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培本法.腫瘤 +癌性腹水
07-04
扶正培本法.腫瘤﹌芳亦當歸 惡性腫瘤嚴重危害著人民身體健康,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現已超過心腦血管疾病成為致死原因的第一位。因此,癌症的防治研究已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課題。多學科的參與是腫瘤治療中的有效的辦法,腫瘤的綜合治療,有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和生物免疫治療。在中國還有中醫藥治療,中醫藥治療在腫瘤中占重要地位,也是綜合治療中不可替代的部分,這是中國防治腫瘤的最大特點之一。腫瘤的中醫治療中有其它治療原則(如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扶正與祛邪相結合等) 和治法( 如扶正培本、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並歸納了幾種治療手段,同時運用迅速發展的現代科學如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的學科去研究中醫藥防治腫瘤的法則和手段,這些年還研製了不少中醫腫瘤治療藥物,開發了不少中醫治療腫瘤技術,使人們對中醫防治腫瘤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近幾十年來扶正培本法在中醫防治腫瘤的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最突出,而且內容最多,應用最廣泛,腫瘤患者受益最大。我們應對扶正培本法近三十年來在腫瘤治療上的研究給予以充分肯定。一、扶正培本法治療腫瘤的理論依據( 一) 中醫扶正培本法是傳統中醫藥學的精華,是中醫防治腫瘤中的主要特色扶正培本又稱扶正固本,是幾千年中醫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治療法則,是在中醫學的陰陽五行,藏象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形成的,也是以中醫的整體觀念、天地人合一的觀念、陰陽平衡觀念為依據的。「 扶正」 即扶助正氣,「 培本」 即培植本元。中醫的正氣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 包括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 和抗病,康復能力。人體正氣的生成來自脾腎兩臟,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二者是相 互依存,相互為用的,人體構造及其功能依賴先天稟賦和後天的給養和調理,人體正氣的盛衰關係極為密切。中醫認為,腫瘤的形成、成長過程是一個機體內正、邪鬥爭消長的過程的。《內經》謂:「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即腫瘤的形成亦多與臟腑虛損、功能失調的諸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李中梓在《醫宗醫案》論述腫瘤說:「 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 。《諸病源候論》謂:「 凡脾腎不足,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脾虛則中焦不化,腎虛則下焦不化,脾腎虧虛則正氣不足,不能化帶則應岩瘤《外科醫案彙編》更明確地指出「 正氣虛則成岩」 說明正氣內虛是腫瘤發生髮展的根本原因。大多數的外界因素,也多是在人體正虛的情況下侵入機體而發病的。腫瘤形成以後不斷耗傷氣血,日久因病致虛,更導致正氣虧虛而腫瘤在機體內能否控制、惡化、擴散及轉移,也決定於正氣與邪氣鬥爭的結果。祛邪( 包括手術、化療、放療、中藥祛邪等) 是治療腫瘤的重要方法,能使達到「 邪去正自安」 的目的,但祛邪又能加深對機體免疫功能抑制,如不及時顧護正氣,常可使正衰邪更盛,邪盛正益衰,從而助長腫瘤的擴散和發展。張元素、李東坦等醫學家已提出,「 養正積自消」 的著名治法,對後世頗多啟發。北京中醫研究院曾對具有代表性的《醫方類聚》《丹溪心法》《醫學必讀》等10部醫學著作進行了統計分析,其中用於治療腫瘤的方荊981首,配合補益中藥538首,佔總數的54%。因此,提出扶正培本治則及一系列有關方葯,是探索治療腫瘤的重要途徑。(二)現代科學研究認為扶正培本法有其內在的理論基礎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使人們通過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學科對癌症的認識有了很大的進步,其治療方法和手段也在發生變化。已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的目標只病理組織、病理細胞學的觀點去考慮殺滅癌細胞,而現在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機體的抗癌能力,提出了機體的「 抗癌機構」 的新觀念。這些抗癌機構有它的成員,大體分為三個系統:一是抗癌細胞系統,包括N K細胞群、K細胞群、T細胞群、LAK細胞群、巨噬細胞等;二是抗癌細胞素系統,包括干擾素、白介素II、腫瘤壞死因子等;三是抗癌基因系統,如Rb、P53基因等。這些抗癌機構的成員及其功能就是中醫正氣的一部分。當前現代醫學的常規治療除有手術、放療、化療外,又提出了生物治療,應該說,這一概念是從免疫治療、進而又是生物反應調節演化而來 的。所謂生物治療目前包含「 抗癌細胞療法」 、「 抗癌細胞毒療法」 、「 抗癌基因療法」 、「 抗癌抗體療法」 。這些與中醫藥的理論「 扶正培本」 和「 扶正祛邪」 有很多相似之處,或者可以認為是受到中醫藥扶正培本,整體觀念的影響。生物治療學的不斷深入發展可能促進對中醫藥扶正培本的更深入的認識,扶正培本的不斷闡明亦能促進現代腫瘤生物治療學的發展。二、扶正培本法治療腫瘤的臨床研究扶正培本法實際上並不單純是應用補益強壯的方葯,而是應該把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氣血、臟腑、經絡功能的平衡穩定,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方法都包含在內。因而,中醫的「 補之、調之、和之、益之」 等都屬於扶正範疇。總的原則是:《內經》中早就提出「 虛者補之」 、「 勞者溫之」 、「 損者益之」 ;「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漢代張仲景在《 傷寒論》中創立了益氣、補血、滋陰、溫陽等著名方劑。金元時代,朱丹溪以滋陰法著稱。明代張景岳力主溫補法。另外,諸如飲食調理、針灸、氣功等均有扶正作用。所以對扶正培本法治療應全面分析,根據辨證分析病情虛實而定 。近幾十年來,通過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了扶正培本法有多方面作用。( 一) 扶正培本法與手術相結合癌症的手術治療,目前仍是一種主要手段,早期病例可以根治,中晚期病例也可姑息切除,為以後的繼續治療創造條件。病期的早晚,病情輕重,癌細胞生物特性的差異,病人體質強弱,體內陰陽偏頗的深淺,是否有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條件,腫瘤外科醫師的經驗以及醫師對癌手術所持的態度,都是制訂手術方案必須考慮在內問題同。1、手術前的扶正培本治療術前病人機體內部常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陰陽失衡狀態。如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足、貧血、炎症、精神恐懼而出現陰虛或陽虛證候,這些會 降低病人機體的耐受力和抗癌力,此時若進行手術,術中易出血或血壓下降,術後併發症較多,恢復也較慢,如果在術前12周內中藥調理患者氣血陰陽、臟腑功能以期最大程度的恢復接近「 陰平陽秘」 狀態,不但有利於保證手術順利進行,術後併發症也較小。中醫常以補氣養血、健脾益氣、滋補肝腎,方如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保元湯、六味地黃湯等。有人觀察消化道癌術前應用黃芪注射液,發現黃芪能增強患者末梢血中自細胞總數和T淋巴細胞的活性,說明扶正中藥增強了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和細胞免疫功能。2、手術後的扶正培本治療術後病人,往往造成身體臟器功能損傷,特別是傷及氣血,臟腑功能失調;免疫能下降;傷口癒合困難以及出現一些併發症。費氏 報道採用扶正化毒湯(黃芪、枸杞子、半技蓮、白花蛇舌草各30g,當歸、白朮、茯苓、党參各10g,陳皮,灸甘草5g等)治療胃癌術後5o倒,存活3年以上47.7%,5年以上31.8%。趙氏報道用健脾益氣中藥(參芪扶正注射液),胃癌患者手術加健脾益氣中藥治療組較單純手術組RBC.C3bRR、N K細胞活性顯著升高,RBC.ICR顯著降低( P<0.01) 。提示健脾益氣中藥可明顯改善其免疫功能。趙氏等報道採用扶正抑癌顆粒,治療食管癌、胃癌術後患者127例,分為化療組及未化療組,每組又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服中藥組,服用一個月後,各組呆血,服中藥組CD4、CDgc、N K值均明顯高於對照組( P<0.05) ,血液流變學指標有明顯改善( P<0.05)。結論: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同時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提示可抑制腫瘤的轉移。凌氏認為腫瘤病人手術會損陽傷血,損陽首當損腎,開腹陽氣開泄,腎陽不足,鼓動乏力,故用溫腎理氣法治療腫瘤術後腸粘連腹痛可收到緩解疼痛的良好效果。季氏用補氣活血方葯(黃芪、當歸、生地等) 配合以鱉甲煎丸治療18例肝癌手術後患者,結果存活1、2、3年及4年以上分為2、3、7、6例,取得較好的結果。(二)扶正培本法與化療相結合化療藥物的治療是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措施。影響化療藥物發揮作用的主要障礙是正常細胞及癌細胞同時受累,產生的副作用如消化道反應( 納呆食少、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骨髓抑制( 白細胞,血小板下降 及貧血等) ,心、肝、腎功能的損傷,以及減弱機體免疫功能等副作用。扶正培本治療可以減輕或糾正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並能增強化療的療效。所以化學治療加中藥治療,是提高腫瘤療效和完成率的一條重要途徑。余氏等用健脾益腎沖劑( 原稱扶正沖劑) 加M FV化療治療晚期胃癌術後的患者。本方由党參、白朮、枸杞子、菟絲子、女貞子、補骨脂組成,證明本葯提高胃癌患者免疫功能、減輕化療的毒副反應,提高化療效果,延長了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在III期胃癌術後患者303例,化療加本製劑的結果,3年生存率達79.4%,5年生存率達55.3%。