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按摩之捏積有感
我除了是個攝影超級發燒友外,而且是個中醫按摩發燒友。我是在孩子大概3歲左右,接觸到中醫按摩的,曾經瘋狂的喜歡上它,覺得它太神奇了。而且越學越想學,最後看有些名醫都看《皇帝內經》和《易經》什麼的,從陰陽平衡之類的說起,我沒那麼高深的造詣,但是略懂一小點點吧。當我學會一些小兒按摩後,給孩子按摩,第一個重大發現就是我家閨女的地圖舌沒了。原先我那個急呀,兒童醫院都看了,醫生說是胎裡帶來的,吃了好多葯,都不好。因為孩子的舌頭上有一塊一塊硬幣大小的,類似潰瘍似地斑點,分布在舌頭上,不能吃太酸的,太燙的,看著孩子受罪,真的是很不是滋味。給孩子按摩4個月後,我偶然發現地圖舌的顏色好像沒那麼紅了,原先暗紅暗紅的,後來堅持了一段時間,發現基本沒了,到至今。雖然,在這期間孩子也得過病,但是我認為,小兒按摩還是管用的。前兩天發了6種推拿方法巧為寶寶退燒!(美圖4P),有的家長很感興趣,激發我把其它我知道的小常識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並能對孩子起到保健調理的作用,也給自己的孩子留下寶貴的知識。看看媽媽是怎麼一點一點的把她養大,這期間,媽媽付出多少心血。好了不多說了,開始介紹捏積。
為什麼我先介紹捏積呢,因為我認為捏積在小兒按摩里最最有用,所以特地安排在第一介紹。通過觀察我家女兒,發現小孩子最愛積食,積了食就愛上火,小孩子一上火,著點涼那肯定就咳嗽發燒之類不知急壞了多少家長呢。學會捏積,會讓寶寶胃口的,大開,調理脾胃,健康成長!並且我認為對成年人和老年人也很管用!
一:定義捏積
推拿方法名,即捏脊。因本法多用於治療小兒積聚之症而得名,叫捏積。
捏積療法在中國傳統醫藥學中,是一種古老而實用的用來治療小兒疳積的推拿療法,它根據中醫的基本理論,通過捏拿脊背所產生的良性刺激,來治療某些疾病。晉朝醫學家葛洪在其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中,已有捏積療法的具體文字:「拈起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而在《外台秘要》中也記載有「小兒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兒頭及脊驗」,提到了推拿療法施術於小兒脊背的內容。捏積發展到今天,形成了不同流派,在民間廣為使用和流傳。
這裡面的含義又要深一層。人體的氣血在運行的過程中,由於內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氣,勢必出現淤積、堵塞。哪裡堵塞得最多呢?背部。我們捏一個健康小孩的脊背,會發現他脊背上的皮肉很鬆軟,一提老高。而一個身體肥碩,明顯有濕熱壅滯或寒濕壅滯的成年人的脊背就不是那麼容易提起來了。並不是因為他肌肉結實,是因為他體內的淤積造成了皮肉的粘連。我們捏積,就是要把這些粘連捏散,把淤積在背部的粘連組織捏開。脊背這個人體大樞紐的氣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們身體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會消失。我給孩子「捏積」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也有些不同,我是用雙手同時捏起脊背兩邊的皮肉,沿著一個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勁往上提一下,這叫「捏三提一」。如果手法到位且被捏著體內粘連比較重的話,往往到了往上提的時候,被捏者皮肉下面會有「啪」的一聲響。關於捏積的方向,捏積的原則是:七歲以下的小孩,從下往上捏,七歲以上的所有人,一律從上往下捏。因為一過七歲,人體的氣機升降就改變了。(這些在我沒接觸中醫的時候,真的是不知道呢,現在無私的奉獻給大家)
二:捏積的中醫原理
按照中醫理論,人體腹部為陰,背部為陽。而捏積的部位正好是小孩的脊背。人體的脊背有三條重要的經絡:第一條在人體後背的正中間,叫督脈,主一身之陽,又因為人體的後背本身是主陽的,它在人體脊背的正中,因此可稱督脈為陽中之陽。捏積通過捏拿小兒的脊背,可以振奮小兒督脈的陽氣,推動全身氣血的運行,調整全身的陰陽之氣,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從現代醫學看,脊背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部位。從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這是大腦的延伸,神經從脊髓分支出來,散布到全身各處,大腦通過脊髓和神經網路指揮全身的活動。從經絡方面看,脊背正中間是督脈,督就是「都督」、「總督」的意思,督脈就是總督全身陽氣的一條經脈。脊背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是人體循行部位最廣的一條經脈,陽氣最多,而且膀胱經跟腎經相表裡,腎主水,膀胱於是總管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謝。可以說,脊背是全身氣血運行的大樞紐。更重要的是,膀胱經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它聯繫著其他的腑臟。肺俞、厥陰俞(就是心包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都在膀胱經上,分布於督脈兩側。所謂「俞」,就是「輸」,比如,肺俞就是肺臟的轉輸、輸注之穴,對於保養肺部和治療肺臟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髒的「俞」穴也是如此。捏脊疏通全身氣血的大樞紐,同時把五臟六腑的氣機疏通一遍。
三:捏積適用的小兒常見病
主治消化不良!孩子面黃肌瘦!
