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係

怎樣分析詩歌中 情與景的關係?中國古典詩歌最講究意境,意境指文藝作品中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一般由情景關係構成。這裡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緒,慾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動等。處理好二者關係成為詩歌創造意境的關鍵:情與景能渾然天成,則意境生成;情與景格格不入,則毫無意境。古典詩歌情與景的關係有以下常見的處理方式。一、觸景生情人在常態下,其感情比較平靜,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觸發,本來潛藏於胸的某種思想感情就可能會被喚起而釋放,從而凝成詩篇。觸景生情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能夠喚起情感活動的客觀世界(景),二是創作主體要具備一定的能因客觀世界激發出主觀感情的心理靈敏感,三是創作主體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因此生成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首聯突出秋天寥廓凄涼的特徵,景中滲情。頷聯視野開闊,寫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點,「觸景」是具體的,又是宏觀概括的。頸聯寫自身所處的境況——「萬里作客」、「百年多病」。尾聯寫由蕭瑟的秋天和蒼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況共同喚起的感情——「艱難苦恨」、「潦倒」。就景而言,萬木搖落的深秋,荒涼僻遠的山城,本來有一種壓抑蒼涼的況味。這種況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艱難」的處境融合擴展,使悲愴情調愈見濃郁。全詩的意境,就是觸景生情生成的意境。詩中的景並非客觀世界的單純復現,而是經過作者苦心經營的,這個景已經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筆下的秋景本來就有蕭瑟凄涼的況味,況且古代就有「悲秋」的傳統,觸凄涼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這種景與情的相應,使意境更為感人。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所謂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創作時把先前飽藏於胸中的某種感情,外射到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寫的景物滲透著某種主觀感情色彩,從而生成意境。觸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區別是:觸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樣的景往往喚起類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詩人將情注入所描寫的景中,不同的情會給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歐陽修《戲答元軫》:「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間歸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歐陽修青年時,曾被貶到宜昌峽州夷州做官。夷州小城,地處偏遠,山重水隔,眼下雖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還未到小城一樣。不過歐陽修那時還年輕,志向遠大,因此雖然有山居的寂寞愁悶、「鄉思」的纏繞,但更多的是伺機而發的熱情。眼前無花無春的景況,他並不感到悲傷絕望。詩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筍,都隱含一種新興的萌發的希望,他堅信將來的道路會寬起來的,「野芳雖晚不須嗟」,暫時受抑仍保持昂揚的胸襟,每句中都有體現。正是歐陽修的這種政治家寬解和遠見,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著上溫暖鮮明的色彩,讀之使人精神振奮。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中國詩學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說是前兩種情景關係的有機結合,情和景互相聯繫,互相滲透,「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王夫之《姜齋詩話》)。 抽去感情,孤立寫景,詩歌就會失去靈性與感染力,從而失去生命。單純寫情,離開了景的烘托,詩歌又會顯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融合,才能寫出意境渾成的佳作。杜甫《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曾在成都擔任過嚴武的幕僚,僅六個月就受排擠而辭職。嚴武死去後,他在成都孤苦無依,只得攜家離開草堂,乘舟東下,再度漂泊,這首詩寫於漂泊途中。首聯寫「旅夜」所見的近景,月夜孤舟,微風陣陣,細草拂動,寂靜與孤獨籠罩一切。頷聯寫遠景,境界闊大雄渾。「垂」「涌」烘托平野的遼闊、大江的洶湧。這兩句以磅礴開闊的氣象反襯了首聯孤舟夜泊的凄清情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頸聯由寫景轉為抒情,以曲筆反語抒寫無由施展胸襟抱負的憤懣不平。尾聯觸景生情,以景自況,用遼闊的「天地」反襯「一沙鷗」的孤獨無依,沙鷗是孤舟,更是詩人。全詩描寫旅途月夜景色,抒髮漂泊生活孤凄的苦悶,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成為情景相生的名作。四、顯景隱情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蘊藉,唐司空圖主張要有「韻外之致」「象外之象」「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情與景的關係中,顯景隱情表現為全篇都是景物描寫,作者的情感傾向,幾乎不出現在詩歌的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隱藏在景物畫面中。這種意境創造的方法,與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實到文字上的情感詞極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當隱蔽。至於此中的感情,要讀者反覆吟詠體味,才能領略其言外之意,獲得回味無窮的審美感受。如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首詩描寫滁州城西郊野西澗的風情景物。乍讀此詩,感覺這是一首單純的寫景詩,但聯繫詩人的寫作背景,就可以看到它不單是寫景,而且有所寄託,只不過情感隱蔽罷了。韋應物是中唐前期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一位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他在滁州刺史任上就曾為自己無法抵制朝廷向百姓征斂繁苛賦稅而內疚慚愧。他思歸田園,羨求山水,當他來到西澗時,一景一物都令他憐愛共鳴。