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逆襲」段子刷屏,暴露多少人的思維誤區
無論對於懂球的人,還是不懂球的,「一個兼職踢球的導演把梅西點球撲出去了」這句話,都有著足夠的吸引力。
俄羅斯世界盃,冰島對戰阿根廷,「竟然」打了個1:1平手。
可能那群拚命整場把梅西團團圍住、嚴防死守的冰島球員們都不知道,他們成了鄰國吃瓜群眾口中的「不務正業人群」,而且是經過比較後,可以用來調侃調侃中國足球的那種。
1
關於冰島足球隊員的傳奇色彩,這樣的段子看起來合情合理:導演當守門員,牙醫當教練……球隊的後衛,是個兼職的工人,他也的確在接受採訪時說過,「踢足球是一項不用做很多事,就能賺很多錢的、很好的工作……」
甚至,就連這些奇葩隊員的奇葩慶祝方式,也都來借勢湊熱鬧。
但這其實是已經流傳了很多年的圖片,來自冰島俱樂部斯塔爾南,並非冰島國家隊。
驚訝過,也嘲諷了「我們那些不爭氣的隊員」,業餘球隊創造奇蹟的背後,是網民們對信息的鑒別與質疑能力欠缺的體現。
《足球報》記者賈岩峰在微博闢謠:冰島聯賽兼職完整,球員出國交流頻繁,一直在線歐洲最先進的打法,所以,他們使用事業的精神和職業的態度贏得了尊重,沒有捷徑。
人少,並不能說明擁有強勁實力就是奇蹟。
冰島這個只有不到北京1/50人口的國家,平均每250人就有一個足球場,擁有占人口6%的註冊足球運動員,比中國還多……
冰島的民眾對於足球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場地設施的配備,都處於歐洲前列。
2
「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三名女子赴韓整形離境在海關被扣」、「萊陽14歲神童與麻省理工學院簽約」……這已經不是公眾第一次把段子當新聞了。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證實偏見」(confirmation bias),指我們往往傾向於留意那些支持我們主觀上相信的觀點的信息,而忽視那些可能推翻我們原來的觀點的證據。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只會看到自己願意看到的東西。
深陷在諸如此類的定勢思維中無法自拔的我們,也因此失去了客觀看問題的能力。
一則泰國短視頻中,菜場老闆娘的「惡行」被曝光,鍵盤俠們相信了他人的一面之詞,肆意辱罵和圍攻老闆娘。
殊不知,老闆娘砸秤,是不想讓客人因此上當受騙;
讓人將商販架走,是因為他身體不適,老闆娘及時注意到,想讓他休息一會兒。
網友們更沒看到的是,她為流落街頭的商販提供攤位,為殘疾的賣家提供幫助,甚至對拖欠租金的人多加照顧。
網友們都清楚不應該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妄加評論,卻又控制不住地明知故犯。
因為每個人其實都害怕被孤立。
德國學者Elisabeth Noelle-Neumann提出「沉默的螺旋」這一概念,揭示了這一人性弱點。
如果人們覺察到自己的意見是少數派,就更傾向於沉默;而如果屬於多數派,則更傾向於大膽地表達出來。
二者相互疊加,就會使多數派的聲音螺旋式放大,也就造成了屢試不爽的跟風現象。
占「優勢」地位的意見越來越強大,而持「劣勢」意見的人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弱小,這樣的循環,形成了「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 / Mass Communication Talk
人們使自己處於多數群體以獲得安全感的本能,成為事實無法發聲的幫凶;而少數看到真相的人也處於壓力和恐懼中,更加速了事實的沉默。
更可怕的是,印象一旦形成,就將長久地保持下去,很難輕易改變。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Daniel Kahneman和Amos Nathan Tversky用「錨定效應」解釋稱,第一印象在人們的思維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至後續的認知都以此為導向。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員將被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向第一組詢問「甘地是在9歲之前還是之後死去的」,向第二組詢問「甘地是在140歲之前還是之後死去的」。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但兩組人員在隨後被要求估計甘地的年齡時,卻表現出巨大的差異。第一組給出的平均年齡是50歲,而第二組則是67歲。
這個道理在輿論中同樣奏效。一個正面新聞常常無法抵消一個負面新聞,因為人總會自然而然地腹誹:呵,這不過是刻意的洗白罷了。
《黏性》一書將其描述為「知識的詛咒」:當我們熟知一件事時,就很難再跳出去思考問題了。
最怕就是,自以為看到了被高度包裝過的相關信息就自以為熟知,進而愈發嚴重地屏蔽真相的傳播途徑。
3
我們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有人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差的時代。
