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不傳之秘在劑量,仝小林方藥量效心悟

中醫不傳之秘在劑量,仝小林方藥量效心悟2009.12.30 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仝小林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編者按:中醫不傳之秘在劑量,劑量的研究事關療效的提高。日前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方藥量效關係與合理應用研討會」上,仝小林教授談其20多年對劑量潛心研究的心得。現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藥物劑量是取得臨床良好療效的關鍵。《傷寒論》藥味少而精純,組方法度嚴謹,臨床療效確切,對後世影響巨大,被後世譽為「經方」。但因為年代久遠,度量衡屢經變易,代有所改,懸殊極大,後世對經方劑量的折算眾說紛紜,歷代醫家謂之「不傳之秘」。限制了經方療效的發揮,後世醫家為確保經方療效,使用古方,均需考慮劑量折算問題,對仲景用藥本源劑量的研究從未間斷。有的依據臨床用藥經驗和一般用藥劑量,但經不起出土實物及歷代文獻的考證;有的以神農秤為依據,將其1兩摺合為1~2克間,亦無出土文物可證,日本漢方學家常用此劑量,在我國則應用較少。  總結中醫方藥劑量應用的現狀,可以用「誤、亂、惑」三個字來概括。誤,是指經方劑量傳承認識不一,正誤難辨;亂,是指臨床劑量應用混亂,實際上它是由誤而引起;惑,是指有關中醫劑量論述,散落於大量的古今文獻之中,臨床上缺乏劑量理論的指導。

  追本溯源 還原仲景本源劑量

  經方本源劑量以及劑量的演變和沿革規律的不明確,導致經方在目前普遍理解的劑量下單純使用,療效卻不理想的現象普遍存在。有人遂說,經方不靈。或者通過增加相似功效的中藥來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於是處方越來越大,藥味越來越多。我們調查,《傷寒論》經方平均單劑藥味數為4.18味,藥味分布在1~14味,由4~8味葯組成的方劑最為常見;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100首湯劑處方的平均單劑藥味數為18.28味,藥味分布於16~22味,方劑多由12~20味中藥組成;文獻報道現代中醫湯劑處方平均單劑藥味數為15.55味,藥味分布於1~42味,方劑多由10~20味中藥組成。可見,現代中醫湯劑處方的平均單劑藥味數是《傷寒論》經方的3倍以上,無論單劑的藥味數範圍,還是常見的單劑藥味數,均較《傷寒論》經方有所擴大。  藥味之多,品種之雜,勢必互相牽制,往往影響療效的發揮。正如汪昂所言:「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藥味寡,譬如勁兵,專走一路,則足以破壘擒王矣。後世無前人之朗識,分量減而藥味漸多,譬猶廣設攻圍,以庶幾於一遇也。然品類太繁,攻治必雜,能無宜於此,而不宜於彼呼?」出於安全,「廣設攻圍」,或亦取效。這種大處方,看似單味藥劑量減少,但每服湯藥的總量並沒有減少。因此,「分兩減而藥味漸多」並不是提高療效的最佳途徑,而引起分歧的主要問題就是出在劑量上。所以要想尋求突破,提高療效的關鍵也應該從深入研究劑量著手。  如今,國家計量總局編的《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中「光和大司農銅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被認為是推算漢制的權威標準。此權鑄於光和二年閏月廿三日,光和二年為公元179年,與張仲景為同年代。從權上銘文可知,此權為當時中央政府為統一全國衡器而頒布的標準。銅權,按秦漢密制的單位量值和權的量級程序,此權當為12斤權,標準重量當為3000克。據此東漢1斤合今之250克,l 兩合今之15.625克。  目前教科書應用的劑量主要受李時珍《本草綱目》和汪昂《湯頭歌訣》影響,認為「今古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大約古用一兩,今用一錢足矣」。由於兩位醫家很有名,他們的觀點廣為流傳,而事實上,該藥量是《傷寒論》經方劑量的1/5。但《傷寒論講義》及以後的教材均採用了此說。

