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間婚嫁禮俗雜記

侯滿昌

禮俗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反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大民眾對生活禮儀的一種傳承。近日筆者就當地的婚俗通過民間走訪和查閱有關資料,並結合西華本地傳統民風進行整理,俗有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之說,在試述中,如有不盡不妥之處,尚請同仁不吝賜教。

舊時婚姻禮俗的內容和形式繁多複雜,姻嫁禮俗大多堅守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下,經過六道禮儀程序,即民間俗稱的「六禮」完成的。其中第一道是「納采」。男方請媒人去女家說媒,媒人說合要送一定的禮物,表示誠意;第二是「問名」。提親後女方若無異議,男方要向女方問清姓名和生辰,以便占卜吉凶;第三是「納吉」。男方卜得男女雙方姓氏、命相般配,不犯大忌可以結合後,須攜禮通過媒人告知女方家;第四是「納徵」。即訂婚,又叫「傳契」。男方要設訂婚宴席,向女家繳納聘禮,婚約自此成立;第五是「請期」。男方請女家提出成婚日期,如女家不作計較,則由男方說定或共同商定。後來演變為由男方定迎娶日期,等於現在的「送好」;第六是「迎親」,有的稱「親迎」。吉日一到,男方備車馬花轎,將女子娶回。「六禮」之中,「納徵」和「親迎」最為重要。說「納徵」重要,是說它像現在的辦理登記結婚手續一樣,雙方換了「文契」,等於領了結婚證,女子成立名副其實的妻子,男方成了合法丈夫,自此雙方須盡夫妻之禮。說「迎親」重要,是說在六禮之中,前五禮都是為「迎親」打基礎的,迎親才是目的。

豫東地區的婚姻禮俗,在「六禮」的影響下,經過長期演變,大致有以下程序:

提親:也叫說媒、議親。

媒人(亦稱「月老」)按照男女雙方條件相當、門當戶對、屬相適合的條件進行說合。一般媒人先到女方家提婚,再到男方家議親,徵得雙方同意。這種說合大多在孩子成年後進行,以前也有娃娃親、指腹為婚這些陋俗,現已不見。

所謂提親,也就是媒人來往於男女雙方之間,傳達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屬相、家庭狀況等信息。說親過程中,男女雙方都要找算卦的合「八字」,如果是相剋之命,便不宜結婚,如屬龍的和屬虎的是不宜成親的,民間有「龍虎相鬥,必有一傷」之說,說二人結婚後日子過不安生,也過不到老。又如「雞叨猴,淚交流」「狗咬雞,滿天飛」,「青龍不配白馬」,「兔子見龍不長久」,「蛇見老虎如刀斷」,「 豬見猿猴不到頭」,「羊鼠相逢一旦休」等,都屬「相剋之命」,不能成婚。此處,民間還有一些俗語,如「女大三(三歲),抱金磚」、「女大兩(兩歲),銀錢長」、「女大一,沒飯吃」、「能嫁胡茬兒、不嫁孩娃兒」等,這些說話法的意思找個大一些的對象知道操心,會料理家務。

相親:經媒人介紹,男女雙方在預定地點或媒人家中,讓女方家長和男方交談,藉以觀察男方人品、相貌,人品相中後,再由女方家長到男方家中相家,後隨著時代發展,逐漸發展為男女雙方直接在媒人選擇好的地方見面談話,稱為「見面」。男女雙方通過「見面」沒有意見後,便相互交換信物,交換信物又稱「換表記」,一般是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東西,換表記後雙方不得隨便再去應允別人的提親。

定親:定親是經過說親後,明確雙方正式成為親戚的日子,一般選在「二、四、六、十」這些帶「雙」的日子,以圖吉利。定親活動比較隆重,一般女方需要備酒席由媒人作陪,招待男方,男方則由叔伯輩帶厚禮到女方家,女方也以衣帽等常用之物贈送,這叫「換帖」,也叫交換彩禮。

男方意欲迎娶,其家長則帶著禮品到女方家與女方家長協商定下婚期,商量「好兒」,即結婚的日子,原來婚期多選在春節的時候,現在也有定在「五一」、「十一」期間的。

「換大帖」和商量「好兒」,合起來便叫「定親」。

「看好兒」:結婚的日子確定後,迎娶前男方要到女家去「看好兒」。看「好兒」一般走三趟,有「賴三趟」之說。一般由男方爺或叔、伯帶禮品去女方家,第一趟主要是「穩好兒」,看商定的「好期」有沒有變化,習慣的「好兒」日期是不準變更的,「好兒」穩好後,雙方即開始準備工作,男方收拾住處,布置新房,女方準備嫁妝,多是組合櫃、影電、自行車、冰箱、電風扇、洗衣機,條件好的還有摩托車、音響等。雙方親屬送禮,或錢或物,謂「添箱」。第二趟「看好兒」,選在結婚前的一段時間內,這趟「看好兒」實際是商量結婚具體事宜,如婚日迎娶是男方什麼時候來(民間有搶「好兒」的習俗),男方來多少個「歪脖子」(抬嫁妝的人),女方去多少送客(女方陪送嫁妝和抬禮盒的人),以及行走路線等事宜。第三次是在結婚前十天左右,此回看嫁妝,實際是對第二次未盡的事宜再補充一下。

