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散文精選:懷念爺爺

元旦放假回家,路過爺爺生前居住過的老宅的路邊,不禁停下腳步凝望。

爺爺住的老宅在爺爺奶奶相繼過世後,也就沒人居住了,後來就賣給鄰居家。現在鄰居家已將老宅拆掉,修建了一棟小洋房。原來的老宅不見了,那條寬闊的走廊也早已不見了蹤影,我試著尋找昔日的痕迹,目光來回巡視了好幾遍,依然沒能找到昔日那丁點的痕迹。只能在記憶的河流里搜尋有關老宅的印跡。

腦海翻騰,記憶蘇醒。寬寬的走廊、高高的門檻、花雕的門窗……老宅那雄壯的模樣清晰地重現在眼前,隨著厚重的木門「吱呀」一聲打開,一個個頭高高瘦瘦、頭髮花白的老人出現在門口。隨著我一聲「爺爺」的呼喚,老人抬起頭,紅光滿面的臉龐露出慈祥的微笑,一幅慈眉善目的模樣,任誰見了都會心生一種親切之感。

這就是銘刻在我記憶中的爺爺,一位和氣、善良、精神矍鑠的老人。

爺爺是一位特別和善的老人,這在村裡是有口皆碑的。自打我記事起,只聽到鄰居們不斷地誇爺爺,從來沒有聽到有誰說過爺爺的不是,大家對爺爺的評價,用我們的家鄉話來說是「伢花細崽都不會得罪」,意思就是:甭說是大人,就算是不懂事的三歲小孩,爺爺也不會去開罪,可見爺爺的修養性有多好。我想與人和善應該就是爺爺一生秉承的良好品德之一了。每每與他人發生摩擦,媽媽就會這樣教導我們,「你們應該學學你們爺爺,就算是在路口遇到人家趕著一頭牛路過,他老人家也會閃開,讓別人趕著牛先過。」

爺爺共育有五兒兩女,不算外甥、外甥女,光孫子孫女就有二十四人之多,這麼多的孫子孫女卻沒有一個人見識過爺爺凶過誰。

在我的記憶里有過這麼一件關於爺爺的事。那時,我還在上小學。一天下午,二姐帶著我和小叔家的慧林堂妹三個人在爺爺住的老宅前的走廊上玩跳房子。那天在下小雨,天陰沉沉的,奶奶閑著沒事也在看我們玩,看到慧林妹老是輸就在不斷地給她打氣,最後還站在慧林的正前方,讓慧林用力跳過去,說她會在前面扶著,保證不讓慧林摔跤。慧林奮力一跳,奶奶沒有預料到慧林會跳得那麼遠,人老了反應也比較慢,還來不及退開就被慧林給壓倒在地。我和二姐連忙跑過去拉,才把慧林拉起來,爺爺出來了,看到奶奶還躺在地上,氣得從門縫後拿了一個竹竿做的響筒(我們當地用來趕雞鴨的工具),不停地在高高的房門檻上敲打,可敲打了半天也沒有走出房間的門檻來打我們。我們幾個知道爺爺只是在嚇唬我們,邊拉奶奶邊笑,幾個人笑成一團,剛要把奶奶拉起來又摔了下去,這下爺爺可真的著急了,連忙丟下手上的響筒來扶奶奶起來,將奶奶扶起來之後,爺爺氣憤地說:「你們這麼傻,以後別到我這裡來玩了。」

聽父親說,爺爺小時候是個小少爺,很少做事。爺爺的祖上是個進士,所以家境很殷實,由於爺爺的爺爺染上了抽大煙的惡習,慢慢的就將家產給敗光了,到爺爺這一代的時候,家裡已經沒什麼家底。但是由於爺爺是三代單傳,而爺爺又是太爺爺的老來子,雖然之前領養了一個兒子,可畢竟爺爺才是他唯一的親生兒子,自然是寵愛有加。可以說爺爺是在他爺爺奶奶、父母和姐姐們的呵護下長大的,打小就沒做過什麼事。