鄧氏等用岩舒注射液( 有效成分苦參生物鹼) 和化療藥物經動脈灌注治療中晚期腫瘤患者260例,並配合中藥扶正培本(常以黃芪30g,茯苓、白芍、女貞子、枸杞子各15g,人蔘、刺五加各10g,當歸12g為主),清熱解毒治則,結果:緩解率肝癌71.7%,肺癌70%,賁門癌58%,卵巢癌75%,胃癌60%,直腸癌50%,說明中西藥聯合結合中藥治療效果優於單純西藥化療灌注。楊氏用固腎健脾益血解毒法(淫羊藿20g,桑椹30g,黃芪30g,白朮15g,當歸10g,雞血藤30g,白花蛇舌草15g) 對化療後白細胞減少症的臨床療效。80例腫瘤化療後白細胞減少症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和西藥對照組,分別觀察治療後白細胞總數。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7.5%,兩組比較(P<0.01)有明顯差異。吳氏觀察以參芪注射液(每支20m l ,含黃芪、党參提取物3.25g,具有健脾益氣作用)配合化療,有改善化療藥物引起的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並提高免疫功能,同時對化療藥物有增效作用。張氏等 用復肝湯( 黃芪、黃精、白花蛇舌草等)配合肝動脈置管埋植藥物泵化療治療30例中晚期原發性肝癌,並設單純藥物泵化療組作對照,結果CR+PR在治療組與對照組分別為70%和35%,兩組比較有差異性( P<0.05) ;生存期中位數治療組為11個月,對照組為6個月;1年以上生存率,治療組與對照組分為36.7%和14-3%,有差異性(P<0.05)。潘敏求等剛以健脾、清熱、祛瘀三法合用治療136例中晚期肝癌,中藥組90例、化療組46例,結果中藥組與化療組治療後半年生存率為54%和30.4%、1年生存率為21.1%和43%。王氏以通幽湯加減並配合化療( 5-Fu+DDP) 治療中、晚期食管癌54例,藥用黃芪、太子參、生地、熟地、當歸、黃葯子、陳皮、赤芍、白芍、急性子、姜半夏、制南星,2個月為一個療程,3個療程結束後評價。結果:CR12例、PR 33倒、SD5V] 、PD4例,總有效率83.3%,中位有效期11個月,中位生存期22個月;而單用化療的48例病人,CR6例,PR20例、SD13例、PD9例,總有效率54.2%,中位有效期6個月,中位生存期1 5個月。二者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三) 扶正培本法與放療相結合放射治療對部分腫瘤有效好的治療作用,對放射線敏感的腫瘤,如淋巴肉癌、睾丸精原細胞癌、卵巢細胞癌等,對中度敏感的腫瘤,如鼻咽癌、上段食管癌、喉癌、未分化型肺癌、宮頸癌、皮膚癌等。但是放射線會破壞健康組織、殺傷白細胞和引起骨髓抑制,不但使局部及相應臟器受損,還會導致全身不良反應。中醫認為放射線對人體的損傷是熱毒耗氣傷陰,損及津液臟腑,所以防治放療毒副反應主要治則為:清熱解毒、益氣養陰、涼補氣血、健脾和胃、滋補肝腎和活血化瘀等。張氏在健脾益腎,補氣養血的扶正培本的基礎上,兼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品,創製了「 扶正增效方」 (主要藥物有黃芪、白朮、雞血藤、枸杞子等) 配合放療,可以提高肺癌治療療效。結果客觀有效率( CR+PR) 為69.9%,明顯高於單用放療的40.7%( P<0.05) ,同時減輕了放射治療的毒副作用。潘氏用扶正生津湯配合放射治療150例鼻咽癌的遠期療 效觀察,本方葯組成:麥冬15g、天冬15g、沙參12g、生地12g、元參、絞股藍各15g、石斛12g、銀花12g、茅根15g、白毛藤20一30g、党參12g、茯苓12g、白朮l og、太子參12g、甘草3g。5、10年生率58%、30.8%。於爾辛認為,放療合併中藥能提高運期療效,一般II期肝癌,單用放療1年生存率為30%,5年生存率為5%,但合併中醫中藥則1年生存率提高到70%,5年生存率可達10%一20%。孫氏以扶正祛瘀湯(党參。白朮、茯苓、陳皮、炒谷芽、炒麥芽、補骨脂、女貞子、丹參、赤芍、川芎)配合放療治療食管癌30例,並以單純放療30例對照,結果兩組CR:分別為23例、14例,PR:7例、15例,未緩解:O 例、l 例;生存1年者分別為3例、15例,生存2年者15例、7例,兩者相比差異有顯著性。蘇氏針對放療所致的口腔炎,用玄麥甘桔湯( 玄參、麥冬、甘草、桔梗、生地、胖大海、板蘭根等) 加減治療53例患者,總有效率為95%。高氏等以清熱生津飲( 玄參、生地、麥冬、黃芩、野菊花、白花蛇舌草、金銀花等隨症加味) 並放射治療162例鼻咽癌,可改善近期臨床癥狀,相對提高患者對放療的耐受性。任氏等觀察了希力新沖劑(魚腥草、絞股藍、半技連、黃芪、生地、生白朮、生薏苡仁,隨症加減) 配合放療的作用,結果治療組陰虛癥狀明顯好轉,白細胞下降5.6%,而對照照為25.8%(P<0.05)。鄔氏採用中藥放療增效散( 丹參、紅花、赤芍、沙參、甘草等) 配合放射治療鼻咽癌30例,並與30例單純放射治療患者為對照,結果:兩組總療效無明顯差異(IN ).05),但中藥組淋巴結縮少50%及消退的放療時問及次數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和減少(P<0.01),且毒副反應較輕。提示本方對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有增敏作用。王氏研究了,500g雪蓮水煎劑對正常及5GY60Co一次性全身照射BALB,C小鼠巨噬細胞功能的影響,結果:口服雪蓮劑能增強巨噬細胞及TN F的能力,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提示中藥學聯具有扶正固本提高免疫能力及促進輻射損傷修復的作用。(四)扶正培本治療癌前病變腫瘤預防是世界醫學上的高難課題,在高危人群中開展普查,發現癌前病變,運用中醫藥阻斷癌前病變。這方面取得的進展對預防腫瘤的發生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姜氏等用滋陰益腎的六味地黃丸治療食管上皮重度增生,取得85%的好 轉率,隨訪5年癌變率為8.77%,明顯低於對照組的25.53%。邱氏等報道,用健脾益氣、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方劑治療胃癌癌前胃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對照組服用vi tC、vi tA、vi tE西藥。結果:中藥組治療後不典型增生消失率82.6%,西藥租18.2%,不典型增生的消失與減輕情況中藥組遠較顯著於西藥組(P<0.05).吳氏等報道90年代初日本人曾對具有肝癌前期病變的肝硬化人群,用小柴胡湯進行前瞻性隨機非盲法對照研究,發現肝癌的5年累計發病率較對照組低。馬氏等用「 胃友」 (黃芪、肉桂、吳茱萸、枳殼、薑黃、川芎、甘草、莪術等)治療萎縮性胃炎510例,全部經胃鏡病理組織學複查,基本治癒率為70%,總有效率96.6%,該製劑可使胃粘膜逆傳。服藥後未發現惡變者。楊氏等對12年來200餘例惡性萎縮性胃炎( tAG) 患者,以溫中和為基本大法,配合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藥物治療,經過3年臨床驗記,取得良好效果。( 五) 扶正培本法治療中晚期腫瘤對於已經不適於手術,放疔和化療的晚期腫瘤患者臨床證實應用中醫藥治療可以減輕癥狀,穩定瘤本,廷長生存時間。朴炳奎等以晚期肺癌患者氣陰兩虛占多數為依據,研製了益氣養陰、扶正培本的基礎上兼用清熱解毒中藥的「 肺瘤平膏」,對晚期肺癌進行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對首次接受治療,未經放療或化療患者服用肺瘤平膏28例,生存1年以內6例,1年以上15例,2年以上4例,3年以上3例,平均生存期12.5個月,中位生存期9.5個月。化療組17例,生存1年內14例,1年以上例,沒有生存2年以上者:平均生存期為7.5個月,中位生存期6,6個月。從患者癥狀、腫瘤病灶穩定率、免疫功能、延緩CEA增加、血氧分壓等各項指標分析對照肺瘤平膏治療195例與化療組144例,中藥組均優於化療組。劉嘉湘等將晚期肺癌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和化療組進行前瞻性治療觀察。中藥組以滋陰、益氣、溫陽等扶正為主方葯治療。結果:中藥組治療後中位生存期和1、2、3及5年生存率均較化療組為高,而且在緩解和穩定癌灶方面,中藥組也都比化療組為優。同時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這對防 止和治療肺癌發生轉移都有重要意義。劉教授研製金復康口服液(主要成分有生黃芪、沙參、麥冬、石上柏等)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後l 、2年生存率康復康率為67.28%、67.28%,無二年生存者。林氏等以肺瘤平II號( 黃芪、西洋參、重樓、白花蛇舌草、桃仁、三七等)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25例,與化療l O 例對照。結果有效率( CR+PR) 中藥組為O %,化療組為l O %;1年生存率中藥組為28%,化療組為10%。周氏採用扶正葯酌加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抗腫瘤中藥,觀察惡性腫瘤患者112例,其中經過手術者89例,未手術23例。治療3個月後,改善癥狀,總有效率94.64%,腫瘤病灶變化RR為38.63%,卡氏評分明顯提高。卞氏等用愛迪注射液(由人蔘、黃芪、剌五加和斑蝥組成) 治療晚期惡性腫瘤43例;部分緩解41.2%,其精神、食慾、卡氏評分均明顯改善,特別適用於中晚期體質較差而不能耐受放化療的腫瘤病人。石氏對30例手術後不能耐受化療、放療的骨轉移乳腺癌患者採用中醫藥治療。方葯主要以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為基礎進行辨證施治。結果:總有效率為96.6%。林氏以益氣散結湯( 北黃芪、党參、全瓜蔞、茯苓、半技蓮、冬凌草、白朮、灸甘草、木香、當歸、丹參) 合消結散( 水蛭、壁虎、三七、牛黃) 治療晚期食管癌60例,結果:生存期小於12個月者12例,12.18個月者12例,19-24個月者12例,24個月以上者24例;病人癥狀及生活質量亦有顯著改善。陳氏以養陰清肺湯( 南北沙參、麥冬、生地、丹皮、玉竹、天花粉、山海螺、無花果等) 治療晚期肺癌60例。結果:1、3年生存為56.67%、20.000, 4,平均生存期14.2個月。三、扶正培本的不同治法在腫瘤治療臨床中的作用( 一) 益氣養陰為主治療肺癌原發性支氣管肺癌( 以下簡稱肺癌) 在各種惡性腫瘤中的發病率,一直高居榜首。中醫治療肺癌,各家分型及治法雖略有不同,但大多側重於氣陰兩虛,因此益氣養陰法是肺癌的常用方法。通過辨證,合理的應用益 氣養陰葯是提高肺癌療效的關鍵。朴炳奎、劉嘉湘用以益氣養陰為主的中藥治療肺癌獲得了較好療效。王氏即用中藥益氣養陰為主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其生存期最短為8個月,最長為52個月,平均生存期為16.22個月,中位數生存期為3.53個月,中藥治療後中位數生存期為7.6個月,臨床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為77.2%。陳氏等運用由百合固金湯化栽的益氣養陰方(黃芪、西洋參、冬蟲夏草、薏苡仁、百合、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玄參、蘆根、甘草) 治療小細胞肺癌,實驗觀察,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治療後比治療前明顯提高。