他為何「獨憐」澗邊的幽草?因為澗邊幽草生機勃勃而又自甘寂寞,顯示了詩人無意嘩眾取寵而甘於安貧守節的恬淡胸襟。他為何鍾情樹間啼唱的黃鸝呢?黃鸝除了反襯幽草的處幽守默外,還有自由自在、不受塵世羈絆之意。而那在春潮急雨中任自縱橫於野渡的孤舟,更流露了詩人生當風雨飄搖的亂世,無所用其才的憂傷情懷。詩人將自己無奈的處境和思慕隱居的心聲悄無聲息地糅入富於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中加以表現,意蘊深厚而又了無痕迹,使此詩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言景不言情,作者的目的仍在抒情,在景物中隱藏著詩人深深的感情,達到了「狀難摹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構成了「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無窮意境,給人特殊的審美感受,使讀者產生豐富的審美想像。五、顯情隱景(直抒胸臆)詩歌的本質屬性是抒情。創造意境的多種手法中,顯景隱情體現了抒情的間接性;而顯情隱景則更多體現了抒情的直接性。顯情隱景要求做到:(1)作者要有真率的感情,且須是長期鬱積於胸隨時可能因外界激發而迸發的情,而不可無病呻吟,做作雕飾;(2)情要有所依託,仍要有物象、場景、環境等作為抒情的支點,情不能無緣無故、無依無托地爆發。如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此詩是悼念亡妻韋惠叢所作。滄海深廣,看過之後,別處之水,就再難引起注意。巫山雲霞蒸蔚,為神女所化,相形之下,別處的雲黯然失色。信步走過花叢,懶於回顧,除了愛妻之外,絕不再會眷戀他「花」。為什麼懶回顧呢?一半是因為尊佛奉道、修身治學,一半是因為失去所愛。其實前一半也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寄託。這首詩既是直抒胸臆,又巧妙用典,對亡妻的忠貞不渝和深深的懷念抒發得既淋漓盡致,又深沉蘊藉。顯情隱景的手法很巧妙地利用直抒胸臆,直指人內心的強烈感情,使讀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鳴,激發聯想,形成意境。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典詩詞情與景處理方法上,往往綜合多種方法,特別是較長的作品裡面。單純的某種方法,很少能使一首詩或詞有強烈感人的效果。古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係(會員上傳)類型:詩歌鑒賞 加入時間:2008年1月18日19:48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係詩言志,歌傳情,詩歌多,寄託志向,抒發感情。詩人常藉助景物描寫來傳情達志,寫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這就有了景與情的關係。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隔」與「不隔」)的角度來說,景與情的關係有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等;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來說,景又有樂景與哀景,情也有樂情與哀情,這又有了以下四種關係: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這裡同時也涉及到襯托(反襯與正襯)的表現手法。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作一比較分析。一、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的角度1、觸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李白有很多描寫思婦心理的詩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春」字通常語意雙關:既指春天,又可以用來比喻男女之愛。本詩《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這兩方面的意思。本詩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春天景物起興,別具一格。思婦觸景生情,想起了遠方的丈夫,頗為傷懷。她申斥春風,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處。全詩深刻地表達了各種複雜的感情,描寫了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又表現了她忠於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觸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曉》意象單純,詩人只是聽到了春天清晨的鳥鳴聲,突然想到昨夜的風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來。隱含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肯定與讚美。在景的觸動下引發情思構成意境,形成了一種張力結構,韻味無窮。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寫景抒情詩有的不以描寫的景物作為詩篇表現的主體,而著重表現詩人因描寫的景物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寫詩人自身觸景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活動,塑造詩人自身的形象,創造意境,表達主題。如辛棄疾在路過贛州的造口時,面對贛江流水,追思國家舊恥,撫念國事艱難,寫下了《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這首詞,就先觸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贛江流水,不由想到當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傷,覺得那流水當中飽含著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淚。進而結合寫景,抒寫思想感情活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慨嘆大好河山仍被敵人佔領;「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悲憤空有愛國志士,難挽國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憂慮國事實在難為。從而塑造出詞人自身心繫國恥、憂慮國事的形象,創造出沉鬱蒼茫的意境,抒發了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對腐朽無能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懣。