可疼愛爺爺的長輩們終究會先他而去,隨著時間的流逝,姐姐們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爺爺也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終將要肩負起自己的家庭責任。爺爺沒有手藝,雖然念了私塾,能識文斷字,但生在農村,還是只能靠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日復一日地在黃土地上刨食。責任和義務讓自小就泡在蜜罐里的爺爺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用辛勤和汗水澆灌土地,用艱辛和毅力打造生活。面對嗷嗷待哺的兒女,爺爺唯有用自己勤勞樸實、堅韌不拔的品格來支撐生活。面對生活,爺爺是如何由大家寵愛的少爺轉換到獨扛家庭重擔的父親的角色,無人知曉那其中的艱辛與酸澀,也許唯有爺爺自己知道那有多苦,有多難。

爺爺是那種一刻也閑不下來的勤快人。早在責任制後,父親和二伯他們就將爺爺奶奶的生活安排好了,每年的糧、錢,甚至是柴,都是父親他們去五兄弟家收集好親自送給爺爺奶奶,不用兩位老人操心,在家鄉剛剛開始有人燒煤時就幫他們買了煤爐和煤球來做飯了。但是爺爺不願意用,一來說煤球有氣味,二來說浪費錢。

爺爺一直都是自己滿山滿嶺地去砍柴。記得我上小學那會,學校每年都讓每個孩子自己去砍柴交給學校,有一次我去山上砍柴交到學校去,由於沒有獨自砍過柴,砍好後都不知道怎麼捆柴。那天剛好爺爺也在那裡砍柴,看到我不會捆就連忙將自己砍好的柴放在一邊來幫我捆柴。只見爺爺砍來一根我叫不出名的小樹苗,熟練地幫我捆柴,爺爺一邊捆一邊教導我砍柴時要怎麼做捆柴時才輕鬆,在捆的時候還手把手地教我,爺爺沒有父親那麼嚴肅,感覺跟爺爺學東西比跟父親學東西心情要舒暢得多。爺爺幫我捆好一捆柴後,在捆第二捆柴時發現我砍的柴不夠,就跑到山上三下五除二地砍倒一大堆,很快爺爺就幫我捆好了第二捆柴。原本我砍的柴是參差不齊,雜亂無章的,經爺爺的手一收拾,變得整整齊齊、清清爽爽,看著都舒服。挑著爺爺幫忙捆好的柴回家,一路上都得到村裡的大叔大嬸的誇獎,我自豪地說:「是我爺爺幫忙捆的。」

爺爺一輩子操勞不歇,直到82歲高齡還自己種菜,自己砍柴,他總說他自己能做的事就不用去麻煩兒子兒媳了。1986年,父親從學校回家後當選為村長,為了改變村裡人貧窮落後的生活狀況,父親組織村民們一起去屬於我們村的大山裡砍伐早已成才的樹木回來賣,最忙的時候父親有一、兩個月沒回家過,1987年春節後,父親他們又上山去了,春季播完種後,爺爺病了,每次都會問身邊的人關於父親的事,大家都說讓父親回家來陪陪他,爺爺每次都搖頭,說不能告訴父親,那樣會令父親分心,做不好事。

到了夏季,父親得閑了,就回家來陪護爺爺。父親回家後,每天都陪在爺爺身邊,時常問爺爺想吃什麼,可爺爺怕父親累著,總是說什麼都不想吃。有一天,爺爺說想吃冰棍,父親立馬騎上自行車去鄉里的冰棍廠為爺爺買來冰棍,父親在家的時候天天會去買冰棍回家給爺爺吃,若是父親沒時間去的話也一定會安排我們姐妹去買冰棍回來給爺爺吃。每次,看到父親看爺爺的眼神特別的專註,小時候不明白那是為什麼,等自己長大了才知道,父親目光里所包含的含義,那是對父親的依戀和不舍,父親十歲不到就失去了母親,而爺爺於父親來說既是爹又是媽,當父親看到爺爺一天天蒼老的時候,父親對爺爺的依戀與不舍一日強過一日。

