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十個狀態
神的十個主要狀態——美赫巴巴狀態I神在超越超越中狀態II神在超越中(分狀態A,B,C)狀態III神作為生髮者,維持者與消融者狀態IV神作為有形體的靈魂狀態V神作為進化狀態中的靈魂狀態VI神作為轉世狀態中的人類靈魂狀態VII神在靈性高級靈魂的狀態狀態VIII神作為神聖融入者狀態IX神作為已解脫的肉身靈魂狀態X神作為人神與神人第九部神的十個狀態本章內容圍繞著「神的十個狀態」圖解展開。該圖解是美赫巴巴本人給出的;是來自他的不可測量無上真知寶藏的一枚珍寶。對圖解中的靈性術語,給出最普遍公認的蘇非教、吠檀多和基督密教對應詞。鳥瞰圖解,我們會發現它所描述的其實是超靈下化到最低點成為人(insan,jiv-atma)的下降旅程;及其經由意識展現層面再返回本源的上升旅程:首先作為神聖融入者(Majzoob-e-Kamil),最後臻成至師(Insan-e-Kamil,Shiva-Atma)。神的十個不同狀態是這個旅程上的主要階段;在該旅程中,無意識的神成為有意識的人,以便成為有意識的神。雖然神的這些狀態在表面上被描繪為相互有別,它們實際上乃是同一個神的十個方面,這個神現在是並將永遠是唯一。超靈的下降與上升僅僅在想像中;隨著想像的終止,個體靈魂以充分的意識證悟:唯有神存在,其它似乎存在的任何一切只不過是其影子而已。美赫巴巴的真知毫不含糊地支持同一論(wahdat-ul-wujud)和不二論(Advaitism)。美赫巴巴所給的「神的十個狀態」圖清楚地表明,只是神在扮演著不同角色,真實的和想像的。開端是神,終端是神;中間階段也不可能不是神。伊斯蘭神學的靈性格言是「他是最先一個,他是最後一個,他是外在的,他是內在的。」(Huwalawwal,Huwalakher,Huwalzaher,Huwalbatin.)毛拉那·夏比斯塔瑞(MaulanaShabistari)在《玫瑰園的秘密》(Gulshan-e-Raz)中說,「他返回到自己最初走出的門,雖然在途中他從一家門口走到另一家門口。」我們現在將按照美赫巴巴的解釋,嘗試對神的十個狀態逐一進行簡明描述。狀態I神在超越超越狀態神的這個狀態極其超越,以致不能實際想像之。它絕對地純凈無染,沒有絲毫的「他性」。它是一切密意知識之最,是一切內在真實之最。它超出一切文字,而無法適當描述。它既非有限又非無限,既非無屬性又非有屬性。在此領域,思維、推理、辨別和認知之翼皆徒勞無力。他不可能被心領悟,因此不要枉費力氣去理解他;他擺脫了一切方所,因此不要去任何地方找尋他。——哈菲茲美赫巴巴說,當一個已證悟神的這個狀態者試圖向別人描述它時,結果所描述的不是神的第一個狀態而是第二個狀態——神在超越狀態。它是一切永恆之最(Azl-ul-Azal),因為無法想像先於它或後於它的什麼永恆。這裡一切指稱都被抹去(Munqata-ul-Izharat),因為不存在可指出或參照的它物。這個純然本質(Zat-al-Baht)覺知不到任何事物,甚至它自己。這個狀態被蘇非教徒稱作「瓦拉-烏-瓦拉」(Wara-ul-Wara)——神的超越超越狀態。吠檀多稱之為「帕若特帕-帕若卜拉瑪」(ParatparParabrama)。在該狀態,神既非無屬性(nirguna),又非有屬性(saguna);既非無形狀(nirakar),又非有形狀(sakar)。在神的所有十個主要狀態中,第一個也是最原始的狀態即神的超越超越狀態。在神的其它狀態皆不存在的本初開始之外,惟有神的最原始無限狀態(即「神是」狀態)遍存,作為神的超越超越狀態。只有在神的該超越超越狀態之無限中,無限之無限性才顯現為無限、絕對、無窮的神聖真空;神的所有其它狀態、屬性和方面,包括無限意識和無限無意識,皆作為大無潛在於作為大有(大有亦包含著大無)的那個無限、絕對、無窮神聖真空之無限中。因此,神的最原始超越超越狀態是那個只能說是「神永恆是」的狀態;在這個最原始的狀態中,神對大我或對其無限狀態,既不是無限地也不是有限地有意識,亦不是無意識。在該狀態,神對幻相或實在同樣既不是有意識也不是無意識。狀態II神在超越狀態如前所述,神的超越超越狀態是絕對無法適當描述的。當成道者試圖描述超越超越狀態時,他們只能成功地描述神的超越狀態,即蘇非教徒的安拉(Allah),瑣羅亞斯德教徒的阿乎若瑪茲達(Ahuramazda),吠檀多教徒的帕若瑪特瑪(Paramatma),基督教徒的聖父,一些哲學家的超靈。在超越狀態的神是絕對、無限和無量的——獨一無二。美赫巴巴在解釋神的該第二個狀態時強調,在根本上神的狀態II與狀態I毫無區別;造成差異的是神的狀態II的分狀態A、B、C。差異是如何,何時及何處產生的?下面是根據美赫巴巴的解釋所做的描述:就在無限上帝想認識自己(「我是誰?」)之潛在原始無限心血來潮即將在神的最原始超越超越狀態的無窮、絕對、無量神聖真空之無限一體中湧現的剎那,這個無限「欲知驅策」——驅動著無窮、絕對、無量神聖真空中神的永恆平靜——的前景本身變得不可思議。然而,無限心血來潮湧現之事實及其不可思議性本身,自動產生了上帝狀態的另一個方面;它不同於無窮、絕對、無量神聖真空之最原始超越超越狀態,此處既沒有方面前景也沒有屬性;既沒有無限或有限意識,也沒有無限或有限無意識;此處除了神的永恆顯現的無限性外,其它每一個事物皆是潛在的,包括無限心血來潮及隨之而來的無限「欲知驅策」。因此正是無限心血來潮在超越超越狀態湧現之前景的不可思議性,自動地展現出這個亦潛在於無限狀態的前景性;該(前景性的)顯現給神的最原始超越超越狀態賦予一個不同於最原始與永恆狀態的無限方面之前景。因而神的第二個狀態只是作為最原始第一狀態的又一個無限方面而產生的。