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心肝的四大致命誤區
我國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肝癌等肝病發病率逐年上升,人民健康面臨嚴重威脅情景下,為動員群眾,廣泛開展預防肝病科普知識,保障人民身體健康而在每年的3月18日設立了「全國愛肝日」。
大家對肝臟健康認識的產生了一些誤區,看看你是否也中了招。
誤區一:有肝病的人才養肝,我的肝沒病不需要養肝。
肝病分為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
大部分的肝臟疾病為環境因素所致,其中以肝炎病毒、酒精、化學物質三大因素所引起的肝臟損害最為多見。由於各種肝損傷因素損害肝細胞,都可以造成肝損傷,使其代謝、合成、解毒、分泌及免疫等功能出現障礙,所以不是非要有肝病才影響健康。當我們有了各種使肝細胞受損的因素,就要引起關注,否則後患無窮。
隨著年齡的增長,肝的血流量及肝細胞數量逐漸減少,到60歲時肝血量較20歲時減少近一半,80歲肝細胞數量減少到40%,這意味著免疫功能和肝臟儲備、再生、解毒能力下降,容易遭受病菌、病毒和有毒物質侵害。即使是健康的人也會因為各種環境原因吸收毒素,比如不潔的空氣與水、酒精、激素、食品添加劑等從而增加了肝臟的負擔。
所以,在肝看似沒有問題時也要注意肝臟的保護,就像機器用一段時間就要添加潤滑油做保養一樣。
誤區二:肝臟不疼也沒有任何不適,沒必要養護。
常聽說人有頭疼、胃疼、心絞痛卻很少聽說肝疼,因為肝臟是人體內沒有痛感神經的器官,被稱之為「沉默的器官」。
在病毒、酒精和藥物的慢性破壞前期人們很難察覺,所以人們普遍忽視肝臟的日常保健。通常情況下,肝病的加劇都是在潛移默化地進行,等到感覺疼痛時,也不是肝臟出現的疼痛信號,而是肝臟發生腫大之後牽動了肝被膜或周圍組織所引起的,此時的病情往往已經比較嚴重了。所以,即使肝臟沒有出現任何不適也需要每年定期做體檢,並注意日常肝臟保健。
誤區三:沒有乙肝,我的肝功能是正常的。
乙肝、丙肝屬於病毒性肝病,除此之外還有非病毒性肝病。大家都認為乙肝是最危險的肝病,其實不然,丙肝比乙肝更易發展為肝癌。
據疾控專家介紹,丙肝與乙肝的傳播途徑差不多,血液傳播是丙肝最主要的傳播途徑。輸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製品,與丙肝病毒感染者進行無保護的性行為可以引起傳播。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婦在懷孕、分娩時也會將丙肝病毒傳染給新生兒。
與乙肝相比,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後成為慢性肝炎、進展為肝硬化以及發展為肝癌的比例更高,所需時間更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後的慢性化率為50%-80%。
除了乙肝、丙肝、肝癌、肝硬化這樣的病以外,讓人擔憂的是很多人並不拿「看起來較輕」的肝病當疾病來對待。例如脂肪肝,患者越來越年輕化,在一些醫院的健康體檢中,脂肪肝檢出率最高達50%,那些「主力」白領的脂肪肝患病率達30%,60%-90%的肥胖者都患有脂肪肝。但其實脂肪肝患者中約有1/4的患者會發展為肝硬化。一旦發展為肝硬化,即預示著將會出現腹水、消化道大出血或肝功能衰竭的情況,所以脂肪肝是隱藏在我們身邊的「殺手」。
誤區四:無視肝發出的求救信號。
肝臟本身沒有疼感神經,是沉默的器官,但其實它也會發出一些求救信號。
比如平時酒量很大,然而現在變得喝一點就容易喝醉了;肝功能減弱會使荷爾蒙紊亂導致鼻頭髮紅、粉刺增多,傷口容易化膿感染,鐵質從破損的肝臟細胞流出導致面色發黑。
從中醫的角度上來說,肝經上出現的不適癥狀也代表著肝的病變與功能的減弱,如出現煩躁易怒、眼睛乾澀、獃滯,手上的指甲易斷、「月牙兒」變小,動作遲緩、運動不靈活、四肢無力、眼底出血、關節酸痛、經常抽筋、臉色發黃、口乾口苦等癥狀,就一定要注意肝臟的健康問題了。如視而不見,等到出現肝區疼痛,就為時已晚了。
推薦閱讀:
※蘇晉仁:關於佛教文獻的整理
※關於和服~~~
※關於通感或移覺
※好奇 | 我們問了1355位買表人,關於線上購表,他們說中了你幾點?
※關於腎臟的按摩保健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