3、因情造景蘇東坡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是因情造景;「畫中有詩」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於選擇和描繪適合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後者是借生動的畫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形和神統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詩《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寒江獨釣圖,把寒江飛雪、孤舟獨釣的畫面官得十分生動,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風逼人,而釣翁於嚴酷孤獨的環境中,甘於披蓑獨釣;這正蘊寓著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緒。作者因參加政治改革失敗而被貶遠謫,這個畫面正表明他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不屈的志節。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初讀時也許覺得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畫,但是愈仔細體味,愈覺得意味雋永,意境深遠。4、寓情於景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詩詞裡面的景與情,一般來說,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於景的關鍵還是情,如果沒有真摯、深刻、飽滿、激烈的情,那麼它所描寫的景,不過是一幅沒有藝術加工的風景畫。因此,同學們在掌握這一技巧時,應該認真揣摩詩中所蘊含的情與景的關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5、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誌;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誌。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如下面這首詩。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詩中前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寫景,第一句寫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寫受降城外月色如霜,營造了一個荒涼、嚴寒、凄冷的環境,將邊地生活的孤苦展現了出來,為第三、四句表現徵人思鄉巧妙地設定了情境。整首詩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現了主題。二、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1、以樂景寫樂情孟郊《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天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的後兩句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於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賓士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宋)俞國寶《風人松(題酒肆)》:「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鞦韆。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這裡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遊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遊的愉喜。2、以樂景寫哀情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3、以樂景寫哀情我國古典詩歌,其所寫景物,有時從對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憂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氣氛之間的矛盾,以樂景寫哀情,卻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如元稹《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這首詩就是運用了這一手法。詩所要表現的是凄涼哀怨的心境,但卻著意描繪紅艷的宮花。紅花一般是表現熱鬧場面,烘托歡樂情緒的,但在這裡卻起了很重要的反襯作用:盛開的紅花和寥落的行宮相映襯,加強了時移世遷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紅花和宮女的白髮相映襯,表現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紅花美景與凄寂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哀怨情緒。紅花,在這裡起了很大的作用。這都是利用好景緻與噁心情的矛盾,來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陽白髮人》「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也可以說是以樂寫哀。不過白居易的寫法直接揭示了樂景寫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宮》則是以樂景作比較含蓄的反襯,顯得更有餘味。另外如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後兩句狀寫花影搖曳,鶯聲間關,形象生動,摹寫精當。用「亂」和「碎」來形容花多,同時也傳遞出詞人心緒的紛亂,蕩然無緒。可謂以樂景寫哀情,給人以凄迷的感受。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4、以哀景寫哀情柳宗元《柳州榕葉落盡偶題》:「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速。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柳宗元的這首《偶題》,是一首物我雙會情境交融的作品。詩人創作此詩時,他身為逐客,遠在異鄉,獨立庭院,百感叢集。詩人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詩筆「既隨物以宛轉」,「亦與心而徘徊」。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一的。(唐)韋江《題金陵圖》: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台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一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並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宋)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當時范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禦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塞下」、「秋」、「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羌管」,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充滿肅殺之氣。