神的十個主要狀態的這個第二狀態被稱作「神的原始超越狀態」。應認真注意,決不可把神的原始第二個狀態(在圖中被標作II並被稱作「神在超越狀態」)看作是一個全然不同於神的最原始第一狀態(在圖中被標作I並被稱作「神在超越超越狀態」)的上帝狀態。神的狀態I與狀態II之間的唯一區別是,狀態I屬於無限、絕對、無量的神聖真空,此處甚至連無限心血來潮湧現的最遙遠前景都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只有在原始無限心血來潮在「神是」狀態之無限中湧現的剎那,無限的神才能萌生無限原始的欲知驅策「我是誰?」——也就是說,只有當神在超越超越中的無方面狀態I獲得神在超越中的狀態II方面時。帕若特帕-帕若卜拉瑪(ParatparParabrahma)因而獲得帕若瑪特瑪(Paramatma)之無限方面。還應認真注意的是,圖中標為II的超越狀態,在根本上等同於圖中標為I的神的超越超越狀態。但在圖表中,對狀態I和狀態II這兩個狀態卻是分別描繪的,因為雖然神在超越狀態中的狀態II同樣是神的原始狀態,但它卻不是神的最原始狀態,即超越超越狀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只有在狀態II,當永恆地處於狀態I的神,在其永恆的狀態I,即最原始的超越超越狀態之內,採取無限原始的狀態II方面時,神才能萌生無限原始心血來潮的無限湧現,才能獲得無限原始的欲知驅策「我是誰?」之無限原始衝動。更明確地講,在神的這兩個狀態(狀態I和狀態II)中,除了神的永恆無限性(作為無窮、絕對、無量的神聖真空)的永恆顯現無限外,神的一切屬性、一切方面、一切狀態、無限的和最有限的意識與無意識,包括神自身的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悅三重性及其它一切,全都潛在於無窮、絕對、無量的神聖真空。這些潛在於無限的所有一切,僅僅在神的狀態II才有顯現的機會,這可以說是它不同於狀態I的唯一方面,即具有這個無限顯現機會,讓作為大無無限地和最有限地潛在於作為大有的神的無限中的一切得以顯現。因此,當神的無限原始心血來潮一旦湧現時,它僅僅具有在神的狀態II湧現的可行性;它湧現時,是在神的無限中統一進行的。然而在心血來潮湧現時,該心血來潮的湧現是處於最無限獨立的超越超越狀態I的神絕對無法體驗的;它只有通過神的狀態II之無限方面,作為在超越狀態的神,才被永恆處於最原始的超越超越狀態的神所體驗。因此,無限原始心血來潮的無限湧現,及其隨之而來的無限反響,實際上發生在超越狀態中神的狀態II。在無限原始心血來潮湧現,神獲得無限原始欲知驅策「我是誰?」的剎那,心血來潮無限湧現的無限一致性,自發地使神的潛在無限意識和潛在無限無意識,同時在神的原始超越狀態顯現,雖然神永恆地處於最原始的超越超越狀態。這種潛在無限意識和無限無意識的同時自發顯現,超出了人類智力的理解與消化範圍。它確實是實在領域的一個悖論,挫敗一切的人類認識。神怎樣能夠自發地同時獲得其無限意識和其無限無意識呢?在解釋這一點時,美赫巴巴指出這是個事實,它屬於實在領域,永遠不能為頭腦所理解或領悟;只能在證悟實在時被證悟。同時,為了讓我們對這個發生在實在中的事實至少會有某種概念,使我們不至於僅僅把它看成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謎,美赫巴巴用母親子宮內的胎兒做例子,讓我們理解這個似非而是的悖論。當母親受孕,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裡發育;一旦發育達到胎兒的眼睛以及其它器官完全成形的階段,胎兒便同時獲得「視」和「不視」的能力。無論胎兒出生後是否能視,但眼睛在母親子宮裡形成之事實本身,則把眼睛的雙重方面賦予胎兒。一旦發育成熟,眼睛就同時包含了視和不視的功能。胎兒睜眼時看,閉眼時不看;但事實仍然是,眼睛一發育充分,便同時包含了視和不視之雙重能力。同理,隨著原始無限心血來潮在神里的湧現,皆潛在於神里的無限意識和無意識也同時被顯現,這對受限的頭腦似乎是矛盾的。就這樣,在其超越超越之最原始狀態I,神通過其超越狀態之原始狀態II,自動地同時獲得其無限地無意識狀態和其無限地有意識狀態,二者在圖中分別標為「狀態A」和「狀態B」。結果是,一方面,隨著無限無意識的自發顯現,在其無限的、無意識的超越狀態(圖中標為「A」)的神,不僅對其自身的永恆、無限存在永恆地保持無限地無意識,如在最原始的超越超越之「無限-絕對」狀態中;他而且還對自己所獲得的無限原始超越狀態(圖中標為II)永恆地保持無限地無意識。另一方面,隨著無限意識的自發顯現,在其無限的、有意識的超越狀態(圖中標作「B」)的神,同時不僅對其自身的永恆無限存在,永恆地變得無限地有意識,如在最原始的超越之「無限-絕對」狀態中;他而且還,最明顯地,對它所獲得的無限原始超越狀態(圖中標作II)變得無限地有意識。換言之,只有在神的超越狀態(圖中標作狀態II),神才自發地,隨著無限原始心血來潮的湧現,同時產生其永恆、無限的無意識狀態(標作「分狀態A」),及其永恆、無限的有意識狀態(標作「分狀態B」)。分狀態A屬於在超越狀態的神(標作狀態II)。這個分狀態A屬於神自身的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悅的神聖無限無意識。神在該分狀態A既不有意識地體驗其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悅之三重性,也不使用它們。分狀態B也屬於在超越狀態的神(標作狀態II)。