產的軍火, 可以略為燎解當時北洋新建陸軍使用武器的情形, 由曼利夏步槍, 轉為毛瑟步槍,再轉而使用日式步槍。 其所謂帶箭槍子, 應是實彈。 無箭為空包彈, 假箭為木製彈頭之練習彈。六密里五毛瑟槍子應是指日本明治三十年式6.5x50mm, 與毛瑟無關。 毛瑟槍系列中只有瑞典使用6.5x55mm子彈。1912年11月改隸陸軍部, 定名為德縣兵工廠。 任王亨鑒為督理。 當時每日能生產七九、六五槍子各二萬粒, 全年做工300日, 共可生產一千二百萬粒, 歲時經費55萬元。 兵工廠長長官先稱督理,1914年改稱總辦(將軍銜), 以下設會辦。 各分廠管理官改稱主任。 1913年7月3日早晨5點多, 德縣兵工廠黑葯庫爆炸, 至10點機器局水會救熄, 震塌房屋十餘間。 火藥庫在德州城東南方,距城約四五里, 外為土圍, 內有彈庫八座, 中間存儲黑葯5,000磅, 計50箱, 購自山東製造局, 正待奉天派員領取。是日共斃官兵二人、 重傷六人、 輕傷十餘人。 1913年, 陸軍部統計表,年產14,000,000粒槍子, 經費795,760,656元。 德州北洋機器製造局建立初期, 工人達5,000餘人。 工人多數來自農村, 也有一部份工人是來自德州城內。 工人的待遇極差,工資很低, 大多數工人只能勉強維持個人生活。 民國成立後謝邦清任德縣兵工廠總辦時, 實行減半裁人, 工人減少到2,000多人。到1924年, 工人人數還有1,700人。 減少的原因,一是兵工廠經費無保證, 二是由於拖欠工食費,工人自動辭退離廠(僅1924年就有百餘人)。 1915年, 陸軍部報告, 德廠日產5萬粒,每月1百50萬粒。 1918年1月至6月, 軍部報告,德廠出產7,646,360粒。 1924年價目表: 七九尖彈帶子夾 每千粒84元七九尖彈不帶子夾 每千粒81元七九圓彈 每千粒81元六五圓彈 每千粒78元自來得子彈 每千粒66元白郎林子彈 每千粒46元 1924年曹錕賄選, 當選總統。 各地相繼聲討,奉軍挾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舊怨, 揮兵入關。 9月24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直系大將馮玉祥與奉系勾結, 暗中與奉軍通款倒戈,將所部改為國民軍, 自任總司令, 10月23日開入北京逼迫曹錕下台。 奉軍大舉南下, 11月3日, 曹錕通電辭職,吳佩孚由塘沽浮海南下。 1925年秋奉系軍隊在皖浙為孫傳芳所敗, 奉系軍閥張宗昌進入山東,得到了山東督軍的位置。 1926年2月, 德廠正式停辦。張宗昌把德州以南劃為他的勢力範圍, 而德州以北則屬於另一個奉系軍閥李景林的勢力範圍。 張宗昌在停辦後便將機器設備拆遷至濟南新城兵工廠。新城兵工廠後來在抗戰時輾轉遷往重慶, 改為30兵工廠。 被遣散的工人分別去了濟南、 漢陽、 鞏縣、 太原、 瀋陽、重慶等地兵工廠。 德縣兵工廠房舍堅固, 裁撤後廠內房舍仍在, 成為駐軍的營房。1937年, 日軍佔領德州後, 也曾在此駐紮過軍隊。 1946年6月, 德州老百姓在國共內戰混亂中將兵工廠房舍拆毀。注1:阿思本Sherard Osborn, 英國海軍上校, 1863年,清廷經由第一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H. Lay), 向英國購買了一小隊炮艦, 聘請阿思本為統領。 1963年9月,當艦隊到中國後, 發現了兩個問題: 一是艦身太大, 無法用在內河航行, 二是英國領事堅持保有艦隊調度的最後否決權。清廷最後將艦隊賣掉, 在此事件中, 中國損失七十萬兩以上。 1864年1月, 馬格禮建議李鴻章, 將艦隊中附有供應、 製造、保養軍械的機器買下, 後裝置在蘇州炮局中, 為中國現代化機器製造之濫觴。
推薦閱讀:
※【棒針教程】正反面同時起邊機器領針織教程
※智能遠超碰撞式掃地機器人,Neato BV
※時間機器的因果循環難題
※拿什麼跟彪悍的機器人搶飯碗?
※一文讀懂蒙特卡洛方法 | 谷歌圍棋機器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