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的人生觀

修行者的人生觀一、前言:  一般的人多半非常崇拜先知先覺,以為他們能未卜先知,見人所未曾見、說人所不能說,是個超凡入聖的智者。但是,即便他真的是個先知先覺,如果不能即知即行,或者以其先知覺後知,以其先覺覺後覺,相信那種知、那種覺,仍是一無所用的。在歷代明師的道統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大覺者、善知識,苦心孤詣地希望找到能承傳其道的人才,然後又想盡辦法加以點化。這一份替天科選人才的工作,不只是個「智(知)者」,也是個「行者」!  (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帶了三個徒弟往西天取經,唯一被稱為「行者」的就是孫悟空,因為他話不多,憑他的火眼金睛,看出妖魔鬼怪的原形,二話不說掄棒就打,常惹得唐三藏生氣,責備他沒有慈悲心,甚至生起氣來念動緊箍咒,把個孫行者痛得死去活來。「知」與「行」是一體兩面,理應相輔相成。在文明尚未開發的時代,人們已經在行了,可見不知也能行;今天知識爆炸,日新月異,真知必能行。無論知或不知,「行」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一位修行者,「知行合一」是絕對必要的。  大珠和尚曾經說:「說到做到曰」到到」,說到做不到曰」到不到」,沒說卻能做到曰」不到到」。」最高境界應該是「到到」,其次是「不到到」,再來是「到不到」;至於不說也不做的人,恐怕根本無法在這個社會生存,甚至也無法成其為人了吧?二、修行者的人生觀:  01、歡喜甘願的人生觀:人活在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要怎樣去面對、承擔,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彌勒祖師告訴我們,「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笑著過是一天,哭著過也是一天。四無量心當中,歡喜無量是最難的,因為人們總是自尋煩惱,把過去、未來的事扛在肩上,不能活在當下。  面帶微笑,是很好的布施,也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彼此的距離。微笑必須打自內心的歡喜,否則就會皮笑肉不笑,成了笑裡藏刀、笑面虎。一個微笑價值多少?有位小男孩,不慎在路上被商家斷掉的高壓電線打到,半邊臉神經麻痺,無法再展露笑容。家長聘請律師打官司,要求商家賠償十萬美金。律師沒說什麼長篇大論,只教小男孩站在陪審團所有委員前面,露出笑容。大家想像一下,那個笑容是怎樣的僵硬不自然。經過陪審團一致決議,商家必須賠償十萬美金。人能快樂的笑、得意的笑,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呀!  歡喜做,還要甘願受。人六萬年來過去世裡到底造了多少業,誰也不敢說,今天既然帶業來到世間,所有的因果輪迴就要面對承擔。雖然我們已經走上了修行的路,但並不表示冤親債主就因此放過你,讓你逍遙法外。一大早出門,甚至根本未出門,無論陸海空,天災人禍都在虎視眈眈,即便你小心謹慎、步步留神,也仍然防不勝防。災劫頻生,天時緊急,做為一個修行者,真的要面對很多很多的考驗。事情發生了,多少人哭著說:為什麼是我?我造了什麼孽?修行者可千萬不要這樣哭,要趕快懺悔、感恩,「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命、認命、了命,遭一次考就過一個關,過去世所造的因也就了卻一個。 02、樂觀進取的人生觀:走在紅塵路上,有很多的不如意、挫折困頓,必須要有目標、理想,才能繼續保持前進的力量。做人要有圓融樂觀的胸襟,做事則要有積極進取的態度。說到樂觀,就如眼前一個茶杯,裡面有半杯水,你說它是半滿呢?還是半空?如果是往杯裡倒水,就說它半滿;如果是將杯裡的水倒出來,就說它半空。對半滿的水,樂觀的人說:我已有半杯了;悲觀的人卻說:我才只有半杯。對半空的水,樂觀的人說:我還有半杯;悲觀的人卻說:我只剩半杯了。  樂觀的人,會在烏雲密佈的天氣中,看到後面的青天白日;悲觀的人,即使面對青天白日,他也可能看到擋在前面的電線桿、高樓大廈或者其他的障礙物。一個人所以能樂觀,就因為他看得遠,有目標、有理想抱負。當年的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才能成為大將軍淮陰侯;如果他的積極進取是表現在血氣之勇上,早就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哪還有「漢初三傑」啊?  說到目標,它必須是固定的。有一位年輕人到鄉下郊遊,看到老農夫在耕田,覺得很有意思,便要求讓他試一試。年輕人拖著犛,老牛往前走,結果歪七扭八無法耕得直。老農夫說:你要找一個目標,對準著走才會耕得直。年輕人於是找對面一頭正在吃草的牛作目標,結果仍然走歪了。老農夫很有耐心地告訴他:你找的目標必須要固定的,牛在吃草,這邊吃完走到另一邊,怎麼能耕得直呢?年輕人恍然大悟,於是再找了一棵柳樹作目標,這一回就走得又直又快了。這次耕田的經驗,讓這位年輕人一生受用不盡。  我們都有坐計程車的經驗,有了客人的車子,目標固定,直奔目的地,比較不會發生事故。正在找客人的車子,一下轉右、一下轉左,一下切進兩車之間,常常險象環生。