這個分狀態B是無屬性和無形狀的,但卻屬於神自身的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悅之無限三重性的最高神聖意識。神在該分狀態B有意識地體驗其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悅,但他卻不使用它們。他意識到其實在,卻意識不到幻相。用吠檀多的術語講,就這樣帕若特帕-帕若卜拉瑪(ParatparParabrahma)之狀態I產生了帕若瑪特瑪(Paramatma)之狀態II;在這個狀態II,神作為帕若瑪特瑪對其最原始的帕若特帕-帕若卜若瑪狀態永恆地無意識並且同時永恆地有意識。帕若瑪特瑪狀態的這個無限雙重方面在圖中分別被稱作狀態A和狀態B。因此,自然地,在永恆原始超越狀態(標作II)的帕若瑪特瑪的永恆無意識狀態(標作A),永恆地爭取獲得帕若瑪特瑪的永恆有意識狀態(標作B),即標作II的原始超越上帝狀態(帕若瑪特瑪)的雙重無限方面的第二個方面。所以,神聖目標是A中神的無意識狀態應獲得B中神的有意識狀態的有意識實在。簡言之,當狀態A有意識地證悟狀態B時,神聖目標便達到。狀態A要想有意識地證悟狀態B,唯一的選擇是狀態A必須逐漸地向狀態B轉化,最終在一切方面有意識地成為狀態B。神的無意識、無限狀態向有意識、無限狀態的這個逐漸轉化,在神的十個狀態圖表中,作為神的不同狀態,被描繪為狀態III、IV、V、VI和VII。在狀態VIII,神的狀態A成為對狀態B完全有意識。在該狀態VIII,神的無意識無限狀態A不僅獲得對狀態B的最高神聖意識,而且神還神聖地融入其自身的無限有意識狀態的實在里,從而證悟他與神的無限有意識狀態B的永恆一體性。如果神聖地融入的神(如在狀態VIII中),作為一個完人化身,通過其心、精和濁方面,恢復並保持對心、精和濁領域的正常意識,那麼位於狀態VIII與狀態X之間神聖交點上的狀態IX便被達到。在這個第九狀態之後,神的第十個狀態在圖中被描繪,並與神的狀態「C」連接。神的這個第十狀態是神以至師的人身具特性並顯現的狀態。在狀態X神有意識地體驗其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悅之三重性,並且通過上帝狀態X之神聖職位(圖中標作「C」)使用它們。還要認真注意的是,神在無限、無意識的狀態A,既非無屬性無形狀(nirguna-nirakar),亦非有屬性有形狀(saguna-sakar)。但是狀態B屬於無屬性無形狀(nirguna-nirakar),狀態C(它也屬於原始超越上帝狀態)屬於有屬性有形狀(saguna-sakar)。它是神無限地意識到實在與幻相的至高人神狀態。狀態III神作為生髮者,維持者與融化者在此狀態,神發揮其生髮、維持和融化三個主要屬性(sifat)。這個「三合一」狀態相應於吠檀多的三位一體:梵天(Brahma,創造者),毗濕奴(Vishnu,維護者)和摩赫希(Mahesh,毀滅者)——蘇非教的同義詞是阿法伽(Afridgar),帕瓦蒂伽(Parvardigar)和法那卡(Fanakar)。神的三個屬性通過三個大天使得以表現:伊斯拉菲(Israfeel,創造生命的天使),麥喀爾(Mikaeel,維持生命的天使)和伊茲拉爾(Izraeel,毀滅生命的天使)。神的狀態III的三重屬性潛在於神的最原始狀態I;當原始無限心血來潮在神里湧現,當神在其狀態II萌生出無限自知驅策「我是誰?」的剎那,這些屬性一齊自發地展現自身。在無限心血來潮湧現的剎那,神在其狀態II同步獲得了無限的、雙重方面——無限地無意識,如在其狀態A;同時又無限地有意識,如在其狀態B。儘管如此,無限原始的自知驅策顯然在(對自身無限地無意識的)上帝狀態A仍然堅持著。無限的自知驅策在神的無限地無意識狀態A的堅持,使作為大無潛在於作為大有之神的最原始狀態I的無限中的,神的一切屬性和方面的顯現成為可能。但是,對作為大無潛在於大有中的一切,只可能將之想像為潛在於神的超越狀態II。由此,受無限驅策所推動,潛在於神的超越狀態的一切逐漸地展現,並自動地顯現為屬於大無的一切。所以,被顯現的大無之烏有即造物界;該造物界湧現於神的無限、無意識狀態A中的無限自知驅策。結果自然是,神的無限、無意識狀態A獲得三個無限屬性(創造者上帝,保護者上帝,融化或毀滅者上帝)的第一個屬性——生髮者。獲得了生髮者的屬性,神顯然成為造物界的創造者,如在其狀態III。因此最自然地,神創造時,還必須自動地維繫他所創造的事物。因而他顯然還成為造物界的保護者,如在其狀態III。在保護被造物的行為中,神還同時確立了造物界的必然消融或毀滅。倘若未預設融化或毀滅,保護則毫無意義。因而神顯然還成為造物界的融化者或毀滅者,如在其狀態III。神的狀態III是神成為創造者並同時作為其造物界的維持者或保護者,融化者或毀滅者的那個狀態。在同一個時間,神就這樣成為狀態III的創造者、保護者和毀滅者。湧現於神的無限原始心血來潮和隨之而來的無限自知驅策,使神里的創造者、保護者和毀滅者之無限三重屬性,連同潛在大無之烏有的一切萬象,得以顯現。該烏有確確實實什麼都不是,雖然它因幻相(有時被稱作「摩耶」)而似乎作為造物界存在著。美赫巴巴告訴我們,真實意義上的造物界是不存在的。我們所說的造物界,乃是大無的無數形式的顯現。該大無實際上是「無物」——但它存在於自身的幻境中。它不可否認,但它卻超不出大有,也就是說,神。雖然大有包含著該大無,但大無卻永遠不會且永遠不能包含或意味著大有。唯有全能者是大有,包括了大無;在造物界顯現自身之前,除了作為大有的全能者,確實絕對是「無物」存在。「唯有安拉存在,一切顯現皆潛在其中;一個恆音遍在,一切音符皆潛在其中;只有客棧在彼——無有侍者與飲者;濁界自不必說——連天界亦不存在,隨著神聖令下「有」,生命微笑著躍出。」