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華 「有巢氏」生籍與地望考

中華民族以有有巢氏這樣的勤於創新、福澤萬世的始祖而自豪。千百年來,諸多姓氏都在尋根探源論證他們是有巢氏血緣後裔,諸多地方都在廣搜文獻求證他們那裡是有巢氏生籍地望。這是一件大好事,不僅有利於把有巢氏及有巢氏氏族研究深透,也有利於把中華遠古史及民族交融史研究深透。關於有巢氏生籍地望的論證工作,安徽、山西、山東、河南、湖南、浙江、雲南、四川諸省市顯得十分積極,貴州、陝西、河北、廣東、廣西、江蘇等地也相當活躍,除了東北、西北邊遠地區目前尚未發現線索開展考證外,幾乎遍及古華夏各地了。有巢氏到底生籍地望於何處?目前尚沒有也不可能有「最直接最過硬的史料」來「鐵卷確認」,同樣,至今沒有也不可能有某個歷史權威來「一棰定音」。就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而言,最為顯著亦最為可信的是安徽省巢湖市。寧業高、寧業龍《論有巢氏功德與古巢國演延》一文曾就有巢氏生息地及古巢國演延情況作過系統考論:「巢湖這個天高土厚、水豐物阜的地方,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史上第一聖祖及其子孫的生息地,燦爛悠久的東方文明史正是從這裡揭開了最為光彩的第一頁。」「這裡是有巢氏、有巢氏子孫及其氏族的生息地,換句話說,華夏第一聖祖是巢湖人。」為了讓人們進一步信賴這個研究結論,我們在這篇論文的基礎上拓開視野,從古今文獻論證、氏族血緣脈絡、氏族史政沿革、人類起源探索、社會風俗沿續等5個方面進行探索,也許說得更細緻、更透徹,更能讓眾人信服而引出最終的結論。一、巢湖市域是有巢氏生籍地望安徽省巢湖市地處皖中,南臨長江,北望淮河,襟田原,肋山陵,丘若星布,川似網織,懷抱巢湖水域,水陸通達八方,是片山水秀美、物豐人旺之佳地,是中華人類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中華文明始祖及其子孫的生息地。1、古今文獻論證——有巢氏是巢湖人①有巢氏原籍於巢湖市域◎漢代緯書《遁甲開山圖》記載:「石樓山在琅邪, 昔有巢氏治此山南。」按一:《遁甲開山圖》原版已佚,這條文字見引於初唐大型類書《藝文類聚》,[2]盛唐時期用於教授諸王的教材《初學記》,也將這條記載原樣轉引,由此可見,這種說法在當時學界是已取得共識和被信賴的。[3]按二:琅邪(一作琅琊),山名,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是為古代名山,漢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劉徹南巡還曾禮拜此山。(《史記·封禪書》)琅琊山之南的廣袤地域,正是今巢湖市所轄地區,這地方在遠古時期是有巢氏氏族部落,後來形成氏族方國——南巢、巢國,誠如《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所論,「古巢國源於有巢氏所建方國。」[4]按三:需要指出的是,其它省亦有山同名「琅邪」的,如山西省石樓縣、山東省諸城縣。◎文史學者譚繼和研究員考證:「『南巢』的得名,實則來源於巢居。『南巢』最初是氏族之名。《古本竹書紀年》云:『夏桀逃南巢氏。』這個南巢氏是居於安徽巢湖北岸,以在卑濕湖泊地區巢居為特色的夏的同盟部族。……其統治地域初期是在淮南、江北及巢湖一帶。因巢居地域廣大,『南巢』一名就由最初的巢湖流域,擴大而指荊楚江淮。……『有巢氏』的傳說就是在這些南方巢居氏族中產生出來的。」(《論古巴蜀巢居文化淵源及其歷史發展》)[5]◎文化學者龔衛國教授說:「巢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有巢氏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位於安徽省江淮丘陵的中部,長江北岸,湖面遼闊,東西長約78千米,南北寬約44千米,總面積為820平方千米,湖泊蓄水量為36億立方米,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民間傳說系列·巢湖的傳說》)◎專欄作家瀟水對有巢氏所創「巢居」作了較為深細的分析和研究,並在其著作中給與了形象描述和評說:「七八千年前的長江兩岸,房子也星星火火地點綴起來了。就像北方人挖地穴一樣,南方人搭鳥巢。這幫人住『干欄式長屋』,上面住人,下面堆放雜物。所謂干欄式長屋,就是以樁木做基礎,上架橫樑,構成樓板,架空於地面。樓板上立柱、作牆、蓋頂,成為茅屋。這玩藝通風、防潮,是南方祖先的理想居址。棲息在木樁上躲避禽獸,也就是傳說中的『有巢氏』了。現在安徽省有一個巢縣,據說是有巢氏的老家。」(《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6]◎知名社會學者葉尚志(上海市原組織部部長、安慶師範學院名譽教授)先生遊歷巢湖,思古述今,評點人物:「我從小學得知,中華的遠祖有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發明用火、築巢和漁獵,是人類生活的起點。據古老的傳說,巢湖一帶就是有巢氏築巢、居巢的故鄉。那麼現今巢湖市,就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源地之一了。」(《漫說巢湖三上將》)[7]◎《巢湖》第五章《人物篇·歷代名人》第一個介紹的即是「有巢氏」。其云:「有巢氏……原始巢居的發明者。……因居巢得名與有巢氏發明巢居有關,而被視為巢湖人。」[8]②有巢氏徙籍於巢湖市域◎台灣學者詹招琳先生說:「有巢氏、混沌氏是伏羲時代的兩個帝王。有巢氏先都舞陽,後遷巢湖,混沌氏都舞陽。」(《中華姓氏同源共祖統一輩序(昭穆)表·有考證的三皇五帝時期》)◎文物考古學者湯錦程(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會長)說:「最早進入安徽的是有巢氏家族,因而安徽保留有巢縣、巢湖等地名,巢湖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必備的條件,所以成為有巢氏首選之地。夏代末年,湯武王革下,夏桀戰敗後,曾逃至巢縣,在此被商軍所俘,囚禁三年而死。夏桀向安徽境內逃亡,是去投奔戚族塗山氏(今安徽省懷遠縣)。塗山氏是堯舜時期居住在安徽境內的著名部落,塗山氏與大禹聯姻而生夏後氏啟。《史記?夏本紀》曰:『夏後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商殷族追擊夏桀進入安徽巢縣地區,成為巢湖地區的新主人。」(《安徽湯氏源流考》)2、氏族血緣脈絡——巢湖市域是有巢氏族族源地馬克思指出:「血緣家族是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9]血緣家族的出現,是人類從「原始群」轉變到氏族部落(血緣家庭公社)的重要標誌之一。血緣家族即血緣氏族,其基本特徵是族民對先祖暨祖籍地望有較強的緬懷心理和崇拜意識,其活動範圍有較強的方域性和穩定性。(參閱本書第一章「有巢氏氏族」)①巢湖市域——有巢氏族所在地有巢氏氏族正是具備著這樣的血緣氏族特徵,有巢氏子孫一代接一代地在巢湖市域生存、繁衍、生產、發展,並對先祖有著充分的緬懷心理和崇拜意識。巢湖地域是有巢氏族的族源地,其子孫以有巢氏為祭禮的始祖。有巢氏氏族在遠古時代是個相當強大血緣氏族,後裔漫布巢湖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漸而蔓延四方,遷徙九州,分孽成多支姓氏,然都以今安徽省巢湖市域為其族源地。◎專欄作家瀟水《商祖烈烈》描寫夏商之戰,敘述夏桀往南方逃竄,直逃到「安徽巢縣地區(有巢氏的老家)」。②巢湖市域——有巢姓氏族源地◎《古今姓氏書辨證》:「有巢:古帝者有巢氏後。」