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信息來源變得更廣、更快、更多樣,各種信息真假莫辨,保持理性判斷越來越難。
如果說,一個人需要獨立思考,這其實是個偽命題。我們做的每個決定、下的每個判斷,都是建立在以身邊環境為依託的價值體系中。
無法做到完全獨立,但至少,可以謹慎再謹慎。
1、反思是否情緒先行
比如去年一則關於「留守女童被老師強姦,警方不予立案」的新聞在網路上引發大量關注,許多網友都持著「管他是不是真的,罵了再說」的想法,將自己捲入一場真相未卜的互噴大戰中,然而在專案組介入調查後,發現整件事子虛烏有。
《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測量了人們對於真假新聞的情緒反應,研究發現人們對假新聞的常見情緒反應是:驚奇、噁心、害怕,而對真新聞的常見反應是:期望、悲傷、快樂和信任。
假新聞最大化的調動了人們的情緒,本來理性的判斷也許會被強烈的感性情緒取代,從而大大降低判斷的準確性和思考的獨立性。
2、警惕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
以「小鳳雅事件」為例,網上傳播的最初版本誇大捐款數額和刻意引發讀者對「重男輕女」的關注,一時讓輿論一邊倒,網友們紛紛開噴鳳雅家人;
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後,有媒體開始站在鳳雅家人的角度還原事實,輿論開始發生轉變,網友們又開始指責志願者及其機構;
隨著事件進一步發酵,各路一向以中立客觀而聞名的大V試著還原事實真相,最後的結果,仍是各家說辭不一,鳳雅事件依然存在許多疑點。
可網友們早就選好了各自的陣營,要麼一邊倒地站鳳雅家人,要麼就噴「無良媒體洗白」,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讓網友們失去理性判斷,更易被輿論引導,也更加偏激和極端。
3、培養批判性思維
蔣方舟曾在一檔節目中談到:「人們閱讀更多的是為了尋找共性,而不是培養自己的個性。」
認知中的「證實偏見」,讓人們更容易選擇和接受與自己的認知和想法一致的觀點,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選擇和接收信息。因此,有時即使是事實擺在面前,大多數人也依舊繼續相信更符合自身認知的謠言。
因此,批判性思維尤為重要,在接收到信息時,應該習慣性的先存疑,並試著接受與自身原有想法和認知不同的事實。
《真相》一書中給出了實操性極強的方法,面對信息先「六問」:
①我碰到的是什麼新聞內容?
②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嗎?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麼?
③信源是誰/什麼?我為什麼要相信他們?
④提供了什麼證據?是怎樣檢驗或核實的?
⑤其他可能性解釋或理解是什麼?
⑥我有必要知道這些信息嗎?
4、學會鑒別信息源
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時代,面對各類真假難分的消息,學會鑒別信息源變得尤為重要。
①多方求證,拒絕單一信息源
單一信息源主要有幾種表現,一是新聞全文只有一個消息出處,二是文中雖然顯示有較多消息源,但只有一個明確的信源,其餘都是「有關人士」「據悉」等。
僅僅只有單一信息源的新聞更容易出現虛假信息,而只聽一家之言也會使人們變得盲目,面對單一信息源,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多種渠道求證。
比如網上常常有名人「被去世」「被離婚」的假新聞,在傳播和相信之前先搜索一下,比對下其他信息,就能有效避免謠言四起。
②選擇可信度高的權威信息來源
最簡單也最高效的方法,就是選擇可靠的信息來源,把發布虛假信息的機構關小黑屋。
權威媒體都會確保自身信息的可靠性,並通過各種渠道去求證。
③警惕網友爆料
在各種報道中,大家常看到「據有關人士爆料」「據某娛樂公司人員爆料」等通過網友爆料的信息來源,乍一看似乎是「可靠內部消息」,但網路的匿名性與自由度都非常高。在沒有看到官方媒體發布的消息前,要儘可能做到不傳播。
④有圖也不一定是真相
「有圖有真相」已經不適用目前的時代了,事實上,有圖不一定有真相,圖片並不能完整的還原事實真相,在別有用心的人的加工下,甚至可能和事實完全背離。
余秋雨說:惡者播弄謠言,愚者享受謠言,勇者擊退謠言,智者阻止謠言,仁者消解謠言。
在信息時代,我們即是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也要成為謠言的終結者,更要爭取做一個勇者、智者、仁者。
別讓你寶貴的情緒,因為不經過思考,釀成了笑話。
推薦閱讀:
※中國女性普遍穿熱褲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汽車自然暴露試驗詳解
※【心理測驗 - 你最容易被抓住的弱點,快來看看你的是什麼,別輕易暴露自己的弱點】
※把手握成拳頭30秒,你的身體狀況全暴露了!
※字跡暴露15種性格,你屬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