雖然司機好像很積極進取,我們看在眼裡,實在不太樂觀呀! 03、包容接納的人生觀:在這個娑婆世界裡,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很多不太想見的人、事、物,但又不能躲不能藏,那該怎麼辦呢?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這些都是人之常情;可是「怨憎會」本來就是人生八大苦之一,我們還是得面對的。彌勒祖師說:「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包容必須掏空自己、必須放下一直存在的分別心。做為一個修行者,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善如流,而不要嫉惡如仇?  俗話說: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根之草。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個人都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點。我們看待別人,不要用顯微鏡,把青春痘、甚至皮膚裡的污垢也看得一清二楚,那會養成吹毛求疵的習慣。我們要用望遠鏡,拉出距離,看人何妨朦朧一些,明知道這個人的缺點,但因為距離遠了,也就不那麼計較;明知道這個人優點不多,但因為看得遠,說不定哪時候他開竅了,會有更好的表現。  人跟人之間,彼此磨擦、衝突總是難免的,這時候利用時間、空間拉出距離是絕對必要的。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時間的隔開,會讓人忘記對方的毛病缺點。有人說:人力不能解決的,就交給時間吧!時間的確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後良方。至於空間,兩人吵架開打,第一件要做的就是隔開當事人,至於說些什麼道理、怎樣裁判誰是誰非,那都是以後的事。適當的距離,可以產生美感;有了美感,應該就不會那麼討厭對方了。 04、通權達變的人生觀:人所以會有那麼多煩惱,常常是因為執著︱非如此不可。老師對學生的要求,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都一樣。為什麼小孩子非考上前三志願不可呢?為什麼讀書讀到跳樓自殺呢?天天補英數理化,英數理化仍然沒有一次及格;不是說行行出狀元嗎?不是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嗎?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到底為什麼一直堅持非如此不可?山是不動的,你要怎樣去移它呢?山不轉路可以轉,路不轉人也可以轉,如何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實在是修行者很重要的一個課題。  在找尋適當法門的過程中,相信有些人可能會苦不堪言,或者心不甘情不願。聖經說: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打開另一扇窗。無論如何,我們要為自己找出路,找另一扇窗,人生才會多彩多姿。有一位小妹妹,她心愛的小狗被車子撞死了,很難過地在樓上窗口看她的哥哥在花園裡埋狗。她的爺爺走過來告訴她:別站在那個窗口,到我這邊來。於是把小妹妹帶到另一個窗口,她看到鄰家花園裡的花正盛開,蝴蝶蜜蜂在穿梭飛舞。小妹妹的眼淚慢慢乾了,幾分鐘之後,她重新露出了笑容。  有一位小弟弟,拿了一支霜淇淋甜筒,正在高興地舔著享受。沒想到,另一位小男孩很快地跟他擦身而過,撞到他的手肘,兩團霜淇淋掉到地上,沾了泥沙。小弟弟難過地嘴角往下撇,肩膀一抽一抽準備哭起來。這時一位老婆婆走過來,安慰他說:弟弟不要哭,霜淇淋掉了不能再吃,現在請你把鞋子脫下來,再把襪子也脫下來。老婆婆要小弟弟用光腳板踩在霜淇淋上面,看著那軟軟滑滑的霜淇淋從腳縫中冒出來。老婆婆說:小弟弟,你是世界上唯一曾經用光腳踩過霜淇淋的人喔,好不好玩啊?小弟弟笑了,他已經忘了這霜淇淋曾經是他的了。想想看,這個是我的,那個是你的,越執著煩惱就越多,不是嗎? 05、單純真誠的人生觀:當我們回想一下辦公室裡、大街小巷、百貨公司,來來往往那些上班族的嘴臉,會不會覺得好像人人臉上都戴了一副面具,身上都穿了一套盔甲?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當一個人備戰的心態過度時,他就可能心機多、城府深,思慮複雜、虛情假義,自然就不可能以真實的面目來待人接物了。  世界上最單純的人是小孩子,他沒有分別心,不管是誰,只要對他好、肯安撫他,他就會接納,即使是小偷壞人。老子要我們返樸歸真,主張「復歸於嬰兒」;耶穌也說:「如不能回到小孩子的樣式,斷不能進天國。」小孩子的沒大沒小、童言無忌,有時真的給我們這些大人帶來無比快樂。大人常自以為大,卻處處偽裝,不肯認小。小孩子喜歡看卡通影片,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會說話,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任何角色都不會死亡;有些大人卻已看不懂卡通,赤子之心遠離太久了。