[10]◎《姓觿》:「《路史》云:有巢,有巢氏之後。」[11]◎參閱本書第一章「有巢氏氏族」。③巢湖市域——有姓氏族源地◎《路史》記載:「有氏,古帝有巢氏之後。」[12]◎《通志·氏族略》「以名為氏」之「古天子名」下介紹:「有氏,《風俗通》:『有巢氏之後』。仲尼弟子有若,魯國人。」◎參閱本書第一章「有巢氏氏族」。④巢湖市域——巢姓氏族源地◎《通志》記載:「巢氏,有巢氏之後。……夏商有巢國,其地在廬江,子孫以國為氏。」[13]按:《通志》為宋代傑出史地學家鄭樵所撰,「巢」姓是被放在「周不得姓之國」的類目下。為何?因為巢國為有巢氏之後,早在夏代之前就以氏族建立巢國,不屬於周朝所賜封。其中所說「其地在廬江」,這個「廬江」是涵括巢縣在內的「大廬江」地域,即秦漢時期的廬江郡,今巢湖市居巢區(原巢縣)在秦漢時為居巢縣,隸屬於廬江郡,故有此說。就秦、漢時期之廬江郡而論,其郡域相當部分即為遠古有巢氏部落生活區。今廬江縣亦為巢湖市下屬縣而居其域南部。◎《姓解》記載:「巢,有巢氏之後,古有巢父。」按:《通志》、《姓解》、《姓苑》、《姓譜》、《中國人名大辭典》等都有「堯時有巢父」、巢父是「有巢氏之後」這樣的記載。據我們分析,「巢父」不應是一個所謂「高士」、「隱士」之名號,而應該是後世有巢氏部落民眾對其首領的敬稱。巢父作為有巢氏的後裔,有巢氏氏族部落的首領,生息於有巢氏曾經生息的地方,帝堯賞識其功德而聘請他為九州島長,他都不肯就任而恆心一志地守望著有巢氏氏族家園。◎巢父生息於巢湖,他的事迹在巢湖流域民間盛傳幾千年,今巢城城區內還有名勝景點「洗耳池」、「牽牛巷」。[15]◎《姓解》記載:「巢,有巢氏之後……《左傳》有巢牛臣。」[16]按:巢牛臣是春秋巢國人,時為巢國將領,守護都城巢城,他隱身於城垛後箭殺率師伐楚兵臨巢城的吳國國王諸樊而載入史冊。《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十二月,吳子諸樊伐楚,以報舟師之役。門於巢。巢牛臣曰:『吳王勇而輕,若啟之,將親門。我獲射之,必殪。是君也死,疆其少安!』從之。吳子門焉,牛臣隱於短牆以射之,卒。」[17]◎《姓氏概述》稱:「巢姓的來源主要有三支,其中較早的一支相傳是遠古帝王有巢氏的後代,他們以這一名稱為姓而姓巢。後來,在今安徽巢縣和河南南陽等地都出現了被稱為巢的地名,分別屬於夏朝和春秋時楚國的統轄之地,兩地的人又先後以地名為姓氏,從而成為巢姓人。」◎《姓氏溯源》稱:「大禹時封有巢氏氏的後代建立有巢國(今安徽省巢縣一帶),歷經夏、商、周三代,世代借為諸侯。春秋時期,楚國滅了巢國,巢國的公族後代遂以原國名命姓,稱為巢姓。」◎《得姓始祖》稱:「巢氏發源於巢湖,是以地為姓的姓氏。巢湖在安徽省境內,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名川大澤之一。根據歷史記載,巢湖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周時期,是巢國的所在地。春秋末期,巢國被吳國所滅,巢國的後裔,也就依照當時的習慣,以故國號為氏而姓了巢。巢氏的來源還有另一種說法,過去一部分姓氏學者把巢氏的源流推溯到上古時期的有巢氏。有巢氏是教人們構木為巢定居,有功於民族進化,這在《韓非子·五蠹》及其它古籍上都有記述。《姓譜》上記載,巢姓是有巢氏的後代,或者說是巢國的後代,堯時有巢父,夏殷時有巢國。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巢姓是以國為氏,望族出於彭城。巢姓的始祖以樹為巢,而寢其上,號曰『巢父』,他的後人就以巢為姓。故巢氏後人奉巢父為巢姓的得姓始祖。」3、氏族史政沿革——巢國形成於有巢氏族部落有巢氏部落是中華民族最早形成而堪稱第一的氏族部落,這個部落早期一直生息於巢湖流域及周邊地區,今巢湖市域是有巢氏氏族部落活動的中心地帶。①堯、舜、禹時期——今巢湖市域為巢國(古國、方國)有巢氏氏族先民們茹毛飲血,最早開發巢湖流域的漁、牧、農、商諸業,獲得了迅速繁衍與興旺壯大的先機,夏代之前便形成了自己的氏族方國——有巢國,簡稱「巢」國。隨著氏族興旺壯大而向四周擴展,主流趨勢是沿長江北岸土肥水豐的平陸地帶東西雙向蔓延,並往大別山麓發展。其疆域廣袤,大約包括今巢湖市(1區4縣)、合肥市(城區和3縣)、六安市(市城區和六安、壽縣、舒城、霍山等縣)和安慶市(桐城、樅陽等縣)、滁州市(市城區、全椒、來安等縣)南京市江北地區在內的方圓幾千里的原野、水澤、山林。◎《百家姓詳解》云:「巢,堯為帝時,有大臣巢父常居于山中,以樹為巢……。禹帝時曾封有巢氏之後建立巢國(今安徽境內)。在夏、商、周三代,巢國世代為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滅掉巢國,巢國後代公族便以原國名作為姓氏。」②夏、商時期——今巢湖市域為南巢(國)夏王朝時期,地宜物豐的南巢,吸引著其它氏族部落(如皋陶氏後裔偃姓部落)從東方、北方不斷徙入,作為土著氏族有巢氏熱情友誼地歡迎外族並讓出巢湖西方、西南方地域(今六安市六安縣、舒城縣一帶)許以定居,便漸漸形成了以巢國為中心的部落聯盟,在巢湖流域、江淮之間廣袤大地上生活、居息和墾植,中原人以地理方位稱其為「南巢氏」,簡稱「南巢」。成湯戰敗夏桀,夏桀逃往南巢,南巢以接納夏桀為條件,與成湯成協議,南巢與商王朝分疆而治,和睦相處,幾百年間無戰事。◎《尚書·仲虺之誥》記:「成湯放桀於南巢。」◎《呂氏春秋》記:「湯伐桀,戰於成,登自鳴條,乃入巢門。」◎《國語》韋昭注稱:「南巢,揚州地,巢伯之國,今廬江居巢是也。」◎《淮南子》記: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淮南子》高誘注稱,「南巢」為「今廬江居巢」,釋「歷山」曰「蓋歷陽之山」。南巢、巢門,皆稱古巢國地域,歷山在今巢湖市和縣,系屬古巢國之境。◎《荊州箴》云:「南巢茫茫,多楚與荊,風飄以悍,氣銳以剛……。」◎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之夏代地圖將「南巢」標點於今巢城城址。◎《巢湖市志》記:「夏代,以地處宗主國夏王朝的南疆,故又稱『南巢』。」③西周、春秋時期——今巢湖市域屬於巢國周代商而立,則多次遣師征討並戰勝了巢國,視巢國地大勢強不便控制,遂將其地析分為巢、廬(廬,房屋,與巢同義)二國,因賜爵位不同,而分別被稱為「巢伯國」、「廬子國」,廬國新都於今合肥城城區,巢國仍都於今巢城城區。史入春秋,巢國疆域先後遭遇「群舒」(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在今舒城、廬江一帶)、橐皋(今巢湖市居巢區柘皋鎮及肥東縣東部一帶)等眾小國的侵略和蠶食。楚、吳相繼強盛,使得位處「吳頭楚尾」的巢國,長期成為楚、吳二強國掠奪對象和交兵戰場,時為楚屬,時為吳屬。歷來注重經濟建設,睦鄰友朋而忽略軍事的巢國,便在這種軍國主義橫行、列強稱霸的惡劣環境中漸次衰微,直到被吳(前518年)滅亡。◎《中華大字典》稱:「巢:國名。《書序》:巢伯來朝。」[20]◎《巢湖市志》記:「西周加封這個夏、商的遺留方國為伯爵。巢伯在周武王時進京朝覲,芮伯還為此作了一篇《旅巢命》。西周銅器《班簋》銘文中有『秉、繁、蜀、巢』4個國名,其中的『巢』字就是巢伯國。」[21]◎公元前615年,楚國伐巢國,《春秋·文公十二年》云:「夏,楚人圍巢。」杜預註:「巢,吳楚間小國。廬江六縣東有居巢城。」[22]◎前584年,《左傳》云:「吳始伐楚伐巢」。[23]◎前518年,吳國滅巢國,《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云:「吳人踵楚,而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鍾離而還。」[24]按:今巢湖市域為古巢國之地,本為有巢氏生息地和有巢氏氏族部落所轄地。因此,這裡有關地域名稱、山水名稱和政區名稱都往往取用「巢」字。