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四)

六腑的陰陽氣血失調膽的病機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以助脾胃的腐熟運化功能。膽汁生成於肝之餘氣。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調節,所以膽汁的分泌和排泄障礙與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密切相關。膽汁的分泌排泄障礙,多由情志所傷,肝失疏泄而引起,或因中焦濕熱重蒸,阻遏肝膽的氣機,致使肝膽鬱熱化火,膽汁排泄失調。膽病的臨床常見癥狀有寒熱往來,口苦、脅痛、黃疸等。其發生機制如下:寒熱往來:外邪客於足少陽膽經,由於少陽為樞,外出於陽則發熱,內入於陰則惡寒,故見寒熱往來之證。口苦:為膽氣上逆,膽液上泛所致。脅痛:膽位於右脅下,膽的經脈循行於兩脅,若肝膽氣機不暢,經脈阻滯,氣血流通不利,即可發作脅肋脹滿疼痛。黃疸:為肝膽疏泄失職,膽液排出不循常道,逆流於血脈,泛溢於肌膚所致。胃的病機胃為「水谷之海」,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谷,以和降為順。胃的病機,主要為胃的受納和腐熟水谷功能障礙,導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等病理變化。導致這些病理變化原因雖多,但從胃的本身來說,主要有胃氣虛、胃寒、胃熱和胃陰不足等。胃病常見癥狀及其發生機理:噯氣、呃逆、噁心、嘔吐:多由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發為噯氣、噁心、嘔吐等。胃脘脹痛:多由情志抑鬱,或宿食停滯,從而導致胃氣鬱滯,和降失職,氣機阻塞不通,不通則痛,故發胃脘脹滿而痛。消谷善飢:多由胃熱熾盛,腐熟功能亢進,水谷消化加速所致。胃脘嘈雜:多由胃熱(火),或胃陰虧損,虛熱內生,胃腑失和所致。納呆食少:多由胃氣虛弱,腐熟功能減退,和降失職所致。小腸病機小腸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也即是接受經胃初步消化而下行的水穀食糜,進一步消化吸收,把水谷精微轉輸於脾以營養周身,並把剩餘的糟粕和水液,下注於大腸或滲於膀胱而排出體外。一旦小腸的生理功能失調,如失於受盛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則可見食下則腹痛,泄瀉或嘔吐等症;如其化物作用減退,則可出現食後作脹、便溏、泄瀉和完谷不化;如其泌別清濁的功能失常,則可見清濁混淆,吐瀉交作,腹中劇痛等症。小腸病臨床常見的癥狀有泄瀉、尿赤灼痛等症。大腸病機大腸的生理功能是傳導糟粕,也就是接受小腸傳送下來的糟粕,吸收其中剩餘水分,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因此,大腸的病變,多表現為排便的異常。大腸的傳導失司,可由濕熱或寒濕之邪,或由飲食所傷,食滯不化等因素所致;濕熱、寒濕與大腸之氣血相博,氣滯血瘀可致下痢赤白粘凍、里急後重;脾胃運化失司,脾腎氣虛不能固攝,則可引起便秘或大便失禁,甚則脫肛。大腸失於傳導而致便秘等,可由陽明實熱燥結,胃氣下降,肺氣壅盛於下而失清肅引起;也可由陽虛不運,中氣虛弱,腸液枯涸等因素引起。若大腸傳導澀滯不利,阻滯大腸經脈的氣血運行,久則積瘀成痔。若濕熱結於大腸,營氣不行,逆於肉理,衛氣歸而不得復返,則可使局部肌腠發生腫脹疼痛,以致肉腐化膿,發為腸癰。大腸的臨床常見癥狀有熱瀉、便閉、痢疾、腸垢、痔、腸癰等。膀胱病機膀胱為貯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其經脈絡腎,與腎構成表裡關係。膀胱的生理功能失常,主要在於膀胱氣化不利,亦即是腎的氣化功能失司,多表現為排尿的異常,如尿頻、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難,甚則尿閉,或見遺尿,小便失禁等。三焦病機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焦、中焦、下焦之合稱。三焦是氣和津液的升降出入道路和氣化的場所,所以一般認為:三焦的氣化可以概括全身臟腑經絡的氣機升降出入和臟腑經絡的氣化功能。肺的通調水道失常則上焦氣化失司;脾胃的運化水液功能失常可歸納為中焦氣化失司;腎和膀胱的蒸騰氣化失常,腸的傳化糟粕功能異常,歸結為下焦氣化失司。臟腑病機,是指在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臟腑的生理功能紊亂及其陰陽、氣血失調的內在機理。臟腑病機之說,首見於《內經》,指出了不同病證的歸屬。以後,隨著臟腑辨證的發展,臨床醫療經驗的積累,進一步充實和提高了臟腑病機的理論,成為臨床辨證論治的主要基礎理論。