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林與大劑量維生素C

維生素C與感冒

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Y1]。與動物不同的是,人體必須從外界獲得維生素C,如果缺乏則可導致壞血病。成人的膳食標準日供給量(RDA)為60毫克,每日需250~300 毫克,幾天內即達到飽和狀態,過量吸收則排出體外。因此,美國醫學會推薦維生素C每日的預防劑量為50~100毫克,治療缺乏症為 250~500毫克。英國薦用的維生素C成人日攝取量為40毫克。由於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人們一直推測它具有潛在的治療作用,臨床應用由來已久,但療效未得到證明。20世紀30年代開始就有維生素C防治感冒的報告,但沒有引起廣泛注意。    1970年,鮑林的《維生素C與感冒》出版,聲稱維持健康所需要的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素因人而異,差別懸殊,許多人的需要量遠比日供給量大得多。一般人每日口服維生素C 1克,感冒的發病率可以下降近一半,有些人的需要量更大,達4克,並且用很大篇幅闡述了關於矯正分子的假說和斯通的進化概念。由於當時社會正出現「自然健康」和「天然食品」熱,加上他的科學家名望和親身經驗,該書立即暢銷美國,維生素C的身價也因此陡增,銷售量直線上升,以致「供不應求,超出了生產能力」。同時,鮑林還抨擊醫學界和藥廠,為了感冒藥的銷售和醫學刊物的廣告利益,企圖抹殺維生素C的有效證據。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迅速作出反應,指出全國範圍的維生素C熱是「荒唐可笑的」,「尚無科學證據,而且沒有重要的研究可以表明維生素具有防治感冒的作用」。醫學界同樣對鮑林提出激烈的批評,認為這本書的觀點 「只不過是理論推測而已」。《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書評說:「在此,我們看到的不是一位追求真理的哲學家或科學家作出的論述,而是一個為了推銷某種貨物的廣告商聲嘶力竭的叫賣,……。甚至那些吹捧鮑林的人,也不希望他寫這麼一本書。」《藥物與醫療通訊》批評說,鮑林的結論「是根據胡思亂想或很不嚴謹的臨床研究得出的,因而是一家之言」。作為著名的科學家,鮑林曾試圖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未能如願,論文被退回。  感冒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迄今尚無針對此症的特效藥物,病程為自限性,不治自愈。一個人每年可以患感冒多次,每次輕重都不同。要評價藥物治療這種疾病的效果,尤其需要採用隨機對照雙盲的臨床試驗。    在鮑林的《維生素C與感冒》問世之前,實際上已經有一些很好的研究否定了維生素C防治感冒的作用。如1967年英國蒂勒爾 (Tyrrell)領導的感冒研究組進行的志願者實驗:試驗組每日口服維生素C 3克,對照組服安慰劑,再用病毒攻擊,兩組的感冒發生率、病程和病情輕重完全相同,結論是維生素C預防無效。但鮑林認為過去的研究無效,是因為所用劑量太小,和資料分析不當。由於他的影響,醫學家重開維生素C防治感冒的臨床試驗,結果是至少16項設計周密的雙盲試驗一致證明,除個別試驗出現癥狀略微減輕外,大劑量維生素C對感冒無預防作用。加拿大流行病學家安德森領導的研究組先後進行三項臨床試驗:第一項結果是,大劑量維生素C組比對照組的感冒發病率低,癥狀較輕,統計學差別顯著,但實際意義不大;第二項試驗則完全無效;第三項試驗是應用較小劑量的維生素C,每周服500毫克,患感冒較對照組輕。施瓦茨等給志願者每日口服3克維生素C,連續14天,然後用感冒病毒攻擊,結果未發現有預防作用,患病天數沒有縮短,僅癥狀略有減輕。這些說明,維生素C預防感冒是無效的,「減輕癥狀的作用」也很不可靠。值得仔細介紹的是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工作人員中進行的一項防治實驗。受試志願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服維生素C藥丸,對照組服安慰劑乳糖藥丸,觀察效果的醫生和受試者都不知道誰或自己服的是什麼葯,即雙盲試驗。因為維生素C味酸,乳糖味甜,於是受試者中有102人試圖咬破藥丸嘗味道猜出所服的藥物,其中79人猜中了。結果如按服維生素C或乳糖兩組進行分析,前組患感冒的癥狀較後一組輕。但細分發現,維生素C組猜中者,感冒的病情較對照輕,病程短;未猜中者,則兩組沒有差別。再進一步分析9個月觀察期間的感冒大於2次的發病率為:猜維生素C實際是乳糖對照的為18%,猜乳糖但是維生素C的為67%,未猜的維生素C組36%,未猜的對照組47%。這說明,當一個人對一種藥物或療法信仰時,可以出現虛假的效果,即安慰作用,這說明了雙盲試驗的重要意義。 