誠如《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所說:「除僑置外,凡帶『巢』字的政區命名都與古巢國有關。因此,可以說,巢湖及帶『巢』字的政區名稱均源於古巢國。古巢國源於有巢氏所建方國。」4、人類起源探索——巢湖市域是中華人類起源地之一巢湖市域水豐土厚,氣候溫潤,雨量適中,物產豐富,最宜生命產生和繁衍。早在幾億年前,這塊土地上就有生命存在。1989年,在無為縣蜀山鎮發現一塊據國內外考古專家一致認定為距今2.5億年前的魚龍化石。人類考古學家正在論證,中華人類的起源是多元的,巢湖市域是中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起碼也可稱為中華人類早期主要生息地之一。 「和縣猿人」和「巢縣智人」的發現,證明早在幾十萬年前,巢湖這裡就有古人類生息活動。人類考古的重大發現,正可佐證中華民族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生息於這裡。①巢湖市域——「和縣猿人」生息地「和縣猿人」的發現,填補了安徽省舊石器的空白,其完整的頭蓋骨化石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和縣猿人」的發現,對於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研究南方和北方古人類的共性與差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數據。人類考古學界開始把安徽巢湖地區和皖南地區、南京一帶的猿人化石發現聯繫起來,跟長江下游地區的中華人類起源地聯繫起來了。◎《安徽省志·文物志提要》概述:「在舊石器時代研究方面,80年代初,先後在和縣龍潭洞、巢湖銀山發現一批古人類化石,距今分別為40萬年、20萬年,被學術界命名為『和縣猿人』和『巢縣智人』。80年代中期以來,在皖南水陽江流域、巢湖及沿江地區又相繼發現一大批舊石器出土地點,時代為更新世早期或偏晚,屬於南方礫石文化系統。這一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及與其它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學家江應梁主編《中國民族史》指出:「繼原始群時期之後的,是血緣家族公社,在年代上,從早更新世約三百萬年前,到中更新世約二十萬年至三十萬年前,這是直立人階段。……屬於中更新世的北京人、陝西藍田人……以及安徽龍潭洞人等,稱為晚期直立人。這是完全形成的人,亦即真正的人類。」[26]◎歷史學家徐高祉教授主編《中國古代史》,在《我國境內的原始人群》中強調「我國是人類起源地之一」,並明確指出:「華東地區曾是猿人的長期生息之地。1980年,在安徽和縣龍潭洞發現了『和縣猿人』,其中有一具完整的頭骨化石,以及下頜骨一段,牙齒5枚,分別屬於青年、壯年和老年3個個體。同時又發現有石器、骨器和20餘種哺乳動物的化石。距今約30~40萬年。」[27]◎歷史學家林建法、黎心祥主編《中國古代史》,開篇第一章《中國的原始人》即介紹「和縣人」的發現:「1980年,在安徽和縣陶店鎮汪家山龍潭洞出土猿人關蓋化石,其中包括一具國內現存最完整的頭蓋骨。和縣的頭骨形態特別,與幾千里外的印度尼西亞爪哇人很相象,因而十分引人關注。同時出土的文化遺存有石器、骨角器、火燒過的物質以及約40種哺乳動物化石,距今約四、五十萬年以上。」[28]◎歷史學家張習孔、田珏主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一書將《「北京人」及其文化》放入「約70萬年——20萬年前」的期檔,而將《「和縣人」及其文化》》放在「約70萬年——60萬年前」的檔期作介紹:「『和縣人』與『北京人』的區別較大,而與『爪哇人』比較近似。……在二十五種動物中,主要的是第四紀動物。據賈蘭坡教授的意見,『和縣人』可能早達七十萬年——六十萬年。」②巢湖市域—— 「巢縣智人」生息地 1982~1983年對巢湖市銀山遺址發掘2次,獲人類化石6件,脊椎動物化石20餘件。發現的人類枕骨化石為一青年女性。枕骨較寬,上枕鱗較短,與猿人的枕骨相似,但它的枕外圓枕不粗隆,枕內外隆突點的距離較小,骨壁較薄,圓枕上凹明顯,枕骨彎曲,角度較大,又與某些早期智人特徵相近,應歸於早期智人而命名為「巢縣智人」(為更新世中期,距今約20萬年)。「巢縣智人」的發現,對研究我國古人類的演化及分布,對研究和探索江淮地區人類起源和活動,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意義,同樣對確認巢湖市域是有巢氏及其子孫生息和發祥地具有重要的資證價值。◎文物考古學者朱泓教授說:「巢縣人化石出土於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銀屏區岱山鄉銀山村附近。人類化石標本包括女性枕骨殘片1件,男性上頜骨1件並附帶有3顆牙齒,此外還有3顆單獨的牙齒。該批材料所顯示出的一些進步性體質特徵與北京猿人、和縣猿人不同,故巢縣人應歸屬於早期智人範疇。根據伴生動物群分析,巢縣人所處的地質時代應為晚更新世前期,用鈾系法測年的結果約為距今16—20萬年前。」(《體質人類學》)[30]◎文史學者靳懷堾發表評論說:「黃河是中華文化的搖籃。此說固然不錯,但中華文化的策源地又決不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早在200~170萬年前就有巫山猿人和元謀猿人在長江的干支流兩岸生活。之後還有鄖縣猿人、鄖西猿人、和縣猿人、巢縣猿人和長陽人、桐梓人、麗江人、西疇人、資陽人在長江流域繁衍生息。」(《華夏江河文化》)◎歷史考古學者徐吉軍對長江、淮河流域人類學、文化學作過專門研究和考證,認為:「江淮文化區又稱『兩淮文化區』,以巢湖為中心,其範圍大致包括今天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兩省境地。北與黃河文化的齊魯文化區、中原文化區接壤,南與兩湖文化區、吳越文化區隔長江相望。她處在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是連接中國南北文化的走廊與橋樑。江淮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和豐富的文化遺存。江蘇泗洪下草灣猿人化石和安徽和縣龍潭洞猿人化石、巢縣猿人化石等的發現,表明早在更新世晚期,江淮地區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論長江文化區的劃分》)③巢湖市域——中華人類發源地之一◎文物考古學者楊東晨研究員認為:「從靠近長江的安徽和縣陶店龍潭洞古人類遺址(距今28至24萬年)、巢縣銀山早期智人遺址(晚於和縣猿人)及皖南水陽江兩岸二級階地上的12處舊石器點來看②,長江流域的安徽地區也是人類發祥地之一」。(《先秦時期安徽地區的民族和文化考察》)◎「南京猿人」骨化石的發現者之一的許漢奎研究員等人類考古專家,將我國最早發現的安徽潛山靈長類骨化石(距今6000多萬年前)、江蘇溧陽「中華曙猿」(距今4500萬年,比埃及古猿還早1000多萬年)、江蘇泗洪雙溝「雙溝醉猿」(距今約1500~1000萬年)、安徽繁昌石器(距今240萬年前)、「和縣猿人」(40~50萬年)、「南京智人」和「巢縣智人」(20萬年前)、「鎮江晚期智人」(3~4萬年前)、溧水人類化石(1~2萬年)等等聯繫起來分析研究,認為「在安徽和江蘇這樣一個小範圍內,竟發現了從靈長類到晚期智人完整演變過程的化石,不得不使人把這一系列發現串起來,推論安徽和江蘇是人類起源的重要發祥地。」(《江蘇安徽地區是中國人類發源地》)◎文物考古學者朱泓教授說:「半個世紀以來地下出土的古人類學資料表明,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南方地區是人類起源、發展和現代智人形成的重要地區。」