——穆斯夫-阿斯伽(Munsiff-Asghar)唯有全能者存在過,但他只是潛在地有意識,因而不知道自己;正如意識潛在於他,造物界也同樣地潛在於他。在潛在的與顯現的造物界之間的區別,可被比作種子與樹之間的區別。然而,無論種子還是樹,潛在或是顯現,造物界永遠是「無物」,因為它是顯現為烏有的潛在大無。作為大無潛在於作為大有之神的無限超越狀態II的一切,皆是通過神的無限中的一個最有限點被表現與顯現的。這個點被稱作「創世點」或「噢姆點」(OMpoint)。?造物界經由這個點被投射出。這個創世點也潛在於神的最原始狀態I,超越超越狀態。流溢、維持和融化過程,持續而一致地繼續著,這可以用類比加以說明。讓我們假設人身是神。可把人身閉眼睡覺比作神的超越狀態,作為狀態II-A。把最初的睜眼時刻比作神作為創造者的狀態。把隨後的保持清醒狀況比作神作為維持者的狀態,把再度閉眼睡覺比作神作為融化者的狀態。因而在同一個時間,神是創造者、維持者和融化者,三位一體。狀態IV神作為有形體的靈魂「他渴望看見自己;因此他向自己呈現了不同方面,涉及到諸多名字與形體。」——尼亞茲(Niyaz)為了認識神的無限地無意識狀態A是怎樣逐漸轉化為神的無限地有意識狀態B,並且獲得完全和無限意識的,美赫巴巴給出如下類比:把造物界產生之前,無限地無意識的上帝狀態A,想像為靜止的無窮海洋。一縷風吹過,擾亂該海洋的平靜統一,巨大的波浪,無數的水滴,和數不清的泡沫從無量無限海洋的一體中出現。引起海洋騷動的這縷風,可被比作無限、原始「欲知驅策」的衝動,它與神的無限、原始心血來潮共生,通過無限上帝狀態II湧現於神里以認識自己。由無限驅策造成的洋面上的騷動,給那個無限海洋的每一滴水都注入了無限原始的「自知驅策」本身。就這樣,帕若瑪特瑪(Paramatma)在其無限地無意識狀態A,因受驅使認識自己,同時激起了帕若瑪特瑪里每一個阿特瑪(atma)的平靜,賦予其自知驅策。只有把帕若瑪特瑪比作一面無限海洋,把阿特瑪比作該無限海洋的水滴,才能理解這一點。但還必須認真注意的是:海洋的每一滴在海洋中乃是海洋本身,直到水滴因海面泡沫的形成而繼承了個體性。如此形成的每一個泡沫都隨之給每一滴海水賦予一個分別的和一個特定的個體性。只要這些製造分別的泡沫依然存在,被製造的這種分別性就會存在於無限海洋水滴的渾然一體內。一旦泡沫破裂,現在和過去已處于海洋本身的水滴就會證悟到它們現在和過去皆與無限海洋一體;只有首先體驗分別,隨之驅除(促使它們體驗與其固有一體性的表面分別的)愚昧之泡沫之後,它們才能獲得對自己在無限海洋中的永恆無限性的意識。海洋的無量無數水滴只要不體驗表面分別性,就無法證悟自己作為海洋本身之同性質與不可分永恆、無限存在。只有通過對錶面分別性的體驗,阿特瑪們才能有意識地證悟其作為帕若瑪特瑪的不可分一體性。為了描述「神作為具形體靈魂」之上帝狀態IV,讓我們設想一個在狀態A帕若瑪特瑪的無限地無意識的靈魂(阿特瑪)。在本初,在狀態A,靈魂(阿特瑪)沒有意識且沒有印象(業相)。因此,在該階段和該狀態,靈魂(阿特瑪)沒有濁形體,濁身,精體或心體,因為只有濁、精和心印象(業相)的存在,才能帶來濁、精和心體的存在;而且只有這些體的存在,才能使濁、精和心界的存在成為可能。就這樣在本初,靈魂在上帝狀態A,因無限地無意識並且無印象,而對濁、精和心體沒有意識,也意識不到其無限大我。靈魂那時自然地對濁、精和心界沒有體驗,也對超靈(帕若瑪特瑪)沒有體驗。靈魂的這個無限、無印象、無意識、靜止狀態,回蕩著第一個衝動,我們稱之為「第一驅策」(要認識自己的原始驅策)。隨著第一個自知驅策的迴響,同時出現了最粗濁的第一個印象,使靈魂客體化,成為絕對無限超靈的絕對相反且最有限的對應。永恆地處於超靈且與超靈為一的靈魂,也具有超靈的無限潛能,雖然潛在於其無意識狀態。所以靈魂還是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悅的擁有者。因此,當無印象的、無限的靈魂接收到第一個印象時,該印象只能是最粗濁的印象,因為作為無限知識擁有者的靈魂本身,試圖獲得對自身「大我」的知識。無限知識擁有者的這個想法本身乃是無限粗濁的;無限靈魂的這個無限粗濁的想法,把最粗濁的第一個印象授予無印象的靈魂。隨著最粗濁的第一個印象,無限地無意識的靈魂也同時獲得了最有限的第一點意識。隨著濁印象的增加,意識加以進化,濁形體的進化獲得動力。因此,意識的進化,濁形體的進化和對濁界體驗的進化,都是神要認識自己的第一個驅策的結果。因為第一個驅策的這個最粗濁第一印象,無限的、無意識的靈魂第一次獲得了諸體驗方面。無限靈魂的該第一個體驗是,它(靈魂,阿特瑪)在其與帕若瑪特瑪的無限、無印象和無意識狀態A的一體中,體驗到(性質絕對相反的)某種對立。該對立體驗在無限靈魂的永恆不分穩定中造成變化;某種爆發自動產生,其反衝或巨震打亂了無限靈魂的不可分平衡和無意識靜止,這給無限地無意識靈魂(阿特瑪)的無限無意識注入第一點意識,使之意識到與不可分帕若瑪特瑪狀態的表面分別。但由於靈魂是無限的,因此它從對其分別性的絕對相反和最粗濁第一個印象的反衝或震動中得到的第一點意識,自然且必然是最有限的第一點意識。相對於對其原始、無限狀態(如在「A」中)的絕對相反體驗,靈魂所獲得的第一點意識顯然是最有限的。因此,這意味著在本初,當無印象的、無限的靈魂首次獲得印象時,該第一個印象是一個絕對最有限的濁印象。它(靈魂,阿特瑪)得到的第一點意識是最有限的。自然地,在那一瞬間,無限靈魂的無意識實際體驗到對最粗濁第一個印象的最有限第一點意識。如果靈魂意識到印象(業相),那麼靈魂就必須得體驗這些印象。為了體驗印象,靈魂的意識必須通過適當的媒介體驗它們。有什麼樣的印象,就有什麼樣對印象的體驗,也同樣有什麼樣體驗印象的合適媒介。