(二)健脾益腎為主治療胃癌胃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隨著早期胃癌發現率提高,手術方法的改進和綜合治療,胃癌的治癒率有所提高,胃癌根治術後的五年生存率由過去的20%上升40%.50%左右,姑息切除術後的五年生存率為11.7%。胃癌中晚期多有中焦虛寒的病理特點,手術、化療後更造成元氣大傷,極易出現命門大衰。腎為先天之本,內育真陰真陽;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治療胃癌當從調補脾腎入手。明代張景岳對治療噎嗝反胃也主張「 健脾益胃,溫腎滋潤,余此二法,別無它法」 。健脾益腎沖劑是中西醫結合腫瘤學的創始者,著名腫瘤學專家余桂清教授研製的。從七十年代初開始,通過「 六五」 、「 七五」 國家攻關課題,最終取得了極大的成就。這是中醫治療腫瘤中運用扶正培本法的首創。健脾益腎沖劑,本方劑是經臨床實踐中幾經篩選的最佳組成。在Ⅲ期胃癌術後患者303例,化療加本製劑的結果,3年生存率達79.4%,5年生存率達55.3%。( 三) 健脾理氣為主治療肝癌肝癌預後極差,僅1%患者生存期超過5年。根據1016例肝癌臨床觀察,其主要癥狀依其發生頻率依次為肝區疼痛、上腹腫塊、上腹脹滿、乏力、胃納減退、消瘦、噁心、發熱、腹瀉、嘔吐、便秘等,可以看到除肝 區疼痛、上腹腫塊、發熱外其餘均系脾胃方面的癥狀。據此認為肝癌雖其病位在肝,但病本當在脾( 胃) ,治療應以健脾理氣為主。於爾辛報道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晚期肝癌,對中期大肝癌患者採用放療,同時常規應用中藥,尤其是健脾理氣中藥治療,如党參、白朮、茯苓、枳實、凌霄花、八月札等。對228例大肝癌,均經病理證實,採用上法治療,用壽命表法統計其自下而上率1為59.4%,3年34.85%,5年25.41%,中位生存期18.3個月。較以前有了明顯的提高。其中70%以上患者,腫瘤區的放射量可達_zoom Y以上,生存率1年100%,3年68.42%,5年68.3批。林氏等應用中藥及中藥結合放化療治療110例原發性肝癌術後殘留和複發、轉移者,以健脾理氣、疏肝解郁、化濕和中、益氣養血藥物為主,結果110例患者中,1年生存為(70.78士8.53)%,3年生存率為(33.82-49.25)%,5年生存率為(16.00:1:7.43)%,有4例已生存10年以上,認為以扶正健脾為主的治則對原發性肝癌術後延長生存期有重要意義。劉氏以健脾益氣、活血散瘀的健脾化積湯( 太子參、白朮、鬱金、莪術等) 治療36例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結果PR有5例,腫瘤輕度消退9例,無變化13例,總有效率75%,同時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治後存活最長者為2年6個月,年均生存期13個月。( 四) 益氣活血為主防治腫瘤複發轉移複發轉移時惡性腫瘤的基本生物學特徵之一,是導致大多數腫瘤患者治療失敗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是造成惡性腫瘤的複發轉移的關鍵因素。血液高凝狀態也與其密切相關。中醫學認為正氣內虛是腫瘤複發轉移的內在根本原因,瘀毒未儘是影響複發轉移的重要原因,採用益氣活血為主防治腫瘤複發轉移。王氏等發現在108例N SCLCde氣虛血瘀證者佔60.2%,認為痰瘀互結是預後不良的一個重要指標,用益氣活血散結法(生黃芪、太子參、沙參、茯苓、五味子、夏枯草、三棱、莪術、三七、蒲黃、石見穿、地龍) 配合cE和CAP方案化療後,PR+N C率為80.5%,6個月轉移為29.3%,並認為該方能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可能是提高療效、減少轉移的重要機理。卜氏以扶正化瘀基本方( 黃芪15g、鱉甲、蛇六穀、壁虎、白朮各12g、薏苡仁30g、當歸10g、茯苓18g、白花蛇舌草30g) 隨症加減,配合化 療治療胃癌術後36例,結果1年內局部區域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10例,未見複發及轉移22例,不能確定有無轉移4例。而對照組單純化療32例中局部區域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18例,未見複發轉移11例,不能確定有無轉移3例,明顯低於對照組。證實中藥與化療協同可以阻滯胃癌術後發生遠處轉移。扶正培本法釋義扶正培本又稱「 扶正固本」 或「 扶正培元」 ,是中醫詒療疾病的主要治則之一,扶正就是扶助正氣;固本就是調護人體抗病之本。扶正培本即是調動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加免疫系統的作用,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扶正培本治則是以健脾益腎為重點,同時也包括了對氣、血,陰、陽的扶助補益調節。《內經》謂:「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醫宗醫案》論述腫瘤說:「 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 。《諸病源候論》謂:「 凡脾腎不足,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脾虛則中焦不化,腎虛則下焦不化,脾腎虧虛則正氣不足,不能化帶則應岩瘤《外科醫案彙編》曰「 正氣虛則成岩」 ,《婦人大全良方》「 肝脾郁怒,氣血虧損,名目乳岩」 。古人認為腫瘤的形成與正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客邪留滯而致氣滯血瘀,痰凝毒聚,有極其密切的關係。由於惡性腫瘤的發生與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免疫功能低下,內分泌失調及精神因素等,而現代醫學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手段又常以手術、放療、化療以攻伐癌腫,極易造成腫瘤患者機體的陰陽、氣血、臟腑、經絡失調,抗腫瘤能力下降。中醫藥學治療原則是「 補虛益損」 。因此,扶正培本治則在防治腫瘤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從臨床、實驗研究中或以看出,腫瘤扶正培本治則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療效,改善癥狀,還可保護脾胃與骨髓功能,減輕放化療反應。雖不能根治,但可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達到帶瘤生存的目的。扶正培本法作用原理的現代研究扶正培本法防治腫瘤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其作用原理可歸納下列幾1、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活力。2、保護骨髓,改善其造血機能;3、提高內分泌及體液調節功能;4、調節細胞內環磷酸腺苷( cAM P) 含量及其與環磷酸鳥苷( eG M P)之比值,有利於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促進核酸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5、提高機體物質代謝,增強消化吸收功能,調節某些微量元素的相對比值。6、清除機體內有害自由基,保護正常組織免受其損傷;7、某些扶正培本方葯具有雙相調節作用,增強機體的自動控制系統的能力;8、某些扶正培本方葯對實驗荷瘤動物能抑制浸潤和轉移,同時有可能預防腫瘤和治療癌前病變。扶正培本法常用藥物及應用扶正培本的方法很多,如健脾和胃、補腎益精、養陰生津,補肺益氣等。在查閱總結本科近二十年來的有效病歷,通過總結髮現我科最常用的扶正培本中藥有:黃芪、党參、太子參、當歸、女貞子、旱蓮草、黃精、麥冬、天冬、附子、地黃、枸杞、龍眼肉、補骨脂、阿膠等。在黃芪的使用上補氣昇陽,補脾益肺,補氣養血,在腫瘤的治療中多重用,劑量偏大,常用30g,尤其在放化療期間,骨髓抑制嚴重,白細胞下降,常與當歸合用益氣生血;党參多用於補中益氣,用於肺氣虛弱之咳嗽氣急;脾氣虛弱之食少便溏,以及中氣不足等證。配白朮治脾虛溏泄;配當歸治血虛氣弱;配附子治陽虛欲脫。但由於味甘,過於滋膩,對於胃脘部脹滿者少用,多以太子參代替。扶正培本法運用注意事項在運用扶正的補養方法時,既要考慮先天之本的腎臟,也要照顧後天之本脾胃,因為後天生化之源不能正常運化,任何補養都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故而扶正法對脾胃的調節應放在首位,脾胃沒有衰敗,則抗病祛邪就有了本身的基礎。防治腫瘤臨床上,按不同病情或以補脾為主,或以補胃為主,或脾胃雙補。在扶正的同時,並配以祛邪的抗癌藥。選用較有針對性的藥物。將扶正的補益葯與抗癌藥同用,比單純的用抗癌藥似乎更為有益,更少副作用。扶正培本法典型病案1、胰腺癌( 伏粱)蘇X× ,男性,65歲,教師。1994:8月25日 初診主訴:胰腺癌術後一月伴上腹隱痛、低熱病史:患者因反覆發熱並呈進行性消瘦,於1994年6月經某醫院B超檢查發現:胰腺佔位性病變3.0X4.0crn,考慮胰腺癌,同年7月於該院作胰腺癌切除術,術中發現腫物與周圍臟器粘連,即行姑息切除。術後一月來診。現症:患者上腹隱痛,午後低熱37.50C,精神差,消瘦乏力,時有噁心,納差,腰酸,頭暈,大便干,舌淡苔白,脈滑細。中醫診斷:伏梁證屬脾腎兩虛,西醫診斷:胰腺癌治則:健脾益腎處方:太子參15g 枸杞子15g 淮山藥15g,白朮15g 茯苓15g 桑寄生15g,續斷15g 女貞子15g 熟地20g,麻仁15g, 元胡l O g, 焦山楂30g,谷芽30g14劑,水煎服,日一劑。二診:9月10日,病人服上藥後精神好轉,食慾及體重增加,體重增加,頭暈、腰酸減輕,上腹部時有隱痛,午後仍有低熱,舌淡紅,苔少,脈細弱,證屬氣陰兩虛挾氣滯,投以滋陰清熱,益氣活血,處方:生地30g 地骨皮10g 青蒿10g沙參15g 麥冬15g 太子參15g黃芪15g 厚朴10g 桃仁15g丹參15g 旱蓮草 10g 赤芍10g夏枯草15g 半枝蓮15g 扁豆10g白薇10g 黃精15g 麥芽30g30劑,水煎服,日一劑。三診:l O 月10日患者精神好,面色紅潤,體重增加10公斤,食慾好,低熱已退,僅胃脘部有輕度不適。腺頭部一腫塊3.0X3.1cm ,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腹部B超顯示,胰未見肝轉移,證屬脾腎兩虛。治則:健脾益 腎,兼以抗癌党參30g 白朮10g 茯苓15g山藥15g 鬱金10g 黃芪15g枸杞15g 龍葵l O g 山茱萸15g菟絲子15g 半夏10g 陳皮6g半枝蓮15g 露蜂房6g 焦三仙30g白花蛇舌草15g水煎服,日一劑,同時配合服用加味西黃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二者交替服用。四診:半年後患者來院複查,精神好,無明顯不適,複查腹部B超,胰頭部腫塊2.1cmx2.8cm ,較前縮小。舌淡苔白脈細,證屬氣血雙虧,治以補益氣血,兼以抗癌。處方:太子參15g 補骨脂15g 熟地30g川芎15g 赤芍15g 白芍15g白朮15g 扁豆10g 茯苓15g枸杞15g 黃芪15g 蚤休15g澤蘭10g 鬱金10g 露蜂房10g焦三仙30g 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日一劑,間斷服用加味西黃膠囊。