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 | 費孝通筆下的鄉土中國

名師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漢族,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28年入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讀完兩年醫學預科,因受當時革命思想影響,決定不再學醫,而學社會科學。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36年赴英學習社會人類學,193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江村經濟》,該書成為歐洲一些學院人類學學生的必讀參考書,費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的人類學界的最高獎——赫胥黎獎。費孝通先生在民大生活和奮鬥了整整30個春秋,歷任學校第一任副院長、教授、名譽校長等職,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

主要論著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從實求知錄》《中國士紳》《論小城鎮及其他》等。

三勤

  

  費孝通有三勤,腳勤,腦勤,筆勤。

  腳勤:「真知亦自足底功夫。」

  「垂頭自惜千金骨,伏櫪仍存萬里心, 路漫漫其修遠,遙遙行程幾許,無以數計。」費孝通每年三分之一時間均在路途當中,行色匆匆,跑遍除台灣、西藏之外的祖國所有省、市、自治區。

  費孝通腳勤,最忌不動。他說他這匹「健碩的老馬」,還想走更多的路,來試試自己的腳力。他的學術研究和成就始於「行」,他的人生,也終於「行」。

  

  腦勤:「事迹易見,理難相尋。」

  費孝通腳勤,緣於他的腦勤,腦指揮腳。

  縱觀費老一生學術成就,有兩部代表作不可忽略:一是奠定他在中國社會學領域崇高地位的成名作《江村經濟》,一是完成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的經典著作《鄉土中國》。

  《江村經濟》是費孝通赴倫敦之前在江村所做調查報告的一個結晶,被他的導師馬林諾夫斯基譽為社會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被後學稱為「中國社會學派」的開山之作。

  筆勤:「處處留意皆文章。」

  「李白六十二,杜甫五十九。我年已古稀,虛度豈可究?夢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文章千古事,萬頃一沙鷗。」費孝通1983年在《江村偶讀》一詩中嘆道。這是他一生孜孜不倦學習、實踐、作文的一個生動寫照。這位江村的兒子,沒有虛度光陰。

  費老在《簡述我一生的寫作》一文里說:「我這一生一直在寫文章。」 14歲即在《少年》雜誌發表處女作《秀才先生的惡作劇》;晚年「狂來筆力如牛弩」,文思泉湧,滔滔大觀,不可遏也。

《鄉土中國》

  社會學有兩種研究方式:一種運用資料進行分析,一種是在實地調查,費選擇後者。費孝通從不說「你該怎麼做」,這讓他的觀點極易被基層接受。因此,費的「小城鎮建設」、「鄉鎮企業」、「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的理論才得以傳播。從1990年,邱澤奇就跟費孝通到各地調查,即便費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後也不例外。邱澤奇認為,這是費總能發現其他學者未覺察之處的重要原因。」

  費孝通曾告訴邱澤奇:學者要用老百姓明白的話,告訴他們還不明白的道理。費的著作,每個社會學科都能讀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但卻沒有一個專業術語。

  《鄉土中國》的寫作,頗有意思。那原是費孝通1947年在西南聯大開《鄉土社會學》一課的講義,雖是高頭講章,然而故事化,口語化,趣例多多,別有風味。當時《世紀評論》雜誌跟費孝通約稿,他就「隨講隨寫,隨寫隨寄,隨寄隨發」,凡14篇,遂成一書。多麼洒脫!

  「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是《鄉土中國》整本書都在嘗試回答的問題。書里講的鄉土中國,不是整個中國社會具體的素描,而是一種特殊的體系,它影響著中國的社會,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這種體系就是鄉土社會。

  為什麼說中國的基層是鄉土性的?中國人為什麼故土難離?為什麼有落葉歸根這一說法?為什麼法律訴訟在鄉下很難推行?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攀交情而不重視權利?什麼是人情社會?中西方的社會格局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別?這一系列的問題,費孝通先生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固而不變的鄉土社會

  鄉土社會本來就是個穩定的不容易改變的、不容易創新的社會,農業的特點是穩定,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複著耕作,思想觀念也就重複著不前進。

  中國社會的最基層是鄉土性的,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們靠土地為生,自給自足。直接靠農業謀生的人是「長」在土地里的,因為土地是固定的,村落里的居民也大多是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裡的。永遠生活在同樣的地方,不知道外面的生活是怎樣的,也就學習不到新的東西,靠著原本的經驗就能自給自足,創新也就不可能出現了,使得社會固而不變。

  鄉土社會是不變的,所以很重視傳統,重視經驗。在他們不變的生活中,很少有新的問題,祖輩的一切方法、標準以及舊傳統,都可以照搬過來解決當下的問題。所以在鄉土社會中長幼順序很重要,生活完全由傳統規定好了,只剩下教化。社會的新分子並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乖乖順服於這種年長的人的教化權利,等自己老了又可以掌握對年輕一輩的教化權,就這樣輪迴不變。

鄉土社會:禮俗社會

  鄉土社會的性質是「並沒有具體的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

  費孝通先生稱這種社會為禮俗社會,也就是「人治」;西方國家大多就是法理社會。「法治」並不是單純靠法律來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法律靠權力來支撐,人來執行;「人治」也不是單純的憑藉一個有權力的人的好惡來規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靠人內心的「克己」。

  中國的鄉土社會,其實很少有需要法治的時候,甚至排斥法治,因為在傳統的觀念中,人們自有一套規則範式,也就是禮制秩序。行為者自小就熟習這些傳統規則,他們並不問理由就認同,更像是一種教化,潛意識裡就覺得越軌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人們都認為,普通的矛盾,鄉土社會的傳統就能夠解決,除非是做了十惡不赦的事,否則是不需要打官司的。

  「維持禮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權利,而是在身內的良心。」良心也就是那一套固定的道德價值觀,在鄉土社會中,人服於禮是主動的,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價值觀念,其實也是從側面說明鄉土社會是一個變遷很慢的社會。因為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裡,傳統的效力不可能持續太久。法律並不考慮道德問題,也不是用來分辨是非,單純是為了維護權利和保護社會安全。

  費孝通先生指出,「禮治」也將會在社會的變遷中慢慢走向「法治」,不過要在鄉間推行司法制度,首先應該轉變社會結構,不然就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產生副作用,那樣不僅不能推動社會變遷,還會破壞了原有的秩序。

費孝通與老伴孟吟

  結語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這本書中很明確地勾畫出了中國基層社會的全貌,同時也提出了鄉土社會應該如何改變。雖然距離這本書發行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是再看這本書,他所提出的論點依舊能引人深思。


責任編輯/蘭天一 任靜

文/劉宇 於明洋

參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百度百科


推薦閱讀:

賈林州:混亂的鄉土與我們的未來
《大風》:「70後」女作家的新鄉土敘事丨劉瓊
[2017攝影大賽花園組] 我的泥巴小院 我那鄉土氣息濃郁的美花園
鄉土社會視角下矛盾糾紛解決路徑選擇研究
鄉土欄目《鄉村大世界》欄目簡介是什麼?

TAG:中國 | 名師 | 鄉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