由於捏積療法主治疳積,那麼疳積是什麼呢?從中醫理論來說,疳積即積滯和疳證的總稱。「積滯」二字含有積蓄和停滯的含義,是指小兒由於飲食不節,停聚胃腸,積而不消,停滯不化造成脾胃功能失常所出現的消化道及全身的病症;疳證是指小兒積滯日久,延誤失治,傷及脾胃,耗傷津液,熱從內生,進而傷及其它臟腑,出現的全身氣血衰弱病症。由此可見,積滯病情較輕,是疳證的前奏,疳證病情較重,是積滯遷延失治的後果,兩者聯繫緊密。
四:捏積的手法
捏積的基本手勢是把兩隻手呈空拳狀,小指、中指、無名指自然彎曲,食指半曲,拇指伸直並對準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
捏積時應從患兒尾椎和肛門之間的長強穴開始,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輕推患兒皮膚的基礎上與拇指一起將長強穴的皮膚捏拿起來,然後沿著督脈,自下而上,左右兩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後順序,自尾椎下的長強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當低頭時頸椎處有一個凸起較高的骨頭,醫學上叫做第七頸椎。第七頸椎下有一個凹陷,這個凹陷的地方就是大椎穴),這叫捏一遍。如此循環,根據病情及體質可捏拿4~6遍。最後一遍捏拿結束後,可用雙手的拇指腹部,採用揉、按同時並作的手法,對腰部的腎俞穴揉按數次,到此全部結束。
需要注意的有兩點,一是在實際捏拿當中,長強穴可能觸不到,所以捏拿的時候儘可能在腰底的部位就可以了。二是找穴位時所說的一寸半不是平常講的尺寸,中醫叫做手指的比量法,也就是患兒食指中間指關節的橫寬折作一寸為準。
捏積療法主要是七個手法並作在一起,推、捏、捻、放、提、揉、按一氣呵成。第一種手法是推法,拇指和食指合作,在皮膚上輕輕往上一推,皮膚就出現一處皺襞。第二種手法是捏法,把推起的皺襞捏拿起來,第三個手法是捻法,雙手拇指交替沿著督脈向上捻,當捻過去以後,皮膚恢復到自然狀態,放法就在其中了,捻的過程中有放的動作。下面是提法,在操作中默數一二三提。揉法和按法是整個的捏積結束以後的最後兩個手法,這兩個手法在腎俞穴上進行,腎俞穴在小兒腰椎二正中下凹陷旁開一寸半的部位,揉中有按按中有揉,揉按並作,自內向外,自下向上。如果手法正確,四五天後,孩子食慾會明顯增強。
此時需注意,第一,捏積刺激的是正中的督脈,施術者的兩個手指不能分開,分開以後就根本沒有刺激到督脈,就沒有效果了。第二,要根據皮膚和病情的輕重,剛開始的時候手法可以輕一點,讓患兒熟悉一下。第三,放法其實就是捏完以後皮膚恢復到自然狀態。第四,推、捏、捻、放這個過程,一般捏六次。從第二遍開始的任何一遍都可以加入提法,如果第一二遍捏完之後患兒比較適應了,則第三遍可以開始提,如果小孩哭鬧得比較厲害,可以到第三、第四遍提。
五:捏積注意事項
正患有某些急性熱性病的小兒以及背部外傷、感染或患有某些嚴重的皮膚病而出現某些背部皮膚破損,或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先天性神經系統發育不全、出血性疾病的患兒,不適宜做捏積療法。
六:我的一些親身感受
我家寶貝很喜歡我給她捏積,孩子身體還算健康。實在懶得捏了,就輕輕地撫摸她的後背,孩子很享受呢。捏積不僅適合兒童,對於成年人來說,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夫妻間可以互相捏,會發現,脊背上的肉很緊,那不是你胖了,是身體不健康的外部表像,一定堅持捏捏,一個月後,你會發現,你的身體會悄悄地變化!愛你的父母么,也趕快行動起來,給他們也捏積吧!
推薦閱讀:
※突發小病按穴止疼:按摩合谷穴可緩解牙痛
※被愛恨按摩過,女性的感情才像肉體般豐滿
※穴位按摩巧治各種鼻炎
※做足底按摩師是怎樣的體驗?
TAG:按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