因為「中國南方地區的氣候和環境非常適合早期人類的居住與生活。根據半個世紀來的發現與研究,我們了解到,從距今200萬年前後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階段開始,便有一些遠古人類生存在這片土地上。」在介紹遠古人類時,提到了「和縣猿人」和「巢縣智人」。(《中國南方地區的古代種族》)◎歷史學家蘇秉琦曾在1977年10月14日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學術討論會」上就預見並呼籲說,江淮區域「在中國考古學中確實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這個地區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一。」(《略談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31]按: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早在20世紀50年代給中共中央高級黨校「秀才班」講授中國歷史時即曾發出驚人的預言:「同北京猿人相當的是燧人氏。燧人氏發明用火,北京猿人已知用火了,在周口店發現灰燼,是燒火的痕迹。在燧人氏以前是有巢氏,地下還沒有發掘出有巢氏時代的東西,將來可能發現。」[32]如果可以把「和縣人」、「巢縣人」及凌家灘古村落遺址的發現,視同為「有巢氏時代的東西」發現,那就是歷史學家科學預言獲得了考古學的驗證。5、社會風俗沿續——巢湖市域是巢居首創地有巢氏部落生息並漁、牧於巢湖四周,或水澤之旁,或原野之上,或山林之間。有巢氏部落與早期形成的華夏其它氏族部落相比,有巢氏先民最殊異而又最先進最文明的生活特徵就是「巢居」,即使那時的「巢」簡陋得只有竹木構架、茅草結蓬,但這個「巢」絕對就是「家」,一個賴以生存、安居和繁衍子孫的「家」。①巢湖市域——遠古首創巢居所在地巢湖市域之所以能成為人類發祥地之一,之所以能成為有巢氏及其子孫的生息地,關鍵因素是這裡在自然生態上提供了最為優厚而且最為適宜的人類生存的各種條件。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現轄無為、廬江、和縣、含山、居巢四縣一區,總面積9423平方公里。南濱長江,懷抱巢湖,地勢由北而南漸低,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全市山丘、崗台、圩畈三者之比為12.3:48.9:38.8,其中江、湖、山、泉並存,以水見長,河湖水域1266.7平方公里。巢湖市地跨東經117°00′~118°29′、北緯30°56′~32°02′,氣溫適中,四季分明,資源厚實,得天獨厚,古來即是聞名天下的魚米之鄉,樹木、果木、作物、禽獸,品種繁多,尤其有山岡連原野,山陵多洞穴,適宜各種生物生息,生命繁衍。巢湖市域具備了作為有巢氏生息地所應具備的各方面條件,具備了首創巢居的基本條件。前文已經討論,巢湖市域在遠古時期名稱為「南巢」,即因有巢氏創造巢居而來。文史學者譚繼和研究員在討論「巢居」和「南巢」、「有巢氏」關係時作出了這樣的邏輯推論:「『南巢』的得名,實則來源於巢居。『南巢』最初是氏族之名。《古本竹書紀年》云:『夏桀逃南巢氏。』這個南巢氏是居於安徽巢湖北岸,以在卑濕湖泊地區巢居為特色的夏的同盟部族。《左傳》里對這個巢國多有記述(見《左傳》成公七年、十七年;襄公十一年、二十五年;昭公四年、二十四年;定公二年)。屬群舒(舒族諸國)之一,是吳楚間的小國,其治在廬江六縣東,古名『居巢城』,漢代設置為『居巢城』。(葉孟明《南巢、居巢考》,載《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4集)『居巢』即『巢居』也。吾師徐中舒先生云:因巢居生活而得名為『居巢』。(徐中舒《論巴蜀文化》)其統治地域初期是在淮南、江北及巢湖一帶。因巢居地域廣大,『南巢』一名就由最初的巢湖流域,擴大而指荊楚江淮。『南巢氏』一名則由一個氏族的專名而擴大為荊楚江淮地區廣大巢居氏族的共稱。『有巢氏』的傳說就是在這些南方巢居氏族中產生出來的。」②巢湖市域——遠古村落凌家灘所在地巢湖這地方不僅首創巢居,而且巢居方式推行最廣、最快,由「巢」於樹上,到「巢」於地面,由一巢孤立,到數巢聚集,直到群巢連片,形成村落和城邑。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巢湖市含山縣凌家灘古村落遺址即是最好的證據。◎凌家灘古村落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中心」,整個遺址佔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這裡既有大型宮殿遺迹、神廟等標誌性建築以及布局整齊的房屋、墓地和祭壇,又有護城壕溝、石牆和手工作坊、出土了大批玉禮器(文物1000多件,其中玉器600多件)。[34]◎文化記者張其才、鮑義來、牛廣進報道說:經考古認定,凌家灘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晚期原始聚落,其年代距今5500~5300年之間,與聞名世界的遼寧紅山文化遺址年代相當,而早於漸江良渚文化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最重要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凌家灘遺址濃厚的文化底蘊,揭示了先民的高超智慧和創造力,確立了凌家灘文化聚落在中國史前文明中佔有特殊地位,證明巢湖乃至長江流域和黃 河流域同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同是哺育中華文明的偉大母親。」(《凌家灘遺址: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物考古專家楊立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說:「江淮地區地處長江下游的西部,境內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十分密集,是探索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從現有考古資料看,這一地區的史前文化可上溯至七、八千年前,經過漫長的發展,至五、六千年前逐步開始向文明的過渡。」「從薛家崗、凌家灘等遺址的地理位置看,它們分別位於後世古國南巢、皖國的地望內,其間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其性質應看作是向早期文明國家過渡的一種形式。」(《江淮地區史前文明化進程初探》)◎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王文清研究員通過實地考察而撰文指出:「安徽巢湖地區凌家灘文化的遺址和遺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襲庖犧之號』的有巢氏文化概況。」(《凌家灘文化應是「三皇」時代的有巢氏文化》)按:凌家灘反映出的民居文化即是有巢氏巢居文化的一種繼承和延展,也是有巢氏氏族部落(方國)人民生活和社會結構的具體寫照。③巢湖市域——中華第一古城(都)巢城所在地凌家灘是遠古村落,凌家灘又是早期城市。凌家灘遺址發現後,引起了人們對中國城市史重新思考和推算。