大劑量維生素C防治癌症與心臟病

1979年,鮑林的著作《維生素C與癌症》出版,宣稱大劑量維生素C對癌症有效。1986年,在《怎樣才能長壽與健康》一書中,鮑林把大劑量維生C說成是萬應靈丹妙藥,「可以增進健康,增加生活樂趣,有助於防治心臟病、癌症和其他疾病,並且延緩衰老」。他身體力行,自稱每日至少口服12克,患感冒時增加到40克。1993年,鮑林患前列腺癌接受放射治療,他斷言,由於他長期服維生素C使癌症發病延遲了20年。這種說法當然無法驗證,不幸他最終仍死於癌症。

羅賓遜是他的學生和助手,幫助他建立了鮑林研究所,成為首任副所長。1978年羅賓遜用裸小鼠研究給予不同組成的膳食,紫外線照射後皮膚癌的發生率。結果給予小鼠相當於鮑林推薦給人的1~5克維生素C的劑量時,能促進皮膚癌的發展,發生率為對照組的2倍;在相當於每日100克、接近致死量或營養不良組,小鼠的皮膚癌才受到抑制。鮑林對這項結果非常不滿,因為與他提倡的維生素C可以防止75%的癌症的說法相左。他還公開宣布羅賓遜的研究屬「業餘水平」,是不適當的。羅賓遜不久便被解僱,同時實驗動物被處理,資料也被沒收銷毀。羅賓遜因此狀告鮑林研究所毀約和傷害名譽,1983年此案在法庭外以57.5萬美元的賠償了結。鮑林接受《自然》雜誌的採訪時說,研究所接受這種結案辦法,是因為厭倦曠日持久的官司和付出的代價較小,支付的費用只是對羅賓遜失去工作和訴訟費用的補償。可是,法庭協議書上卻明白地寫著,其中42.5萬美元是對羅賓遜誹謗的賠償。1984年,在羅賓遜處境艱難的時刻,美國化學會授予了他普里斯特利勳章。1994年羅賓遜和他的同事發表了上述小鼠實驗結果。

鮑林還積極宣揚適當應用維生素C和賴氨酸能夠完全控制、甚至治癒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中風。他還極力鼓吹正分子醫學(orthomolecular medicine),但這些都只是想像的機制,缺乏科學根據和臨床試驗支持。

由於鮑林的影響力,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約有5000萬人服用維生素C作為保健品,維生素C的需求量迅速上升,批發價格漲了三倍,連續多年年銷售額達數億美元。為此藥廠歡欣鼓舞,稱之為「鮑林效應」。荷夫曼-羅氏(Hoffmann-La Roche)製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維生素C生產商,獲利最多,作為回報,每年向鮑林研究所捐贈10萬美元。1976年,鮑林還協助領導美國保健食品業向國會施加壓力,要求通過一項法案,旨在削弱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保護消費者免受營養品誤導的作用。1977、1979年他接受了美國營養食品協會的頒獎,這個協會是專門製造和銷售保健食品商家的組織。1981年,他向美國保健聯盟(NHF)捐款,該聯盟授予鮑林保健自由貢獻獎,並接納他的女兒為終身會員。事實上,保健聯盟是一個促銷各種保健騙術的組織。1983年,「保健食品」推銷商法爾可尼 (O. Falconi),因聲稱維生素C可以預防膀胱癌、控制尿路感染、戒煙戒酒以及清洗胃腸免受咖啡因不良作用的傷害等,遭到虛假產品宣傳的指控,鮑林為此還出庭辯護。

