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義《論語解讀·憲問第十四·16》 - 經典導讀 - 國學頻道 - 鐘鳴網 - 彙集海內外的信息綜合門戶網站平...
14.16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①,召忽死之②,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③,不以兵車④,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⑤,如其仁。」
【注釋】
① 桓公殺公子糾:公子糾,姓姜,名糾。齊桓公的哥哥。為奪君位,被桓公殺死。公子:古代諸侯的兒子除太子外,都被尊稱為公子。 ② 召(shào)忽:公子糾的師傅,也是家臣。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哥哥齊襄公即位後不行君道,兩人怕受牽累,小白的師傅鮑叔牙侍奉小白逃往莒國,管仲和召忽侍奉子糾逃往魯國。襄公被殺以後,小白先入齊國,立為國君,便興兵伐魯,迫使魯殺了公子糾。召忽為此自殺,管仲經鮑叔牙極力舉薦,歸服了齊桓公,當了宰相,輔助桓公成就了霸業。死之:為糾而死,也即自殺殉主。死,為動用法。 ③ 九合諸侯:指齊桓公成為霸主後,曾多次召集諸侯盟會。九:泛指多次,不是實指。 ④ 以:靠,用。兵車:戰車,這裡指武力。 ⑤ 如:這裡作「乃」講。可譯為「就是」。
【語譯】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他哥哥公子糾,其師召忽亦自殺殉主,可是管仲卻沒有自殺。」子路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齊桓公曾多次召集天下的諸侯會盟,不使用武力,這都是管仲出的力啊。這就是他的仁德啊,這就算是他的仁德啊!」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對管仲「仁德」的評價。
齊桓公稱霸中原,一憑胸量,二憑勇力。
胸量首先表現在對待管仲的問題上,齊桓公,原名叫公子小白,他與他的哥哥公子糾爭奪君位。管仲輔佐公子糾,當時用箭射殺齊桓公,桓公險些喪命,後來齊桓公逼魯國殺死了公子糾,經鮑叔牙引薦,齊桓公破例起用了曾射殺他的管仲,而且給他極高的待遇。「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塞門,君王所用的屏風照壁,反坫,君王在廳堂所設供外交用的酒台。齊桓公有,他讓管仲也有,並且讓他單獨收取租賦,家臣都不兼職,「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一切禮儀待遇均以君王對待,試想,齊桓公如無雅量,能容忍管仲?不能容忍,豈有稱霸中原的氣派。
二憑勇力,不事權謀詐術,同樣是與楚國打仗,你看齊國,興堂堂之師,威風八面,兵臨楚國,「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齊桓公也有軟硬兼施的時候,但仍是不乏以力取勝的勇氣,「齊侯陳諸侯之師。」齊桓公把六個國家的兵力擺在楚國陣前,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晉文公齊桓公兩人均先後稱霸中原,自有其過人之處。客觀地說:晉文公「譎而不正」,是用「智」,齊桓公「正而不譎」,是用「勇」,勇不及智,智不及仁,「仁、知、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三達德,用其一則可以稱霸中原,三者若都能嫻熟運用,當可稱霸天下,齊桓晉文一勇一智,孔子選勇不選智,智前走半步即是譎,在孟子那裡,則是「仲尼之徒不道桓公之事。」則是「勇」「智」亦在不選之列,單選一「仁」字,「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桓公之「正」之「勇」亦表現管仲之「仁」。
子路和孔子有關管仲是否符合「仁」的標準,在《孔子家語?致思第八篇》中有較詳細的論述,全文照錄以資參考。
子路問於孔子曰:「管仲之為人何如?」
子曰:「仁也。」
子路曰:「昔管仲說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殘於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檻車,無慚心,是無愧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
孔子曰:「管仲說襄公,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糾而不能,不遇時也。家殘於齊而無憂色,是知權命也。桎梏而無慚心,自裁審也。事所射之君,通於變也。不死子糾,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仁才度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雖死,過與取仁,未足多也。
推薦閱讀:
※經典名方44個
※蒼勁雄奇 鑄造經典
※[轉貼]經典懸疑電影推薦 【影視評論】
※黛安娜王妃生日快樂 那些年的紅毯經典不可復刻
※人生感悟哲理經典語錄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