我們今天求道修行,得了三寶,手抱合同,就是希望回到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的樣子。  有一個武士,天天穿著盔甲、戴著面具,為國王執行任務,或對抗敵人、或解救城堡裡美麗的公主。因為長久如此,不但飲食困難,最後孩子不認得父親的真面目,妻子也要離開他。這位武士不得已,便想辦法請打鐵匠來敲面具盔甲;可是它已和身體連在一起,無法拿下來了。75後來有位引保師建議武士,要他走上修行的路,一路遇到重重關考,包括知識、言語、疑心,好不容易由於自己悔悟、感恩的淚水,才一層層將面具盔甲融化,露出真實的面目。在爾虞我詐的社會上,人心世態炎涼多變,唯有感恩與懺悔,才能使自己回到本真。  06、服務犧牲的人生觀:走在道場上,多數的修行者都知道要行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是基本的六度波羅蜜之一。國父孫中山先生也說過: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其實,唯有付出才能使一個人偉大,光想著我可以得到什麼、我可以佔到什麼便宜,最後什麼也得不到,什麼便宜也佔不到。付出所得到的快樂,是長久而且持續的,甚至會擴散;而擁有所得到的快樂,卻往往是短暫的、不能掌握的。中了統一發票一百萬,或者賭博贏了幾十萬,也許一時之間興奮不已;但接踵而來的苦惱卻讓你難以應付-包括請客吃紅,黑吃黑,簡直就讓你食不下嚥、寢不安席,成天擔驚受怕,想想還是不要得到這些東西的好。  老子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今天我們肯付出、肯幫助別人,好東西與別人分享,將來別人也會回饋給你。就如你現在有十顆糖,自己佔有著吃,可能會有一些後遺症,像蛀牙、血糖上昇、發胖等等;但你分給其他九個人,自己只吃一顆,你就有九天可能吃到糖。世間的事,得與失一定同時存在的:當我們以為得到了利益,背後的禍患正悄悄到來;當我們不計較私利、甘願付出時,別人看在眼裡,已將要給你的列入他的預算中了。  在學校裡,當衛生股長是最吃力不討好的幹部,也是對一個孩子成長最大的考驗。你看孩子單手拿著掃把柄,東畫一下、西畫一下,他根本是在應付,他不想為班上盡一點力,雖然環境整潔對他也有好處,但他就是希望別人去掃。當然你也會看到另一些孩子,汗流浹背地在拖地板,要把每一個角落拖得乾乾淨淨才罷休。他不會計較怎麼別人都在應付,他只是樂在完成工作的喜悅裡。這種肯服務犧牲的精神,讓他有責任心、榮譽感,將來即使不一定會有很好的成就,至少他是社會安定的主力。 07、慈悲無忍的人生觀:說到慈悲,好像多數的人會聯想到「婦人之仁」。其實,孔子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可以說成「忍耐」,也可以說成「殘忍」,兩個意思加在一起,就是「不受七情六慾的牽制綁縛」。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換句話說,應該就是「天地無親」、「天地無情」。如果天地讓好人(或某一些動物)都不死,那就世界大亂,大自然的生物鏈不能運轉,反而加速了萬物的滅亡,當然是不合道理的了。  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謂「使眾生得樂、拔眾生出苦」,並不是站在某人那一邊,幫他出主意、事先計畫善後處理,打點一切;也不是跟著哭跟著笑,同情心大發-而是讓那個人成為那個人,讓眾生隨著他自己的因緣去完成他的角色。我們要將心比心,尊重別人;當然也要尊重萬物,給它們生存的機會。今天修行者常說吃素、持齋,其實就是慈悲心的展現,不要與眾生結惡緣,讓各自的生命都得以各自成全,沒有打壓、沒有趕盡殺絕。  至於「無忍」,那是個滿高的境界。一般的人都是能忍、要忍,但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卻將情緒變本加厲的發出來。主要原因是在忍的過程中,無法化解,只是肚量稍大、修養稍好,可以多裝些氣而已,卻並未化氣入理,把心調回到原點「空空如也」的狀態。白陽修士應學會意守玄關,隨時將心回到如如不動,任他氣象變化萬千,我只是以一貫之。三、結語:  我們雖然已經走在修行的路上,也以修行者自我期許,但大家畢竟仍是凡人,既然是凡人,就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和」二字,易寫難行。我們白陽期的修行法門,是在家出家、在塵不染塵,一定要跟眾生在一起的,因此我們必須多體會人跟之間相處的道理,歡喜甘願、樂觀進取、包容接納、通權達變、單純真誠、服務犧牲、慈悲無忍,或許修行路上會有更多更大的收穫。  最後,謹以彌勒祖師的一首對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來作為修行者的標竿,同時也試作一聯,跟各位前賢共同勉勵:把「有」看作「無」,固須一輩子;將「怒」寫成「恕」,還得三十年!
推薦閱讀:

職場也是一種修行的道場
我師父說丨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雙修小論】
「學」與「做」是一輩子的修行
唯有念佛法門是正修行路(太虛法師)

TAG:人生 | 人生觀 | 修行 | 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