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牛人的碰撞,李白和杜甫究竟是什麼關係?

文/羊菓

今人談起唐詩,常以李杜並稱。郭沫若將李白和杜甫譽為盛唐詩歌的「雙子星座」,李杜之間的友誼也堪稱千古佳話。但實際上,李白、杜甫兩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名聲資歷並不對等,李杜之間的也非傳統認為的「朋友關係」。李白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取得舉世公認的地位,而杜甫是在死後三五十年才獲得與李白比肩的地位。本文試圖還原這段「偉大的友誼」的實際背景,揭曉李杜二人真實的關係。

(李杜同游)

  1. 剃頭挑子一頭熱:不平衡的「朋友」關係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二歲,這個年齡差在今人看來不算什麼,但在人均壽命較短的唐朝,幾乎是隔了一代人了。杜甫曾為李白作了一篇簡傳性質的長詩,開頭第一句說:「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寄李十二白二十韻》)。郭沫若認為「昔年」是指開元十八年,那一年李白三十歲,第一次出遊長安。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說「三十成文章,力抵卿相」,李白三十歲時已經是京城裡的熱門人物;而此時的杜甫剛滿十八歲,還是個未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六年以後,杜甫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又過了十二年,杜甫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再次落第。時年三十六歲的杜甫,仍然懷才不遇。不同的是,李白在當時已經大名鼎鼎,他經由南陽往長安活動,與唐玄宗的妹子玉真公主打得火熱,與秘書監賀知章等高官交往甚密。杜甫在未見到李白前,也聽聞其大名,並寫詩讚美他。杜甫在《飲中八仙歌》(《杜工部集》卷一)中稱讚李白道:「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說李白和杜甫是朋友關係,學術界對此一直存在懷疑。質疑聲並非今人所發,古已有之。根據李杜二人現存的詩作統計,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杜甫現存的1440餘首詩中,有15首是寫給李白的,其中專門寄贈或懷念李白的有十首,詩中提到李白的有五首;而在李白現存的近千首詩中,僅有四首是有關杜甫的詩。杜甫晚年寫有十多首詩懷念曾經的友誼,僅從詩題來看,就有《夢李白二首》、《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不見(近無李白消息)》、《春日憶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等,感情之真摯躍於紙面;不同的是,卻沒見到李白晚年有一首懷念或提及杜甫的詩(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有作品,只是散佚了)。據此最直觀的感受是,杜甫對於這段感情似乎投入得更多,李白卻顯得比較「薄情」。

(李白)

二、與其說是「朋友」,不如說是「師生」

杜甫詩作中充滿了對李白的敬佩與崇拜,字裡行間充斥著對李白本人的真摯思念,看起來像是粉絲對明星的熱情讚頌。如他的《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杜甫盛讚李白的詩作「天下無敵」,說他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飄逸。

再看李白,卻對這位崇拜自己的小老弟杜甫卻一副嘲諷,在《戲贈杜甫》中李白說道:「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作詩苦。」

李白在飯顆山頭(此山名絕不可考,疑似李白故意調侃)遇到杜甫,李白問杜甫:杜老弟,好久不見,你怎麼瘦成這個樣子啊?是不是寫詩寫得太辛苦啦!(郭沫若解釋此詩,認為第三句是李白問的,第四句是杜甫在回答:我寫詩寫得太辛苦啦!)所有人都知道,作為一名詩人,才氣是第一位的,氣沖斗牛的大才子,往往是一副弔兒郎當的樣子,寫詩如果太辛苦,只能說明還是才氣不夠。唐代學者孟棨就認為這首詩就是李白在譏誚嘲諷杜甫作詩「拘束不敏」。