◎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敬國認為:「一個文明發源地能不能稱得上城市,要看它是否具有固定居民點、大型的神廟或宮殿建築、防禦性設施以及手工業作坊的遺迹,這些要素在凌家灘基本上具備了,這裡既有大型宮殿遺迹、神廟等標誌性建築以及布局整齊的房屋、墓地和祭壇,又有護城壕溝、石牆和手工作坊、出土了大批玉禮器,所以它當之無愧是一座城市,是早期文明城市的體現。」◎《文史天地》雜誌報道說:「安徽含山凌家灘原始部落遺址是中國最早的城市,這表明中國早在5500年前就出現了城市,從而使中國城市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此前,考古界公認中國最早的城市坐落在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丹土村,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含山凌家灘位於長江、淮河之間的巢湖流域。據考古家描繪,凌家灘在遠古時期是一座繁華的城市,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初步形成規模,並具備了初級的城市『規劃』水平。中國城市歷史應該提前千年……。」(《中國城市歷史應該提前千年》)[37]按一:如果說「凌家灘原始村落遺址是中國早期的城市」,那麼「中華第一城邑」則應該是距離凌家灘不遠而今仍舊雄踞巢湖之濱的巢城。有巢氏部落首領即「巢父」的居所無疑是個較大的「巢群」,其規模有多大,史料無考。《論語·公冶長》有「十室之邑」之說,「巢父」居所自然不會少於10室之數,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稱之為「邑」——巢邑。首創巢居的有巢氏氏族所築之巢邑,毫無疑問是「中華第一城邑」。巢父所在地的城邑,自然是有巢氏族部落範圍內最大最旺的城邑。(這裡的巢父系指有巢氏氏族部落早期的首領,不是具稱「洗耳」故事中的堯時巢父。)按二:巢邑遺址於何處?這個問題直接關涉到有巢氏生籍地望和有巢氏氏族部落所在地。其實,這個問題早在古人那裡就明明白白說清楚了。我們列舉幾個代表性的文獻如下:◎巢縣地方志及民間傳說中,都有關於巢父「洗耳」的故事,今巢城城區尚存「洗耳池」、「牽牛巷」等人文景點。(《巢縣誌》、《巢湖》)◎清雍正朝文華殿大學士蔣廷錫考訂:「南巢,今廬州府巢縣東北有居巢故城。」(《尚書地理今釋》)◎清史地學家顧祖禹指點更具體,巢城在「(巢)縣治東北五里」。(《讀史方輿紀要》)◎歷史考古學大師郭沫若《中國史稿地圖集》之《夏代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圖中,在今巢城位置上明確標示「南巢」二字。◎《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明確指出:「古巢國舊邑位於今市區東北五里墩高地。古城的建設史可追溯到傳說中的有巢氏所建聚落城邑,夏商朝的南疆南巢。」◎《春秋左傳》研究專家楊伯俊、徐提確指:「巢,國名,亦邑名……在今安徽巢縣東北五里。」(《春秋左傳詞典》)按:秦朝統一中國後在實行郡縣制,設居巢縣而治於故都巢城,後歷漢、晉,直到現代各級行政,治所恆定不移。巢城城史可以讓我們確信,今巢湖市域乃有巢氏及其子孫的生息地。二、關於有巢氏地望的其它考說關於有巢氏生籍地望於何處,目前已見有10多個省市自治區在做論證工作,除了東北、西北邊遠地區尚未發現線索開展討論外,幾乎遍及華夏古域各地了。現就一些主要者舉例如下:1、蒙古高原(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認為:「據我們的考察,有巢氏時代的原始人群並不是生存在這樣的一個樂園;反之,而是生存在一個冰雪皚皚的蒙古高原之原野。」[38]又說,「傳說時期的有巢氏時代,北京人的族類,大概都流浪於這個內海的附近。他們在今日內外蒙古交界處之通古爾,在阿爾泰山東麓的砂磧中,在張家口等處,都留下了他們的文化遺存。」他分析說:「北京人的族類,就用石頭和木棍武裝他們自己,展開了開天闢地的偉大的歷史事業。同時中國的歷史,也就展開它的端緒,進入於歷史上之蒙昧時代,這一時代,就正是傳說中之有巢氏、燧人氏以至於伏羲氏的神話時代。」他強調指出:「在整個蒙昧時代,中國的歷史都在蒙古高原的太古大內海的周圍進行。直到這一時代的末期,即傳說中所謂伏羲氏的時代,由於冰河期之最終的退去所引致的蒙古高原之自然條件的變革,中國的原始人群才開始離開的他們的原始故鄉,向著新世界移動。所以今日流沙萬里的瀚海盆地之周圍,在太古時代,正是中國的伊甸園。在這裡,是中國最初的人類發生之地,也是中國舊石器文化的搖籃之地。」按一:翦伯贊先生之所以將有巢氏「原始人群」生活區域圈劃在蒙古高原,並相對定位於通古爾、張家口,自然有他的理論依據和史料出處。其一是把「有巢氏」視為一個時代的名稱,而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氏族,「有巢氏」是個大名稱,代表著「有巢氏時代」的「中國最初的人類」,也就是翦先生多次強調使用的「北京人的族類」。其二也許跟中國人種來源說法有關。眾所周知,曾經盛行過一種說法,中國人種屬於蒙古利亞人種(黃種人)。據所謂體質人類學家說,中國華北地區以「山頂洞人」為代表的人群,其形態可視為「原蒙古人」。按二:如果有巢氏不宜與「北京人的族類」劃等號,或者說有巢氏氏族、中華人類並非來源於「原蒙古人」,那麼翦伯贊先生的說法就難以成立了。眾所周知,通古爾、張家口一帶的地理狀態和資源條件,絕對不可能是巢居首創之地。2、山西省(石樓縣、洪洞縣、臨汾縣)石樓縣——歷史地理學者王尚義教授考證:「《韓非子·五蠹》中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 有巢氏這位聖人就是今山西呂梁山地區石樓縣人氏。《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云:『有巢氏誕生石樓山。』《大中華山西省地理志》曰:『有巢氏治三百載,棲於石婁。』石樓山,即是晉西呂梁山中部今石樓縣東與交口縣(古溫陽縣)交界的大山,亦稱太陰山。」[42]按一:王尚義教授此文旨在追溯山西文化根系深遠,論述「山西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因此特意考證「有巢氏這位聖人就是今山西呂梁山地區石樓縣人氏」。其據《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大中華山西省地理志》關於有巢氏在石樓的資料,大約原出於《遁甲開山圖》所載「石樓山在琅邪, 昔有巢氏治此山南」,這當中的「石樓」、「琅邪」到底在哪裡?歷來有爭議。比如安徽省有琅邪山,山東省有「石樓」、「琅邪」,浙江有石婁,各有所執,難成定論。按二:王尚義教授此文論述失誤,自我否定,下文將有續評。按三:有文章稱洪洞縣、臨汾縣是有巢氏生籍地望。3、河南省(舞陽縣)台灣學者詹招琳先生說:「有巢氏、混沌氏是伏羲時代的兩個帝王。有巢氏先都舞陽,後遷巢湖,混沌氏都舞陽。」(《中華姓氏同源共祖統一輩序(昭穆)表·有考證的三皇五帝時期》)按:依照此文,有巢氏是為巢湖人,但其原籍地望在舞陽,不知所據何典。4、中原地區(河南省、江蘇省、山東省、山西省)王尚義教授著文稱:「昔在黃帝部族之前,中原地區的土著人為蚩尤部族,其先祖是有巢氏。」(《太原建都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43]按一:「中原地區」是個大範疇,就地望而說「中原」則似有所指,實為泛論,如果這個「中原地區」是主指今河南省境,那麼是在說明有巢氏是為河南省人。如果把蚩尤部族和有巢氏以血統聯繫起來,這便在論證有巢氏是今山東省人、江蘇省人了,因為蚩尤為東夷部族首領,其原先主要活動區域卻在黃淮下游即今山東省和江蘇省北部地區(江蘇徐州等地即以此論證有巢氏為江蘇徐州人)。