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國力行 達濟天下——追憶邵逸夫先生
香港知名實業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我們刊載此組文章以為紀念。
作者:郝平
2014年1月7日清晨,107歲高齡的香港著名愛國人士、實業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家中與世長辭。海內外各界紛紛為巨星隕落舉行哀悼活動,緬懷這位勤奮創業的影視巨子,共同追憶他愛國重教、奉獻社會的善行義舉。逸夫先生在事業上的輝煌成就令人敬佩,而他心懷國家,為內地教育、醫療等事業傾注的心血和作出的貢獻,更是令人敬仰。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我開始了解逸夫先生,還是在北京大學工作時的20多年前。從20世紀80年代北大的法學樓、地學樓,到90年代理科教學樓群的建設,先生都傾注心血,鼎力支持,前後共給予了4200多萬元人民幣的捐助,使北大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北大師生感念先生尊師重教之心,將其命名為「逸夫苑」。其間,北大常派代表團前往香港看望逸夫先生,我也是其中成員,印象較深的是北大百年校慶之後的兩次。每次,先生再忙,都放下案頭工作,熱情接待,認真聽取我們關於北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設想,先生話語不多,如「突出重點,加強前沿學科建設」,每句話都切中要害。先生謙和低調的作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而他重視教育,用個人財富傾力相助祖國發展的行動更是讓人敬佩。
2009年我到教育部工作後,兼任了邵逸夫基金贈款項目協調委員會主席,更是直接參与了先生在內地教育事業贈款項目的管理與服務,這也使我有更多的機會深入了解和認識先生,以及他傾注畢生心血的邵逸夫基金贈款項目。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篇章。到1985年,改革開放進入到第七個年頭,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改革陸續啟動,但基礎依然薄弱,教育發展水平亟待改善。對此,逸夫先生心急如焚,決定傾盡全心,捐助教育,自此開始了連續近30年在內地捐資興學助教慈善事業的不悔之路。
自1985年以來,先生持之以恆地為內地教育事業捐贈約47.5億元港幣,在各級各類學校共建設項目6013個,遍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這些項目力求體現教學、科研的急需和師生共享,並要求能適應教學、科研先進手段的發展。它們的建成和使用,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基礎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你或許不認識邵逸夫,但你的生命中或許會有一座『逸夫樓』」,這是先生逝世後網友的一句悼詞。如今,「逸夫樓」大多已成為各地學校標誌性建築,而「逸夫樓」能持續不斷地建設並延續下來,成為很多人心中讀書時代的印記,成為教育品牌工程的代名詞,成為一種榮譽的象徵,與先生及夫人方逸華女士嚴謹認真、親自過問、用心做好的態度分不開,也與他們所希望的完善的項目運行管理機制分不開。
邵逸夫基金贈款項目是海內外愛國人士通過教育部捐款時間最長、贈款金額最大、建設項目最多的教育贈款項目。逸夫先生強調「雪中送炭」,而不做「錦上添花」的事情,以帶動地方政府投入教育的積極性。項目採用贈款與地方配套資金結合的方式,促進了地方在有限的財政中將更多的財力提前投入到教育上,為我國普及義務教育,促進地區教育均衡發展,尤其是完成西部「兩基」攻堅任務貢獻了巨大力量。逸夫先生慷慨無私的捐助,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浪潮。先生的每一筆捐助,往往會帶動3倍、4倍甚至更多的投入。從這個意義上講,先生47.5億元港幣的捐助帶來了地方將近4倍的投入。項目嚴格的制度和管理,也使「逸夫樓」經受住了考驗。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災區「逸夫樓」無一垮塌,這不僅是一個紀錄,更是一份向每一個在「逸夫樓」中讀書孩子的保證。