也就是說,印象帶來體驗,而要體驗印象,就有必要使用合適的媒介。因此,由於無限、永恆和無形的靈魂現已獲得對最粗濁第一個印象的最有限第一點意識,靈魂的這第一點意識最顯然而必要地必須利用最有限和最粗濁的第一個媒介,來體驗最粗濁的第一個印象。神在狀態IV(神作為具形體的靈魂)所採用的第一個媒介即第一個形體,它雖粗濁,卻如此不可思議地、無限地有限,以至不能把它視為濁。它如此無限地無形狀與無實質,無物質與無形體,以至不能讓人想像它是濁的。但這個形體卻是第一個濁體,它好像是以三股叉同時出現,作為最先七個「氣狀」形體的前三個。若能對這前三個氣狀形體試圖描述的話,也只能從密度的角度描述它們:第一個具有極其微不足道的密度,在下一個階段具有微不足道的密度,在第三個階段才有最初的密度跡象。這最前面的三個形體無進化。接下來的三個形體可在我們的想像範圍之內,可被描述為「半氣體與半物質」形體。進化始於第四個氣狀形體。最後是最早七個氣狀形體系列的第七個氣狀形體,即氫,它可以說包括了電子。應認真注意,前六個氣狀濁形體,與氫、氮等各種氣體毫無相似之處。它們比當代科學家所熟知的那些氣體要遠遠精微得多(不是指精界的精)。狀態V神作為進化狀態的靈魂神作為具形體的靈魂,現在開始獲得意識並開始「認識」造物界(烏有),雖然在此階段他對造物界的「認識」極其微不足道。然而,即使這個最有限的意識和這個最微小的「認識」,也製造出更多的印象(業相),致使「水滴」(靈魂,阿特瑪,個我)離開或脫離原始第一個泡沫(形體)。離開泡沫等同於第一個形體脫落或脫離。即使在形體脫落之後,靈魂的進化意識所積累的印象並不消失。這些印象與已進化的意識保持聯繫,並驅使靈魂的進化意識與另一個合適和高級泡沫(形體)聯繫。靈魂因而能夠通過第二個形體更多地認識或體驗造物界。按照形體的進化,「視角」同步相應地拓寬,「認知」意識增加。隨著濁意識的進化或增長,印象(業相)也增加並促使靈魂在第二個濁形體被放棄之後,根據意識所保留的印象,去採用或聯繫一個還更複雜的濁形體。以此方式,意識的進化與形體的進化同步長期地進行,形體幫助體驗並同時消耗所積累的印象,直到在無數的形體變化之後,經由更具體和連續的石頭、金屬、植物、蟲、魚、鳥、獸階段,靈魂採用人類形體。換言之,隨著越來越高級類型形體的進化,靈魂的意識進化周期也繼續進化出更多和更高級的意識,同時體驗並消耗已脫離的上一個較低級類型形體的印象。因此靈魂的意識進化在表面上驅使靈魂將自己認同於濁界中不可計數的越來越高級的濁形體物種,並且積累它們的各種無數印象。隨著越來越高級意識的每一次躍進,靈魂所聯繫的明確的主要形體,都符合於這些躍進——從石頭到金屬,從金屬到植物,從植物到蟲,從蟲到魚,從魚到鳥,從鳥到獸,最終的第七次躍進是從獸到人體。意識的進化過程僅僅涉及到泡沫或形體的進化,而非「水滴」或靈魂——認識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從意識進化的開始直到結束(以形體進化的完成而告終),靈魂作為無限的海洋(帕若瑪特瑪)一直是不可分和無窮盡的。只有通過形體的進化,對無知的意識,或者說對造物界的「認識」,才因各種印象而逐步增加;只有在人體中,個體化的靈魂(阿特瑪)才能最終證悟超靈或帕若瑪特瑪。因為靈魂是無限的,靈魂的意識也必須成為無限;因為只有在人體中意識才能成為無限,所以人體是形體進化的最後階段。靈魂一旦開始以人體轉世,就必須經過八百四十萬個(八十四拉克)人體,直到證悟上帝。它在能夠以人體轉世之前,所經歷的前人類形體是無可計數的。嚴格地講,只有一個形體——人類形體,它潛在於之前的一切形體中。礦石、植物和動物形體實際上包含了人類形體的潛在狀態,它逐漸地並越來越多地顯現,直到最終作為一個在人身中的人完全得到表現。人類形體在人身(如男人或女人)中完全顯現之前,潛在的人類形體進行一系列的部分轉折。在結晶岩石狀態(如花崗岩)潛在的人類形體完全倒置,在植物狀態幾乎亦如此。隨著形體的發展或進化,身體的中軸也緩慢地轉動,以便越來越趨於水平;到較高級的脊椎動物時,我們發現,隨著身體中軸接近垂直,頭越抬越高。在男人和女人中,我們發現人類形體完全得到表現並完全直立。形體進化的細節極為複雜。例如,某些石頭、金屬、植物和動物物種在進化中擁有美赫巴巴所稱作的特殊「席位」。這些關鍵的形體物種主要是那些在進化道路上的里程碑,它們標誌著某一個形體物種總類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例如,跟隨在最後一個魚形體物種之後的第一個鳥形體物種,和跟隨在最後一個鳥形體物種之後的第一個獸形體物種,都在進化中具有特殊「席位」之意義。美赫巴巴告訴我們,在他的尚待問世的著作中,對這整個主題做了極其詳盡的解釋。有意識進化和形體進化,同樣也有諸世界的進化。靈魂的已進化意識,因將靈魂等同於已進化的形體,而得到越來越多的印象;為了耗竭這些印象,它不停地尋找表現的領域;它在地球上體驗這些印象,而地球也在按照整個宇宙造物界的進化,與其它諸世界同步進化。在靈魂的意識進化過程中,靈魂有意識地將自己認同於各種各樣的、有限的濁體,同時還——儘管是無意識地——將自己認同於其有限的精體和其有限的心體,它們從第一個驅策開始,並在整個意識進化期間,一直以緻密、同質、無意識聯繫與靈魂(阿特瑪)相聯繫。在意識進化的整個過程中,雖然靈魂頻繁地且有意識地脫離有限的濁形體(它們起著體驗與消耗印象的媒介作用,同時進化越來越高級的意識),但靈魂從來不會,無論有意識地還是無意識地,脫離其有限的精體和其有限的心體。