如果按照傳統認為的「朋友關係」,則無法解答李杜二人關係中的種種不平衡之處。李杜二人與其說是朋友,不如說是師生。因為老師才有資格譏誚學生,而朋友之間不會拿對方賴以謀生立足的工作進行取笑。也只有學生成才之後會懷念老師當年的恩情,但老師因為教過的學生眾多,年邁之後不會花太多感情用來追憶某一個學生。李白年長杜甫十二歲,完全符合做杜甫老師輩的資格。李杜之間的真實關係,首先應當是師生之誼。杜甫對李白的感情是後進對先進的仰慕,李白對杜甫則是師長對學生般的欣賞與提攜。

(性格迥異的李杜)

三、結交的初衷:同為道教信徒

一般認為,李白與杜甫第一次相遇是在唐玄宗天寶三年夏天,即杜甫第二次落地前的三年。當時,已經名滿天下的李白被賜金還山,取道洛陽回山東;而杜甫為了出人頭地正在上流社會的社交圈中積極活動,打算西入長安謀取功名。李杜二人在這種情況下相遇了。對於第一次見面的細節,已經杳不可考,然而是什麼讓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人走到一起了呢?

現在已經清楚的是,李杜同游既不是朋友間的結伴旅行,也不是當代文學批評家口中的了解民間疾苦,李杜同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修仙煉丹。李杜二人都是狂熱的道教信徒。李白在出蜀之前的青少年時代,已經醉心於求仙訪道、修真煉丹。李白仕途失意,離開長安之後更加潛心於修道,甚至領受了《道籙》而成為真正的道士。杜甫的宗教狂熱也不遑多讓。在與李白相遇之前,杜甫已經開始求仙訪道,他對丹砂和靈芝的迷信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加熾熱,至死還在執著地煉丹。杜甫最早的《贈李白》(《杜工部集》卷一)一詩,明白敘述了二人相遇時交往的最初動機和二人對於道教的關係:「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野人對腥羶,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葯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

所謂青精飯,根據《陶隱居登真隱訣》記載,是太極真人的食物,每日吃青精飯二升,勿服血食,能達到「填胃補髓,消滅三蟲」的效果,「久服可延壽益顏」。所謂「大葯」,是指道家的金丹。金元之前的道士普遍認為從水銀礦的丹砂中提煉出金丹,服食後可以成仙,遨遊太清。所謂「瑤草」,指靈芝草,也泛指珍異之草。李杜第一次相遇之後,發現對方也是道教的教友,深感志同道合,杜甫想煉「大葯」,李白想要「拾瑤草」,於是一拍即合。分別之後,兩個人約定下次共游梁、宋,繼續尋訪仙藥。

杜甫在另一首《贈李白》(《杜工部集》卷九)中說道:「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說:沒有去煉丹求仙,真是愧對葛洪!(葛洪是西晉著名道士,道教四大天師之一葛天師的侄孫)。這話反應的正是李杜二人的心聲。

(杜甫)

李杜在齊魯同游為期不長。隨後,李白南下,杜甫西上。從此因為世事造化,兩人再也沒能見面,只留下了「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的身後景象。李白死後,杜甫又活了八年,最終在「天高無消息,棄我忽若遺」的悲涼境遇下離開人世。李白和杜甫是兩種生活境的人,擁有不同層次的社交圈子,因為宗教信仰而產生一段交集,最終仍舊天各一方。李杜二人給人的感覺也像是兩個時代的人,因為李白的創作高峰在安史之亂前,而杜甫的傑作多產自安史之亂後,時代環境的變化在他們的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李杜齊名最終獲得公認,是在杜甫死後幾十年間形成的,至於杜甫被尊為「詩聖」則是宋以後的事了。杜詩研究也成為宋以後最多學者關注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版

  1. 陳尚君:《李杜齊名之形成》,《嶺南學報》,2015第Z1期

  1. 王恩全:《唐代詩人李白與杜甫友誼關係辨正》,《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推薦閱讀:

杜甫和李商隱的兩首春雨詩,您喜歡哪首?
文學版唐詩故事之中唐詩人杜甫
有客有客字子美——杜甫
《杜甫詩三首》導學案之二
精讀《唐詩三百首》009:杜甫《夢李白》(一)

TAG:杜甫 | 牛人 | 李白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