五髒的陰陽、氣血,是全身陰陽、氣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髒的陰陽和氣血之間的關係是,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氣和陽,均有溫煦和推動臟腑生理活動的作用,故陽和氣合稱為「陽氣」;血和陰,均有濡養和寧靜臟腑組織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陰與血合稱為「陰血」。但是,從陰陽、氣血和各臟生理活動的關係來說,陽和氣,陰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來說,臟腑的陰陽,代表各臟生理活動的功能狀態,臟腑的氣血,是其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各臟之陰陽,皆以腎陰腎陽為根本,因此各髒的陰陽失調,久必及腎;各臟之氣血,均化生於水谷精微,因此各髒的氣血虛虧,與脾胃氣血生化之源關係密切。由於五臟生理功能各有特點,因此各有所側重;,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功能失調;,即腦、髓和骨、脈、女子胞的功能失調。奇恆之腑的病機腦的功能失調腦是人體極為重要的器官,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眼、耳、口、鼻、舌的視、聽、嗅、味等感覺,以及言語應答、肢體活動,均是腦的生理功能。腦是髓匯聚而成,故又稱「髓帝」。腦髓是腎之精氣所化生。所以,腎之精氣虧虛,精不生髓,髓虛不能充腦,腦髓空虛,即能導致腦的功能失調或減退,而見神識衰弱,智力減退,視、聽和言語應答遲鈍,肢體不便或痿弱不用等病理表現。腦的病變,多由老年精虧、或素體虛弱、或用腦過度,或久病不復、腎精虧虛所致。腦的生理活動,全賴於氣、血、津液和水谷的充養。因此,心、肺、脾、肝、腎等的生理功能失調,均可引起腦的功能失調。髓與骨的功能失調髓居骨中,包括骨髓、脊髓和腦髓。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營養骨骼,使其生長發育;充養腦髓,使其充盈,保證神識活動的正常發揮。髓的病變,常由腎精不足或水谷精微虧乏,精無以生髓所致。其病理表現是髓虛則骨失養,可見骨骼軟弱,屈伸無力,或易於碎折;髓虛則無以充腦,腦髓虛虧,則神識衰弱。骨為人體重要的支架,骨內藏髓,髓能養骨,故骨之生長和功能,取決於腎中精氣的盛衰。骨的病機,主要表現於骨弱失養,痿軟無力或變形。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水谷失養。脈的功能失調脈為血之府,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脈道以通利為順。津液枯涸、脈失濡養,痰濁內阻、氣機不暢,或寒凝瘀阻等,均可引起脈道不利,而致氣滯血瘀,從而引起氣滯血瘀之處的疼痛、腫脹或麻木,甚則出現局部肌肉萎縮,壞死等。女子胞的功能失調女子胞,又稱胞宮,即是子宮。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是主月經和孕育胎兒,故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失調,主要表現在經、帶、胎、產的異常。導致女子胞生理功能失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 氣血失常,胞宮功能失常。血熱,肝不藏血或疏泄太過,熱擾血液,迫血妄行;氣虛,脾不統血,沖任失於固攝,均可導致月經先期、量多,行經期延長,甚則崩漏等病理表理;若血隨氣火上逆,則可見經行吐衄,產生倒經。氣滯、血瘀;或氣血不足,或陽氣不足、下元虛寒、胞宮虛冷,則可導致血行澀滯,而見月經後期、經行血量過少,痛經或閉經,或為症瘕等病症。寒濕或濕熱下注胞宮,可引起胞宮生理功能失調。濕熱下注胞宮,則可見黃赤帶下,或崩漏;寒濕阻滯胞宮,可致痛經、閉經或白帶等。2.心、肝、脾、腎功能失常,胞宮的功能失常。心、肝、脾、腎功能失調,不僅可以引起氣血的失調,而且,還可以導致胞宮的功能失常。如因思慮傷心,心血暗耗,營血不足,血海不充,則易發生月經不調、經閉、不孕等病症,如中氣虛陷,升舉之力減弱,胞宮因而下垂脫出,則為陰挺等。3.沖任失調,胞宮功能紊亂。沖脈和任脈均起於胞中,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二脈的氣血充盈,乃是胞宮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受寒飲冷,則血凝氣滯;邪熱內擾,則迫血妄行;痰濕下注,則經脈氣血失利;情志抑鬱,則氣滯血瘀;大怒,則氣逆火動,血行妄亂;勞倦過度,則傷氣;氣虛則血失統攝等,凡此種種,均可造成氣血失和,運行失常,從而導致沖任失調,胞宮功能紊亂。