  重拳出擊 非化不足以撼重病

  仲景面對來勢兇猛之傷寒大疫,必然要求立方貴精貴狠,所謂「亂世用重典,重劑起沉痾」,方能挽狂瀾於傾倒、扶臨危於即倒,也只有量大、葯簡,方能力專效宏,才最能阻斷病勢傳變,挽救危亡。如果劑量過小,則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用藥劑量減少,藥味就會增多,清人顧炎武在《日知錄》中,以官多亂將多敗之理形象論及此事:「夫病之與葯,有正相當者,惟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於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冀有一人獲知,術矣疏矣。假令一葯,偶然當病,他味相制,氣勢不行,所以難差,諒由於此。」都說明用藥在精不在多。系統論的不相容原理指出:「一個系統的複雜性增大時,我們使它精確的能力必將減小,在達到一定閾值以上時,複雜性和精確性將互相排斥。」  所以重拳出擊,並不主張盲目增加藥味,更強調用足劑量,用到起效劑量。黃連最苦,然治糖尿病這一甜病特效。筆者用黃連,通常劑量為每日30克,而治療糖尿病酮症,一日量最多達120克,降糖迅速。我們用藥具體經驗是:黃芪治萎,4兩起步,佐陳皮以防壅滯;黃連消糖,30克基本,配乾薑以防傷胃;萸肉固脫,3兩見功,必與參附搭配;烏頭止痛,8兩口麻欲吐,效毒兩刃;石膏清氣,一日可至600克,關鍵要識證;生地涼營,極量800克;棗仁安眠,最大180克;人蔘(家種)強心,救急30克;大黃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黃頓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滲頑水500克,豬苓消浮腫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療急黃120克起;蘆根降溫120克無慮,葛根降糖3兩無毒;桔梗治咽1兩安全。魚腥草拌冷盤,薤白可當小菜。圓機活法組方,巧在識證準確,用足劑量,何慢之有?(註:本段所提「兩」為舊制,摺合今為30克)  以葯之偏性,治病之偏勝,個體化是醫學的最高境界。救治急危重症,非做到「化」的地步,難以挽傾頹於一刻,必其功於一役。所謂「葯不瞑眩,厥疾弗瘳」,葯到瞑眩就是「化」,非化不足以撼病,非化不足以除疾。西醫搶救有洋地黃化,救治休克有阿托品化。中醫同樣有「化」。清氣有石膏化,涼營有生地化,厥脫有參附化,糖尿病酮症有黃連化,不全腸梗阻有大黃化。非化不足以救急危,重拳出擊,重劑起沉痾,加快起效時間,並能增強患者信心。