一年後患者再次來診複查,B超示胰腺腫塊無變化。患者自覺無不適,未見轉移,說明腫瘤得到控制,為鞏固療效,仍守上方繼續服用三月。1998年6月,患者因出現黃疸,B超示肝內轉移而死亡,患者術後生存4年1個月。[按]胰腺癌屬中醫" " 伏梁』 』 、「 癱積」 等病範疇,多由脾胃虛弱,正氣虧虛,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導致肝鬱脾虛,濕熱蘊蒸,瘀毒內阻而成本病。故治療多採用治病求本,先給與健脾益腎,扶正培本,兼以用舒肝利膽,清化濕熱,活血化瘀治法,而本例為一術後晚期胰腺癌患者,正氣大虛,徒事克伐,恐欲速不達,故前後數診始終堅持以扶正為本,對於痼疾,補消並行,緩緩圖之,終使患者近期癥狀改善,瘤體穩定,術後生存4年1個月,真正體現了中醫藥扶正培本的治療優勢。2、胃癌( 反胃)梁× × ,男,41歲,河北省人,教師。主訴:2月前因上消化道出血而急診入院,經外科開腹探查,發現胃體部巨大腫物,與胰腺、腹主動脈粘連,無法切除,而就診中醫。初診時間1983年1月12日。現症:胃脘脹滿,隱痛不已,口泛清水,喜溫怕冷,納差便溏,腰膝酸軟。面色蒼白無華,鎖骨上淋巴結未見腫大,腹部手術刀口癒合良好,肝脾觸及不清,上腹輕度觸痛。脈象細稍弦,苔黃,舌紅有齒痕。中醫診斷:胃脘痛,辨證:脾腎陽虛,正虛邪盛西醫診斷:胃癌治則:溫健脾腎,散瘀消痞處方:桂附地黃丸加味。熟地l O g 山藥l O g 山萸肉12g澤瀉15g 炮附片6g 肉桂6g党參15g 白朮l O g 茯苓12g菟絲子10g 半枝蓮15g生薏苡仁15g 藤梨根15g焦楂曲各15g 大棗5枚一日一劑,水煎服。連服兩周,胃脘癥狀有所減輕,食慾增加,大便軟不成形。原方加川斷15g,加服加味地黃丸,每次2粒,每日3次,飯後服。繼續觀察兩周,患者體質逐漸恢復,精神,食慾均比前好轉。左上腹部觸及拳頭大小腫物,質硬,不活動,邊界不清,無腹水。生化檢查基本正常,脈象沉細,苔薄白,舌暗紅。加用化療,5.氟脲嘧啶500m g,靜脈點滴,每周2次。501注射液4m L,肌肉注射每日1次。烏關鹼注射液2m L,肌肉注射,每日1次。兩周後改為健脾補腎,散瘀除痞中藥湯劑:太子參15g 白朮l O g 枸杞子15g女貞子15g 菟絲子l O g 故紙l O g仙鶴草30g 白芷l O g 蜂房10g血餘炭10g 清半夏10g 淡竹茹12g。每日一劑,濃煎,分次口服,連服六周。化療複查,自覺癥狀明顯好轉,面色紅潤,體重增加,左上腹腫塊明顯縮小,呈扁平狀。同年5月患者帶葯回家繼續治療。服用加味西黃丸2粒,每日3次。湯藥:生黃芪60g 當歸20g 太子參60g生苡仁609g( 包煎) 枸杞30g 女貞40g 夏枯草60g 白花蛇舌草l O O g 半枝蓮60g 藤梨根60g 白芷30g 蜂房30g血餘炭30g 清半夏30g 鬱金10g香附l O g 大棗30枚以上中藥加水煎煮3次,回收藥液,蒸發迴流濃縮成膏,1匙,每日服3次。加服征癌片,每次3片,一日3次。自覺恢復良好。二診:1983年9月16日。服藥後恢復良好,納食佳,眠可,二便調,為鞏固療效,再次住院。給予絲裂黴素8m g、靜脈衝,每周1次,5一氟脲嘧啶500m g,靜脈點滴,每周2次,長春新鹼1m g,靜脈衝,每周1次,共做6周為一療程。化療中口服扶正沖劑1包,一日兩次;加味西黃丸2粒,一日3次。服藥後病情大有好轉,面色好潤而有光澤,體重增加,食慾明顯好轉。帶 葯回當地鞏固治療。三診:1984年12月5日,腹脹,噯氣,大便不成形,經複查病情穩定,患者不同意化療,帶葯回當地服。熟地10g 山藥10g 山萸肉12g 澤瀉15g炮附片6g 肉桂6g 茯苓12g 菟絲子10g党參15g 白朮10g 生苡仁15g 藤梨根15g大棗5枚 半枝蓮15g 焦楂曲各15g白屈菜10g 雞內金30g一日一劑,加味西黃丸2粒,一日三次。患者經過長期中藥或中成藥和間斷化療,帶瘤存活3年6個月。[按]該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急診入院,經外科開腹探查,發現胃體部巨大腫物,與胰腺、腹主動脈粘連,無法切除,而轉由中醫保守治療。就診時胃脘脹滿,隱痛不已,口泛清水,喜溫怕冷,納差便溏,腰膝酸軟。脈象細稍弦,苔黃,舌紅有赤痕。屬脾腎陽虛,正虛邪盛,諸證皆由腎陽不足所致,腎陽為人體陽氣的根本,腎陽虛損,則喜溫怕冷,納差便溏,腰膝酸軟。腎陽有化氣利水的作用,腎陽虛損,不能行氣化水,則水液失調而壅滯為患,水濕停滯於內而見胃脘脹滿,隱痛不已,口泛清水,故用六味地黃丸壯水為主,加桂,附補水中之火,以鼓舞腎氣;脾胃為後天之本,加党參,白朮,大棗以補脾胃之氣,如此通過脾腎水火併補,則陰陽協調,邪去正復,腎氣自健。更加藤梨根,半枝蓮以清熱解毒,散瘀,消痞,抗癌之功。在治療過程中始終注意了扶正培本,健脾補腎,同時兼以清熱解毒,散瘀消痞,取得較好療效。3、鄧× X,男,63歲,幹部。2002年6月4日初診主訴:右肺門腫物伴咳喘、胸痛1月病史:患者於2002年5月上旬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氣短、胸痛等症,經北京某醫院入院檢查,CT示右肺門腫物3.2x4cm ;右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約1.2x1.Scm ;痰細胞學檢查發現鱗癌細胞,診為「 右肺鱗癌」 病理分期:IIIb期fr4N 2M o) 。因患者拒絕放、化療治療,故來求治於中醫。現症:患者神清、顏面浮腫、咳喘較甚、胸痛、痰白而粘、顴赤、雙頸靜脈怒張、舌質暗紅、苔薄黃微膩、脈弦細。中醫診斷:肺積證候:肺脾兩虛,水濕痰瘀互結,西醫診斷:右肺癌治則:健脾益氣,祛痰利濕化瘀處方:生黃芪30g 太子參15g 白朮12g茯苓15g 豬苓12g 生苡仁20g川貝12g 桔梗15g 蘇子12g蘇梗12g 紫菀10g 清半夏10g陳皮12g 大腹皮15g 漢防12g莪術10g 炙甘草l og 白花蛇舌草20g14劑,水煎服二診:6月19日,患者氣喘胸痛及面部浮腫明顯減輕,顴赤、雙頸靜脈怒張消失,現咳嗽、痰白量多,氣短、納差。舌淡紅、苔白膩、脈沉滑。辨為肺脾兩虛,痰濕內阻,治以健脾益肺,化痰散結處方生黃芪20g 白朮15g 茯苓15g杏仁 10g 川貝15g 桔梗12g生苡仁20g 瓜蔞12g 清半夏9g枳殼15g 大腹皮15g 夏枯草15g半枝蓮15g 白花蛇舌草30g14劑,水煎服三診:7月2日,患者咳痰減輕,食慾增加,複查胸cT示:與前片比較右肺門腫物減小。現偶有乾咳無痰,自覺仍乏力,余無不適,舌淡苔薄,脈沉細。辨證為氣陰兩虛,治以健脾益氣養陰,佐以抗癌。處方:生黃芪30g 太子參20g 石斛12g沙參12g 天門冬15g 麥門冬12g枸杞子15g 杏仁10g 生苡仁20g茯苓15g 赤芍12g 鬱金12g金蕎麥15g 龍葵20g 白英15g日一劑,水煎服,並加用益肺清化膏。治療後隨訪一年,病人病情穩定。[按]:肺癌屬中醫學的「 肺積」 ,主要是由於正氣虛損,六淫之邪乘虛入肺,肺臟功能失調,宣降失司,氣機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於輸布津聚為痰,痰凝氣滯,瘀阻絡脈,於是痰瘀膠結,日久形成肺部積塊。肺癌是一種全身屬虛、局部屬實,虛實夾雜的疾病,肺癌的虛以氣虛、陰虛及氣陰兩虛為多見,實則不外乎氣滯、血瘀、痰凝,毒聚。在臨證時首先要辨清虛實以及虛實的多少,治療上或以扶正培本為主,或以祛邪( 抗癌),應當根據病人證候變化,辨證論治。該病例初診時咳喘、胸痛較甚,表現為邪氣壅盛,故治法以攻邪為主;二診時咳喘大減,病勢去半,但仍咳嗽痰多,仍重在祛邪,兼顧正氣;三診時患者癥狀輕微,腫瘤縮小,正虛邪不盛,敵以扶正抗癌為大法,堅持每 天限葯,病灶穩定,至今存活。在臨床處方用藥時,既要重視辨證施治,又要吸收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選用經現代藥理研究具有一定抗癌活性的中藥,爭取一葯多用,有利於提高療效。前面處方中的多數藥物,實驗證明都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或免疫增強作用。一.扶正培本合併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釋義:腫瘤多有形,歷代醫家多認為症積、石瘕、痞癬及肚腹結塊等皆與瘀血有關。《醫林改錯》日:「 肚腹結塊,必有形之血。」 說明腹內有形的包塊腫物多由瘀血所致。臨床觀察證明:幾乎所有腫瘤普遍存在有瘀血兼證。對於惡性腫瘤病人血液循環處於「 高凝狀態」 的說法,已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的阻滯凝結,多由跌仆損傷或過寒過熱、或氣行不暢引起,故血瘀多伴氣滯。氣血凝滯不散,久而久之,便成瘀積腫塊。如體內或體表腫塊經久不消,堅硬如石或凹凸不平;唇舌青紫或舌體、舌邊,舌下有青紫點或靜脈曲張;皮膚黯黑、有斑塊、粗糙、肌膚甲錯;局部疼痛,痛有定處,日輕夜重,脈澀等。瘀血是腫瘤的病因之一,也是腫瘤在發生髮展過程中的病理產物,針對瘀血而採用的活血化瘀法是腫瘤臨床常用治法。活血化瘀法不但能祛邪消瘤,亦可配伍其他治法對瘀血引起的發熱、瘀血組絡引起的出血、血瘀經絡所致的疼痛等癥狀進行治療起到緩解癥狀的效果。臨床上對腫瘤患者施用活血化瘀法,可以明顯改善微循環障礙,全身癥狀、體征也有好轉。活血化瘀法作用原理的現代研究實驗證明,活血化瘀類中藥抗腫瘤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對抗腫瘤的增效作用。2.調整機體免疫功能。3. 調整神經和內分泌功能。4.預防放射性纖維化,減少副反應。5.對腫瘤細胞的直接破壞作用。6.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活血化瘀法常用藥物及應用我科醫師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主要有丹參、川芎、赤芍、紅花、鬱金、延胡索、乳香、沒藥、五靈脂、王不留行、水蛭、全竭、蜈蚣、斑蟊,水紅花子、石見穿、血竭等。在活血化瘀葯的應用中,往往應注意活血化瘀葯的劑量,正確掌握其劑量是使用活血化瘀葯,發揮最大效用而避免或減少其副作用的關鍵。一般而言,活血化瘀葯常用劑量的使用通常是用在初次用中藥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活血化瘀類藥物大劑量使用時有以下幾個指征:1、惡性腫瘤增大迅速,其他方法缺乏效果,不能抑制其發展者。2、晚期腫瘤患者疼痛劇烈,用其他止痛藥無效者。3、轉移灶的患者,轉移灶不能穩定而迅速增長者。4、腫瘤患者腫瘤雖然不能在極短時間內迅速增大,但經長時間中藥或中西醫治療,病情不能控制者。5、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期望化療殺傷( 控制) 腫瘤的效果更好者。活血化瘀葯小劑量應用指征:1、有明顯出血傾向或已有出血者。2、對某些活血化瘀葯不能耐受者。3、多種活血化瘀葯配合應用時。4、小劑量化瘀藥物加入復方能起作用者。活血化瘀法運用注意事項通過大量臨床觀察發現,臨床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腫瘤時,單獨使用比較少,通常根據辨證,同時結合其他治則,如健脾益氣、軟堅散結等共同發揮協同作用。另外,在扶正培本的基礎上,活血化瘀法還可與手術,放療、化療和免疫治療相配合,提高療效並減少副反應。只要辨證準確,恰當用藥,合理配伍,應用活血化瘀葯,對於腫瘤的治療還是有一定療效的。在放療及化療期間,以活血化瘀佐以扶正培本,多數病例確能增加療效。由於有些活血化瘀葯也屬免疫抑制荊的範疇,為慎重起見,臨床不應單純應用活血化瘀葯,而應與扶正培本藥物配伍使用。扶正培本合併活血化瘀典型病案1. 