耳之所聞,目之所睹都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將軍和征夫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既希望取得偉大的勝利,而戰局長期沒有進展,又難免思念家鄉,魂牽夢繞著妻兒。愛國激情、濃重鄉思交織在一起,構成他們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矛盾情緒,情景交融,使全詞情調蒼涼而悲壯。景與情的關係教學目標:鑒賞品味詩歌的表現手法之「詩歌5類」教學重難點:分析鑒賞詩歌的五種主要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教學方法:總結法、講練法課時安排:2課時(知識講練1課時, 鞏固練習1課時)1課時)二、內容概述《書》云:「詩言志。」即是說,無論什麼詩,最後都是用來抒發感情,用來表達志向的。從表達的途徑上來講,一是不藉助外物,直接來表達,即直抒胸臆類;另一種是藉助外物,間接地來表達,即間接抒情類。從詩歌創作的實際來看,第二種即藉助外物來間接地表達感情在詩歌中所佔多數。因為,詩是含蓄的,詩人總要藉助外物來表現內心的情感,或物、或景、或事、或古迹,所以,根據詩人藉助的外物的不同,我們又可把藉助外物來間接地表達感情的詩歌分為「借物、借景、借事、借古迹」4類。寫景抒情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三、要點闡釋(二)借景一寫景抒情詩——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點與人相通處1.對於詩詞中的景,鑒賞時應主要注意的常見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幾點:①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聽覺、視覺、觸覺等的變化。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③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④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於體會詩人細緻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2.詩詞中主要的兩種景和情的關係作者藉助外在景物來表達感情,情與景的相通有兩種情況:(1)描寫之景與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樂情,是一種正襯的關係。實際詩歌寫作中,主要是哀景寫哀情。如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寫出了清冷的水鄉秋夜,讓人感到的是一份凄涼。而這正與詩人那顆羈旅在外的孤寂的心靈相應。(2)描寫之景與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實際詩歌寫作中,主要是以樂景寫哀情。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看江水碧綠,山花爛漫,多麼美好的景色,可後面一句「何日是歸年」的悲情感嘆,卻是在前面的樂景下脫口而出,以樂景寫哀情,更增一倍之哀。3.在表現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種形式:情景交融包括四種形式,一是觸景生情,二是借景抒情,三是緣情布景,四是寓情於景。①觸景生情:就是作者心中雖有某種情感,但卻是隱含的,不顯露的,而由於受到當前情景的觸動而使之得以激發,引發作者將其表達出來。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例子。《登高》前四句寫登高見聞,常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觸景生情,抒寫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頸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在這裡,客觀景物引發了創作主體一系列相關的感情,這諸種感情交織融會為一種複雜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終與景物融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意境。②借景抒情:也叫以景結情,即在詩詞的收尾處以飽含深情的寫景句子收束全詩。這類詩詞的情先脫穎而出,爾後再以景襯情。此情是由景所觸,只是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規順序,先情後景。借景抒情,藉助於景、物、人、事來傳情達意,含蓄、委婉、蘊藉。秦觀《浣溪沙》是典型的例子: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這是一首寫早春晨景的詞,「漠漠輕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樓上孤寂的氣氛。接著句句寫景,最後一句,寫飛花似夢,細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寫情,此時詩境之中,情景渾然玉成,臻至一個情景高度統一的意境整體。③緣情布景:乃是因情選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難分。景物一旦著上了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景。例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顯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一篇意脈順暢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閫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襯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蕩漾的境界中。這首小令從「憶」生髮出美好回憶,詞人一往情深地眷戀江南水鄉春日融融、水綠如藍、江花勝火的明麗景色,引人入勝,將讀者也領到那優美的境界之中,油然而生歡悅之情。④寓情於景:只寫景不抒情,憑藉景物、人、事傳情達意。寓情於景是意境創造的一種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觸媒和載體,情則是景的命脈和靈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於觸到的什麼景,寄的什麼情,則因人、因時、因境而異。例如宋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碧雲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秋色連波」二句,落筆於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於天邊,而依偎著秋波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裡,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並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暮時分的秋景。