大劑量維生素C療法在世界上也有很大影響,在我國也一度風行。上海一位著名的物理學教授晚年在記者訪談中,提到她堅持服用大劑量維生素C增進健康,或許是受到鮑林的影響。  其實,維生素是人體正常代謝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生理需要量不大。除孕婦和哺乳婦女外,健康成人攝取多樣化的日常膳食,無須額外補充維生素。由於疾病導致維生素吸收和利用下降或需要增加,才須按醫囑額外補充。大劑量的維生素可能就變成藥物,如大劑量煙酸治療高脂血症。大劑量的維生素A、D、E、B3和B6都可以產生副作用和毒性。維生素C 口服或靜脈注射500毫克或以上,尿中草酸和尿酸的濃度顯著升高,可能促進形成尿路結石。此外,還可引起腹瀉和腹痛。1991年,鮑林醫學研究所推薦每日補充的維生素量更大,比通常的日供給量高數10倍乃至200倍。如維生素A 25000國際單位,維生素E 400~1600國際單位,維生素C為6~18克。如此大的劑量在長期服用的人中難免不發生副作用[Y2]。

為什麼

 鮑林是公認的傑出科學家,英國的《新科學家》甚至把他列為人類迄今最偉大的20位科學家之一,與伽利略、牛頓和達爾文等齊名,20世紀只有他與愛因斯坦比肩。鮑林的成功方面在於用物理學的最新成就發展了化學,而且把現代化學與生物學相結合。

人們對鮑林提出責難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他提出的觀點正確與否,而在於他對這些觀點的辯護採取了非理性的態度,偏離了學術領域要求的科學精神:進行完備的實驗,提供充分的證據。鮑林沒有直接從事營養和醫學領域的實驗研究,而是從文獻中得出了與大多數從事維生素C研究的科學家截然不同的結論,即維生素C有助於治療感冒和癌症。鮑林主要通過大眾讀物和演講來宣揚他的觀點,獨立或合作出版了《維生素C與感冒》、《癌症與維生素C》、《如何長壽,如何活得更好》等受公眾歡迎的暢銷書。在寫作手法上,鮑林的幾本書大體相同:引述文獻資料,摘錄一些軼聞趣事,貶低那些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這與科學家主要通過學術期刊發表科研論文來表述自己的觀點是不同的。  假說也必須得到某些實驗數據的支持,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假說;在得到更多的實驗數據檢驗後,科學假說才可能上升為科學理論。他晚年提出治療各種疾病的假說和治療方法,原是無可厚非的,但你相信某個假說正確,並不表明它果真如此,你必須仔細搜集觀察資料、進行實驗,來驗證假說是否正確,決不能把邏輯推理等同於事實。美國主流醫學雜誌拒絕鮑林和另一個合作者卡梅倫的統計性研究成果,原因就是鮑林的論文中充滿了臆測,缺乏實驗數據的支持,甚至《美國科學院院刊》也不刊登他們的論文,即使慣例上鮑林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其論文是不必經過同行評議就可以直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  科學爭論在科學共同體中是非常正常的,鮑林的對手們得出了許多與鮑林的結論不一致的實驗結果:維生素C對治療癌症沒有明顯的效果。鮑林不去認真對待這些結果,沒有通過對照實驗提供更充分的證據,而是滿足於以個人化的情緒反駁這些結果,認為這些不同意見是對自己人格的攻擊,或者帶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閱讀拓展與思考

1、有人認為,人們誇大藥物治療效果多半出於良好的願望,而非有意欺騙。由於珍視健康、關注醫療是人的天性,為此花錢在所不惜,使得醫療保健成為一個巨大的有利可圖的產業。牟利成了醫學產生偽科學和騙術的動力。你是否使用過保健品?你認為市場上暢銷的保健品有用嗎?你會將它們與欺詐聯繫在一起嗎?為何我國保健品市場如此龐大?你認為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2、前不久,中國科學界曾展開過一場「中醫是不是偽科學」的大討論,它波及到很多個領域,請你在課餘查閱相關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

3、有人認為,生物醫學和醫療是偽科學、弄虛作假和騙術最容易切入的領域。這是因為高度數學化、邏輯結構嚴密的物理學和化學類學科,具有內在的「防偽能力」:實驗的條件易於標準化,結果對錯不難重複證明。而人體和生物學實驗條件較難控制,容易出現未知因素的影響,結果的不確定性或變異性較大,重現性較差,在已知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而且在大眾的心目中,人體和醫療有其神秘性,加上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人們總是習慣給觀察到的事物加上主觀色彩,以適合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跟著感覺走」。這樣,錯誤就難免出現,別有用心的人也易於尋找遁辭和借口來鑽空子。人體「特異功能」和醫療騙術,遠比「淺底船」和「水變油」難揭穿得多,就是這個道理。你如何理解這種觀點?  