「逸夫樓」和「逸夫樓模式」,是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人們知道逸夫先生捐贈教育多,知道他捐贈醫療的卻不多。先生非常關心百姓健康,他很早就提出在內地建設國際化的高水平醫院,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1994年,先生捐巨資建設了現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邵逸夫醫院引進世界先進的醫院管理理念,探索建立了一整套適合國情的國際化醫院管理架構和方法。經過20年的發展,邵逸夫醫院成為我國第一家通過國際醫療機構評審聯合委員會評審的高水平公立醫院。2013年,先生再次向浙江大學捐資2億元港幣,幫助建設浙江大學「邵逸夫醫療中心」和「邵逸夫醫學研究中心」,以滿足醫學人才培養和臨床教學需要,為社會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後來因先生年高,每次由邵夫人與我們會面。邵夫人告訴我們,逸夫先生非常關心內地醫院建設,希望多培養醫學人才,並提出在中西部地區建設大學附屬醫院等設想,以多幫助一些普通民眾解除病痛。先生於2002年創立的、有東方諾貝爾美譽的「邵逸夫獎」,設立的三方面獎項中即包括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用以獎勵世界範圍內做出突破性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先生關注民生的上善之心和遠見卓識,為慈善賦予了更深更廣的意義。
勤儉低調,平易近人,這是我參加先生追思會時,大家對先生的共同印象。先生辛勞一生,積累了許多財富,但他一直嚴於律己,勤儉節約。早年到訪內地,當地安排他住宿高檔酒店,他去看了後說,房間很好,感謝好意,但太貴了,還是住別的地方吧。邵夫人曾說,邵先生家裡沒什麼東西,抽屜里都是空的,平時吃什麼穿什麼,是傭人決定,他從不挑剔。但對於孩子,對於教育和醫療,對於民生和公益,他則慷慨無私。除了每年的固定捐贈,每逢內地遭受重大自然災害,先生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災情,並向受災師生伸出援助之手。1996年麗江發生7.0級地震,他捐贈1370萬元港幣;1998年長江發生特大洪水,他捐贈2580萬元港幣;2000年雲南部分地區發生6.5級地震,他捐贈1005萬元港幣;2005年黑龍江發生特大洪水災害,他捐贈530萬元港幣;2008年汶川發生8.0級地震,他捐贈1億元港幣;2010年玉樹發生7.1級地震,他捐贈1000萬元港幣;2013年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他捐贈1億元港幣。先生的這些大愛善舉,不僅使災區重樹信心,更溫暖了災區的人心。2006年1月,先生從媒體得知湖南汨羅的中學生李娜因車禍生命垂危。李娜家境貧寒,面對巨額醫療費用,李娜曾苦求父母「不要操心,讓我走吧」。先生得知後,馬上通過當地教育部門核實情況,並立刻派人給李娜送去醫療費,同時親筆寫下:「李娜同學,願你早日康復,重返校園。」這些捐贈,無論巨細,都飽含著先生希望受困孩子們能早日重返校園的願望和心意。
「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斯人已逝,餘音猶在。先生辭世後,習近平總書記、張德江委員長、劉延東副總理等紛紛發去唁電,高度讚揚逸夫先生為國家、為社會、為教育作出的寶貴貢獻。我受教育部委託,專程赴香港參加逸夫先生追思會,代表全國億萬師生緬懷先生。
先生的百年人生,是成就斐然的傳奇一生,是大愛無疆的慈善一生,更是情系國家民族的輝煌一生!他愛國重教、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懷念!
先生離我們而去了,但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的一座座「逸夫樓」,仍矗立在那裡。它們既是我們懷念先生的載體,也是先生不朽的豐碑!先生駕鶴西去了,但浩瀚宇宙中的那顆「邵逸夫星」仍在我們眼中,先生的精神將被從「逸夫樓」中走出的莘莘學子代代傳承,會像亘古閃耀的星光一樣,照耀我們努力為人民提供滿意教育的奮鬥之路。 (作者系教育部副部長)
推薦閱讀:
※東盟對中國南海機場試飛態度對立 一國力挺中方
※洛克菲勒掌門人與周恩來總理密談,回國力排眾議,讓美國接受中國
※印度國土面積不大,國力不強,為什麼總是自稱大國?
※戰國七雄國力強弱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