「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這首詞的寫景和抒情結合得就很自然。四、鞏固練習1.(考點:直接抒情)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背景]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乃詩人所在之地,「薊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在今河北東北部一帶。2. (考點:直接抒情)示兒 (陸遊)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3.(考點:寓情於景)江雪 (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詩作於柳宗元被貶永州後,借隱居在山水間的漁翁,抒發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和憤恨。4. (考點:寓情於景)把主觀之情,即「意」全部寓於客觀之景,當然作者筆下的景已不是客觀之景,而是帶有感情的心靈之景,詩中的「景」與詩中的「我」達到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境地。勤政樓西老柳白居易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枝柳,長慶二年春。(開元年間,即公元713~741年。長慶二年,即公元822年,當時詩人51歲。)詩中,「樹」是半朽之樹,人是半朽之人,樹多情,人更多情,人與樹交融合一,樹即抒情主人公的自畫像。透過這幅圖畫,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抒情主人公飽經滄桑的衰老形象。2.(考點:觸景生情) 上汝州郡樓(李益)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鑒賞]這是一首觸景生情之作。境界蒼涼,寄意深遠。詩的首句中,「黃昏鼓角」寫的是目所見、耳所聞,「似邊州」寫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齣兵間,對邊塞景物特別是軍營中的鼓角聲當然是非常熟悉的。這時,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臨汝縣)城樓,眼前展現的是暗淡的黃昏景色,耳邊響起的是悲涼的鼓角聲音,物與我會,情隨景生,曾經對他如此熟悉的邊塞生活重新浮上心頭,不禁興起了此時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象身在邊州的感慨。這個感慨既有感於個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時代的內容,分量是極其沉重的。這裡雖然只用「似邊州」三字淡描一筆,但這三個字寄慨無窮,貫串全篇。首句是從空間回憶那遙遠的邊塞生活;接下來,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摟」則是從時間回憶那漫長的已逝歲月。這句看來很平常,而且寫得又很簡單,既沒有描繪三十年前登樓的情景,也沒有敘說三十年來人事的變化;但字裡行間,感慨系之,聯繫上一句讀來,正如孫洙在《唐詩三百首》中評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所說,「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俱在其中」。據近人考證,這首《上汝州郡樓》詩大約寫於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李益五十七歲時,由此上溯三十年,其第一次登郡樓大致在他登進士第後做華州鄭縣簿尉期間。試考察他兩次登樓間隔期間所發生的事情:就作者個人經歷而盲,他在鄭縣過了幾年鬱郁不得志的簿尉生活,又遠走邊塞,先後在朔方、幽州、郎坊、邰寧等節度使幕下過了長時期的軍旅生潘;就時局變化而言,唐王朝愈來愈走向沒落,藩鎮割據的局面愈來愈積重難返,代宗、德宗兩朝,不但河北三鎮形同異域,淄青、淮西等地也成了動亂的策源地。在德宗建l申四年,汝州曾一度被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攻陷;當李益第二次過汝州時,淮西之亂也還沒有平定。三十年的變化是如此之大。他舊地重來,想到此身,從少壯變為衰老;想到此地,經受干戈洗禮,是腹地卻似邊陲。城郭依舊,人事全非。這時,撫今思昔,百感叢集,憂時傷世,萬慮潮生,哪能不既為歲月更迭而慨嘆,又為國運升降而悲愴?這就是詩人在這首詩里緊接著寫出了「今日山川對垂淚」這樣一句的原因。這第三句詩,會使人想起東晉過江諸人在新亭對泣的故事以及周頡所說「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的話,也會使人想起杜甫《春望》詩中那「國破山河在」的名句。而在李益當時說來,這面對山川、愴然泣下的感觸是紛至沓來、千頭萬緒的,既無法在這樣一首小詩里表達得一清二楚,也不想把話講得一乾二淨,只因他登樓時正是秋天,最後就以「傷心不獨為悲秋」這樣一句並不說明原因的話結束了他的詩篇。自從宋玉在《九辯》中發出「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吟後,「悲秋」成了詩歌中常見的內容。其實,單純的悲秋是不存在的。如果宋玉只是為悲秋而悲秋,杜甫也不必在《詠懷古迹五首》之一中那樣意味深長地說「搖落深知宋玉悲」了。這裡,李益只告訴讀者,他傷心的原因「不獨為悲秋」,詩篇到此,戛然而止。那麼,到底為什麼呢?這個篇外意、弦外音是留待讀者自己去探索的。3.(考點:觸景生情) 相見歡 (李煜)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鑒賞]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詞。詞人通過描繪春殘花謝的自然景象,抒發了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它是李煜後期詞的代表作之一。詞的上闋,描寫在寒雨急風的摧殘之下.林花凋謝,春去匆匆。字基行間,寄寓著詞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長而產生的極度哀傷。首句「林花謝了春紅」,寫出了春殘花謝的衰敗景象,叫人好不惋惜傷懷。這裡,景中寓情,情緒強烈。更接以下旬「太匆匆」三字,使這本來就已十分強烈的惋惜情緒更加強烈了。上闋末旬:「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是對「林花」何以匆匆謝了的原因的直接描敘。大自然的變化是有規律而又無常的,時而晴,時而雨,時而暖,時而寒。那朝之寒雨,晚之急風,不就是使百花過早凋謝的摧殘者嗎?這裡的「朝」和「晚」,應是復指,是朝朝晚晚之意。它說明寒風急雨次數之多,對「林花」施以淫威時間之久.摧殘之酷和打擊之重。「寒雨」的「寒」字,點出使「林花」凋謝過快的氣候原因,也寫出「雨」的冷酷無情。 「風」字雖未明言其「寒」,但天晚氣寒,則晚來之風,其寒急也就可想而知。「無奈」二字,是說在寒雨急風陣陣襲來之時,「林花」無力抗拒,春天匆匆歸去。故就其在上闋中的作用來說,它既是對在朝雨晚風襲擊下「林花」凋謝的必然性的揭示,也可視為凋謝的「林花」的自嘆與詞人的哀嘆,在這裡,「物」我」已渾然一體了.詞的下闋,抒寫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首句「胭脂淚」,是擬人手法的運用。胭脂,本女人搽臉的紅粉,此則指凋零的「林花。,亦即所謂的「謝了春紅」。「胭脂」和淚,是說那飄落遍地的紅花,被夾著晚風吹來的寒雨打濕,猶如美人傷心之極而和著胭脂滴下的血淚。「謝了春紅」的「林花」本不會落淚,淚是詞人賦予它的。