乳腺癌( 乳岩)肖× X,女,38歲主訴:乳腺癌術後5年複發,心煩急燥,納食少,胸脅脹痛病史:1977年6月發現左乳腺腫物,同年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病理報告為腺癌。術後未進行其他治療。1982年3月發現手術部位有多個腫塊隆起,邊不清,中等硬,小者0.5x0.5CM ,大者1.0x1.5CM ,取活檢病理為轉移性腺癌。因恐懼化療,故找中醫治療。中醫診斷:乳岩辨證:肝鬱氣滯,西醫診斷:左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複發治則:舒肝理氣,化瘀散結處方:柴胡7g 當歸1og 白芍12g香附7g 鬱金10g 青陳皮各9g草河車15g 夏枯草15g 山慈菇10g生牡蠣15g 莪術10g 白花蛇舌草15g加味西黃丸,每次2粒,每日2次。服藥半年腫物未見長大,癥狀緩解,自行停止治療。二診:1983年2月5日。自1月開始咳嗽,胸疼,腰疼,活動後加重,心煩,面紅陣發潮熱小便短赤,舌質暗有瘀斑,脈象弦細。胸片正側位,雙肺轉移癌。辨證:瘀毒壅肺治則: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法處方:桃紅四物湯,銀花甘草湯加減。桃仁7g 紅花10g 赤芍12g 元胡12g鬱金12g 銀花30g 甘草3g 浙貝10g鼠婦6g 公英15g 草河車15g 半枝蓮15g水煎服,24劑。三診:1983年3月5丑。服藥24劑後疼減輕,但仍有咳嗽,痰稀色白,氣促,浮腫,腹脹,便溏,四肢無力舌質暗紅,苔厚,脈濡。辨證:肺脾兩虛型治則:益肺健脾,解毒去瘀。處方:党參30g 白朮12g 茯苓15g清半夏12g 桑白皮10g 桔梗6g生薏仁15g 葦莖15g 冬蟲夏草3g草河車12g 川貝12g 焦曲楂各15g水煎服,24劑。加味西黃膠囊2粒,每日3次。服藥半年病情穩定,拒絕化療。四診:1985年2月3日。停葯12個月後於1984年12月開始頭痛,噁心,嘔吐。腦CT檢查,顱內佔位病變,腦轉移,行全腦放射治療,放療中口乾頭暈,納呆便干,脈象數苔黃,伍用扶正解毒,養陰清熱,涼補氣血,減輕放療反應,使放療順利完成。放療後腫瘤縮小,癥狀緩解,但仍有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納少腹脹。舌質淡,脈象沉細無力。辨證:氣血雙虧治則:補氣養血,佐以抗癌。處方:益氣養榮湯,當歸補血湯加減。党參15g 炒白朮12g 茯苓15g炙甘草3g 陳皮9g 當歸10g生地黃12g 杭白芍10g 香附6g川貝12g 生黃芪30g 全蠍10g蜈蚣2條 山慈菇10g 白花蛇舌草15g水煎服,24劑。加味西黃膠囊2粒,每日3次。連續服藥2年,帶瘤生存5年,於1987年1月12日左胸壁潰爛,腦轉移,骨轉移等惡病質,全身衰竭死亡。[按]本例患者乳腺癌術後5年複發轉移,開始接受中醫治療,在雙肺轉移後接受中醫治療生存4年,腦轉移後生存2年1個月。由此給我們的提示是乳腺癌即使早期作根治術也應定期檢查。很多學者都認為:癌症局部複發和遠處轉移都說明癌症患者雖然各種治療後仍難避免體內沒有殘存的癌細胞,為防萬一,術後應接受其他治療。臨床常見許多中晚期患者,經中醫扶正培本及活血化瘀治療後,帶瘤生存多年,有的在姑息術後也生存多年未見複發或轉移,但有的患者在術後或放化療後不久即出現複發或轉移。這些除與手術的徹底性,癌瘤的病理類型和生物學特性有關外,更重要的是患者自身的防禦機能的下降和失調有關,所以,有效的防止複發和轉移,除了作徹底的根治術,儘可能使無殘留的瘤細胞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和抗癌效應,保持內環境和平衡,此時採用中醫中藥進行辨證施治,可取得較理想的效果。2、結腸癌( 腸蕈)江× × ,63歲,幹部。2000年6月25日初診主訴:結腸癌術後發熱l 周伴腹痛病史:患者1999年11月起腹部持續疼痛,便次增多,大便溏稀並帶膿血,2 000年元月20日診於北京某醫院。經查發現腹內包塊,剖腹探查見乙狀結腸與直腸交界處有一腫塊,質硬、固定且與後腹壁粘連,無法切除,故行人工肛門造瘺術,腫物曠置,術後病理為乙狀結腸腺癌,術後化療多次,用藥不詳,因不能耐受而中斷。近一周來持續發燒,高達39.6℃,腹痛、腹脹、多汗,經用抗生素不能完全控制,故來我院求診。現症:面色蒼黃無華,重病容,低熱37.℃,腹痛,多汗,畏寒,小便正常。人工肛門通暢,白細胞13.7X109。舌質暗有瘀斑,舌邊齒痕,苔白,根黃厚膩,脈細滑。中醫診斷:腸蕈辨證為氣虛血虧,濕熱瘀結,西醫診斷:結腸癌治則:清熱化濕,活血化瘀處方:三仁湯加減生苡仁15g 杏仁l og 白蔻仁l og半夏12g 厚朴l O g 藿香10g蒲公英30g 土茯苓20g 黃柏10g元胡10g 焦三仙30g 銀花20g赤芍l O g 丹皮10g 甘草6g白花蛇舌草30g。上方7劑,水煎服,日一劑二診:2000年7月2日服上藥後濕毒有減,發熱已除,腹痛減輕,仍有脹痛、氣短自汗、神疲乏力、心悸納差、二便如前。舌紅有瘀點,苔白膩、脈細滑,治法同上;處方以前方減去銀花、公英,加抗癌中藥草河車30g,龍葵30g,及補氣黃芪20g,沙參30g,上方14劑,水煎服,日一劑,三診:2000年7月16日腹脹、腹痛明顯緩解,食慾增加,時有頭暈,自汗,二便尚調,舌質暗紅有瘀點,苔白根黃白膩,脈細滑無力,仍守上方加半枝蓮30g,白頭翁20g。又服藥20劑。四診:2000年8月7日,自覺精神體力較佳,納呆。二便調。舌質有瘀點,苔薄白根略黃,脈沉細,以健脾利濕,化瘀解毒為法,處方:太子參30g 黃芪20g 雲苓l O g川芎l O g 土茯苓20g 生薏仁15g半夏l og 焦三仙30g 川楝子l10g莪術l O g 草河車15g 龍葵30g白英30g 蛇莓20g 半枝蓮30g甘草6g上方20劑,水煎服,日一劑自2000年8月至2003年3月的兩年半時間裡,以上方為基本方,隨症加減。五診:2003年3月4日,患者複查,單項谷丙轉氨酶5l u,食慾較好,無氣短、多汗等症,但有時飲食不慎則腹瀉,大便1日4~5次且易外感,舌淡 紅,苔薄白,堅持治以健脾益氣,疏肝和胃,利濕解毒。處方:茵陳15g 黃芩10g 柴胡10g鬱金10g 黃連l og 生薏仁15g白蔻仁15g 山藥l O g 生黃芪30g党參15g 草河車15g 白英30g龍葵30g 杭芍15g 土茯苓20g生甘草6g 白花蛇舌草30g上方20劑,水煎服,日一劑六診:2003年3月25日服上藥後患者一般情況良好,大便每日2~4次,成形,無腹痛,原來肛門處已無明顯分泌物,肝功能正常,見面色紅潤,舌稍暗,苔薄白,脈細滑。上方去茵陳,加蒼白朮各10g、山萸肉10g、枸杞l0g,以健脾補腎,長期服用至今。[按]:結腸癌屬中醫" " 腸蕈」 、「 臟毒」 、喉血」 等病範疇,本例為一晚期結腸腺癌患者,探查術後因化療反應劇烈而中斷,一直堅持服用扶正培本、化濕解毒及活血化瘀中藥已二年半,帶瘤生存,生活質量較高。在治療的每一階段均按中醫辨證施治,根據病情的標本緩急隨證治之。初診時,濕熱瘀毒明顯,雖有氣虛兼證,仍以祛瘀解毒,清熱化濕為主,待實邪漸去,虛證呈現,以脾虛腎虧為本,故投以健脾益氣、滋補肝腎之品,並堅持用解毒抗癌中藥( 如龍蛇羊泉湯、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莪術、土茯苓、白頭翁等)控制癌瘤發展,治療過程中始終貫徹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扶正與抗癌相結合。扶正以健脾補腎為主,抗癌則採用清熱解毒、理氣化滯,祛瘀攻積、燥濕和中等方法治之,效果明顯。l 、谷× × ,女,70歲,退休,2000年11月7日初診,病歷號031446。主訴:左肺上葉腫物一個月。病史:患者於2000年9月出現咳嗽、小量白痰,9月29日在復興醫院胸片示,左肺陰影,考慮肺癌,大小約3×3cm。9月30日在該醫院檢查:左上肺癌,雙肺支氣管擴張,肺氣腫,10月10日在腫瘤醫院診為左上肺癌,家屬拒絕手術。現症:目前無明顯癥狀,納可,大便正常,CEA19.5m g/m L,舌略暗,苔黃,脈弦。中醫診斷:肺積證候:氣血痰滯。西醫診斷:左上肺癌,病理不詳。治則:益氣活血、軟堅解毒處方:①半枝蓮15g 白英12g 莪術9g白僵蠶12g 苡仁12g 全瓜蔞12g夏枯草12g 土茯苓12g 白朮15g太子參12g 黃芪30g 甘草6g。14劑,水煎服。②軟堅消瘤片240片,4片。③西黃解毒膠囊4盒,2片。二診:2000年12月19日 ,痰中帶血,不發燒,舌略暗,脈弦略數。處方:①上方加山藥10g、白豆蔻5g、仙鶴草12g。14劑,水煎服。②軟堅消瘤片240片,4片。⑨西黃解毒膠囊4盒,2片。三診:2001年1月2日,仍有痰,咽不適,其他同前,舌脈同前。處方:①半枝蓮15g 白英12g 白僵蠶l 2g全蠍3g 蜈蚣3條 苡仁12g全瓜蔞l 5g 土茯苓12g 藤梨根15g白朮15g 黃芪30g 甘草6g。14劑,水煎服。②軟堅消瘤片240片,4片。③西黃解毒膠囊4盒,2片。四診:2001年1月16日,痰細胞來找到癌細胞,痰少。氣憋,乏力,納可,舌暗苔薄黃,脈滑數。處方:①半枝蓮15g 白英12g 白僵蠶12g苡仁12g 全瓜蔞l 0g 土茯苓12g藤梨根15g 白朮15g 黃芪30g甘草6g 蘇梗 9g 枇杷葉10g白豆蔻5gl4劑,水煎服。②軟堅消瘤片240片,4片。③西黃解毒膠囊4盒,2片。五診:2001年5月8日,從2月28日到4月24日住院,康萊特治療,腫瘤穩定,無明顯不適,舌略暗,脈緩。處方:桔梗9g 杏仁9g 沙參9g 麥冬9g白朮15g 芡實10g 山藥10g 枳殼12g黃芪30g 太子參12g 陳皮9g 莪術9g夏枯草12g 炒三仙30g 肉桂5g 甘草6g。14劑,水煎服。②西黃解毒膠囊4盒,2片。六診:2001年5月30日,痰中帶血絲,不咳嗽,咽干,舌暗,脈弦。處方:桔梗9g 杏仁9g 沙參9g 麥冬9g白朮15g 山藥l og 枳殼12g 生地炭12g黃芪30g 太子參12g 莪術9g 側柏炭l 2g炒三仙30g 肉桂5g 甘草6g 土茯苓15g半枝蓮15g。7劑,水煎服。七診:2001年6月6日,痰不帶血,不咳嗽,咽干,納可,二便調,舌暗苔黃,脈弦滑。處方:①杏仁12g 桔梗12g 全瓜簍12g姜半夏9g 枳殼12g 荷梗9g黃芪30g 太子參15g 沙參12g白朮15g 炒三仙30g 半枝蓮15g土茯苓15g 苡仁10g 甘草6g14劑,水煎服。②西黃解毒膠囊4盒,2片。此患者一直中醫藥治療,多次行胸部CT等影像學檢查,肺部腫物緩慢增大,但病人生活能夠自理,2005年3月隨診時存活。[按]肺癌屬中醫的「 肺積」 範疇,由正氣虧虛,外邪乘虛入肺,肺失宣降,氣機運行不暢,血脈受阻,津液失布,津聚為痰,痰凝氣滯,痰瘀互結,形成肺部積塊。病理性質當全身屬虛、局部屬實、虛實夾雜。肺癌之虛以陰虛及氣陰兩虛最為多見。臨證時首先要辨明虛實,以及虛實的多少。治療上或以扶正為主,或以祛邪( 抗癌) 為主,或扶正驅邪並重,始為得法。該患者初診時咳痰喘滿,邪氣壅盛,故治法以活血化瘀攻邪為主;兼顧正氣;後來患者癥狀輕微,腫瘤穩定,正虛邪不盛,故治療一直以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軟堅消瘤為大法,堅持每天服藥有四年余。患者雖然肺部腫物緩慢增大,但病人生活能夠自理,2005年3月隨診時存活。從此病例看出在臨床治療方面,重視辨證施治,處理好扶正與祛邪的關係。單 純補虛扶正是難以消除腫瘤的,片面強調扶正有時則會貽誤病機。但若只強調祛邪抗癌,亦可傷正,造成病情惡化。所以在臨床中,應根據病情的具體表現,患者的體質狀況而區別對待或以扶正為主,或以祛邪為主。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或攻補兼施,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正如《醫宗必讀· 積聚》所言:「 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伐,則任受補。」