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與各民族一道構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
7月中旬,維吾爾族歷史學者、新疆和田師範專科學校校長阿巴拜克里給正在中央社院(中華文化學院)研修的新疆伊斯蘭教經學院的教師們做了一堂講座,題目是《新疆多民族多宗教歷史發展》。
阿巴拜克里
阿巴拜克里認為,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區,維吾爾族的形成是與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維吾爾族除了語言與土耳其同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外,沒有其他關係。維吾爾人不是突厥人後裔,更不是土耳其人的「兄弟」。以下為講義精選。
◆ ◆ ◆◆
新疆自古是多民族的地方
◆ ◆ ◆◆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園。新疆原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俄羅斯、塔塔爾等13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現在還有東鄉、壯、撒拉、藏、彝、朝鮮等55個民族。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兒女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共同開發建設新疆,共同維護邊疆穩定、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共同推動國家的發展進步。
秦漢以前,歷史文獻中沒有關於當時新疆居民族屬的記載。從漢代開始才有明確的記載,當時主要有:塞、月氏、烏孫、羌、匈奴和漢人(這裡的漢人指的是漢朝人,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漢族)。
公元前101年,漢朝軍隊開始在輪台、渠犁等地屯田,後來擴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點成為漢人進入新疆後最初的分布區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以後,或為官、或從軍、或經商,進入新疆的漢人連續不斷。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遷徙往來頻繁,又有許多古代民族進入新疆,如柔然、高車、噠、吐谷渾等。
隋唐時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對新疆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8世紀中葉,東、西突厥汗國相繼滅亡,其後裔部分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一支征服小亞細亞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並與當地居民通婚,產生了今天兼具東西方特點但又不同於古代突厥人的土耳其人。古代突厥人不等同於當代操突厥語族語言的各民族。
回鶻官員圖
今天的維吾爾族主要先民是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公元745年,蒙古草原出現回紇汗國,公元840年汗國崩潰,部分回紇人西遷至南疆塔里木盆地,與當地土著人逐漸融合形成現代維吾爾族。維吾爾族除了語言與土耳其同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外,沒有其他關係。
1124年,遼朝皇族耶律大石率眾西遷,征服新疆地區,建立西遼政權,一批契丹人由此進入新疆。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軍進入新疆後,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給其子孫。回鶻人進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對漠西蒙古的總稱,初分布於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後不斷向額爾齊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擴展。17世紀初,逐漸形成了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部。17世紀70年代,準噶爾佔據伊犁河流域,成為四部之主,並統治南疆。
伊犁河景色
18世紀60年代以後,清朝政府為進一步加強新疆邊防,從東北陸續抽調滿、錫伯、索倫(達斡爾)等族官兵駐防新疆,他們成為新疆少數民族中的新成員。以後,又有俄羅斯、塔塔爾等民族移居新疆。
至19世紀末,新疆已有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滿、錫伯、塔吉克、達斡爾、烏孜別克、塔塔爾、俄羅斯共13個民族,以維吾爾族為主體,奠定今天新疆多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 ◆ ◆◆
新疆自古是多宗教的地方
◆ ◆ ◆◆
喀什莫爾佛塔
新疆歷史上就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目前,新疆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新疆的宗教發展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原始宗教階段、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的形成階段、伊斯蘭教與佛教並立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的演變階段、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的發展階段。