4、有人認為鮑林晚年的行為不能用「老糊塗」幾個字來簡單描述,而是他複雜性格的一種表現,鮑林的智力活動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兩種不同的風格。在他科學生涯的前期和不涉及個人情感的領域裡,他能夠仔細地用經驗事實檢驗他的思想,這時的思想是開放的,能夠隨時提出並修正自己的新思想,這是他能夠在化學領域不斷進取的根源。在他科學生涯的後期和涉及個人情感的領域,他對自己的觀點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竭力捍衛自己的觀點並避免提及對那些觀點不利的證據,這是他在政治和營養學領域遵循的思維模式。顯然,這第二種思維模式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研究中,固執並不意味著壞事,但需要控制得當,別走向極端。你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5、對於有聲望的科學家,有人認為是不能盲目崇拜的,特別是在新領域。有成就的科學家往往思想活躍、興趣廣泛,他們常涉足不同的科學領域。在缺乏足夠準備的情況下,科學權威對新領域的發言,也有可能只是一家之言。因為每個科學家都受到自己知識結構的限制,一個原因是知識的專業化程度越變越高,每個科學家只能對一個相對比較狹窄的領域有所了解,而對另外的領域則往往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另外一個原因是科學家的工作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對新的科學現象還有一個認識過程。因此,有人認為每個科學研究人員應該以平等而理性的態度對待各種不同的觀點,不管這些觀點來自權威還是小人物,是私交甚密的朋友還是兵戎相見的敵人,是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還是在人文科學領域。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6、鮑林是我國著名化學家盧嘉錫的導師。在結構化學發展的初期,由於研究手段還不先進,科學家通常需要花費很大力氣才能弄清某一物質的分子結構。而盧嘉錫注意到鮑林卻具有一種獨特的化學直觀能力:只要給出某種物質的化學式,它往往就能通過「毛估」,大體上想像出這種物質的分子結構模型。後來,盧嘉錫認識到這種「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像力,而這種想像力只能產生於那些擁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科研實踐經驗、訓練有素而善於把握事物本質和內在規律的頭腦。20世紀70年代,盧嘉錫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即「福州模型」),當人們把直到90年代才測定出的固氮酶基本結構與其對照時發現,它們基本近似,盧嘉錫的毛估本領讓人由衷嘆服。你如何看待「毛估」法在科學研究上的作用?你認為怎樣才能從本質上把握該方法,避免「瞎估」


[Y1]維生素C被認為能有效地清除細胞中的過氧化物自由基。自由基是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高度活潑的小分子。環境因素(例如陽光輻射、吸煙)也會帶來自由基。它們能攻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蛋白質等生物分子,對細胞、組織造成損傷,這被認為是導致衰老的重要因素。因此那些具有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所謂抗氧化劑,就被認為有益身體健康乃至能抗衰老。動物實驗表明維生素C能減少脂肪的過氧化。但是在過量鐵質的環境中,或者在氧化反應過程中加入維生素C,卻能刺激自由基的生成。有一項研究表明,每天服用超過500毫克的維生素C反而會增加遺傳損傷。

[Y2]實驗表明,在線蟲的食物中添加維生素E能夠顯著地延長線蟲的壽命。但是對果蠅的實驗卻出現了有意思的結果:如果食物中維生素E的含量為每毫升5微克,能顯著延長果蠅的壽命,但是如果維生素E的含量增加到每微升25微克,果蠅的壽命反而縮短了。

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表明,過量地服用維生素E有害無益。他們分析了1993到2004年間19項涉及135967人的有關維生素E與健康關係的數據,發現每天服用維生素E不高於150國際單位並無壞效果,甚至還可能有益健康。但是過了這個量以後,服用維生素E的人的死亡率開始逐漸高於不服用維生素E的對照組,45年間死亡率大約高出5%。在達到每天400國際單位後,出現了較顯著的增加。(摘自方舟子:《科學成就健康:識別假醫、假藥、假保健品》,新華出版社)


推薦閱讀:

【轉載】維生素- 會吃才健康
你缺哪種維生素?一看便知!
【指南解讀】非維生素K口服抗凝劑在急症和圍術期的處理
每天需要攝入多少鈣?補充鈣和維生素D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
維生素是怎麼保護我們人體健康的

TAG:維生素 | 維生素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