娶親:也叫「完婚」、「迎親」,男家稱娶媳婦,女家交打發閨女。娶親前一天晚上,男方要現宴請親戚鄰友和迎娶時用的「歪脖子」等人,安排翌日迎親花轎(車)的時間、路線、形式等。新房內給新郎新娘鋪床,鋪床人一般為嫂子,被子里裝棉子,床上放小石塊、木棍、磚等,嘴數著「鋪個磚引個官兒,鋪蓋桿引狀元,鋪火棍引舉人」,婚日男女兩家均貼大紅喜慶對聯,用轎(車)貼紅雙喜字,迎新娘的轎(車)內去時坐童男,稱壓轎(車)孩,也叫「壓車門」的。早上,男方在商定的時辰發轎(車)去女家迎娶,女子出嫁坐花轎(現多以車代轎),新郎乘轎(車)或騎馬親往迎娶也叫「搬親」,新郎不去,由少童「壓轎」稱「娶親」。迎親須備禮品合子一抬,上栓紅公雞,人稱「姻緣雞」。

迎親隊伍到達女家村頭,點放報信禮炮三響(現多以鞭炮報信息),女方聽到禮信聲,關門為新娘上轎坐準備,待以迎親隊伍來到大門口,即開門揖禮相迎,廳宴招待,新娘的的母親或伯母、嬸母輩對新娘多作叮囑,多是安排一些孝敬公婆、勤快等一類的話。如「搬親」,新郎須先叩拜祖先排位,再拜岳父母和尊輩。新娘上轎需哭,謂「哭嫁」。有嫂子輩披上蓋頭,哥嫂用椅子抬或由哥哥背到轎上,新娘上轎後,禮炮三響,起轎回程,女方送客則尾隨在花轎之後。

途中,凡遇十字路口、河橋或遇大樹、石頭,都要貼紅紙剪制的喜錢,名曰「壓路貼」,有些地方壓「過路貼」,上寫「尚父在此」。據說放了「壓路貼」,諸鬼神得了喜錢便遠遠避開不再干擾了,現亦燃放鞭炮。新娘乘轎回到家門口時,一人持燒紅的犁鏵,用醋澆鏵繞轎一周,有的地方轉三圈,謂之「挑犁鏵」,意為「避邪」,由兩位子女雙全的嫂子攙扶下轎,下轎第一腳要踩在事先放好的石塊上,寓意進得婆家門腳踏實地過日子。轎前地上鋪上席子,新娘下轎後,從席上,走到天地桌前,新娘走進大門,便有人端著斗向新娘撒喜錢及核桃、棗等,這叫撒頭。

拜堂:又稱「拜天地」。天地桌坐北向南設於院中,上貼大紅喜字,裝滿麥子的斗,上插盤子稱、棗枝,棗枝上掛喜錢、核桃、鏡子、蔥、蒜等,紅紙蓋頂,意寓五穀豐登、早生貴子、家庭和睦、夫妻恩愛、白頭偕老。新娘走到天地桌前,扶新娘子的嫂子高喊「他大哥,出來吧」,連喊三聲,新郎由上屋內出來,向看熱鬧的人群投仍硬錢幣,(用紅顏色染過的)和糖塊等,叫撒喜錢,之後,以新娘居上,新郎次位的位次,面向天地牌叩拜,隨著司儀「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入洞房」的喊聲依次施禮,禮畢,即入洞房。夫妻拜天地時須放鞭炮、奏喜樂、焚香燃表者多為兒女雙全的長輩婦女擔任。

拜堂後,新人向尊輩即應邀來祝賀的親朋好友分別叩拜,稱「磕喜頭」,受拜者送紅包贈受頭禮。

入洞房,拜堂後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蓋頭」,嫂子給新娘「上頭」,梳髮髻,邊梳邊唱「梳一梳一小窩,攏一攏地兩頃」,然後「開臉」,用一納鞋底繩子絞去臉部汗毛。「上頭」和「開臉」後,新娘便不是黃花閨女了。

晚間由兒女雙全的嫂子為新郎、新娘鋪床,新人床上除鋪一席子、豆桿、火棍外,還撒些棉花、花生、棗、核桃等,同時床腿下面安墊磚,床頭底下埋磚頭等,邊撒邊唱「撒床歌」,意思是祝新人早生貴子。晚上鬧洞房,喝交杯酒,也叫「交心酒」,俗稱看新媳婦,同時開始鬧洞房,三天以內不分老少。鬧洞房花樣百出,熱鬧異常,邊吃邊鬧,直至深夜,俗有「越鬧越喜,不鬧不發,人不鬧鬼鬧」之說。入睡時,同輩弟兄還有與新人同睡一床之說,說是「壓大鋪」。入寢後,也有人在窗外偷聽夫妻倆的悄悄話,曰「聽房」。

婚後第二天(有的地方為第三天)到祖墳認宗拜祖,燒香喜報。

第三天,新郎陪新娘第一次去娘家,叫回門。回門要在下午日落前趕回家,據說回去晚了,要瞎婆婆的眼,回時娘家娘要送女兒一隻走親戚用的竹籃和一把雨傘、一雙雨鞋,意思是閨女常來常往的地方,也是閨女遮風擋雨的去處,不論以後的日子如何艱難,穿上娘送的鞋日子都會平平安安,一帆風順。
推薦閱讀:

中國風俗大辭典·婚嫁(上)
男友說超過結婚預算,就讓我們女方借錢,他的態度問題讓我很傷心,我要怎麼跟他溝通?
婚嫁之美
男友媽讓男友給我買了一個金750,重1.47g,鑽石4.6分,和我說價值六千多還有兩千不到的加工費?
宿松婚嫁習俗之說媒、過庚

TAG:婚嫁 | 民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