二.扶正培本合併清熱解毒法清熱解毒法釋義熱毒是惡性腫瘤的主要病因病理之一。熱毒,是指鬱火及邪熱鬱結日久而成為熱毒,熱毒內蘊機體臟腑、經絡,郁久不散,也能導致營衛不和,經絡阻塞,氣血瘀滯等情況,如熱毒鬱結較甚,或氣血虛弱,不能透毒外出,以致毒滯難化,積聚不去,久而久之,漸成腫物或癥瘕積塊。惡性腫瘤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中、晚期患者,在病情不斷發展時,臨床常有發熱、疼痛、腫塊增大、局部灼熱疼痛、口渴、便秘、苔黃、脈數等火毒熾盛之證。這種證候,往往同肝鬱化火,氣血凝滯,阻塞經絡或痰火膠結有密切關係。要去除毒熱內蘊或邪熱瘀毒表現,故應以清熱解毒為大法治療。清熱解毒藥能控制和清除腫瘤周圍的炎症和感染,所以能減輕癥狀,在惡性腫瘤某一階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發展的作用。同時清熱解毒藥又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所以清熱解毒法是惡性腫瘤治療中較常用的治療法則之一。清熱解毒法作用原理的現代研究近凡年來關於清熱解毒藥抗腫瘤的藥理研究報道很多,綜合起來其藥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直接抑制腫瘤的作用:2. 調整機體免疫力:3.抗炎排毒:4.調節內分泌功能。5.抗菌抗病毒作用。清熱解毒法常用藥物及應用常用的清熱解毒藥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龍葵、七葉一枝花、山豆根、板藍根、虎杖、紫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魚腥草、夏枯草、敗醬草、穿心蓮、金銀花、連翹、黃芩、黃柏、苦參、龍膽草、石上柏、土茯苓、大青葉、馬齒莧、鴉膽子等。清熱解毒法運用注意事項清熱解毒法為防治腫瘤的常用治法,屬「 攻邪」 範疇。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疾病的性質,辨清正邪之盛衰,與其他法則和藥物相結合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還應根據毒熱蘊結的不同部位和不同表現,分別選用作用於不同部位的清熱解毒藥,如黃芩清上焦肺熱,黃連清胃熱,黃柏清下焦熱,龍膽草清肝膽熱,梔子清三焦熱等。同時,清熱法又常與利濕法同用,解毒法常與化瘀散結法等一起使用。所以結合病情,辨證地應用清熱解毒藥,使其在腫瘤治療中發揮更好的作用。清熱解毒藥屬寒涼之品,久服會妨礙胃腸功能,特別是原有脾胃虛寒者,使用更應慎重,臨床常配伍溫中,健脾和胃藥以顧護「 胃氣」 。扶正培本合併清熱解毒法典型病案l 、肝癌( 肝積)楊xx,男性,76歲,教師,1999年6月1日初診主訴:原發性肝癌肝伴肝區不適,腹脹,低熱病史:患者於1999年4月出現肝區不適,輕度腹脹,進行性消瘦,經某醫院cT檢查發現肝右葉有一腫物,約3X5cm ,少量腹水,化驗H BsAg(+),l i BcAg( +) ,H BcAg( +) ,AFP>350u,ALT86u,診斷為原發性肝癌,111期。因本人拒絕介入化療,遂求治予中醫。現症:患者肝區不適,腹脹,午後低熱,T37℃,納差乏力,形體消瘦,面 色萎黃,鞏膜無黃染,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腹部平坦,肝於肋下可觸及,大4cm ,表面結節感,腹水症( 士) ,下肢輕度凹陷性浮腫。化驗,AGT131,LDH 240,總蛋白5.6,白蛋白2.6,AFP>350u,CT示肝右葉腫物4cmX5cm 大小,少量腹水,舌質紅,黃膩苔,脈細滑。中醫診斷:肝積,辨證為肝鬱脾虛,濕熱內結,西醫診斷:原發性肝癌,III期。治則:清熱解毒,健脾和中。處方:黃芪15g 白朮15g 薏苡仁15g白蔻仁15g 佩蘭15g 杏仁12g清半夏12g 厚朴12g 黃連12g藿香12g 通草12g 滑石15g竹葉15g 豬苓15g 茯苓15g龍葵15g 焦三仙30g 白花蛇舌草15g炒萊菔子15g上方30劑,水煎服,日一劑二診:1999年7月15日患者發熱已退,腹脹減輕,B超示腹水消失,食慾及乏力癥狀改善,肝區仍有輕度不適,舌質淡紅,舌苔薄黃,脈弦細,治以舒肝健脾、化瘀消積。處方:党參15g 黃連15g 炒白朮15g生苡仁15g 炒蜂房6g 生山楂15g鬱金15g 元胡15g, 炮山甲12g八月扎15g 凌霄花15g 丹皮12g,藤梨根15g 厚朴12g 木香9g莪術12g 白英15g 炒菜菔子15g白花蛇舌草15g水煎服,日一劑,另配合西黃解毒膠囊,每次3粒,日2次。以上方為基本方,隨症加減,用藥半年後,諸癥狀明顯減輕,複查ALT54,LDH 206u/L,AFPl 00u,總蛋白6.69,自蛋白3.89,CT示-肝內腫物3x4cm ,由原來卧床不起恢復至能騎車外出。目前仍健在。【按】:肝癌屬中醫「 肝積」 、「 魎瘕」 、「 積聚」 、「 臌脹」 、「 癬黃」 等病範疇。中醫認為肝癌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情志抑鬱,臟腑失調,氣血虛弱,內熱寒盛,飲食不消,脾虛濕困,濕郁化熱熏蒸而成黃疸,氣滯血瘀久之而成肝積。本病例診斷明確為原發性肝癌,III期,因拒絕介入化療,故完全採用中醫治療。首診從舌、脈、症分析,為肝鬱脾虛引起運化失司,濕邪內停,郁久化熱,此時,郁與虛為本,濕和熱為標,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因濕熱困脾,三焦不暢,治療應首先清利濕熱,宣暢三焦,待濕去熱 除後再重用舒肝健脾之品以治本,故以三仁湯為主加減。此處用黃芪取其補氣利尿之效,黃連取其清利中焦濕熱之功.二診時患者腹脹減輕,食慾漸開,此時濕熱已除,故以舒肝健脾、化瘀消積為主治之,並配合解毒抗癌中藥加味西黃膠囊( 人工牛黃、制乳沒、黃芪、山慈姑、香橡、夏枯草、三七、何首烏等組成)共同發揮扶正抗癌功效。2、乳腺癌(乳岩)張x× ,女,46歲。2004年12月5日初診主訴:右乳癌術後,放療後,右側胸壁切1:2處潰瘍。病史:患者2004年7月在外院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後,術後行放射治療,放療後右側胸壁切口縫合處潰瘍,在西醫院反覆換藥3個月不愈,建議其行皮瓣修復術,遭其拒絕來我院治療。查體見右側胸壁切口縫合處潰瘍約3×4cm ,中央有腐肉,有膿性附物。現症:右側胸壁切口縫合處潰瘍,中央有腐肉,有膿性分泌物,有臭味,局部疼痛,伴發熱38℃,納差,大便乾燥,舌尖紅苔黃厚,脈弦。中醫診斷:乳岩辨證:熱毒瘀結;西醫診斷:右乳腺癌根治術後,放療後治則:清熱解毒,化瘀消腫處方:黃柏l O g 黃芩l O g 柴胡l O g 鬱金10g黃連l O g 敗醬草15g 太子參15g魚腥草12g 板蘭根15g 草河車15g白英30g 龍葵30g 杭芍15g 生草6g 白花蛇舌草30g上方7劑,水煎服,日一劑同時用生理鹽水沖洗後,用安而碘消毒後敷以四黃膏紗條,每日換藥一次。二診:2004年12月13日患者服藥及局部換藥後臭味消失,分泌物明顯減少,局部有新鮮肉芽組織生長,疼痛減輕,大便正常,舌尖紅苔薄黃,脈弦。患者治療有效,熱毒較前減輕,故減輕清熱解毒作用,上方去敗醬草、龍葵,加黃芪15g,換藥改為生肌玉紅膏紗條,隔日換藥一次。三診:2004年12月21日患者右側胸壁切口縫合處潰瘍已經完全癒合。[按]:放射性潰瘍是乳腺癌手術放療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放療可導致局部組織包括皮膚、血管、肌肉、神經和骨骼的損傷,引起放射區組織水腫變性,組織纖維化,血供減少,局部缺血後出現潰爛而形成潰瘍。放射治療屬中醫熱毒,治療中首先應當採用清熱解毒的治療方法,同時也發揮 中醫外治法的優勢,在熱毒壅盛期可用四黃膏清熱解毒,在毒熱之邪消退後,可用去腐生肌生肌玉紅膏治療。四黃膏中黃連、黃芩、黃柏、大黃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對金葡菌及綠膿桿菌有較強的抗菌能力,乳香、沒藥、血竭、當歸活血養血,改善血供,輕粉去腐生肌,白芷生肌長肉,可使肉芽生長快,新生組織堅實.平坦、生肌作用強等特點。在口服中藥方面,根據病情辨證施治,開始以清熱解毒為主,待熱邪消退之後,再以健脾益腎,扶正培本,益氣養血生肌中藥治療。這一病案屬中醫內治法與外治法的有機結合,祛邪與扶正相配合取得滿意療效的典型病例。三.扶正培本合併軟堅散結法軟堅散結法釋義腫瘤古稱石瘕、石疽、岩等,多為有形之物,堅硬如石。《內經》中早已指出:「 堅者削之」 「 結者散之」 「 客者除之」 。所以對於腫瘤多用軟堅散結法治療。凡能使腫塊軟化、消散的藥物均稱軟堅散結葯。軟堅散結法常用藥物及應用根據中醫理論及經驗,一般認為味鹹的中藥能夠軟化堅塊,如鱉甲的咸平,龜板的甘咸,海螵蛸的咸澀,海浮石的咸寒等都有軟堅作用。散結則常通過治療產生聚結的病因而達到散結的目的。臨床中常用的軟堅散結類藥物有龜板、鱉甲、牡蠣、炮山甲、海浮石、海藻、地龍、瓦楞子、昆布、海蛤殼、夏枯草、半夏、膽南星、瓜蔞等。軟堅散結法運用注意事項軟堅散結法在腫瘤臨床中應用很久,但單獨作為主要治法進行觀察者較少,通配合其他治療腫瘤的法則和方葯中使用,以達到共圖消除腫塊之目的。扶正培本合併軟堅散結法典型病案乳腺癌( 乳岩)楊× × ,女,52歲,工人,1995年9月17日初診。主訴:右乳腺癌術後左乳脹痛、胸悶口苦病史:患者於1995年4月無意中發現右乳腫塊,未於重視,6月初開始感覺右乳疼痛,同側腋下淋巴結腫大,經醫院檢查確診為「 乳腺癌」 ,行右乳根治術,術後病理「 浸潤性導管癌」 ,淋巴結轉移6/10,ER( +) 、PR(+),其後服用三苯氧胺,未行化療,幕名而來為求進一步治療。現症:患者面色友黃,左乳脹痛,未觸及腫塊,胸悶易怒,口乾口苦,納谷不香。脈沉弦數,舌質淡紅,苔白膩。中醫診斷:乳岩,證候屬肝脾兩傷,痰氣凝結;西醫診斷:乳腺癌治則:舒肝理氣,清熱解毒,軟堅散結處方:逍遙散加味。柴胡10g 白芍15g 當歸15g 茯苓12g白朮12g 香附15g 青皮10g 黃芪20g党參15g 薄荷5g 陳皮15g夏枯草15g 莪術10g 蒲公英15g14劑,水煎服,日1荊。二診:10月4日服上方14劑後,左乳脹痛,胸悶,口苦癥狀明顯減輕,右上肢出現麻木不仁,腫脹較甚,不能握掌,苔薄,脈弦,證屬氣血不足,脈絡阻塞,水濕泛溢肌膚。治擬益氣活血,通絡利水消腫。處方:黃芪30g 當歸12g 赤芍12g川芎12g 鬱金10g 澤蘭10g絲瓜絡10g 路路通10g 桑枝6g益母草15g 豬苓15g 茯苓12g薏苡仁12g 夏枯草15g 莪術10g炮山甲10g14劑,水煎服,日1劑。三診:用藥半個月後,右上肢腫脹明顯減輕,右手已能握掌。現患者面色少華,心悸氣短,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納差,苔薄舌淡胖,邊有齒痕,脈細無力。辨證為氣血雙虧,陰陽俱虛,治宜益氣養血,健脾補腎。處方:黃芪30g 党參15g 白朮12g茯苓12g 當歸15g 黃精l O g桑寄生10g 仙靈脾15g 補骨脂15g薏苡仁15g 龍眼肉l og 大棗6枚 香附12g 鬱金l O g 莪術10g 露蜂房6g 徐長卿15g 半枝蓮15g水煎服,日l 劑上方服藥一個月後,心悸氣短漸平,食慾大增,倦怠乏力明顯好轉,開始能做部分家務.其後以此為基本方,隨證加減並與西黃解毒膠囊交替長期服用,迄今隨訪5年余,未見轉移和複發。[按]:乳腺癌屬中醫乳岩範疇,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乳岩的形成如《格致余記》中說:「 憂怒抑鬱,朝夕積累,脾氣消沮,肝氣橫逆,遂成隱核。」 