恰好相反,當靈魂脫離其與任何一個有限濁形體媒介的認同時,正是靈魂與其精體的無意識聯繫,用有限的能量——驅動力——加強現已無濁媒介的靈魂,以促使靈魂的意識將自己認同於另一個形體,也就是說,下一個有限濁形體之媒介),以便體驗上一個被脫離的有限濁形體的印象,這些印象被靈魂的有限心體所保留與反映,該心體也是處於與靈魂的無意識聯繫)。隨著靈魂的越來越高級意識的進化,自然而然地,靈魂的有限精體的進化也進行著,用更大的有限能加強靈魂,以促使擁有越來越多濁意識的靈魂的意識,將自己認同於由上一個較低級和有限濁形體的印象進化而來的,越來越高級類型的有限濁形體。同樣地,靈魂的有限心體的進化也同時進行著,以適應、保留和反映靈魂的越來越高級意識進化所獲得與積累的,越來越多的無數不同印象。所以只有在人類形體中,精體和心體才得到充分發展。因而靈魂,因有意識地與人體聯繫,可以說在人類形體中充分具備了濁體、精體和心體,連同在人類形體中所獲得的對濁(方面)的完全意識。儘管如此,靈魂雖然在人類形體中獲得了完全意識,因而體驗濁界,但是有濁意識的人類靈魂卻意識不到精體,因而不能體驗精界;有濁意識的人類靈魂也意識不到心體,因而不能體驗心界。狀態VI神作為轉世狀態的人類靈魂第一個驅策的最有限第一個印象,將最有限的第一點意識賦予無意識靈魂的無限無意識。逐漸地,通過各種無數濁媒介被體驗的各種無數印象,為靈魂獲取了越來越高級的對有限濁世界的意識;當靈魂的意識將自己認同於最第一個人類形體時,意識的進化終於徹底完成。因此靈魂,因現在已在人類形體中獲得充分的意識,而不需要更多的或任何更高級的形體來進化意識。在進化過程中逐漸獲得的意識,在人類形體中達到充分完全。雖然靈魂在該狀態已獲得充分和完全的意識,但它依然意識不到其精與心體,也意識不到其無限大我——不可分、永恆而無限的「一」;它僅僅充分意識到它與人類形體的認同,及其不同方面和對濁界的體驗。因此靈魂在這個階段,由於僅僅對最第一個人類濁形體有完全的濁意識,並且仍然意識不到精和心(方面),而在濁界體驗(在意識進化的最後階段被靈魂的意識所脫離或放棄的)最最後一個獸類濁形體的全部印象。當最最後一個獸類濁形體的全部印象,因最第一個人類濁形體的不斷體驗而被消耗之後,那麼自然不過地,該最第一個人類形體從靈魂意識中被放棄或脫離。完全有意識的靈魂的該體驗,被普遍地接受為人的死亡。如前所釋,靈魂的意識雖然脫離最第一個人類形體,卻從不會脫離與其精和心體的無意識聯繫。靈魂的意識通過其精和心體,保留並體驗被放棄或被脫離的最第一個人類形體的印象。為了消耗這些印象,靈魂的意識必須與某個濁形體聯繫;因此它將自己與下一個人類形體聯繫,以便消耗與體驗被放棄的上一個人類形體的剩餘印象。事實上,該下一個人類形體只不過是已脫離有意識靈魂的前一個身體或人類形體留下的過去印象的固化鑄品。靈魂的意識與下一個人體的聯繫被普遍視為一個人的出生。總之,在神作為轉世狀態的人類靈魂之狀態VI,靈魂已經在人類形體中發展了充分的意識,因此不再需要進一步的濁形體進化。濁意識的進化因而隨著人類形體的獲得而終結;為了體驗在人類和亞人類形體中所培養的印象(業相),靈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以人類形體出生。靈魂的意識必須與之聯繫的人類形體的類型,由以往的善惡、苦樂等印象(業相)的性質所決定。靈魂在體驗濁界的時候,將自己認同於可滅的濁體,雖然靈魂本身是永恆的。在亞人類階段,形體和意識的進化過程是不由自主的,但卻是持續不斷的,不存在下滑到低級進化形體的可能性。在標誌著形體進化結束和完全意識獲得的人類階段,人的靈性進步,通過轉世和證悟過程,則是自覺自愿的,並且絕對沒有下滑到亞人類狀態的任何危險,唯一的例外是在第四層面對能力的昭然濫用。全意識一旦獲得,便永遠獲得,永不失去;只有當靈魂的意識與第一個人類形體聯繫時,意識的進化才得以完成。因此一旦靈魂的意識將自己與第一個人類形體聯繫,倒退輪迴就不可能。隨著對濁界的充分意識在人類濁體中的發展,靈魂同時與充分發展的精體和心體相聯繫。然而,只要意識被限制於濁界,靈魂的意識就不能夠直接地利用其精與心體。只有當全意識(它在此階段僅僅意識到濁)向內轉向自身,意識的內化過程開始時,靈魂才意識到精與心體,並通過相應的精與心界領域來體驗這些體的相應印象。這隻有在個體化靈魂的意識厭膩了對物質或濁生活的各種無數印象的不停體驗,只有在它因轉世過程中的不衰生死之鏈,經受了似乎無絕期的苦樂對立交替時,才成為可能。在意識進化階段,印象(業相)的「纏繞過程」是為了進化意識,發展越來越高級類型的濁形體。在人類階段,已充分進化的意識保留著,但靈魂的意識因轉世過程中似乎無止境的生死之鏈而體驗的不斷震搖,其結果是印象(業相)的掌控開始松馳與淡薄。狀態VII神在靈性高級靈魂的狀態經過跟濁界中濁感官生活的經久鬥爭之後,靈魂的意識開始被吸引向靈魂的大我,而不是繼續集中於濁身體及其濁環境。經過若干次出生和死亡之後,有濁意識的人類靈魂終於不可避免地被引入那個最終將引領他達到在人身中成道之目標的過程。靈魂的意識因此開始從濁感官世界撤出,並準備好經歷內化的過程。因而說靈魂經由精和心領域在靈性上前進。精領域,或者說精世界,是靈魂的內化意識的前三個層面之領域;第四個層面位於精領域與心領域之間;心領域包括第五個和第六個層面。神的這個第七狀態包含了行者在靈性道路上經由精與心界的前進。進步越大,意識的內化就越大。當靈魂通過精身體獲得對精領域的意識時,它將自己認同於精體;當它通過心體意識到心領域時,它將自己認同於心體,正如它通過濁體意識到濁領域時曾將自己認同於濁體一樣。靈魂通過這些領域的靈性進步完全是在想像中。行者在其意識內化中的進步,在於用一個更好更高層面的想像取代另一個想像領域——從第一個直到第六個內化意識層面。在第七個層面內化過程完成,想像終止,實在被證悟而不再是一個概念。那些沒有大師的指導幫助,而進入並行走靈性道路的人,常常迷失於景象和覺照的迷津中,少有或沒有機會從那個狀況中拯救自己。