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學做人:歷史學家錢穆的16本書
按:錢穆(1895—1990)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江蘇無錫人,漢族,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因發表《劉向、劉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錢穆居北平八年,授課於燕京大學、北大等名校,並在清華、北師大兼課,與學術界友人時相切磋。抗戰軍興,輾轉任教於西南聯大、武漢、華西、齊魯、四川各大學。撰寫《國史大綱》,採取綿延的觀點了解歷史之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以激發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被公推為中國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出任香港亞洲文商學院院長。1950年,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使流亡學生得以弦歌不輟,因辦學有成,獲香港政府尊崇,於1955年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60年應邀講學於美國耶魯大學,獲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應聘馬來亞大學任教。
1967年10月,錢穆應蔣介石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築素書樓於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1968年膺選「中研院」院士。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
謝世後,家人將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歸家。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讀錢穆,是最近幾年的事情。一開始在書店見到先生的《國史大綱》,僅僅是匆匆掠過一眼而已。這幾年陸續接觸了一些大師的作品,始知何為天高地厚。人生就是做學問,做學問也是在做人生。兜的圈子越大,越會發現自己的狹隘與無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親近大師就是在完善和豐富自己的人生。我已經人近中年,越來越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是一個個體還是一個家庭,甚或一個社會,讀書與做人其實是一回事。喜歡擺花架子,弄虛作假是不會有出息的。這裡,推薦錢穆先生的幾本書,與大家分享。
1、《國史大綱》:本書縱論中華傳統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之演變發展,兼及中外形勢,以求我國家歷史之通貫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闡其一脈相承之統系,指陳吾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錢穆先生著述本書於抗戰期間,在國家危亡中,讀書人以筆為戎,以「歷史最完備之國家」為著述之深厚根基,洋洋洒洒近80萬言,蕩氣迴腸,以激揚國人之民族精神。
2、《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本書為作者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觀與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3、《中國史學名著》:本書為一本簡明的史學史著作。在講座的基礎上寫成,一作者從學科史的角度,以點帶面、提綱挈領地勾勒了中國史學的發生、發展、特徵和存在的問題,並從中西史學的比照中見出中國史學乃至中國思想和學術的精神與大義。
4、《中國社會經濟史講稿》:1956年,錢穆先生曾於香港新亞書院開設「中國社會經濟史」課程,扼要地講述了自上古至明清時代的經濟情況與財政政策,並涉及農業生產狀況、土地賦稅制度、工商業與城市發展、貨幣制度及社會階級等多個方面。同時也分析論證了歷代財政經濟狀況與政治、制度、社會、軍事、文化乃至法律、宗教等方面因素的聯繫與互動,在長時段的視野下描繪出歷史演進的宏觀趨勢。錢穆先生是一代史學大家,造詣精深,涉獵廣博,其中經濟史是錢穆先生相對涉及較少的領域,本書則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一遺憾。葉龍先生畢業於新亞書院,曾師從錢穆先生多年,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詳盡的筆錄,並加以整理與補釋,形成流暢易讀的講稿。全書語言生動可讀,講解深入淺出,使讀者得以更加切近地領會錢穆先生對於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