按二:前面山西省「按一」、「按二」中已說,王尚義教授著此文本旨和重點均在考說有巢氏是山西石樓縣人,追溯山西文化根系之中華始祖,論述「山西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所以說,其文所論有巢氏地望,本身矛盾,難以服人。5、黃河中游一帶(陝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文史學者劉水龍先生稱:「原始漢語部族後來繼續向東遷移,逐漸散布整個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西半部,在這裡他們創造了發達的前仰韶文化。由於此時禽獸多而人少,於是原始漢人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這時的首領被稱為有巢氏。」(《漢族的演變·華夏族的形成》)按:仰韶文化是目前所知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較早的一種文化(年代約公元前7000~前5000年),它首先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文化遺址多達千處以上,遍及豫、陝、晉、冀等省和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湖北等部分地區。本文論述大概是根據遠古時代自然形態和漢族文明先祖社會序列兩條思路而引出始祖有巢氏,從其描述的漢族由西東遷路線看,雖然依循中華文明「黃河中心論」,但突破了原有限束。如此遊動描述,則無法指認地址。6、山東省(東夷地、齊地、沂蒙地區等等)◎《傳說中的東夷人》稱:「東夷傳說中還有幾位神話色彩更濃的東夷人,主要是盤古氏、有巢氏、蚩尤、倉頡、后羿。」「有巢氏,也稱大巢氏,傳說為東夷人的先祖之一,是遠古時代巢居的發明者。《莊子·盜跖篇》寫道:『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名之曰有巢氏之民。』」◎《春秋戰國志·齊國淵源》稱:「史傳有巢氏興起於東夷,棲居在齊地的石樓山(石樓山又稱『石婁』)。構巢築屋的技術從這裡興起。所以石樓山也稱『屋樓山』。從此,人類逐漸脫離了『穴居野處』的時代。有巢氏生活在考古時代的舊石器早期,也就是地質年代的更新世早期,距今約170多萬年以前。」◎《莫言創作與齊文化精神》稱:「蚩尤造冶,夷羿制箭,修興舟車,舜作《韶》樂,有巢氏構巢築屋等,都對古代東方文化和華夏文化的發生與發展有著創始垂統的貢獻。所以,齊地也是人類文明的肇始之地。」◎《齊魯風雲》稱:「在距今至少一萬多年以前,有巢氏大王率領人民造房子,從此大東夷民族擺脫了野蠻人的穴居生活方式,開始從野蠻人的社會中脫離出來,進而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大東夷文明。(《有巢氏東夷略考》:關於有巢氏大王是東夷人還是西戎人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不過『巢者,鳥窩也』,因此單從『巢』這個字的解釋來看,顯然有巢氏是東夷人。為什麼說一定是東夷呢?東夷文明的最大特質就是鳥崇拜,從鳥圖騰到鳥生傳說等等,都是判定東夷民族的重要依據。」◎《牟婁古城考》:「對於牟婁,《路史》還有這樣一段記載:『古有巢氏治石婁山,即牟婁也,本牟夷國。』(《齊乘》卷一引文)牟夷國是在杞國據有牟婁之前的小國,與牟婁前後同為一城。有巢氏則是傳說中的原始部落,今涓河西岸的李家莊子龍山文化遺址,或為有巢氏之治所。」◎日照市及莒縣有關旅遊文章稱:「城東屋樓崮是有巢氏架木為巢的所在,也是莒地先民觀天象、分四季、定農時的標誌山。」「莒為巢樓之制的故鄉,相傳有巢氏始起於此地。《通志》認為:『有巢氏又曰大巢氏,伏羲之後,大庭氏十傳為有巢氏,居石樓』。人類『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起源於莒地,其先祖有巢氏,便是棲居於屋樓一帶的莒地先民,山因以得名。《通志》和《繹史》均以有巢氏所治的石牟山又名屋樓山或屋樓崮,在莒城東20里,是巢樓之制始起的地方。」按:山東地靈人傑,向以古聖賢眾多而自豪。論說有巢氏是山東省人的文章不在少數,就大地域古名稱說,或說是東夷人,或說是齊人,或說是沂蒙人,就小區域今名稱說,或說為諸城縣人,或說為莒縣人,或說為高密人,或說為膠州人,還有說為鄒縣人,但紛紜複雜,各有所認,甚至彼此爭論,相互抵牾。《傳說帝王之有巢氏》一文即曾發表評說:「琅琊山在山東諸城縣,所謂有巢氏治於此,實不足為信。」該文並以《始學編》等所論為據,認為「巢居開始於南方」,有巢氏當為南方人氏。7、浙江省(河姆渡)◎考古學者楊成鑒研究員認為:「河姆渡文化是東南江海文化的代表,它具有開放性特色。河姆渡人即是越族先民,海洋是他們的馳騁之所。他們帶著水稻向東南沿海和東南亞發展。歷史上的『有巢氏』、『姚墟』、『羽人』國等,指的都是河姆渡地區居民,就是越族先民。」[44]◎文化學者湘南人描述:「有巢氏是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另一支遠祖。事實上,距今七千年,浙江河姆渡人就能夠建造干欄式民居。……古越人又被認為是有巢氏的後裔。」(《湘西風韻之吊腳樓》)◎《〈山海經〉與浙江古地理》稱:「在義烏北面廿三里鎮,有『石婁山』,宋·祝穆《新編方輿勝覽》卷七中就認為是『絕勝之地』,元隱士陳樵居此留有《泰素壇》詩,所謂『泰素』乃太初、太古之義。可見成山有三壇之說並非毫無根據。宋人羅泌集著《路史·前紀》『有巢氏』條認為:有巢氏『棲石婁之顏』。『石婁』可能就在這裡。」按:浙江河姆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一處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根據碳14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年。這個遺址為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有力地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搖籃,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曾有人將有巢氏生活年代標算在新石器時代,距今約7000年,似與「河姆渡文化」相合。若就此將「有巢氏」直接與「河姆渡地區居民」聯繫起來劃等號,恐怕有失科學性和準確性。作為房屋建築史話,追溯到有巢氏,自然有理也有趣。有篇題為《居家好男人有巢氏》的文章對此演繹得很生動很風趣:「有巢氏的歷史考證剛好落在河姆渡遺址上:河姆渡村北邊有一條叫姚江的大河,1973年在那裡出土了舉世震驚的河姆渡遺址。出土文物太多,我們只列舉『有巢』的部分。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木板和木樁。在這些木樁和木板的兩端,居然出現了榫卯的痕迹,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經發現了在木樁和木板上分別鑿出榫卯,可以使木樁和木板牢固地連接在一起,他們將石頭加工成鋒利的工具,再用這些石制工具去加工木材。今天這些石制工具依然非常鋒利。考古人員將這些木板、木樁及木構件進行復原。展現出當初的建築形式。中國的建築專家將這種地上架空的建築稱之為『干欄式建築』。他們從中國『有巢氏』的傳說推斷,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築是原始人從樹上的巢居向地面居住過渡的一種建築形式。」8、湖南省(新晃縣、石柱鄉)①新晃縣◎文史學者林河(湖南省人大常委、湖南文史研究館館員)撰文討論:「湖南的舊石器考古始於新晃,由於遺址附近沒有山洞,他們應該是架木為巢而居,很可能是採集時代的第一批『有巢氏之民』。」