他們就像是在上學路上被鬧市的景象和誘惑分散了心神的兒童。靈性道路上的誘惑極其強大,誘惑極其強烈,即使在旅程的早期階段,行者都會有一種虛假的成道感;他無法擺脫這種感覺,除非有至師幫助。很多在精領域的高級行者自以為已徹底從生死中解脫——儘管並非如此。錯覺一直堅持到內化意識的第六個層面,但它在第三個和第四個層面之間最為明顯。第四個意識層面是行者前進中的最危險階段,因為在此階段,精界的無限能量的全部能力皆在他的直接指揮下。對這些能力的濫用意味著靈魂意識的毀滅瓦解。雖然意識一旦獲得就永不會失去,是一個基本事實,可此規律仍然有一個例外情況,不過它僅僅發生在第四層面,在此靈魂所獲得的意識有著被瓦解的很大可能性。它雖然決不會徹底失去,卻瓦解到遠至石形體的意識。那時整個的意識進化過程不得不重新進行,以再次獲得完全意識和人類形體。因此正是從第四個層面,靈性道路上的行者可能要麼因濫用或錯用塔加里亞特(tajalliyat,悉地)而墮落;要麼因進一步的意識內化而達到第五層面意識,獲取對心領域或心世界的體驗。穿越第四層面並步入第五層面意味著接近了神聖大門!在第六個層面行者面對面「見」神。這種見乃通過心眼——當靈魂的意識將靈魂等同於心體時。即使行者在其內化意識的第六層面,面對面見神時,仍未戰勝二元的掌控,因為見者和被見者仍然因「見」而相分別。一旦行者越過幻相領域而進入意識完全內化的第七層面之實在領域(這裡他絕對擺脫了一切的印象痕迹),諸層面上的想像便告終結。第七層面意識是具足的,也是成熟的,是將靈魂與其「大我」等同的無印象意識。靈魂這時有意識地感受並體驗其作為神的永恆存在。沒有了任何泡沫(在幻相中的愚昧形體)的「水滴」(靈魂),證悟到它作為海洋本身(帕若瑪特瑪或超靈),在無限海洋中的永恆存在。狀態VIII神作為神聖融入者神的這個狀態對靈魂標誌著漫長的進化鬥爭的結束,轉世過程的結束和經由諸層面的證悟過程的結束。對於個體靈魂,不再有更高級的階段可追求,因為它已經通過與神合一而抵達目標。這個階段的成道行者,在蘇非教世界被稱作瑪居卜(Majzoob),吠檀多教徒稱他為卜拉彌布特(BrahmiBhoot)。瑪居卜沒有身體意識,沒有對濁、精、心三界的意識。這意味著在這個狀態VIII,神作為瑪居卜有意識地體驗他自己的無限三重性——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悅,卻不利用其本性的這些無限方面。在該狀態VIII,神的無意識、無限狀態A(無意識的帕若瑪特瑪)不僅獲得對神的狀態B(有意識的帕若瑪特瑪)的最高神聖意識,而且在該狀態神還神聖地融入他自己的無限、有意識狀態之實在,從而證悟他與神的無限、有意識狀態B的永恆一體。神的這個狀態VIII屬於最至高的神聖意識,即阿哈狄亞特(ahadiyat),哈拉特-埃-穆罕默地(halat-e-Muhammadi)或未尼安(vidnyan)。所有的成道者——瑪居卜-埃-卡彌爾(Majzoob-e-Kamil)或卜拉彌布特(BrahmiBhoot),瑪居卜-撒里克(Majzoob-Salik)或帕若姆罕撒(Paramhansa),阿扎得-埃-姆特拉克(Azad-e-Mutlag)或吉萬姆克塔(Jivanmukta),庫特博(Qutub)或賽古魯(Sadguru),拉蘇(Rasool)或阿瓦塔(Avatar)——在離開肉身之後都撤退入神在超越中的這個狀態B。美赫巴巴解釋說,至師的這種無肉身狀態被蘇非教徒稱作哈拉特-埃-穆罕默地(halat-e-Muhammadi,穆罕默德的狀態),以區別於有肉身時的姆卡穆-埃-穆罕默地(muqam-e-Muhammadi,穆罕默德的職位)。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Haqiqat-e-Muhammadi)是神在肉身中之第十個狀態,姆卡穆-埃-穆罕默地(穆罕默德的職位)是圖中標為C的未尼安卜彌卡(VidnyanBhumika,未尼安的職位)。狀態IX神作為已解脫的肉身靈魂如果神聖地融入的神(如在狀態VIII),作為瑪居卜(神聖融入者)之完人化身,通過其心、精和濁方面,恢復並保持對心、精和濁領域的正常意識,他便體驗位於上帝狀態VIII與X之間神聖交點上的狀態IX。如果靈魂恢復對心、精、濁體和對心、精、濁界的正常意識,它便走出瑪居卜狀態VIII,跨越法那-費拉(fana-fillah),獲得對巴卡-比拉(baqa-billah)狀態的體驗。但是,在確立於巴卡-比拉之前,它可能會進入蘇非教徒稱作「姆卡穆-埃-法如塔特」(muqam-e-furutat)之「法那-瑪-阿爾-巴卡」(fana-ma-al-baqa)的狀態,吠檀多教徒稱之為「圖裡亞-阿瓦剎」(turiyaavastha)。這就是在神性之法那-費拉與巴卡-比拉之間神聖交點上的狀態IX。在此狀態的人身成道靈魂,要麼是帕拉姆罕撒(瑪居卜-撒里克或撒里克-瑪居卜),要麼是吉萬姆克塔(阿扎得-埃-姆特拉克)。二者皆享受無限的知識、能力和喜悅,並且意識到「我是神」狀態。然而,他們卻不同於瑪居卜-埃-卡彌爾,因為他們能夠並確實獲得對(心、精、濁)三體和三界的意識。瑪居卜狀態是一種持續的神聖融入狀態;帕拉姆罕撒的狀態則是一個體驗蘇魯吉亞特(sulukiyat)的蘇魯克(suluk)的人有時候神聖地融入,有時候恢復正常意識的狀態。他的有意識體驗有時屬於「我是我自己的神」,有時屬於「我是我自己的造物」。吉萬姆克塔狀態屬於一個通常體驗蘇魯吉亞特的蘇魯克的人(也就是說,屬於一個永久確立於巴卡-比拉狀態的人)。帕拉姆罕撒和吉萬姆克塔二者都不同於庫特博,因為他們不能夠利用其持續體驗的無限知識、能力和喜悅。