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關「夸父逐日」的思考
有關「夸父逐日」的思考
——「夸父逐日」和美洲文化
·郭萬仕·
成都世界樂園美洲景區的瑪雅文明——羽蛇神廟
《山海經》的《海外北經》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大荒北經》又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這是《山海經》有關夸父的兩則記錄,說的是同一件事:一個叫夸父的人,立志要追趕太陽,趕上太陽後,熱得焦渴難耐,於是飲於黃河、渭河,河水都喝乾了,仍不能解渴,又欲北飲大澤之水,結果尚未到達就渴死了。
這是中國古代一則很有名的神話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中國的大地上,東南西北各地也有許多關於夸父的遺迹留存,如我的家鄉甘肅涇川縣,城東二里許就有兩座小山名為「振履堆」,據說就是夸父追日歇息時,拍打兩隻鞋子的塵土而堆成的。
但長久以來,我卻對其有別樣的思考,說出來和朋友共享。
思考之一:「夸父逐日」的真相:
首先我們要知道,「夸父」不是一個人,上面的兩則故事講,夸父因追趕太陽而渴死了,但《山海經·大荒北經》又說他在那次著名的「涿鹿之戰」中因幫助蚩尤作亂,而被黃帝的臣子應龍所殺(「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大荒東經》也說:「應龍殺蚩尤與夸父」。可見「夸父」不是一個人,茅盾先生和一些學者認為:「夸父」不僅是人名,也是一個部族的名稱。這個見解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因為史籍記載的上古時代,人名和部落名常常是混用的,一個人名常常代表一個部族,一個國家,而一個部族,一個國家的人又常常都叫同一個名字,如說彭祖長壽800年,而實際是彭祖立國800年,這其中一定會有許多位叫「彭祖」的人或首領。
肯定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它說明「夸父逐日」故事的背後,應該是一個部族的遷陡史,是夸父部族一次大遷陡傳說的變異。
在上古洪荒時代,部族的遷陡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逐水草而居,沿著水草茂盛的方向緩慢的移動。另一個則是部族間的戰爭失利,不得不逼動遷移,常常表現為緊張倉促。我以為夸父族的遷陡主要是因為後者,他們的首領帶領部族參加了蚩尤的造反戰爭而被黃帝打敗,受到了殘酷鎮壓,《大荒南經》載:「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其械,化而為樹」,是說:蚩尤受刑時還帶著鐐銬,死後才被解除下來,化為了楓樹。夸父族的首領「夸父」被殺後,部族不得不逼迫倉皇遷陡,因而「與日逐走」。
思考之二:「夸父逐日」的信念
《海外北經》說「夸父與日逐走」,《大荒北經》說「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兩條記載都說「夸父」和夸父族是跟著太陽走的。那麼為什麼夸父族在遷陡過程中要追著太陽走呢?這源於他們的一個虔誠的信念和對祖先的景仰!
《大荒北經》說「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而這個「后土」正是炎帝的子孫(《海內經》:「炎帝之妻…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所以,夸父族也就是炎帝的苗裔。而炎帝又是太陽神,自然就成了子孫們心目中的保護神,在平日已是頂禮膜拜,何況到了國難當頭的滅族之日,本能想到的自然是向著祖先的方向奔逃,以求得祖先的庇護。這也是「夸父逐日」最原初的信念——太陽神崇拜!