從這個角度說,這淚既是「林花」哀傷自己匆匆凋謝的眼淚,也可以說是詞人自己的惜紅傷春之淚。不言而喻,這一切都是以詞人自己的生活經歷為基礎的。究其實質而言,是詞人有感於昔日的帝王生活,在那「朝來寒雨晚來風」的襲擊下,在宋兵的刀槍威逼下,過早被斷送,因而流下傷心之淚。王國維說:「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這「胭脂淚」不就是「以血書者」嗎?正因為李煜是寄託著自己人生的痛苦經驗,傾注著自己的全部心血去寫詞吟哦的,因此,他能夠移情於物,賦予外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使物我融合,渾然一體。王國維在論及詞的境界時,曾提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區別。他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4.(考點:觸景生情)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全國一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做答(8分)春行即興李華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1) 三四句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具體說明。(2)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自詩。12、(1)對偶。「芳草」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都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三)(全國三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雨後池上 劉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的。(2)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1)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2)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後幽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後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五)(上海卷)閱讀下面的詩和相關材料,完成第14—16題。(8分)望廬山瀑布    李 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瀑布    徐 凝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蘇軾《東坡志林?記游廬山》:「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故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注]謫仙:李白。14.古人有「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的評述,請以李白詩中的「掛」字為例,加以賞析。 (2分)15.以下詩句都運用了修辭手法,它們的表達效果是(2分)飛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長如白練飛:16.你是否同意蘇軾對李、徐兩詩的評價,請結合作品談談自己的看法。 (4分)答案:14.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15.(用誇張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氣勢 (以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態16.同意。要點:李詩更為雄奇瑰麗,想像更為奇特,富有創造力,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的餘地。 不同意。要點:徐詩分別從視覺、聽覺等不同角度切入,氣勢顯得壯闊。(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也能給分)(七)(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1)「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麼?答:(2)「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答:15(6分)(1)不矛盾。這樣的對照寫法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緒,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派遣的。(2)前三句敘事抒情,後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於景,創造意境,含蓄無限。(九)(湖北卷)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戲中,漢元帝在灞橋送別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有下面一段曲詞。閱讀這段曲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餱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蜇①;泣寒蜇,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註:①寒蜇:寒蟬。(2)這段曲詞中運用了對仗、頂真的修辭手法,試簡析它們各有怎樣的藝術效果。(2分)答:16.⑵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結合。頂真:具有迴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2分)(十一)(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6分)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兩詩寫作之時,作者都是貶謫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則在垂暮之年被棄置崖州。從詩中看,兩人的處境與心境是有所不同的。(1)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嚮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2)兩詩都寫到了「山」。李詩曰「青山留人」,是面對群山阻隔欲歸不能的自我安慰。詩人運用擬人和象徵手法,抒發了看似平靜超然,實則深沉悲涼的情感。柳詩曰「尖山似劍」,。答案:(1)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了對故多的思念,更表選了對「京華親故「一為援手的急切期待。(2)表達的是在草木變衰的秋天,思念家國愁腸如割的痛楚。詩人在運用比喻手法的基礎上展開想像,直接抒技了奔進而出的強烈感情。