  多管齊下 保證用藥安全性

  然給葯特有講究。量雖極大,多次分服,「化」到即止,不可過劑,不可孟浪。因為毒藥畢竟是毒藥,「燥焊之將,善用之奏效甚捷,不善用之為害非輕」。峻劑起沉痾,要想用藥安全有效,我們在臨床中常用以下一些具體處理原則和措施:  膽大心細,配伍煮服。處方用藥應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其用量的變化要因人而異,視體質之強弱,病情之輕重,結合時地而定,不可拘執。同時要掌握適應症,例如大黃、附子、細辛的大劑量應用,就要找准適應症。第二,要注意配伍,例如黃連苦寒,可配乾薑、生薑;附子可配甘草等;第三,要注意煎煮:分析經方會發現經方煎煮的時間相對較長。結合現代藥理,如烏頭鹼類中藥,其毒性成分容易被水解成雙酯性生物鹼。所以我們的處理辦法:川烏、草烏、附子用至15克必須先煎4小時,用至30克必須先煎8小時左右,且口嘗至不麻,這樣交代清楚方能保證既用足劑量治好病,又能保證用藥安全。第四,要注意服法:如分多次,頻頻服用。  投石問路,循序漸進。大劑量用藥在拿捏不準時,可以通過試藥,觀察反映,然後逐漸加量,循序漸進,可以有效保證用藥安全性。《神農本草經》講「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金匱要略》甘草附子湯「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始」。所以臨床大劑量用藥為保證安全性的必要措施是:如上所述對服法很講究,即採取少量頻飲的方法,這樣一方面可以通過小量試服,觀察葯證是否相合,有無劇烈反應;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頻頻飲服,累積用藥劑量,保證血葯濃度,達到持續不斷的供葯。  以知為度,中病即減。「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大劑量用藥絕不能長期服用,防止出現蓄積後遺反應。臨床一旦出現療效後我們就酌情調整劑量。《神農本草經》「下藥多毒,不可久服」,講的就是這個問題。再如桂枝湯方後主講「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臨床上有人服龍膽瀉肝不加辨證濫用數年,這種方法絕對不可取。臨床決定調整劑量主要是依靠患者癥狀的改善情況,輔助參考檢驗結果的變化。大劑量截斷、控制病情以後,我們就應適時調整用藥劑量,切記不可一味打持久戰。  振蕩為先,丸散後調。在《內經》中也能看出這種思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通過改變劑型,從起手的湯藥滌盪,過渡到煮散散邪,直至最後水丸緩圖,逐漸恢復正氣體現速戰速決之後的休養生息,既強調治病質量,又強調治病速度。

  基於上述原則,我們對臨床常用藥的處理方法如下:如烏頭(包括附子)止痛時從15克開始,逐漸加量,最大可至240克,必須久煎至少8小時以上口嘗無麻感,同時可配甘草、生薑、白蜜以減葯毒;再如石膏600克為一日量,可取半上下午各一劑量。  當然,我們提倡經方大劑量,是針對特定的病情——急危重症,特定的階段——急性發作,使用大劑量來扼制病勢、控制病情、迅速起效,一日可分4~8次服,中病即減,如按原劑量的1/2~1/4遞減,中病即止,隨後改用丸散調理。  我們反對不顧病情魯莽用重劑,提倡根據病情合理用藥,劑量該大則大,該小則小。所謂:合理用藥在病情,大小劑量兩相宜;拿捏七寸撼雄獅,一舉攻下急危症。

  附:名醫名方·仝小林——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

組成:乾薑6~9g,黃連15~45g,黃芩15~45g,太子參15~30g。  功效:清熱降濁,益氣養陰。  主治:瘦型糖尿病(消癉)  煎服法:急性期:水煎服,日二次;緩解期:配水丸,3g/次,3次/日。

  方解:太子參性平和,益氣生津,或可用西洋參益氣養陰,黃連、黃芩苦寒清熱,乾薑護胃。「苦酸制甜」,黃連最苦,最能降糖,臨證治療血糖控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常重用苦味葯黃連30~60g,降糖效果顯著,未見明顯不良反應,乾薑6g反佐,制黃連、黃芩之苦寒,又與二黃構成「辛開苦降」手法,紅參用於糖尿病氣陰兩傷期。本方出自《傷寒論》359條:「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主之。」臨床活用為瘦型糖尿病,臨床降糖效果明顯,同時可以改善癥狀。  加減:證病結合。針對病:伴高血脂,加紅曲15g,五穀蟲30g,生山楂30g,化橘紅30g;高尿酸血症,加威靈仙15g,漢防己30g;高血壓,加地龍30g,懷牛膝30g,葛根30g。針對證:伴血瘀,加三七6~15g,雞血藤30g,水蛭粉3~6g(沖),酒軍3g,伴陰虛,加花粉30g,生牡蠣30~120g,伴陽虛,淡附片6~30g,肉桂6~15g。

推薦閱讀:

其實,賈瑞的死因並非那麼不堪
中醫養肝推崇「動靜兼有」
中醫內部透漏「土方子」,治療「老寒腿」,用一個好一個,轉給需要的人!
合谷穴治暈厥?中醫6大救命穴
中醫治療前列腺癌偏方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