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母系氏族為什麼會向父系氏族轉變

  鄭周勝  前一段時間,與一個師兄在隴南調研的路上聊到一個話題,關於為什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該師兄的閱歷十分豐富,並且閱讀面十分的寬廣,總是能提出許多有意思的想法。他認為,母系向父系轉變是由男人與女人生理構造差異引起的。男人在力量(主要是體能,我覺得智慧是沒有差別的)上使得女人開始向男人形成依賴,用他的原話認為這是一種保險,終生的「要飯卡」(開玩笑!)。  雖然這些想法還不是十分成熟(師兄說的),但是的確能夠激起思想的火花。我覺得,他只說了一些內容,可能沒有切入問題的核心。因為在母系氏族出現以前男女的生理差異就已經存在了,那麼為什麼人們不「畢其功於一役」,直接進入父系社會呢?我就藉機闡述自己的「突發奇想」,僅供參考。由於自己專業的限制,我只能夠忽略社會學、人類學的領域,從經濟學的視角分析問題。我們將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什麼是母系與父系氏族的區別?  2、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是有什麼力量決定的,我將用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來解釋。  3、從激勵角度解釋,作為部落的貢獻最大的人,男人不願於他人共享自己的勞動成果,而放棄母系社會,自己另搞一套,這就是父系社會。   一、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區別  人類從一般動物中演化出來之後,為了能夠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更好的生存,人們就本能的或有意識的組織其自己的生活群體。連接這個群體的紐帶就是最原始的血緣關係。只有那些強大的氏族就能夠在自然選擇中更具活力,延續下來。至於遠古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這可能是自然地本能。該問題暫且不述,這不是我們的重點。為了維持族群的基本秩序以及更加得力地應對外部的衝擊,早期的氏族領導就產生了。這時領導人如果是男人則是父系社會,是女人的話就是母系社會。  二、為什麼母系氏族會向父系氏族轉變?  這個問題我們將分兩步進行解釋:第一步,為什麼母系能夠先佔據領導地位;第二步為什麼父系社會能夠取代母系社會。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們就從這一視角對氏族部落的轉型進行解釋。在生產力水平很低的原始社會,人們主要靠採集和狩獵為生。在當時的社會分工中,男人主要是專門從事狩獵、女人則是採集。(至於為什麼這種分工能夠形成,我也不能考證,可能是本能。再問下去我就變成研究人類學、社會學了,呵呵)。誰能夠養活族群、保持族群的強大,誰就是更具有話語權。  (一)為什麼女性能夠成為氏族領導  不論是舊石器時代還是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只有可憐的石頭、木棍,跑的不如野鹿快、牙齒不如野豬鋒利,在與動物搏鬥中他們總是處於明顯的劣勢。隔三差五能夠達到一些獵物都是非常不錯了。其中,還有付出慘重的生命代價,看來當時的男人還是挺可憐的,不打獵又不行(家裡女人說的算),打獵的話還要面臨著生命危險。於是,這些男人就學會了偷懶,以打獵為幌子出去到樹上睡覺了,然後回來說沒打到獵物,這就很好地利用了信息不對稱(也許現在的男人的狡猾可能是那時進化的結果)。後來,為了抑制這種行為,氏族中就出現了巫術,說偷懶的人將會受到神的懲罰。所謂「三尺頭上有神靈」,偷懶的人再也不敢偷懶了。  我們再看看女人所分工的採集部分。採集的關鍵是靠靈巧的手,女性的耐心與靈巧使得她們完全可以勝任這項工作。在當時的時代,人不像現在這麼多,自然資源豐腴,氣候環境怡然,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有滿足人類生存的物質資料。因此,採集的產出是較為穩定的。並且,這項工作沒有任何危險性,不用拼了命去工作。在原始社會,能夠生存下來的就是強者,這一點是很重要。在這方面,男人就顯得稍遜一籌,不僅產出不穩定而且還有生命危險,因此女性在生產中的地位就較男性突出。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原理,女性就成氏族的領導者。  (二)男性的崛起,搶班奪權  時代變化,人們的角色以及相應的組織也是在變化之中。當人類社會從採集狩獵為主向定居農業以及畜牧業轉變時,男人的優勢地位就得到極大地凸顯。首先,男人不再為了生存每次都要把命給豁出去對抗野獸了,而是能夠在農地上進行生產或者養殖馴化後的豬、羊、雞鴨等等。第二,戰爭也導致男人的地位突出。在原始人中,戰爭是生活的一部分。原先女人指揮男人,男人到前線賣命。根據《孫子兵法》,這種指揮成功的概率不高,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能夠使得氏族不斷取得勝利。男人取得指揮權後,也就贏得了保護氏族安全的社會地位。女性就不得不讓位於男人。  馬克思老人家還是相當厲害的,他首次提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觀點。這個觀點很好地揭示了父系社會的崛起。  (三)社會學、人類學的解釋:生殖角度  不過社會學、人類學,也從生殖角度分析這個問題。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在原始社會,遠古人是實行群婚制,就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的反面了。女人比起男人更能夠辨認自己的孩子,男人卻不知道到底誰是自己的孩子。因為當時社會人們不知道生殖原理,男人只知道後代是由女人生出來的。因此,後代也只知道自己的親人是母親,而沒有父親的概念。這無疑加大了女性的實力和勢力。到了後來,人類的文明開始進步,群婚制開始向「一夫一妻」轉變,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們生活穩定了,性愛開始融入生活之中。穩定的婚姻制度使得男人逐漸擺脫無知,知道生小孩也有男人的一部分功勞,所以男人就提出要與女人平齊的社會地位。小孩的眼裡也有父親的概念,削弱女性地位的同時也增加了男人的社會的勢力。與此同時,狩獵採集的生活逐漸向定居農業和畜牧業轉變,這時候的男人已經在聰敏、體能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佔據社會的主導地位了。相反,女人不僅對生產的貢獻在下降,不斷地生小孩使得女人的機能逐漸退化。所以,逐漸地人們對生殖的崇拜就日漸消失。(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原始人的圖騰)  有些人認為生殖崇拜,是原始人讚美幸福,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正如前面所說的「巫術」一樣,這些生殖崇拜作為一種非正式的制度(即習俗)是在神化女性,它的出現是為了維護氏族穩定,保持女性的統治地位。反過來,在男權社會對女性施加任何有悖人性的限制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  三、激勵機制:男人不願意與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  這部分主要是在經濟學的激勵理論角度分析,男人不願屈從於母系氏族的體制安排,而選擇另搞一套,建立由自己領導的父系社會。而這個理論的前提條件就是,男性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貢獻者。  阿瑟·劉易斯說:建立家庭只有在基本的父系家庭社會裡才有意義,而在母系社會或大家庭中是沒有意義的。原因就是激勵問題。人們願意為自己下一代而努力工作,這個下一代是指他的幾個直系子孫,而不是數以百計的姻親子弟(這是人性的本能)。亞當斯密說,一個社會只有調動社會中的利己之心才能更好的為社會服務。亞里斯多德認為,集體的東西受到的關注是最少的。這些都表明,人們當自己享有勞動成果時才會努力工作。  在母系社會,一個男性拚命地工作,為了使其姐妹的子女變得富裕,而不是自己的子女變富裕,這是難以想像的。受此影響,母系社會在經濟和其他方面就難以穩定,不是非經濟學意義上的「均衡」。男人會帶上自己的妻子和子女一起流動,而不是帶上自己的姐妹及其子女一起流動。這些變化通常就在增強婚姻關係,直接導致母系聯繫的削弱。
推薦閱讀:

轉變作風從「脫稿彙報」做起
第三節 正一派的轉變
破解友誼區, 把(女性)朋友轉變成女(性)朋友!
中道禪修和他供養法身寺之後命運的轉變
《佛教基本原理》3丨轉變一個觀念,你也能創造人間凈土

TAG: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