《外科正宗》中論:「 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 故多為情志不遂,恚怒憂思,肝氣鬱結,脾失健運,以致無形之氣鬱與有形之痰濁相互凝結滯乳中而成。本病例治療分3個階段:首用逍遙散以疏通氣機,加黃芪、党參,青皮、香附理氣,夏枯草、莪術、蒲公英、炮山甲祛痰化瘀散結兼以抗癌;二診時由於患者手術損傷局部絡脈,使氣血運行受阻,津液運行失常,水液瀦留於肢體,橫溢肌膚造成上肢腫脹麻木,如不及時治療,將會遷延難愈,故轉方治以益氣活血通絡,利水消腫;三診時患者標實已除,上肢腫脹漸消而虛象大現,理當扶正固本,補養氣血,健脾益腎。總之對於此等疑難疾病,中醫治療重在把握整體,詳察虛實,明辨性質,靈活施治。四.扶正培本合併化痰利濕法化痰利濕法釋義痰濕是由於體內水濕不化,津液不布,郁滯不通,凝滯而成。或由於邪熱爍津,凝結成痰。濕為六淫之一,也是一種致病因素。濕屬陰邪,性質重濁而粘膩。涅邪侵入人的機體,停留滯著,便會阻礙陽氣的活動,影響氣的流通,導致氣滯、氣鬱。《靈樞· 水脹篇》「 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患肉乃生。」 這裡就是指「 濕毒」「 濕聚」 的穢惡之氣蘊結於機體,影響氣血的運動。氣血阻滯又導致脾胃運化減弱,而助長濕的凝聚,二者互為因果,引起機體的病理變化.痰為機體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 痰凝濕聚是腫瘤發病的基本病理之一。《丹青溪心法》謂「 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 。故前人認為痰與腫瘤的發生有內在聯繫。痰可以影響臟腑的氣機升降和氣血運行,導致氣血凝滯,停聚在不同部位,病情演變到一定程度都可形成積聚腫塊。因此,痰凝與血瘀一樣,雖為病理產物,但凝聚於體內,日積月累,影響機體,也是引起腫瘤的原因之一。而對於腫瘤的治療,化痰利濕法佔有一定的重要意義。化痰利濕不僅可以減輕癥狀,而且可使有些腫瘤得以控制。化痰利濕法常用藥物及應用臨床中常用化痰利濕葯有瓜蔞、皂刺、半夏、山慈菇、象貝母、葶藶子、青礞石、海浮石、前胡、馬兜鈴、杏仁、蒼朮、厚朴、茯苓、藿香、佩蘭、生薏苡仁、獨活、秦艽、威靈仙、徐長卿、蓽撥、海風藤、絡石藤、豬苓、澤瀉、車前子、防己等。化痰利濕法運用注意事項化痰利濕法是腫瘤臨床常用的治療法則之一。在臨床中合理使用化痰和除濕法能提高腫瘤論治效果。當然,化痰利濕法並非單獨應用,往往結合病情,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配以其他治療方法。化痰法與理氣法合用稱理氣化痰,用於氣鬱痰凝者;與清熱葯合用稱清熱化痰法,用於痰火互結或熱灼痰結者;與健脾葯合用稱健脾化痰法,用於脾虛痰凝者;與活血葯合用稱活血化痰法,用於血瘀痰結者等。濕有內外之分,外濕犯人,每與風邪、寒邪相兼,治療採用祛風除濕;內濕治當除濕利水。同時根據濕聚部位不同分別採取芳香化濕、淡滲利濕、健脾除濕、溫化水濕等法治之。扶正培本合併化痰利濕法典型病案原發性肝癌( 肝積)馬× ,男,67歲,退體,2001年4月初診,病歷號072196。主訴:腹脹,食慾下降2周。病史:患者於2000年8月出現腹脹,肝區隱痛,在北大醫院和腫瘤醫院經腹部CT檢查,發現右肝內多個實性佔位,最大者為6.2+6.2cm 2大小,AFP>1 OS0ng/rnl ,診斷為原發性肝癌,肝內轉移.因患者失去手術機會,同時拒絕肝介入治療,於2000年8至2000年12日收住病房行攬香烯、華蟾素單純中藥治療,病情穩定。現症:腹脹,食慾下降,肝區隱痛,查血AFP>2000,門診診為原發性肝癌II期。查體發現患者面色黎黑,肝掌,肝於右肋下7.5cm ,劍下7.4cm ,可及,質硬,表面結節感,腹水( ± ) ,舌質紅苔黃膩,脈細滑。中醫診斷:肝積辨證,屬脾虛濕重、痰蘊化熱。西醫診斷:原發性肝癌II期。治則:以健脾祛濕、芳香化濁法。處方:生芪15g 生白朮15g 生苡仁15g白蔻仁9g 杏仁9g 豬茯苓各15g藿香12g 佩蘭15g 厚朴9g 通草6g滑石15g 生甘草6g 蘇葉 12g八月扎15g 厚朴9g 鬱金15g元胡15g 白英15g 龍葵15g14劑,水煎服華蟾素片口服0.9gTi d。二診-2001年5月,服藥後腹脹減輕,食慾略好轉,但肝區仍輕度疼痛感,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處方:上方去生甘草、龍葵,加炒萊菔子15g、白僵蠶9g。14劑,水煎服。華蟾素片口服0.9gT i d。三診:2001年6月,癥狀明顯減輕,肝區疼痛基本消失,食慾增加,體力較前恢復,舌暗苔黃膩,脈弦滑。處方:上方加炮山甲10g、莪術12g。14劑,水煎服。四診:上藥繼續服用一個月後病人癥狀大減,食慾已基本恢復正常,肝區疼完全消失,但右上腹腹脹感仍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處方:上方去杏仁、藿香,加丹皮12g、炒山梔9g。14劑,水煎服。華蟾素片口服0.9gTid五診:2001年9月,癥狀穩定,無明顯不適,複查B超及CT示肝右葉腫物5.8· 5.6"3cm 3大小,周圍散在小病灶多個,無腹水,AFP>1000,肝腎功能正常。以後病人堅持服用中藥湯劑,基本在上方適當加減,12服華蟾素片、平消膠囊交替進行,病情一直穩定,無明顯不適。卡氏評分由70分升至90分。再複查腹部B超及cT檢查發現肝內腫物縮小至3.8×3.0cm 2大小,AFP下降至125neym l 。六診:2004年11月18日,病情加重,出現功膜黃染,肝進一步腫大,至肋下10cm ,腹水( +) ,舌紅苔白膩,脈弦細。再次收住院治療,無效,於同年12月11日,死亡。發病至今,帶瘤生存四年五個月。[按]:肝癌屬中醫「 肝積」 、「 癮瘕」 、「 臌脹」 等病範疇。中醫認為肝癌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情志抑鬱,臟腑失調,氣血虛弱,氣滯血瘀,飲食不消,脾虛濕阻,濕郁化熱,氣滯血瘀久之而成肝積。本病例診斷明確為原發性肝癌,Ⅱ期,因拒絕介入化療,故完全採用中醫治療。首診從舌、脈、症分析,為肝鬱脾虛引起運化失司,濕邪內停,郁久化熱,癥候為脾虛濕重、痰蘊化熱,因濕熱困脾,脾失健運,三焦不暢,治療應首先以健脾祛濕、芳香化濁法,待濕去熱除後再重用舒肝健脾之品以治本,故以三仁湯為主加減。此處用黃芪取其補氣利水之效,黃連取其清利中焦濕熱之功,藿香、佩蘭芳香化濕;二診時患者腹脹減輕,食慾恢復,此時涅熱已除,故以舒肝健脾、化瘀散結為主治之,並配合化瘀解毒抗癌中藥華蟾素片口服共同發揮扶正抗癌功效。癌性腹水加味五皮飲方桑白皮15g,大腹皮15g,生薑皮15g,陳皮15g,茯苓皮15g,党參12g,白朮12g,生黃芪12g。方中五皮飲源自《中藏經》之五皮散( 桑白皮、大腹皮、生薑皮、陳皮、茯苓皮) ,《三因極一病症方論》卷十四又稱本方為五皮飲。方中皆用皮者,以皮能入皮,並能利水也。任應秋在《病機臨證分析》中更稱本方為「 消水腫之通劑」 ,五皮飲五葯共用,以行氣利水,加党參、白朮、生黃芪以健脾益氣,氣行則水行,共奏健脾益氣,行氣利水之功效。近年來文獻報道,五皮飲主要用於治療肝硬化腹水、腎病綜合征、水腫等疾患。癌性腹水,又稱惡性腹腔積液,是指惡性腫瘤累及腹膜引起的腹水,占腹水的30%左右。癌性腹水多見於消化系統腫瘤,以肝癌和胃癌最為常見,其中肝癌約佔82%,胃癌約佔16%,女性多見於卵巢癌,據統計,1/3以上的卵巢癌同時合併腹水,其它如惡性淋巴瘤、間皮瘤、子宮癌、乳腺癌也可引起癌性腹水。癌性腹水發病機制是多方面的,不同腫瘤引起腹水的機制也不盡相同。癌性腹水的出現,常常標誌著疾病已進入中晚期,伴隨著局部或全身擴散。腹水的出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出現腹脹、腹痛、食慾下降、甚則無法進食,憋氣,呼吸困難等。患者狀況比較差,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常在短期內迅速惡化,出現惡液質,全身衰竭,甚至死亡。癌性腹水病情一般比較頑固,較之良性腹水,其量較大,生長快,病情反覆。目前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預後較差,一般中位生存期大約僅為數周至數月,1年生存治療率低於10%。中醫相關認識癌性腹水並沒有明確的中醫病名與之相對應,可散見於有關「 水腫」 和「 積聚」的論述中。中醫認為「 水腫」 多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使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合,膀胱氣化不利,導致水液瀦留所致。病機主要是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 積聚」 是由於正氣虧虛,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痰濁蘊結腹內所致,一般病程較長,病情較重,患者癇位在腹內,常導致脾氣受損,出現飲食減少,倦怠乏力,病情較重者甚則出現面色萎黃,形體日漸消瘦。人體的水液代謝與肺、脾、腎、膀胱等臟腑及三焦氣化有關,《索問· 經脈剮論》日:「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故水谷由脾胃化為精微上歸於肺變化為血,下輸膀胱為溺而出。《素問.靈蘭秘典論》日:「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水液代謝與三焦氣化也是密切相關的。癌症患者由於積聚阻滯氣機,氣機不暢,導致水液運行受阻,脾為人之後天,由於癌症患者中晚期,脾氣虧虛,氣虛無力推動水液運行,水液運行亦不暢,致使水液停聚而成腹水,腹水形成後又再次阻滯氣機,如此形成惡性循環;脾氣虧虛,氣血生化無源,患者營養狀況較差,也與腹水的形成有關,這與西醫所說的營養不良性腹水有吻合之處。癌性腹水的治療概況癌性腹水,其病情一般比較頑固,反覆出現,預後較差。目前治療目的主要是控制腹水,緩解癥狀,同時治療原發病灶。近些年關於癌性腹水治療的文獻報道較多,大家嘗試了很多方法,多數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仍然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可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和方案,進行綜合治療,成功的姑息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質量。常用的方法有:全身治療、局部治療和中醫藥治療。全身治療包括全身化療和支持治療;局部治療包括腹腔穿刺、腹腔化療、腹腔內注射同位素或生物反應調節劑、腹腔放療、手術治療等。現分別論述於下:1、中醫藥治療癌性腹水沒有明確的中醫病名與之相對應,可參照中醫的「 臌脹」 「 水腫」 和「 積聚」 進行論治 。本病的形成非旦夕之亂,是由各種致病因素長期作用於機體,多臟腑 同時受累,氣血水瘀阻而成,病情頑固,預後差,治療較為困難。近年來有關癌性腹水的中醫藥治療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中醫辨證施治李氏將癌性腹水分為氣滯濕阻、脾虛氣滯、脾腎陽虛、肝腎陰虛四型辨證施治,1) 氣滯濕阻型:腫瘤病人見腹部膨大如鼓,皮色蒼黃,脅下脹滿或痛,飲食減少,四肢沉重,小便短少,甚則腹大青筋暴露,下肢略腫,舌苔白膩,脈弦緩。治以疏肝理氣,行濕散滿消脹。方葯:輕症用《景岳全書》疏肝散合《和劑局方》平胃散:柴胡、陳皮、白芍、枳殼、川芎、香附、蒼朮、厚朴、甘草。加苡仁、莪術。中症用《蘭室秘藏》枳實消痞丸:枳實、黃連、厚朴、半夏、麥芽、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半枝蓮、龍葵。