帕拉姆罕撒和吉萬姆克塔不給世界帶來直接的靈性利益。不過,吉萬姆克塔在臨近去世時,能夠讓一個靈魂像他一樣完美;雖然在三界里沒有責任,他卻享受著巴卡-比拉狀態。狀態X神作為「人神」這是諸如至師(庫特博,賽古魯)的人身上帝狀態。在此狀態,至師或人神神聖地,超然地而不受限地高於以無限的秩序統領著宇宙造物界的幻相法則;然而他卻讓自己受時間、空間和因果局限所束縛,同時又持續地,有意識地體驗「我是神」狀態及其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悅。他不僅體驗這些無限的屬性,而且還利用它們來解放其他的尚未意識到自身永恆實在的,受愚昧掌控的靈魂。此乃絕對完美之狀態;在此神有屬性和有形體(saguna和sakar)。按蘇非教徒的說法,庫特博有上升旅程至高點的含義;他是造物界的至善至美和人類的最美之花。在瑪居卜狀態,靈魂享受「我是神」狀態的無限喜悅;而至師(庫特博,賽古魯)不但享受「我是神」狀態的無限喜悅,而且還享受「一切皆是我」「一切皆來自我」之至高神聖意識。該第十個人身上帝狀態即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狀態。至師(庫特博或賽古魯)和阿瓦塔(拉蘇)都屬於這個狀態。無論是作為至師處於人神狀態,還是作為阿瓦塔處於神人狀態,神都是處於該第十個狀態,並且從神聖職位姆卡穆-埃-穆罕默地或未尼安卜彌卡(在圖中標作「C」),作為人神或神人發揮作用。神的第一個顯現,以及其無限意識,擔任起這個神性職位,該職位將繼續永遠發揮作用,輻射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悅;至師和阿瓦塔不僅永恆地體驗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悅,而且還利用它們去解放仍被愚昧掌控,努力獲得對其與超靈合一永恆狀態的意識的靈魂。換言之,只有通過這個神聖職位——它在「神的十個狀態」圖中被標作「C」,人身上帝才能永久地顯現自身的全部完美。只有通過這個神聖職位,神作為神人,才能以瑣羅亞斯德、羅摩、克里須那、耶穌、佛陀、穆罕默德及其他的形體,在每一個周期,一個又一個時代,顯現自身並宣稱他就是救世主、先知、彌賽亞、神子、阿瓦塔、拉蘇、佛陀等。只有通過這個神聖職位,五位至師或庫特博或賽古魯,才能作為整個宇宙造物界的至善至美髮揮作用。蘇非教徒以先知穆罕默德的名字,把這個神聖職位命名為「姆卡穆-埃-穆罕默地」——神的拉蘇,在其哈吉亞特-埃-穆罕默地。同樣,拿撒勒的耶穌,神的兒子,也是神人——如同穆罕默德、瑣羅亞斯德、克里須那、羅摩、佛陀;而「基督」則是耶穌的神聖狀態——如同哈吉亞特-伊-穆罕默地。當我們試圖對神的所有不同狀態進行概括時,無意識的帕若瑪特瑪獲得全意識的奮鬥,呈現為五個不同階段。第一個階段(A)首先,阿特瑪(靈魂)和帕若瑪特瑪(超靈)二者在無限、不可分的「實在一體」中皆一。(B)在本初開始之前,帕若瑪特瑪和所有的阿特瑪都無意識與無印象。(C)最初,阿特瑪對濁體、精體或心體毫無意識,因而對濁界、精界或心界毫無體驗。阿特瑪甚至意識不到其自己的大我,因而對其自己的帕若瑪特瑪狀態沒有體驗。這是「神的十個狀態」圖中被標作「狀態A」的階段。第二個階段阿特瑪獲得意識並且有了印象。在這個階段,阿特瑪意識到要麼濁體,要麼精體,要麼心體,並且體驗要麼濁界,要麼精界,要麼心界;但阿特瑪仍然意識不到其自己的大我,因此尚不能體驗帕若瑪特瑪狀態。在圖表中這是狀態III,IV,V,VI和VII階段。第三個階段阿特瑪變得無印象,卻保留著充分和完全的意識。該完全意識現在不再是對濁體、精體或心體的意識,因此阿特瑪不再體驗濁界,精界或心界。這個被保留的意識是對阿特瑪自己的無限大我的意識,因此阿特瑪現在有意識地體驗帕若瑪特瑪狀態,並且體驗「我是神」狀態的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悅。這是圖中被標作狀態VIII的階段。第四個階段阿特瑪恢復對濁體、精體和心體的所謂正常意識,因此重新,在同一個時間,體驗濁界,精界和心界。在這個階段,阿特瑪同時還意識到其自己的無限大我,並且體驗其自己的帕若瑪特瑪狀態的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悅;但是阿特瑪卻不能夠使用這些無限屬性,雖然在此階段,它意識到其濁、精和心體並且同時體驗三界。這在圖中是狀態IX階段。第五個階段阿特瑪完全徹底地意識到濁體,精體和心體,體驗濁界、精界和心界,同時擁有對其無限大我的最高神聖意識;它還體驗並使用其帕若瑪特瑪狀態的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悅。如「神的十個狀態」圖所示,這是狀態X階段。第十部結語神不可解釋,不可爭辯,不可理論,也不可討論與理解。神只可實證。儘管如此,為安撫人心的智力抽筋,而在此所談所解釋的有關神的一切,依然缺少更多的言語和進一步的解釋,因為真理是實在必須被證知,神性必須被獲得與體驗。理解無限永恆的實在,不是宇宙幻相中個體化生命的目的,因為實在永遠不可理解;只可通過有意識的體驗去證悟。因此,目的是親證實在,在人體中獲得「我是神」狀態。田心譯自美赫巴巴著《神曰》1973年第二增補版第167-202頁
推薦閱讀:
※生活的三種狀態
※《家長應如何引導孩子進入正確的備考狀態》
※人生的四種狀態
※人在睡眠狀態下具有學習能力:可識彆氣味|睡眠|大腦|記憶
※最舒服的生活狀態
TAG: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