(十三)(江西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絕句吳濤遊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此詩體現了怎樣的季候特點?錢鍾書稱此詩表現了某種"情味",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答案:本題考查考生古詩文鑒賞能力。答案為: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過細節和景物描寫,表現遊子對季候變化特別敏感的某種心理。第一問完全可以從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蛙聲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來。視覺——遊子春衫單、桃花飛盡;味覺——野梅酸:表現天氣變暖的感受。聽覺——蛙聲歇;觸覺——東風寒:表現「寒」的感受。第二問,錢鍾書的原話是這樣的:「下面這一首寫春深夏淺、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極新穎的。」所以這種情味應該與變化的季候聯繫在一起。季候的變化引起遊子對家鄉、朋友的思念之情。這樣理解應該是恰當的。寫景抒情詩中情與景的產生及其關係詩歌鑒賞題,特別是古代詩歌鑒賞題,多年來一直是高考的必考內容。因此,就有不少出版社組織人編輯出版詩歌鑒賞一類的複習資料,供高三教師和學生迎考複習使用。可是這類詩歌鑒賞複習資料,不論是專門的詩歌鑒賞複習資料,還是綜合複習資料中編寫的有關詩歌鑒賞內容,在對詩歌鑒賞作解析時,對寫景抒情詩的分類或列舉很多是不正確的。先看兩本專門的詩歌鑒賞資料。李少毅李守望主編的《唐詩宋詞鑒賞訓練三百首》(開明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從詩歌鑒賞術語上將寫景抒情詩分為: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寓情於景、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緣情寫景、移情於景和以景結情。李支舜編著的《高考古詩詞鑒賞與應考指導》(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從表達技巧上將寫景抒情詩分為: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觸景生情和以景結情。再看一本綜合複習資料中編寫的有關詩歌鑒賞內容。曲一線主編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語文》(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2版)先從抒情手法上列舉寫景抒情詩為: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後又從詩歌鑒賞分類上列舉寫景抒情詩為:借景抒情詩和即景抒情詩。這些複習資料對寫景抒情詩的分類或列舉的依據是不同的,分出的類或列舉出的類多少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見其雜而亂了。其實,給寫景抒情詩分類並不難。寫景抒情詩,無外乎「景」與「情」二要素,抓住了景與情的產生及其關係,就很容易分出它們的類別。如果從景與情的產生及其關係上分類,寫景抒情詩可以分為:觸景生情詩、寄情於景詩、緣情寫景詩和景略情現詩;有些寫景抒情詩實在分不清是上述四類中的哪一類,就籠統稱之為情景交融詩。下面逐類來解析這種詩中情與景的產生及其關係。1.觸景生情,也稱之為即景抒情,通俗一點說就是見景生情。意思是說詩人在沒有見到景時,心是平靜的,沒有生情;等見到這景時,心就不平靜了,生情了,要寫詩了。寫出的詩,從形式上看,詩的前面是寫所見到的景,詩的後面就寫由所見到的景而生出的情。如:題菊花 黃巢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前兩句是寫所見到的景,後兩句是寫由所見到的景而生出的情。再如:山居秋暝 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前六句是寫所見到的景,最後兩句是寫由所見到的景而生出的情。又如:沁園春·雪  毛澤東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上闋是寫所見到的景,下闋是寫由所見到的景而生出的情。2.寄情於景,也稱之為寓情於景或融情於景,通俗一點說,就是情略景現。這種詩,從形式上看,詩中的每句詩都在寫景,沒有一句詩是抒情的,詩人所抒發的情都寄托在所寫的景中。寫這種詩的詩人,其詩情的產生大致有兩種情形:一種就是詩人見到某種景時而生情,但是寫出的詩,從形式上看,寫的全是所見的景,生的情不直接寫出來,而是把情寄託於景中。如:絕 句 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某一天所見到的景而生了情所寫出的詩。詩寫出來了,句句為景,情寄於景中,含情不露。再如: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這是辛棄疾晚年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某一天所見到的景而生了情所寫出的詩。詩寫出來了,除了「誰家」的發問和「最喜」的流露兩句外,句句為景,構成了一幅幅風俗畫,情寄於畫中。另一種是詩人在做某事或見到某事或聽到某事或想到某事時而生情,有了寫詩的慾望,但寫出來的詩,從形式上看,寫的也全是所見的景,生的情不直接寫出來,而是把情寄託於景中。這種詩所寫的景其實是詩人憑想像所借來的景,並不是真正見到的景,所寫出的詩才是借景抒情詩。如:觀書有感 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朱熹在讀書時生了情,於是就把這種情用詩表達出來。怎麼表達呢?寄情於景。也就說詩人將讀書的一種感覺,一種領悟,不直接寫出來,而是寄託於所想像的借來的景中。詩寫出來了,句句為景,含情不露。3.緣情寫景,也稱之為移情入景。寫這種詩時,情與景的產生跟寫寄情於景詩時的情與景的產生是相同的,只不過在形式上,詩人將自己生的情明顯地移到所寫的景上,其特徵就是詩句運用了擬人或移就的修辭手法。如:春日 秦觀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秦觀的這首詩句句都是寫景,但跟寄情於景的詩所寫的景卻是不完全相同的。前兩句是所寫見到的景,並由此生髮了情,再將情移到景上,寫出後兩句,讓後兩句所寫的景明顯地染上詩人的情感。正如王國維所說的「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說這後兩句所寫的景明顯地染上詩人的情感,就是因為這兩句詩運用了移就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所寫的景染上詩人的情感。再如:漫興 杜甫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州。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的這首詩與上述秦觀的詩,其情形是一樣的。又如:蝶戀花 歐陽修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這首《蝶戀花》的上闋每句和下闋前三句都是寫所見到的景,並由此生髮了情,再將情移到景上,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最後兩句,讓最後兩句所寫的景明顯地染上詩人的情感。剛才說過,緣情寫景的詩,情與景的產生跟寫寄情於景詩時的情與景的產生是相同的。從上面所舉的詩例來看,有整首詩是寄情於景的,但沒有整首詩是緣情寫景的。如: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某一天到江邊尋花時所見到的景而生了情所寫出的詩。