早在伊斯蘭教傳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種宗教,就相繼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新疆,與當地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傳。伊斯蘭教傳入後,新疆不僅繼續維持了多種宗教並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傳入。
新疆最大的天主教堂
9世紀末10世紀初,伊斯蘭教經中亞傳入新疆南部地區。10世紀中葉,信仰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發動了對於闐佛教王國曆時40餘年的宗教戰爭,於11世紀初滅亡于闐,把伊斯蘭教推行到和闐地區。14世紀中葉起,在察合台汗國(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屬國)的強制推行下,伊斯蘭教逐漸成為察合台汗國的蒙古人、維吾爾人、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16世紀初,伊斯蘭教最終取代佛教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
克孜爾千佛洞
伊斯蘭教成為維吾爾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後,原來主要由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隨之逐漸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從明朝起,藏傳佛教還有了重大發展,成為與伊斯蘭教並列的新疆兩大主要宗教。
大約從十八世紀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繼傳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薩滿教也有了較大發展。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佛教、基督教等宗教。
新疆宗教史表明,維吾爾及其先民信仰過多種宗教,信仰伊斯蘭教不過數百年,新疆歷史上更多地是少數民族反抗壓迫的階級鬥爭,而不是宗教戰爭。
克孜爾千佛洞壁畫
歷史上,新疆的宗教雖然一直在不斷演變,但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卻一直保持下來。現在新疆主要有伊斯蘭教、佛教(包括藏傳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薩滿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較大影響。
新疆的宗教歷史表明:一教或兩教為主、多教並存是新疆宗教歷史的基本特點,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關係的主流;宗教必須與其所處時代和人文環境相適應,實現本土化,才能得以延續。
新疆伊斯蘭教清真寺陝西大寺
◆ ◆ ◆◆
維吾爾族與各民族一道
構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
◆ ◆ ◆◆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及其先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體。在我國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上,曾經有許多民族登上過歷史舞台。
距今四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五大民族集團。各民族集團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經過不斷的遷徙、雜居、通婚、交流和交融,不僅形成了今天的56個民族,而且造就了56個民族在地域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容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現代維吾爾族的形成,就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歷程中展開的。無論是稱霸北方草原,還是成為西域影響較大的部落勢力,維吾爾先民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中原王朝的扶持,並在與中原王朝廣泛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交融中發展了維吾爾族文化。
新疆艾特萊斯綢
唐朝時期,活躍在北方草原的維吾爾先民回紇,為了反抗突厥人的殘暴統治,聯合唐朝,於公元744年滅亡突厥汗國,回紇汗國由此誕生。之後,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被唐朝冊封為懷仁可汗。在唐朝扶持下,回紇成為漠北草原霸主,並成為唐朝的屬國,788年,回紇自請改漢譯字為「回鶻」。
唐貞觀21年(647年),回紇諸部曾請求唐太宗給他們派遣「能屬文人,使為表疏」,中原文化隨之在回紇汗國傳播開來,作為中原文化主幹的儒家思想傳入回紇。
唐王朝國力強盛,文化繁榮,深深影響了統一後的回紇汗國,部分回紇上層人物逐漸學會了漢文,有些回紇人甚至有很高的漢文水平,還能用漢文作詩;儒家文化日漸成為回紇民眾日常行為的規範和道德禮儀的操守。
樓蘭出土的漢文木簡
回紇人所說的突厥語中漢語借詞也日益增多,例如大部分絲織品和一部分官職的名稱:錦緞、都督、將軍、都統等。其它還有麵糰、墨、茶、包子、罪、龍、蠟、升、法師、密、萬等各類辭彙。
在西域,早在張騫通西域後,越來越多的中原人進入西域,中原文化也隨之在西域傳播開來。吐魯番、尼雅、樓蘭等地出土了大批南北朝時期的漢文文書、簡牘。
唐朝時期通過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加強對西域的治理。唐王朝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對西域各國產生很大吸引力。吐蕃及高昌等西域諸國「亦遣子弟請入於學」,派遣人員到長安學習唐文化,「服改氈裘,語兼中夏,明習漢法,覩衣冠之儀。目擊朝章,知經國之要」。
