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用胰島素?關鍵要把握好時間點
胰島素製劑是目前治療糖尿病的最有效藥物。胰島素製劑多種多樣,有動物胰島素(包括豬胰島素和牛胰島素)、人胰島素(短效、中效和預混)和胰島素類似物(速效胰島素類似物、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和長效胰島素類似物)三類。
常規人胰島素與速效胰島素類似物比較有些不足,如起效慢,不能模仿進餐後胰島素的快速分泌模式;餐前30分鐘注射,使治療的依從性降低;作用時間長,使病人在兩餐間可能發生低血糖。中效人胰島素與長效胰島素類似物比較,有作用高峰,容易發生夜間低血糖;作用時間不能達到24小時。而新型胰島素製劑使基礎-餐時治療模式成為可能。甘精胰島素模擬生理性基礎胰島素分泌,持續作用24小時,平穩無峰,可減少低血糖發生。
1型糖尿病必須依賴胰島素治療。由於受到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破壞等因素的影響,此類患者體內的胰島β細胞幾近完全破壞,喪失了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如果不及時補充外源胰島素,患者會發生嚴重的代謝紊亂,進而危及生命。在1921年胰島素被發現之前,幾乎所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死於酮症酸中毒性昏迷。因此,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島素是必需的救命藥物。
對於2型糖尿病,可以有多種治療選擇,包括口服降糖葯或注射胰島素。但在下列情況時應考慮給予胰島素治療。
一、經飲食、運動及口服降糖葯治療仍無法良好控制血糖。二、發生了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高滲昏迷等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必須儘快應用胰島素降低血糖,改善代謝紊亂,挽救生命。三、合併嚴重的慢性疾病時也必須應用胰島素,例如嚴重肝、腎疾病可使口服降糖葯在體內代謝不暢,產生藥物蓄積導致低血糖等副作用,此時轉而應用胰島素對於控制血糖是必不可少的。四、面臨各種應激狀況時,例如突發心梗、嚴重感染、外傷或大中型手術,由於升糖激素水平升高或進食不規律等原因,血糖往往不好控制,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康復,甚至加重病情危及生命,此時也需要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五、對於妊娠期、哺乳期婦女,雖然口服降糖葯可以控制血糖,但這些藥物對胎兒是否有不良影響尚不確定。當血糖高到依靠飲食和運動而不能控制時,必須應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以保證母嬰安全。六、口服磺脲類降糖葯繼發失效,顯著消瘦的病人。七、短程胰島素強化治療。多個臨床研究證實,此治療模式對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明顯高血糖時具有獨特的優勢。一般療程是2周到3個月,可以使一些患者在較長時間內不需要任何藥物,僅僅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就能維持理想的血糖水平。
另外,一些繼發性糖尿病患者也需要胰島素治療。例如胰腺切除、慢性胰腺炎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損壞嚴重,也必須依賴於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胰島素治療模式要根據患者病情、血糖波動特點來進行個體化選擇。在胰島素治療過程中,要嚴密監測血糖,及時調整劑量,做到安全、有效。胰島素治療不會出現依賴性,2型糖尿病患者在應激狀況消除後、分娩及哺乳期後、短程胰島素強化治療後,可以停掉胰島素改為其他治療方式。
胰島素治療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調整胰島素用量,使空腹血糖水平在目標範圍內。二、檢測空腹葡萄糖,逐漸調整劑量,直到目標範圍。三、每3天加2個單位,但如果空腹血糖 >10 mmol/l (>180 mg/dl),增量可以更大 (如每3天4個單位)。
如果調整胰島素治療失敗,則應該通過以下方法調整治療:一、增加或減少每日的注射次數。二、改變胰島素類型。例如,人胰島素改為胰島素類似物,基礎胰島素改為預混胰島素或基礎-餐時胰島素。三、改變注射工具類型,如瓶裝注射器改為胰島素注射筆。四、基礎胰島素使用。晚10點後使用中效或長效胰島素,初始劑量為0.2 units/kg,同時要監測空腹血糖。3日後調整劑量,每次調整量在2~4 units,如果白天血糖不達標,可改為每天多次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治療也會出現副作用,如低血糖、體重增加、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脂肪萎縮與肥厚、視力模糊和胰島素抵抗等,醫生要提醒患者注意。
文/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 楊文英 張雪蓮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