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礬自古就是中醫治病良藥,白礬的 11 種功能主治方
白礬是礦物質中藥。又稱明礬、礬石。生用或煅用。煅後稱枯礬。白礬味酸、澀,性寒。歸肺、肝、脾、大腸。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內服止血止瀉,祛除風痰。外治用於濕疹、疥癬、耳道流膿;內服用於久瀉不止,便血,崩漏,癲癇發狂。
白礬又稱明礬,為有害食品添加劑,卻是中醫一味治病良藥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曾這樣記載:礬石(明礬)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癰疽,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
1、 治骨鯁喉:不慎被雞、鴨、豬、魚等骨頭鯁喉,可立即口含黃豆大小的白礬,讓白礬液徐徐咽下,可很快軟化骨刺,消除骨鯁喉。
2、 治雞眼:白礬、食鹽、食鹼各等分研細末,用白酒調和成漿糊狀,雞眼部用刀修去表皮將葯塗之,卧床休息,葯干再塗。
3、治足癬:苦參15g,白鮮皮15g,明礬6g,馬鞭草15g,水煎外泡,每晚浸泡30分鐘,對於足趾間糜爛滲出的足癬,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4、治流行性腮腺炎:仙人掌、白礬、牛蒡子各 10 克,土豆 1 枚,搗如泥貼敷患處。
5、治口腔潰瘍:白礬 10 克,白糖 5 克。放入瓷器皿內,用慢火加熱,待熔化成膏後,稍冷即可使用。用棉簽蘸取此膏塗於患處,每日 1 次。使用後,潰瘍處疼痛增劇,口流涎水,一般 3~5分鐘即可消失。
6、治嬰兒濕疹:生白礬 10 克,五倍子 10 克,共研末,菜油調敷患處。
7、 治燒傷:明礬、五倍子等量,芝麻油適量。將明礬、五倍子研成細末,麻油調成糊狀。塗患處。
8、治白癱風:白礬 50 克,烏賊骨、硫黃、密陀僧各 30 克,共研細末,用時先以 75%酒精將患處消毒,脫脂後用鮮生薑片蘸藥粉反覆塗搽患部,然後曬太陽 20 分鐘。
9、治急性濕疹:白礬 50 克,十大功勞 50 克,白蘚皮 30 克,苦參 20 克,黃柏 20 克,蛇床子20 克,五倍子 20 克,金銀花 20 克,以清水 2000 毫升煎至 1000 毫升,加入酸醋 250 毫升,再煎10 分鐘,取出待溫洗患處,早晚各 1 次,每日 1 劑。
10、 治癲癇:白山羊角 1 對,白礬適量。先將羊角用火燒成炭,與白礬一起研細(二者比例 2:1)。成人每服 2克,日服 2次,用蜂蜜水送服。
11、治化膿性中耳炎:白礬 70 克,全蠍 5 克,爐甘石 20 克,冰片 5 克。白礬煅製成枯礬;爐甘石煅後水飛成極細末(120 目)乾燥過篩;全蠍焙乾研末,冰片研細;四葯混勻,過 120 目篩,密封備用。先用雙氧水或者熱水洗凈耳內分泌物,再用干棉球拭乾,然後用麥稈裝藥粉吹入耳內,一日 2 次。
煅白礬(又名枯礬)的方法:取揀凈的白礬,置砂鍋內加熱溶化並煅至枯乾,取出即成。
推薦閱讀:
※食療治病
※揉腹法,終於有了圖了!(躺在床上也能治病!)
※修持百佛名經、牛王經的增財、治病等感應--學佛網
※枸杞治病驗方 31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