高昌回鶻王供養圖壁畫
由於大唐文明的影響,高昌麴氏政權時期,「國人言語與中國略同」,「有《五經》、歷代史、諸子集」,且高昌王「於坐室畫魯哀公問政於孔子之像」,國王殿堂上繪有魯哀公問政孔子像,恰恰顯示了中國傳統儒學在這裡的主導地位。阿斯塔納唐墓中出土了《唐經義〈論語〉對策》殘卷,這是專門用來應對科舉考試的紙卷,說明儒家經典已經被正式納入西域子弟參加朝廷科舉取士的考核內容了。
而《唐景龍二年(708年)寫本鄭氏注〈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殘卷》、《義熙寫本〈毛詩鄭箋〉殘卷》、《古寫本〈孝經〉》、《〈論語〉習書》、《唐景龍四年(701年)卜天壽抄孔氏本鄭氏注〈論語〉》等吐魯番文書,都體現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會普遍傳播的事實和對西域民眾的影響程度。
回鶻人陸續西遷西域後,把深受中原文明浸潤的回鶻文化帶到西域,中原文化隨北方游牧民族更深入地滲透西域文化中,無論宋遼金元時期的于闐李氏王朝、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鶻汗國、西遼王朝,還是元代的窩闊台、察合台汗國等,他們或者從內地遷徙而來,把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漢人、西夏人等融入西域,或者效力中原王朝,主動爭取中原王朝的認可,自願臣服中原王朝。
于闐國王李聖天
例如,于闐國曾因受過唐朝冊封而自稱李姓,喇喇汗王朝的統治者自稱「桃花石」,意即「中國之汗」,表示自己是屬於中國的,北宋時高昌回鶻派遣使者42人前往北宋進貢方物,等等。這些西域大小地方政權都在努力促進西域各民族與祖國內地的交往交流交融。
西遼帝國結束了西域各國內部紛爭不已和各國之間相互侵襲的局面,大一統的出現,使社會秩序比其前其後的朝代都為安定。當時境內主要有契丹人、漢人、回鶻人、康里人、葛邏祿人,還有其他突厥人、伊蘭人等混居雜居。
西遼王朝統治者以儒家思想作為指導,對各族民眾「輕徭薄賦」,對屬國屬部「柔遠懷來,羈縻安撫」,對宗教信仰「循俗寬容」,王臣士庶仍信佛教,也有道士,王國漢文、契丹文、回鶻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同時使用。這就客觀上壯大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地域、人員,大大豐富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對西域文化的兼容並蓄。
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有許多維吾爾族先民在國家管理、社會文化建設方面建功立業,比如維吾爾族先民廉希憲是元朝著名宰相、魯明善編纂了著名的農業科技著作《農桑衣食撮要》、貫雲石創作的散曲演變成後世的「崑腔」等等。蒙古人自1218年滅亡西遼後,在囊括西域的廣闊疆域內建立察合台汗國,從此開始了對西域長達500多年的統治,不僅把元朝治理模式帶入西域,而且把伊斯蘭教拓展到西域社會。
其間,察合台後人、烏孜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和瓦剌人等不同部落之間混居雜居,經貿交流,相互通婚,西遼喀喇契丹人的一些後裔和蒙古族的某些部落融合到當地居民中。受伊斯蘭教影響,塔里木盆地周圍各地的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向融合方向發展。歷史上伊斯蘭教在新疆的本土化、民族化,大大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容。
清朝初期,以維吾爾族為主體,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基本奠定。至此,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突厥、回紇、契丹等民族消失了。他們中部分人融入漢族,為漢族的形成補充了新鮮血液,部分成為誕育新疆維吾爾等民族的主要力量,不僅造就新疆各民族之間、新疆各民族與內地各民族之間骨肉相連的關係,也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結構始終是新疆多民族演變的突出表現。
近代外敵把中國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各民族人民同仇敵愾、共御外敵,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過程。
塔城紅樓見證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
在救亡圖存的過程中,維吾爾族與中華各民族一起共同反侵略、反分裂的偉大鬥爭,進一步深化了各民族福禍與共、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認同,各族人民作為中國歷史主人的責任感得到了進一步激發和增強,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升華。中華各民族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日益深化,中華各民族從自在的聯合走向自覺的聯合。
總之,千百年來,維吾爾族先民在中華大地上,與其他兄弟民族及其先民一起,共同開發了祖國遼闊的疆域,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中華文化。在這個歷程中,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各民族及其先民頻繁接觸、密切往來、彼此滲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關係,締造了偉大的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各民族共同維護的統一的政治共同體,也是各民族經濟上相互依存的經濟共同體,更是各民族文化上兼容並蓄的文化共同體。正是多種文化相互交融,不斷發展,鑄就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才使得中華民族彰顯了強大的凝聚力。
註:專家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