(《夜郎與新晃》)[45]◎《炎帝故里會同新說》文稱:「我認為林河先生提出的有巢氏在新晃也是有依據的,因為在新晃境內發現大量舊石器和新石器遺址,而在新晃沒有發現可供古人居住的岩洞或其它洞穴,那麼據推理,這些古人就極可能在樹上作巢或在地面上作巢了。」◎《考古銘證夜郎縣》文稱:「考古證明,新晃是巢氏人發祥地,沿襲至今的吊角樓、鼓樓等建築,與夜郎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新晃:夜郎、走廊、搖籃》文稱:「新晃的人類文化遺址正反映了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按中國歷史習慣可稱之為有巢氏遺址。……河岸沒有洞穴,說明當時有巢氏人居住在樹上,這種在樹上的建築稱為有巢氏建築,後來演化為吊腳樓和干欄式建築。」◎《300字概說五溪人文精華》文說:「五溪得名於沅水五條支流,泛指以沅江水系和武陵、雪峰兩山所達湘黔渝鄂桂五省周邊地區,約五十餘縣。境內有六億前海洋動物和二百萬年前古人類遺存;有盤古、有巢氏、伏羲氏、炎帝神農氏、蚩尤誕生證據;……五溪正處在北緯30度神秘地帶,是地球生命的搖籃,人類文明的聖地,東方怪誕文化的博物館!」按:20世紀七十、八十年代,考古人員先後在湖南省新晃城郊的打岩坡、大橋溪首次發現湖南最早的舊石器人類遺址,出土舊石器100多件,專家鑒定新晃這塊土地上,在5~10萬年前已有先民於此生息繁衍。據有關報道說,這一發現,改變了理論界一直認為沿河兩岸沒有洞穴的地方不會有舊石器人類遺址的定論,這裡極有可能是夜郎最原始的人類遺址及夜郎文化發祥地。但考古專家並沒有僅僅由於「遺址附近沒有山洞」,他們應該是「架木為巢而居」這樣的推測,就得出「第一批『有巢氏之民』」的結論。誠如陽國勝《有巢氏故里在新晃的證據》一文說:「懷化市新晃古脊椎動物化石遺址特別是舊石器遺址,是一個重大的科學發現,在湖南尚屬首次。……以上這些,都是專家們的推測。五溪山人把證據擺出來,把其中的道理進一步說清楚,當然是贊同『有巢氏故里』在新晃的觀點。但要作好這篇文章還要作大量的考證研究工作,現在還只能算是提出了這一觀點。」②石柱鄉土家人《湘西風韻之吊腳樓》一文稱:「吊腳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有巢氏是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另一支遠祖。事實上,距今七千年,浙江河姆渡人就能夠建造干欄式民居。干欄式民居實際上就是吊腳樓。石柱土家人源於巴人,巴人是古代越人的後裔,而古越人又被認為是有巢氏的後裔。」按:「吊腳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有巢氏」,從房屋建築思維和技術方面探索根源是完全可以這麼說的,甚至應該這麼說。但邏輯上不能倒過來逆向推導,就說有巢氏是湘西石柱鄉人。況且,石柱土家人——巴人——古代越人——有巢氏,這條推導路線圖圈進了四川、湖南、福建、廣東、浙江,這麼大的範圍,恐怕連作者自己很難確認有巢氏的地望所在了。9、巴蜀滇雲地區(四川省、雲南省相關地區)文化學者譚繼和在討論「三大巢居文化發源地」時說:「傳說從西蜀直到雲南的西洱河流域是『有巢氏』的故鄉。……這個傳說反映出古益部即巴蜀滇雲地區巢居文化習俗的古老。雖然這個傳說僅具有文化學上心理習俗的意義,其文獻價值尚有疑點,但如聯繫有關考古材料來看,確也有它真實的影子。」「如果再聯繫到下面將要重點分析的古『江源』,直至巴蜀廣大地區巢居文化的發展,則巴蜀為『有巢氏』傳說產生的地域、習俗和文化基礎,就應該是沒有疑問的了。」[46]按:「巴蜀滇雲地區」這一區域性用詞也太寬泛,如同上文說有巢氏是「中原人」一樣,似有所指,實為空泛。況且只是「有它真實的影子」,權當一說備此供考吧。10、雲貴一帶(雲南省、貴州省相關地區)記載雲南、貴州一帶巢居習俗的書籍不少,論及「巢居」和有巢氏關係的文章也不少,諸如:◎有人以「雲南淪源岩畫有巢居圖當是上古原型巢居之再現,或其完善之造形」,即說有巢氏可能是雲南、貴州那一帶人的始祖。◎有人以「雲南佛山河宕等地的干欄式水上建築遺址」,而疑該地為巢居發明地。◎有人以乾隆《麗江府志略》所載雲南麗江傈僳族「有熟生二種,岩居穴處,或架木為巢」為據,將有巢氏納入麗江傈僳族。◎有人以雲南省歷史研究所《雲南少數民族》、王均《獨龍族的穴居和巢居》所記雲南獨龍族「結房於樹以居」為據,將有巢氏納入雲、貴一帶的獨龍族。◎有人以《雲南志略》所載「斡泥蠻,在臨安西南五百里,巢居山林」為據,說有巢氏為哈尼族人。(註:斡泥蠻,即今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滇東南地區。)◎有人以貴州省民居「叉叉房」、「吊腳樓」而追溯該地為有巢氏生息地。其云:「老的有巢氏的巢式原始建築形態,人們稱雷公山深處尚存的這類『叉叉房』,為上古原始住房的活化石,它們的存在要比現存在其它建築物都古老得多,『叉叉房』除深山裡尚有一些存留外,一般苗寨已漸被一種叫『吊腳樓』的民居『 所取代。」11、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林河先生說:「最早的有巢氏之民究竟居住在哪裡?在中國歷史上卻只留下了一個『北人穴居,南人巢居』的空泛概念,而現在的考古發掘卻把這個秘密揭露出來了。……可以肯定,這些80萬年前的百色人不可能是穴居人,而只能是在湖泊、河汊附近台地上的森林中『構木為巢』的巢居人。」「從廣西百色盆地有巢氏的『巢居文化』和『手斧文化』算起,到現在已有80萬年。」(《中國建築科技對人類的傑出貢獻》)按:林河先生是我國當前較有影響的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這番話是在接待中國民族雜誌記者李建輝採訪時說的,其談話主旨是在表述和肯定中華民族文化史的悠久和偉大,是世界沒有任何其它國家可以比擬的。這當中所涉有巢氏與廣西百色盆地遺址的關係是他的一種分析,特作為一說,錄此備考。12、嶺南一帶(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記載「嶺南」( 廣東、廣西)巢居習俗的書籍不少,論及「巢居」和有巢氏關係的文章也不少,諸如:◎《林邑記》載:「蒼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無屋宅,依樹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為業,與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覽》卷一七二引)◎《嶺外代答》載:「深廣之民,結柵以居,上設茅屋,下豢牛豕。……考其所以然者,蓋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無乃上古巢居之意歟!」◎《異物志》載:「烏滸,南蠻之別名,巢居鼻飲。」◎《博物志》載:「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太平寰宇記》載:,嶺南道賀州風俗是「多構木為巢,以避瘴氣」。◎《廣西施行記》載:「隆安縣,『鄉村之屋,多結柵架樓,上層住人,下豢牛豕,蓋昔日地多虎狼,用以保護人畜,積習已久,相沿不改。』」按一:《林邑記》為漢學者東方朔所撰,其中只記載那種所謂「文郎野人,居無屋宅,依樹上住宿」的現象,並沒有涉及巢居創造之源,更不與有巢氏相接。按二:《嶺外代答》為南宋學者周去非所撰,成書於淳熙戊戌(公元1178年)冬10月5日,其卷四先談「屋室」而後才談「巢居」,在「屋室」中先介紹「廣西諸郡富屋大室」,再陳述「小民壘土墼為牆」,皆簡筆潔語,幾句而過。在「巢居」中描繪了「深廣之民」之「柵」「屋」樣式及其理由和習俗,「無乃上古巢居之意歟!」此乃作者一抒思古之嘆,並不涉巢居源流。按三:《異物志》、《博物志》等等所載「巢居」,僅在說明「兩廣」一帶一種習俗而已,與有巢氏地望不相關。