重症用《丹台玉案》利氣丹:沉香、木香、黑丑、元胡、檳榔、枳殼、莪術、烏葯、大黃、黃連、山楂肉、白花蛇舌草。2) 脾虛氣滯型:腫瘤病人見脘腹脹滿,腹大而堅,面色萎黃,四肢瘦削,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質淡,舌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緩無力。治以補脾益氣,祛濕利水。方葯:輕症用《雞峰普濟方》參苓白朮散加味:人蔘、白朮、茯苓、山藥、白扁豆、砂仁、桔梗、蓮子肉、苡仁、龍葵、白花蛇舌草。中症用《魯麻禁方》太和丸:人蔘、白茯苓、半夏、枳殼、陳皮、黃連、當歸、川芎、香附、白芍、神曲、麥芽、山楂、木香、厚朴、砂仁、甘草、半枝蓮、龍葵。重症用《丹台玉案》扶脾逐水丸:白茯苓、白朮、山藥、葶藶子、川椒目、巴戟、黃連、五味子、海金沙、澤瀉、莪術。3)脾腎陽虛型:腫瘤病人見腹大脹滿,青筋暴露,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小便不利,大便溏薄,下肢浮腫,面色晦暗,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細無力。治以溫補脾腎,通陽利水。方葯:輕症用《丹台玉寨》實脾飲;檳榔、白朮、於姜、附子、草果、廣木香、白茯苓、厚朴、蒼朮、龍葵、半枝蓮。中症用《閻氏小兒方論》附予理中丸合《傷寒論》五苓散:附子、乾薑、人蔘、白朮、甘草、桂枝、茯苓、豬苓、澤瀉、莪術、白花蛇舌草。重症用《傷寒六書》回陽救急湯:附子、乾薑、肉桂、人蔘、白朮、茯苓、陳皮、甘草、五昧子、半夏、生薑、麝香、苡仁。4) 肝腎陰虛型:腫瘤病人見腹部脹大,甚則青筋暴露,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黧黑,屠色紫暗,五心煩熱,口燥咽干,頭暈目眩,尿少便溏,甚者可兼有口鼻衄血,吐血便血,神昏等癥狀,舌質絳紅,苔剝少津或舌質紫暗,舌有瘀斑,脈弦細。治以滋養肝腎,涼血化瘀,利水消脹。方葯:輕症用《柳州醫話》一貫煎合《傷寒論》豬苓湯: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川楝子、枸杞子、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白花蛇舌草。中症用《丹溪心法》大補陰丸合《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黃柏、知母、熟地、龜板、犀角、生地、丹皮、芍藥、龍葵、半枝蓮。重症見神昏譫語,急選用《和劑局方》紫雪丹或《溫病條辨》安富牛黃丸以清營解毒,涼血開竅;若氣微欲脫,汗出肢厥,脈微欲絕者,應急以《十葯神書》獨參湯濃煎以固元救脫,待患者神蘇竅開或厥止回陽之後,再行辨證選方用藥。2. 專方專葯治療周氏以化氣利水、疏肝活血為原則,以自擬抗癌消水方( 葶藶子45g,椒目、生大黃、漢防己、柴胡、赤芍、枳殼、制附片各10g,半邊蓮15g,干蟾皮、冬蟲夏草各6g,生黃芪30g) 為主內服,治療癌性腹水患者40例,取得較滿意療效,患者生存期明顯提高,最長24個月,最短42天,中位生存期8.3個月。五皮飲的研究概況《麻科活人全書》卷一載有五皮飲,組方大腹皮、茯苓皮、陳皮、五加皮、生薑皮,功能理氣健脾、利水消腫,主治全身浮腫,肢體沉重,或酸楚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膩,脈沉弦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載五皮散為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功能利水消腫,祛風勝濕,主治脾失健運,風濕相搏所致頭面浮腫,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飲食欠佳,小便不利等。《中藏經》之五皮散,組方桑白皮、大腹皮、生薑皮、陳皮、茯苓皮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硬物。功能理氣健脾、利水消腫,「 治男子婦人脾胃停滯,頭面四肢浮腫,心腹脹滿,上氣促急,胸膈煩悶,痰涎上壅,飲食不下……狀如水病,先服此葯,能疏理脾氣,消退虛腫。切不可亂服瀉水等葯,以致脾元虛損,所患愈甚。此葯平良無毒,多服無妨」 。由以上可以看出,歷代五皮散組方的差別主要在於桑白皮,五加皮,地骨皮三味葯。桑白皮,甘寒,歸肺脾經,能夠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五加皮,辛苦溫,歸肝腎經,功能祛風濕、補肝腎、強簏骨,主治風濕痹痛,小便不利之症;地骨皮,甘寒,歸於肺腎經,其涼血除蒸,瀉肺降火,用於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咳血、衄血、內熱消渴等症,而脾胃虛寒者慎用。結合臨床,脾虛氣滯型癌性腹水患者,主要是肺脾腎虧虛,三焦氣機不利所致,故選用《中藏經》之五皮散,《三因極一病症方論》卷十四又稱本方為五皮飲。方中皆用皮者,以皮能入皮,並能利水也。由於本方善行皮間之水,且藥性平和,故為治療皮水的主方,任應秋在《病機臨證分析》中更稱本方為「 消水腫之通劑」 ,書中指出「 水腫之來,肺脾腎也,桑白、大腹消肺水,陳皮、生薑消脾水,茯苓消腎水,而五葯皆以氣勝,氣行則水行也」 。《醫方集解》中指出:本方「 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 ,認為「 脾虛不能制水,故傳化失常,腎水泛濫,反漬脾土,壅塞經絡,散溢皮膚。」 《醫方論》云:「 此亦水邪客於皮膚而設,以其病不在上,故不用發汗逐水之法,但利小便也」 。水邪之為患,關於肺脾腎三臟,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肺氣失其宣降,腎臟失其主宰,故治療重在治脾,亦應兼顧肺腎,臨證權衡輕重,配伍施治。此方具有消腫利水之功效,其組方在健脾祛濕的前提下,兼顧肺腎,體現了行氣與利水同用的特點。本方 一面鍵運脾土,以防水邪之泛濫;一面疏通水道,使水有去路,體現了輸脾與利水同用的配方法度 (《醫方發揮》)。肝硬化腹水肝硬化腹水,治療十分棘手,五皮飲具有較強的利水消腫作用,臨床按照中醫辨證隨證加減,可用於肝硬化腹水的治療。氏等將病人按中醫辨證原則分為三種類型:陽實夾熱型、陰虛夾熱型和肝腎兩虧型,用五皮飲化裁治療肝硬化腹水50例,基本上達到了治癒和好轉的療效,隨訪l 一2年未複發。作者認為頑固性腹水可以配合中藥利尿劑,靜注白蛋白等治療,療效顯著。顧氏用五子五皮飲( 五皮飲加車前予、葶藶子、萊菔子、蘇子、附子) 加減治療肝硬化腹水15例,亦取得滿意療效。鄧氏認為,肝硬化腹水中腹水量多,若伴有二便不通,極易惡化,甚則危及生命,因此,通利二便,首當其衝,其用大承氣湯通腑瀉熱,五皮飲利水化濕,重症患者體質較弱,用峻下之劑,應中病即止,以防損傷正氣。鄧氏用該法治療2例肝硬化腹水伴陽明腑實,二便不通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王氏用五苓五皮飲( 五皮飲合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朮) 健脾祛濕,行氣利水辨證治療脾虛水停型肝硬化腹水,取得較好療效。王氏認為西藥利尿劑作用強而迅速,但不持久,易引起電解質紊亂,中藥扶正固本,健脾祛濕,活血利水,作用溫和持久,療效穩定,副反應小,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對頑固性腹水,適當配合西藥利尿劑,補充白蛋白,鮮血等支持療法,會提高肝硬化腹水的治療效果。潘氏將60例乙型肝炎後肝硬化腹水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 30例) 和對照組( 30例) ,分別給予加味四君五皮飲配合西醫常規治療和單純西醫常規治療,治療3個月,觀察兩組治療前後癥狀和體征、肝功能指標、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和B超結果的變化。結果兩組總療效比較治療組優於對照組( p<0.05) :兩組腹水消退情況比較( ≥3次) ,治療組優於對照組( p<0.01) ;治療後兩組ALT均明顯下降,但治療組優於對照組( p<O .0I) :治療組對降低TBIL、H A、LN 、PIIIP、CIV,升高ALB的療效顯著,而對照組無明顯改善( p<O .01) 。潘氏認為加味四君五皮飲配合西醫常規治療在治療頑固性乙型肝炎後肝硬化腹水、改善肝功能和降低纖維化指標等方面均有著較好的療效。張氏 等應用自擬五皮飲加味結合西藥保肝利尿葯治療肝硬化腹水40例,取得滿意療效。張氏用五皮飲加厚朴、枳實、檳榔片健脾理氣,行氣以消水,氣行水自消;加山藥、焦三仙健脾消食,使脾胃得健,水濕得運,助水運行;用丹參、水蛭活血化瘀,使血瘀得除,水道得通。諸葯合用使三焦通暢,水道通調,氣行血暢,水邪自去。張氏提出由於本方量大力峻,應注意扶正,可根據實驗室檢查有低蛋自血症者,靜脈補充血 漿、白蛋白。同時以西藥利尿劑輔助治療,既能增強利尿效果又能減少利尿荊的使用量,從而降低了因應用大劑量利尿劑利尿所致的不良反應,旨在為眾多的肝硬化腹水患者提供一個有效的可行方案。腎病綜合征趙氏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中醫辨證施治,對於水腫初起者,用越婢加術湯合五皮飲。方中五皮飲化濕利水,麻黃宣散肺氣,發汗解表,以祛在表之水氣;生石膏解肌清熱;白朮、甘草、生薑、大棗健脾化濕,有崇土製水之意,諸葯合用共奏宣肺利水之功效。水腫消退,蛋白轉陰後,用參芪鯉魚湯煎服,扶助正氣。若腎陽虛者,症見全身水腫,面色蒼白,腰腿酸軟,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無力,宜溫腎助陽,化氣行水,用濟生腎氣湯加減,善補陽者,必以陰中求陽,則生化無窮,故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陰補腎,肉桂、附子溫補腎陽,兩相配合,則能補水中之火,溫腎中之陽。同時西藥配合強的松片,輔助藥物潘生丁,維生素e,適當補充鈣、鉀製劑。趙氏採用該方法治療腎病綜合征36例,療效滿意,36例中治癒30例,好轉5例,無效1例,有效率97.22%。胡氏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皮飲( 基本方葯為麻黃1~3g( 或浮萍9g) ,連翹9g,赤小豆30g,姜皮9g,大腹皮9g,陳皮9g,桑臼皮12,茯苓皮15g) ,同時配用西藥激素治療腎病綜合征水腫30例,顯效:6例佔20%,有效:19例佔63.3%。臨床顯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皮飲具有較好的利尿效果,同時對尿蛋白的減少及實驗室其它指標的改善也有促進作用。胡氏認為中醫的利水消腫之葯,大多都兼有行氣活血之功。如麻黃辛溫發散,可走經絡,通暢榮衛;連翹為解毒之葯,可散諸經血結氣聚;赤小豆可和血理氣;五皮飲更是行滯氣、通血脈而貫輸津液。但中藥利尿劑的現代藥理、藥效及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張醫生告訴你:PD-L1與PD-1需要拎清楚
※如何解讀腫瘤基因檢測報告?
※這些伸手能摸到的包塊,如何判斷它是不是腫瘤?
※絕經後又來「月經」 你以為返老還童? 錯!可能是腫瘤發出的預警信號!
※癌症患者「生死劫」:感染比腫瘤複發轉移更容易被忽視......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