詩寫出來了,句句為景,可謂情寄於景中。但後兩句明顯染上詩人的情感,應為緣情寫景;從特徵上看,這兩句詩運用了移就和擬人的手法。像這種詩,既可稱之為寄情於景,也可稱之為緣情寫景。4.景略情現。這種詩,從形式上看,詩中的每句詩都在抒情,沒有一句詩是寫景的。如: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句句在抒情,沒有一句是寫景的。略去的景只能從題目上看到一星半點。像這種景略情現的詩,在詩中是極其少見的,因為詩的抒情是要形象化的,而只有情沒有景的詩是缺乏形象的,弄不好是不能稱之為詩的。在古代詩歌中,既稱得上是好詩又能算作景略情現的詩,也只能找出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台歌》,別的詩例再很難找得出來。從這首詩來看,景略情現詩中的情還是因景而生的。5.情景交融,也稱之為情景相生。其實上述所講的四種寫景抒情的詩,都可稱之為情景交融的詩;只不過這四種情形的詩,比較容易分清景與情的關係而各有稱呼罷了。當一首詩既有寫景的詩句,又有抒情的詩句,可又很難看出是上述四種情形中的哪一種時,我們就籠統地稱之為情景交融的詩。如: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蘇軾的這首詩,前兩句詩既有寫景:水光瀲灧,山色空濛;又有抒情:晴方好,雨亦奇。後兩句又拿西子比喻西湖,有形象也有情。雖然從題目上看,這首詩應當是觸景生情的詩,但從四句詩的形式上看,很難說這首詩是觸景生情,還是寄情於景,更說不上緣情寫景和景略情現了。因此稱之為情景交融的詩,是錯不了的。綜合上述,寫景抒情詩中的情大都是詩人因所見之景時而生的,或因所做之事或所見之事或所聽之事或所想之事時而生的;景與情的關係無外乎這麼幾種:觸景生情、緣情寫景、寄情於景、景略情現和情景交融。詩歌中的這幾種景與情的關係實際上也成了詩歌的幾種表現手法。至於李少毅李守望主編的《唐詩宋詞鑒賞訓練三百首》和李支舜編著的《高考古詩詞鑒賞與應考指導》都提到的「以景結情」,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的詩呢?我們不妨看一下這兩本書所舉的詩例。這兩本書所舉的詩例都是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這首詩第一句寫所見和所聽之事(也可稱之為景),第二三句寫由所見和所聽之事而生的情,最後一句再將所生的情寄託於所寫的景中。可見,所謂「以景結情」,只不過是詩人在結句上運用了寄情於景的手法而已。實際上,很多詩不是單獨運用某一種手法的。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二)》,先是觸景生情,後是寄情於景。古詩詞鑒賞:試用「三問解答法」對於古詩詞鑒賞題,可以採用「三問解答法」——這首詩寫了什麼,用什麼手法寫的,寫的怎樣(表達效果)。多年的閱卷經驗證明,只要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運用這個方法還是很有效的。例如2005年全國卷Ⅰ的詩歌鑒賞題,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問題1、這首詩的三、四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問題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下面我們運用「三問解答法」來分析一下。寫的什麼?萋萋的草、東流復西的澗水、無人欣賞的芳樹、自開自落的花、春山、空自啼叫的鳥等。用什麼手法寫的?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對仗的修辭手法。寫的怎樣?借寫景表現了山中的寧靜,流露出傷春、凄涼之情。據此,組織答案如下:問題1、對偶(對仗)。「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問題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山有樹,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古詩詞鑒賞備考複習要特別注意:1、學會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標題、注釋、作者生平經歷等  因為標題一般能揭示詩的內容和情感(如《傷田家》,提示了詩的類別);注釋、生平經歷能揭示詩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對解讀詩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內涵意蘊是很有幫助的。2、注意合理的鑒賞流程  詩是由意象構成意境,再由意境體現詩情的。意象是詩的基礎,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情是詩的內涵。鑒賞一首詩必須從意象著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意象→意境→詩情」是鑒賞古詩從局部到整體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3、注意分析詩的表現手法  古詩常用一些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來表達情感、體現思想,如寓情於景、寓理於景、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及比喻、誇張、擬人、對偶、借代、襯托、反襯等修辭方法,因此鑒賞古詩要從分析詩中所用的表現手法及其作用著手。4、要就詩論詩,不能用詩外詩來作注釋對詩的閱讀感悟可能有個性差異,但為了控制評分誤差,高考命題者在選擇被鑒賞的詩時是必須考慮解讀的趨同性的。因此,鑒賞時,無論是對詩句的理解,還是對整首詩的理解,都要從語境出發,就詩論詩,在合理的想像或聯想中鑒賞一首詩,力求做到合理合情,正確到位。5、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與慣用意象  古詩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簡意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複習要力避艱深難懂,但學生接觸過的並且是非常熟悉的應掌握,如「武陵人」、「廉頗老矣」、「青衫司馬」、「豆蔻詞工」、「封狼居胥」等。古詩中的一些慣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別詩常用「柳」、「月」、「長亭」等意象,抒愁寫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現志向氣節常用「菊」、「蘭」等意象。掌握典故含義,把握慣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詩詞的切入點。6、從詩中所描寫的景物體味詩的意境  詩離不開景物的描寫,詩歌的意境是通過景物來表現的。因此,要體味一首詩的意境,可從詩中描寫的景物著手。如歐陽修的《豐樂亭游春》描寫的是暮春時節豐樂亭周圍的景色及遊人盡興游春的情懷,這種意境是通過詩中的「紅樹」、「青山」、「綠草」、「落花」等景物來表現的。要體味這首詩的意境,就必須抓住這些重要的景物記,結合全詩來分析。7、選擇一些典型的詩詞作鑒賞訓練  所謂典型是指被用作鑒賞訓練的詩作應具有意象清楚、意境明確、情感突出、傳承性強(如唐宋詩詞)等特點。當然,選詩應以律詩、絕句為主,選詞則應以小令中調為主。
推薦閱讀:

陳與義、曾幾等人的詩歌
宋詞《聲聲慢·尋尋覓覓》體現出李清照當時的什麼情感?
古風韻味的情話有哪些?

TAG:詩歌 | 關係 | 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