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咳嗽
(前人每以有聲無痰、有痰無聲。細分咳嗽二字,今概不取。無聲即不得為咳嗽矣,且亦安能無痰?但多少、濃薄、難出易出有不同耳!)《素問》咳論分五臟、六腑、四時,以決其病之吉凶。凡百病皆以自腑入臟者為漸深,病獨以由臟出腑者為日久。蓋百病是邪氣內侵,咳是真氣外脫耳!咳之為病也,五臟皆為之振動,內氣不寧,漸離其根矣。今條析其證之輕重如左∶卒然咳嗽,連聲不可暫止者,此冷風隨呼吸而襲肺也。此風襲肺則咳嗽,襲胃則吐逆,吐逆更厲於咳嗽,殺人更速,故小兒當風飲食,最所忌也。急宜溫散,以桂枝為君,力制風木猖獗之勢。故凡風勢之來,其風之頭最厲,急入戶避之;即卒無可避,亦宜謹護口鼻為佳。
外感風寒,惡寒發熱,亦多有咳嗽者。此風寒由經入肺也,宜先表散,久則兼清降。其咳聲清響,而晝夜相等。經曰∶形寒寒飲則傷肺,咳逆而上氣。然飲冷是由胃絡入肺也,其聲略重,宜溫胃,略兼利濕。
有清晨咳嗽數十聲,吐出濃痰碗許而始安者,此胃中濕熱蒸肺也。聲如在瓮中者,經所謂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其咳聲沉重,治宜宣郁流濕;亦有寒濕致此者,但其痰較清,其聲略急,治宜溫健脾土也。
有咳嗽甚重,入夜尤甚,不可伏枕者。此腎水上泛,土弱不能行水,水氣沖肺也。聲重而又急,連連不絕,逼迫萬狀,氣不能續,治用仲景小青龍法、真武湯法,分有無外感而治之。
若水氣重甚,目下腫,如新卧起者,十棗湯以瀉之,輕則葶藶大棗湯,但必以附子白朮湯善其後,乃無餘患也。
有停食噯腐吞酸而作咳者,其證喉癢,而天明與日晡嗆咳較甚,此亦挾風濕而然也。治宜滲濕化食,溫化大腸。其病在胃與大腸之氣滯而水停也,宿食不盡,咳必不止。
有因燥而咳者,聲干無痰,斷續不勻,如為煙所嗆,亦無定時,時吐涎沫。治宜降氣養液。
此多由時氣亢旱,燥氣所傷也,過食爆炙者亦有之。靜卧則安,勞動則劇,與水飲晝平夜劇者相反。有陰火爍肺而咳嗽者,此勞氣也。其咳五更黎明,連連不絕,聲干少痰,喉中燥癢,由於腎竭肝虛,火升液耗,肺不能自潤也。喉中常覺有一點乾結,如樹皮草葉,咳咯不出者,是少陰少精不上潮而脈絡燥結者,非肺燥也。急宜滋潤肝腎,清宣肺胃,開結行瘀,殺蟲。凡風寒咳嗽,亦喉中作癢,但旋癢即咳,癢甚咳急;勞瘵咳嗽,漸癢始咳,咳緩癢微。
此為異也。
有喉中 然,似有物以梗之,頗礙呼吸,呼吸觸之,即偶咳一兩聲,言語發聲多不能暢,必先咳一兩聲,乃能出言。此脾濕不運,濁氣上蒸也。治宜健脾行滯,疏利大腸,使濁氣下降即愈矣。更有咽中如炙臠,如桃李核者,其病根亦如此,而甚焉者也。《內經》及《中藏經》、《脈經》多論此病,或以為腎,或以為膽,或以為肺,或以為大腸,或以為脾,有氣橫逆,有氣鬱結,橫逆即濕濁不降,鬱結者憂思莫解,大便必秘,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者也。(喉中 一證,《素問·咳論》以此為心咳之證。又曰∶心脈大甚,為喉 。《金匱》五水篇論此,為寒結關元,腎氣上沖。)若夫肺癰、肺痿,則由肺家燥熱太盛,實由脾家濕熱熏蒸太久,濁氣日增,清氣不復,漸致液竭血沸而腐敗矣。初起可治,宜清熱宣郁,養液行瘀。三消、五隔諸證,亦是如此。此血熱之所致也。
陳修園謂∶久咳肺燥,可用人蔘生津。此必病起風熱,素無水飲,日久風去熱存故也。
若風寒久咳,肺氣不降,水道不調,愈久而水邪愈盛,不能伏枕,夜無寧刻矣。水飲上射,浮熱逆升,俗每自謂熱咳,求用涼葯,醫亦以肅肺,自求速效,遂令風寒永無出路,而成勞損矣。故吾謂∶今日咳勞,皆小青龍證也。
推薦閱讀:
※痰多咳嗽怎麼辦?
※咽喉炎咳嗽,老中醫都喜歡用這個方法,喝一喝老咽炎兩三年不再犯
※止咳藥水為什麼大都是甜的?
※反覆咳嗽咳痰 警惕胸內甲狀腺腫
TAG:咳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