三、分析與結論有巢氏創造「巢居」並非偶然現象,而是一種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事件。作為一種必然事件,往往與創造者本身智慧有直接關係,與創造者所處時代背景有直接關係,與創造者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有直接關係,與創造者所創造的物體資源有直接關係,等等。所以,我們必須綜合各種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進行全面的科學的歷史的分析和探討。1、背景分析由上可見,若僅僅以古人或今人所提供的一條兩條材料就去啟論、分析、臆想、推測,就去說某某市是有巢氏的地望,某某縣是有巢氏的發祥地,那顯然是難以準確的,也是不能服眾的。有巢氏所處的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時代?「巢居」所需的是個什麼樣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東西南北九州各地的民風民俗有什麼差別?要徹底弄清這個常人難以認識和解答的問題,我們得細心看看歷史文獻記載了什麼,細心聽聽歷史學家又解說了些什麼。◎《易·繫辭傳》載:「太古之世,穴居野處,禽獸逼人,有巢氏作,教民構木為巢,而穴居之俗漸脫。」◎《始學篇》載:「上古皆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古之遺俗也。」(《太平御覽》卷七十八皇王部「有巢氏」條引錄)◎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說:「穴居多在寒地,巢居則在潮熱而多毒蛇猛獸之區」,「可見其一起於南,一起於北。」(呂思勉《先秦史》)◎歷史學家張習孔、田珏說:「有巢氏,傳說中巢居的創始人,戰國時期莊周、韓非等人著作中,都有有巢氏的傳說。在人類早期,特別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確實經歷過一個時期的『巢居』生活。」(《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歷史學家陳登原教授關於「巢居」習俗及其起源地點考研最力最深,他長期從事教學和歷史研究,歷時近30年(1938~1967年),編著成一部具有通史性質的資料集《國史舊聞》(74卷),其中列有《巢居與穴居》專題,從先秦古籍到明清文書,從有巢氏發明巢居到九州島巢居習俗,從巢居習俗記載到起源地點爭鳴,還有穴居之類習俗區別,凡此種種,無不搜輯,在集成了大量史料之基礎上作出精細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穴居者,北方之遺俗。巢居者,南方之遺俗。」(《國史舊聞》)[48]◎歷史學家尚鉞先生對原始人類社會的原始群團的發展及其解體,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學觀,對《韓非子》、《墨子》、《莊子》、《易》等古籍所載遠古時代人類生活特徵和自然生態環境等多種情況進行了引證、疏理和分析:「他們沒有堅強的爪牙以抵禦野獸,眼睛在夜間又失去作用,所以黑夜對於原始人是可怕的時間。為避免野獸的襲擊,到夜晚,他們便鑽入茂密的灌木叢中或擠在深邃的洞穴里……就造成了我國遠古時代『有巢氏』、『燧人氏』傳說的來源。這種巢,不僅作為過夜的地方,而且可以防止火種為風雨所撲滅。這種巢窟,大抵是一種由樹枝蓋成的粗笨的籬巴,作為掩蔽物,形成人類最原始的簡單住所,至於洞窟則為掩護身體和火種的天然屏障。由現代發現遠古人類文化遺存,大多都在沿著江河邊沿的阜陵和小平原上,因為在這裡不僅容易捕捉前來飲水的動物,而且容易找到製造工具的礫石。」(《中國古代通史》)[49]◎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史式教授說得很幽默很堅定:「上古之時,南人巢居,北人穴居,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但是,在我們的傳說中的古聖先王,有有巢氏,卻沒有有穴氏,這說明南方開發較早。」「正因為遠古時代的西北高原很難孕育出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所以在19世紀之末才鬧出『中國古文明西來論』(《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的大笑話。當時倫敦大學教授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認為中華文化不可能發源於西北高原,一定另有來源,就武斷地說中華民族全部來自巴比倫,與本土並無淵源。經過日本學者鼓吹,傳入中國,轟動一時,連章太炎也將信將疑。後來我國的考古工作有了收穫,此說也就銷聲匿跡。此說儘管荒唐,但是說者認為中華文化不可能發源於西北,則有一定的道理。」(人民日報記者林治波《訪史學家史式:重新認識中華文化》)◎《史記·六國年表序》稱:「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50]司馬遷這話雖不必視為認識萬事萬物發生髮展規律的普遍真理,但中華巢居及巢居史這一項確實如此。我們認為,有巢氏生息地一般要求應具備以下這5方面的自然條件,而且似乎缺一則難以成論。①資源要求——有原野,有水源,可產植物,可養動物,這樣人類才具有食物之源,生命之本。②地貌要求——有阜陵,有山洞,先民起初是與禽獸共同居住洞穴中,躲避風雨寒暑的。③民俗要求——會築巢,喜巢居,較早形成村落、城鎮。④物產要求——多樹木,利築巢,築巢需要大量樹木。⑤氣候要求——處南方,氣候宜,因為簡陋的巢居,非南方氣候溫潤則幼弱無法過冬。2、結論①位處東南的安徽省巢湖市具備得天獨厚自然地理條件,使其成為中華人類發源地之一,成為有巢氏及其子孫的生息地,成為巢居的首創地,成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上面從五大方面論證安徽省巢湖市域是有巢氏生籍地望之所在,資料是豐富的,說理是有力的,結論應該是可信的。②就上列各種異說而辨,雖難以成立,除個別略顯牽強之外,多數「確也有它真實的影子」。可以想見,有巢氏因功德而受到初民擁戴「王天下」,於是威被四方,人民歌頌,世代相傳。尤其是為推廣「巢居」的生活方式與傳授「構木為巢」的技術工藝,「有巢氏民」及有巢氏子孫自然會不斷地奔波或(分徙)於江河南北、華夏東西,自然也就留下各種遺迹與傳說,成了後來各地人民論為始祖、族人認為郡望的根據。比如,河南省新鄭縣以「軒轅故里」著稱於世,這裡至今流傳著關於「有巢氏把建築房屋的技術傳授給中原的人民」的故事。( 劉鐵梁《黃帝傳說的象徵意義及歷史成因》)[51]另外,據《黃帝訪賢》、《黃帝選妻》等河南一帶民間故事所載,有巢氏(應為有巢氏氏族的族民)受黃帝盛情邀請至中原地區傳授造房技術而受到熱情接待和重視。(見載《軒轅故里的傳說》,中原農民出版社1990年版;又見李學勤、張豈之總主編,賈芝主編《炎黃匯典·民間傳說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③無論是出於中華遠古史研究,還是緣於地方文史探源,有一點是相通相融的,有巢氏雖然生籍地望於安徽省巢湖市,然他作為「中華第一人文聖祖」而為全中華民族所驕傲和自豪。作者:寧業高,節選自《中華始祖有巢氏論綱》
推薦閱讀:

中華魂徵文
中華民族的30種精神
中華道藏 10_1---6
【中華論壇】7種女人只願讓男人玩玩
強析當前國家巨大戰略、中華復興指日可待

TAG: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