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美軍7年伊戰得失:軍火商發財民意分裂

隨著最後一支駐伊美軍戰鬥部隊的撤離,歷時7年零5個月之久的伊拉克戰爭終於迎來了結束的曙光。伊戰是美國發動的第一場「先發制人」戰爭,除了「失敗者」伊拉克,美國自身亦付出了5000人陣亡、3.2萬人受傷和7000多億美元軍費的高昂代價,幾乎陷入另一場越戰的泥潭。任何一場戰爭都會給當事國留下一筆「遺產」。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對於七年前發動戰爭的美國,它究竟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如果說伊戰到目前為止沒有贏家,那麼誰又從中受益和獲利?

資料圖:即將奔赴伊戰前線的士兵抱著熟睡的女兒,依依不捨。美國得到了什麼?「勞民傷財、得不償失」成了很多人對伊戰所下的評語。但是,美國人在這場戰爭中真的一無所獲嗎?就戰術層面而言,傷亡慘重的駐伊美軍此番撤退難稱光彩,但就戰略層面而言,現在斷言美國輸掉了伊拉克戰爭,依然為時過早。拔去眼中釘,威懾潛在敵人也許對於美國來說,伊拉克戰爭最大的收穫就是推翻了長期與自己作對的薩達姆政權,除掉了自己在中東地區最大的一顆眼中釘。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安全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偉認為,美國以武力將薩達姆趕下台直至將其最終處死,對世界上美國不喜歡的國家起到一種威懾作用。即如果繼續和美國作對,可能會導致與伊拉克同樣的結果。建立親美政權,獲地緣紅利美國通過伊戰,在伊拉克建立了一個親美政權,在中東地區塑造了有利於美國的地緣戰略格局。儘管這個政權現在並不穩定,但畢竟存在,加上原本就與美國關係密切的以色列和周邊一些國家,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無疑獲得了進一步鞏固。這對於其謀求並保持全球霸權,是極為關鍵的一步。冷戰後美國全球戰略的重點是「兩洋戰略」,即在歐洲大西洋地區通過北約東擴實現美國的戰略目標;而在亞太地區則以「日美安保條約」和建立戰區導彈防禦體系來實現其戰略目標,繼續保持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的強勢地位。而中東作為連接兩洋的要衝,地位舉足輕重,美國維持和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將該地區置於穩定的掌控之中也是題中之義。掌握伊拉克石油資源其次,美國通過佔領伊拉克,間接掌握了伊拉克蘊藏的豐富石油資源。儘管美國政府並未公開宣稱石油是美軍入侵伊拉克的戰略目標,但通過對伊拉克的軍事佔領以及對伊拉克新政府的掌控,美國事實上掌握了伊拉克的「黑金」。專欄作家羅·瑟斯格爾曾發表題為《只要石油還在,美國就會駐守伊拉克》的文章,直言不諱地表示,美國發動伊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伊拉克以及整個中東地區的石油,「對於美國來說,這些石油在100年內將擁有戰略意義,美國將會這樣(駐軍)100年」。
推薦閱讀:

韓國軍火商VS中國軍火商優勢在哪裡?為何屢屢得手?
乳業軍火商利樂中國壟斷路

TAG:軍火 | 盤點 | 分裂 | 民意 | 軍火商 | 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