(有種普遍被採用的記載,稱「涿鹿之戰」是黃帝聯合炎帝共同對蚩尤的戰爭。但也有史證明,在此之前,炎、黃之間曾有「阪泉之戰」——《列子·黃帝篇》:「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許多跡象表明,這次戰爭炎帝是失敗者,被迫退到了南方,炎、黃兩部落已成仇讎——再則,反黃帝的另一方蚩尤、夸父等大都是炎帝的後裔和部屬,三苗則是黃帝的叛逆,,因而炎帝是不可能參加炎、黃聯合陣線而討閥蚩尤一方的——這也更符合華夏民族喜歡「內鬥」的行事傳統。今取其說。)
思考之三:「夸父逐日」的方向
讀了思考之二,就比較容易理解「夸父」追趕太陽,或曰夸父族遷陡路線,究經走的是那個方向的問題。
《海外北經》只說「夸父與日逐走」,沒有說方向。《大荒北經》卻說「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禺谷」據說是太陽落山的地方,那麼就是向西了!以後的一些解讀便都認為夸父是向西追趕太陽的。其實,這是一個常識性的誤解。
現代人知道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無所謂「方向」。但上古時期的人類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確實認為太陽是「東升西落」的,以至於我們現在還這樣稱謂。那麼「夸父逐日」那個方向最能代表太陽的方位?也就是說一般人意識中那裡是太陽的「家」?比如說現在有句流行歌詞,很有些夸父族人對太陽的蘊涵,唱:……大山的子孫喲,愛太陽嘍,太陽那個愛著喲,山裡的人喲…… 乍一聽,你最初的意識是:東邊的太陽,還是西邊的太陽?答案自然是東邊的太陽了!儘管每天日落日出,人們還是以為初升的方向才是太陽的代表,要麼怎麼說:東方紅,太陽升呢!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夸父」追趕太陽,或者夸父族投奔祖先的遷陡方向,只能是朝著太陽升起的東方「逐走」,而非相反的西向。只是到了《山海經》成書的年代(約在戰國時期),由於傳流的時間過於久遠而變了樣子,加入了後人(對戰國人來說仍是前人)的主觀想像,以為「欲追日景」,必然是向西,才變成了「逮之於禺谷」的說法。
思考之四:「夸父逐日」的結局
我們知道蚩尤與黃帝大戰是在「涿鹿之野」,也就是現在的河北,《路史》又載:「傳戰執尤於中冀而殊之,爰謂之解」,是說黃帝在冀州中部捉住了蚩尤,砍了他的頭,使其身首異處,是謂之「解」,其地即現在的山西解縣。夸父族即然也參加了這次戰爭,不管怎麼調配布防,都不會離開中原太遠。戰爭失敗,首領被殺,夸父族人便是從戰爭失敗之地,開始向著太陽升起的東方一路遷陡逃亡的。不久,又為了「北飲大澤」(一定是遇到了難以愈越的障礙),轉而向北,終於消失在了東方的大地上,《山海經》便將其歸結為「道渴而死」。
但我以為夸父族並沒有在這次劫難中滅亡,(當然不排除在遷陡的過程中有首領因各種原因而喪命的可能)。他們很幸運的生存了下來,並創造了另一片燦爛的文明。
打開世界地圖看一下,夸父族從「涿鹿之戰」的今河北、山西一帶出發遷陡,先是向東,繼而向北,只能進入到亞州的東北部,沿著這個方向,他們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穿過阿留申群島或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從而創造了璀麗的「瑪雅文化」和「印加文化」。
關於遠古時期阿留申群島和白令海峽可能尚連接在一起的地理變遷及「瑪雅文明」、「印加文明」和「中華文明」諸多相似的比較對照以及其源淵,別的學者和朋友談得夠多得了,你只要點擊一下「瑪雅」、「印加」或「扶桑」等條目,就會看到連篇累牘的材料,無須再說什麼。我和諸君不同的思考是:他們大多認為是「殷人東渡太平洋」,而我則認為是黃帝時代的夸父族東遷美洲,將其歷史提前了約一千多年。除了以上所講外,再補充幾點理由:
1、「涿鹿之戰」後,勝利者對失敗者採取了高壓政策,除鎮壓了他們的首領外,還將蚩尤的部眾「三苗」族放逐到西南,並嚴加管束,直到堯時還在征討(《帝王世紀集校》:「諸候有苗氐,處南蠻而不服,堯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而夸父族則選擇了「逐日」逃亡,不是為了躲避殺身之禍,誰又會長途爬涉,遠度重洋,進入無人之域呢?這是夸父東遷的原動力,美洲對當時的夸父族來說,正所謂:山窮水盡覓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2、夸父族是炎帝的後裔,因而崇拜太陽神,而瑪雅人也崇拜太陽神,其崇拜儀式近乎狂熱。
3、《大荒北經》說:「大荒之中…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是說夸父族以蛇為圖騰,而「瑪雅人」和「印加人」都有蛇崇拜的習俗,並將蛇神化為有翅膀的飛蛇,名為「羽蛇」,設廟供奉。
4、如果說是「殷人東渡太平洋」,那麼殷人有更高度的文化--「甲骨文」,而這在美洲文化中並沒有任何痕迹出現。事實說明東渡太平洋的只能是更早期的東方文明或華夏文明。
小結:
美洲大陸沒有新、舊石器時期的物證出現,憑空就出現了十分類似東方文明,特別類似「中華文明」的「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西方學者不敢,也不願正視這一史前大融合的現實,驚呼美洲文明是「外星文明」。而作為「中華文明」卻不能不勇敢面對這一事實,還原歷史一個本來面目——即距今約4600餘年前,處於農耕文明發達時期的黃帝時代,炎帝的一支後裔夸父族為躲避戰亂迫害而「逐日」東遷美洲,成為了「美洲文明」的主要創造者。
推薦閱讀:
※中醫治療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優勢及存在問題的思考
※新年快樂(雖然我也不知道有什麼快樂的)
※飛越瘋人院:瘋人院無處不在
※完善調解制度的幾點思考
TAG: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