五髒的陰陽氣血失調心的陰陽氣血失調心是臟腑中最重要的臟器,被尊稱為「君言之官」。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和主神志,這是心陰、心陽和心氣、心血協同作用的結果。心陽、心氣的失調,主要表現為心的陽氣偏盛和心的陽氣偏衰兩個方面。心的陽氣偏盛,即心火旺。一般可發為兩類,凡由於邪熱內蘊,痰火內郁或由於情志所傷,五志過極化火所致者多屬實火;勞心過度、耗傷心陰心血,或由全身之陰血不足,而致心的陽氣相對亢盛者則多屬虛火。心的陽氣亢盛可導致躁擾心神,或血熱妄行,而導致各種出血,或心火上炎或下移。心的陽氣偏衰,即是心的氣虛和陽虛。多由於久病耗傷,或稟賦素虛,或年高臟氣衰弱所致。主要表現為心神不足,血脈寒滯及心氣虛衰。心陰、心血的失調,主要有心陰不足、心血虧損,以及血心瘀阻等。心病常見癥狀及其發生機理心悸怔忡:多因心陰、心血虧損,血不養心,心無所主,而悸動不安;或因心陽、心氣虛損,血液運行無力;或因痰瘀阻滯心肺,氣血運行不暢,心動失常所致。心煩:多由於心火熾盛,心神被擾;或心陰不足,虛火擾心,以致神志浮動,躁擾不寧所致。失眠、多夢:多由心陽偏亢,陽不入陰,心神不能入舍所致。但有虛實之分。實則為邪熱、痰火、擾動心神,神不安藏;虛則為心陰心血虧損,陰不斂陽,血不養心,心神浮越,失於斂藏所致。健忘:多由心的氣血虛虧,脾氣不足,腎精不充,髓海空虛,心神失養,神志衰弱所致。喜笑不休、譫語、發狂:皆由心火亢盛,或痰火上擾,或邪熱內隔心包,而致神識昏亂。昏迷:多由邪盛正衰,陽氣暴脫,心神渙散;或因邪熱入心(逆傳心包),或痰濁蒙蔽心包等所致。氣火上逆,氣機逆亂可致氣厥,亦可因心神暫時渙散而出現昏迷。心前區憋悶疼痛:多由胸陽不振,或為痰濁、瘀血痹阻,心脈氣血運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所致,此屬「真心痛」範疇。面唇爪甲紫暗:心陽虛損,或寒滯血脈,血行瘀阻不暢所致。面色蒼白無華:心氣心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蒼白而無光澤。脈細弱無力,或結代,或細數,或散大數疾,或虛弱無力,或遲澀:均為心主血脈功能失調的反映。肺的陰陽氣血失調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朝百脈以助心推動血液的循行,通調水道以促進津液的輸布和代謝。肺氣尚能宣發衛氣於體表,以發揮其溫煦肌膚,保衛肌表的作用。肺氣宣發和肅降失常,多由外邪侵犯於肺和肺系,或因痰濁內阻肺絡,或因肝氣太過,氣火上逆犯肺所致。亦可由於肺氣不足,宣發和肅降無權,或肺陰虧虛,燥熱內生而致宣發和肅降失常等。肺氣虛損,即肺氣虛,多因肺失宣發和肅降,久病不愈,傷及肺氣;或勞傷過度,耗傷肺氣;或久咳傷肺,以致肺氣虛弱。肺陰不足,主要包括肺的津液不足和陰虛火旺。多由燥熱之邪久留,或痰火內郁,或五志過極化火等耗傷肺陰所致。肺病常見癥狀及其發生機理:咳嗽:為肺的呼吸功能失常最常見癥狀之一。主要由於肺氣失宣,肺氣不時上逆所致。氣短:多由肺氣虛損,呼吸功能衰減所致。哮:多由痰氣交阻,氣機升降出納失常,肺系氣道阻塞不暢所致。喘:多由肺熱蘊盛,氣機壅阻或肺腎兩虛,腎不納氣所致。胸悶疼痛:多由風、寒、燥、熱之邪,或痰、瘀、水飲等壅遏肺氣,氣機阻塞不通,或肺絡為邪所閉,氣血滯澀不暢所致。咯痰、咯血:多由肺失空肅,水津氣化輸布障礙,聚而成痰,或因脾虛,痰濕內聚上泛所致。咯血多為痰熱化火,肝火犯肺,灼傷肺絡所致。聲啞失音:多由外邪犯肺,肺氣失宣,聲道不利,而致聲啞失音。或由於肺虛陰津不足,聲道失於滋潤而致聲啞失音。鼻衄:多由肺胃蘊熱,或肝火上炎,灼傷肺之脈絡,熱迫血妄行所致。自汗:多由肺氣虛損,衛陽不固,腠理疏泄,津液外泄所致。脾的陰陽氣血失調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將水谷化為精微,運化水液,輸布津液,防止水濕的產生。脾的運化功能,主要依賴於脾的陽氣,故「脾宣升則健」。脾主升清、主統血。脾的陰血,對於脾的運化功能所起的作用,遠遜於脾的陽氣。脾陽、脾氣的失調,脾的陽氣失調,主要為脾陽、脾氣的不足,而致健運失職,氣血生化無權,或內生水濕痰飲,甚則損及腎陽,而致脾腎陽虛;或脾之陽氣不足,升舉無力而致中氣下陷;或氣虛統血無權,而致失血。故脾的陽氣失調主要引起脾氣虛弱,脾陽虛衰及水濕中阻等病症。脾陰的失調,即脾陰虛,是指脾臟陰液虧虛不足。多由病久或熱病期耗傷脾胃之陰液所致。
推薦閱讀:

總結朱辰彬書中的一些理論
劉固盛:道教南宗老學中的心性超越理論
第一講——三通五元基礎中醫理論概述
科學心理學的夢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轉載)

TAG:中醫 | 理論 | 中醫基礎理論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