都說知子莫若父,其實兒子對父親的了解亦然如此。父親總說爺爺是一個很拘禮的人,就算是在自己的兒子面前依然如此。

有一年秋季,父親在鄰鄉買了梨子回家,父親請爺爺來家裡吃飯,飯後洗了梨子給爺爺吃,爺爺邊吃邊說「好甜!」父親就讓媽媽裝一些梨給爺爺帶回家吃,可是爺爺說什麼也不要,還說家裡孩子多要留給孩子們吃,可能父親知道爺爺是拘禮,就告訴爺爺梨就掛在後面房間房樑上的竹籃子里,讓爺爺想吃了就自己去拿,爺爺卻一再地說自己吃了那一個就已經夠了。飯後沒多久,父親帶著我們到樓上去將稻穀倒進木柜子里去,我們忙完剛要下樓,父親一把將我們攔住,我們都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過了一會父親才讓我們下樓,下樓後就讓母親將那一籃子梨都送到爺爺家去。我們還是不明白父親為什麼要這麼做,晚上母親告訴我們,父親正要下樓時看到爺爺在籃子里拿梨子,所以才將我們攔住不讓下樓,以免讓爺爺尷尬。

爺爺總是為兒女後輩們著想,明明自己很想吃,可怕花了兒子的錢,怕孫子們少吃了東西,寧肯委屈自己、壓抑自己,也要為他人著想的這種品德可能就是我華夏祖先代代相傳、輩輩傳承的民族文化遺產吧。

爺爺是一個很節儉的人,做農活一直都堅持穿自己打的草鞋,平時身上總是穿著洗得乾乾淨淨的補丁衣褲,只有出去走親戚的時候才會穿上那套新衣褲。每次父親和姑姑他們說要給他買衣褲他總是阻攔,說還不如給孩子們買衣褲,自己老了也很少出去,買那麼多好衣服浪費了。

爺爺不僅節儉,還特別愛乾淨,直到他83歲高齡去世前,身上依然是乾乾淨淨的。不止如此,爺爺在吃飯時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習慣,每次我們這些孩子夾完菜後,爺爺都會用筷子繞著菜碗邊劃拉一圈,將我們夾菜後不小心弄到碗邊上的菜和菜汁給劃拉到菜碗里去,以保持菜碗的乾淨、整潔。

父親一生不僅桃李滿天下,而且在村裡,甚至是我們鎮里都是頗受人尊敬的,但是父親對爺爺特別尊敬。按理說父親的成就與受他人的尊敬度是遠遠超過爺爺的,但是父親對爺爺的尊敬卻是發自內心的,我想應該不只是因為爺爺是他父親的緣故,而是爺爺身上有令父親信服和崇敬之處,才會讓父親對爺爺佩服不已,尊敬有加。

爺爺已經過世二十多年了,但爺爺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鐫刻在我們的心中,沒有一丁點的模糊。爺爺那善良的品德依然為認識爺爺的村民們所稱頌。爺爺那勤勞、堅毅、時刻為他人著想的品質就像一粒種子,孕育著子孫後代,生生不息。

爺爺只是農村千千萬萬個平凡的老人中的一個,他沒有給子孫後代留下富足的財產,但是他卻將他們那一輩人那勤勞樸實、純樸善良、堅毅不拔的思想品格毫無保留地傳承給了他的子孫後代,並讓它有如一粒種子,在人間開花、結果、繁衍生長。(文/肖潔)

推薦閱讀:

回眸TVB那些花兒 讓人懷念啊
時常懷念你
沈殿霞,家鄉的人懷念你
令人懷念的品質
一路懷念

TAG:散文 | 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