5、《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錢氏以自學成名家,一生為學,兼涉四部,著作等身。《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為其80高齡後對雙親及師友等的回憶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嘆。與錢氏同事的胡適、湯用彤、孟森、顧頡剛、陳寅恪等現代著名學人,許多鮮為人知的軼事趣聞,此書亦多有展現。
6、《陽明學述要》:本書原名《王守仁》,初版於1930年。宋明六百年理學,宋代是創始,明代是結束。而王陽明之學尤為明代理學的重鎮,理學在他手裡達到了頂峰。錢穆先生把王陽明置於理學發展史中加以考察,以精鍊的筆法,勾勒王學之大綱與流變,指出陽明思想的價值在於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貢獻了獨特的「良知」理論。
7、《人生十論》:本書彙集了作者討論人生問題的三次講演,一為「人生十論」,一為「人生三步驟」,一為「中國人生哲學」。作者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征諸當今潮流風氣,探論「心」、「我」、「自由」、「命」、「道」等終極問題,而不離人生日常態度,啟發讀者追溯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根源,思考中國人在現代社會安身立命的根本。
8、《中國思想通俗講話》:這本書意在指出目前中國社會人人慣用普遍流行的幾許觀念與名詞——如道理、性命、德行、氣運,由此上溯全部中國思想史,由淺入深,即憑眾所共知共喻,闡述此諸觀念諸名詞之內在涵義,並及其流變沿革,並及其相互會通之點,而藉以描述出中國傳統思想一大輪廓。
9、《湖上閑思錄》:本書為作者1948年徜佯於湖光勝景中閑思遐想的結晶,分別就人類精神和文化領域諸多或具體或抽象的相對命題。如情與欲、理與氣、善與惡等作了靈動,細膩而深刻的分析與闡發,從二元對立的視角思索了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全書言淺意深,語重心長,既見出史家的沈潛與細密,又見出哲人的深邃和文學家的靈透與光彩、顯示了作者多樣的才華。
10、《中國思想史》:本書所述,起自春秋中晚期,下迄現代,共分四十四章,涵括了中國歷代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要點,綱宗粗立,全部中國思想史的主要節目,已在其內。
11、《中國歷史研究法》:本書由錢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講彙集而成,從通史和文化史的總題及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學術史、歷史人物、歷史地理等6個分題言簡意賅地論述了中國歷史研究的大意與方法。實為作者此後30年史學見解之本源所在,變可視為錢穆先生對中國史學大綱要義的簡要敘述。
12、《晚學盲言》:本書是作者在86歲時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視人、罔論讀寫的情況下,自己口述,夫人筆記,然後口誦耳聽一字一句修改訂定。終迄時已92歲高齡,爰題曰《晚學盲言》。全書共90篇,分上、中、下三部,一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次為政治社會人文之部,三為德性行為修養之部。雖篇各一義,而相貫相承,主旨為討論中西方文化傳統之異同。錢先生每一題皆久存於心,博而返約,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學問至晚年臻於化境。欲了解錢先生學問之最後進境,《晚學盲言》實為入徑;欲把握國學之精要,本書也是最好的。
1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本書是錢穆先生研究清代學術史的力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學術代表作。書中共敘五十一個學術人物的思想,指出漢學家對不天下治亂之用心所在。該書引證廣博,考證精深,與梁啟超的同名著作各領風騷,並行於世,奠定了清代學術史研究的基本格局。
14、《中國歷史精神》:本書以東大修訂奉為底本,改正若干誤植文字,版式與分段並另作調整。標點符號之整理,主要在加入私名號、書名號及重點引號,以便利讀者閱讀。整理排校工作,雖力求慎重,然錯誤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希讀者不吝指正。《錢穆先生全集:中國歷史精神(新校本)(繁體豎排版)》之整理,由胡美琦女士負責。
15、《人生十論》:系錢穆先生所撰人生問題文稿之結集。其論人生,大旨皆從中國舊傳統、舊觀念闡發,但亦不違背新潮流、新趨勢。雖據於史,目的卻不在稱述古人,而在求古今之會同和合。讀者淺求之,可得當前個人立身處世之要;深求之,則可由此進窺古籍,獲知中國人所講一套道理。
16、《孔子傳》:本書綜合司馬遷以下各家考所訂所得,重為孔子作傳。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為人,即其所自述所謂「學不厭、教不倦」者,而以尋求孔子畢生為學之日進無疆、與其教育事業之博大深微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業次之。故本書所采材料亦以《論語》為主。
推薦閱讀:
※遠航的風帆——帆船簡史
※看600年歷史的布拉格天文鐘
※什麼是「卡夫卡式噩夢」?
※從人類文明的意義到人生的目標——答案居然都TM是馬克思主義!
※克拉克蓋博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