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怎麼選「神童」?

〖按語:我在新浪博客貼了一篇<<美國「神童」和中國「神童」的區別>>,反響強烈,很快就有3萬多點擊和200多個評論和留言。根據博友們的要求,我準備陸續推出系列帖子:<<美國怎麼選「神童」>>,<<美國「神童」練什麼童子功>>,<<美國「神童」怎麼學數學>>,<<美國「神童」怎麼培養創造性>>,<<美國「神童」怎麼做研究>>……從這一系列的帖子中,我希望博友們能發現一個問題:雖然我們無法為孩子選一顆神童的頭腦,但我們完全可以給自己的孩子實施美國一流大學的學生才能享受的基礎教育――只面向2%到5%的高智商孩子的「天賦教育」!〗

美國既為那些被一般學校淘汰的「差生」設立特殊的學校,也「明火執仗」地在全國50個州立法為2%到5%的高IQ孩子提供「天賦教育」。 其實,你只要到美國一流大學問一問,你就會發現:這些學生基本都來自各地的「天賦教育」班。 那麼,什麼孩子才能參加「天賦教育」班呢? 關於「天賦孩子」有很多描述,如:

具有天賦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發現。他們常常不是課堂里最聰明,最聽話的孩子。有時,他們會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取笑老師,嘩眾取寵。有時,他們又會坐在教室的角落悶不吭聲……(感興趣者可查閱上一篇帖子,恕不贅) 儘管這些描述很生動、形象,但要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並不容易。因此,選「神童」是一項既要服眾,又要講科學的工作。 美國學校為天賦班挑選學生有幾條大原則:

· 用多種衡量手段去尋找不同才能的天賦孩子(不能只講成績和IQ指)。

· 擯棄偏見去尋找具有各種背景的人才(說白了,是適當降低條件去考慮少數民族、貧困家庭、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的孩子,或殘疾孩子)。

· 用變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成熟過程中的興趣變化和發展(天賦孩子不搞「終身制」,原來是的將來可以不是,原來不是的將來也可以是)。

· 從發展的角度去發現孩子尚未顯露的潛能(強調的是「潛能」,而不僅僅是目前的表現)。

· 除智力外,還重視驅使孩子不斷努力的內動力(不培養聰明的懶孩子)。

在這些大原則下,如何篩選天賦班的孩子?各州、各學區、各校都有各自大同小異的辦法和標準。 一般來說,最基本的指標是全國或州的統考成績,或IQ指數。以我們所居住過的兩個學區為例: 甲學區有三項基本要求:一、歷年的全國或州的統考成績必須在98%以上;二、Homeroom老師(類似國內的班主任)的推薦;三、家長的推薦;乙學區除上述三條外,再加一條:參加學區自己出題的考試。 一般來說,每間學校都有特定的老師和領導負責識別天賦孩子的工作。 識別天賦班孩子的時間,少則幾天,多的兩、三個月。有的一經識別鑒定,立即可以進天賦班。有的學校則在下一個學年,才接納新發現的天賦孩子。 整個程序包括十多個環節。 1、開試驗課:該課程的設計是去引導孩子高層次的思維(如分析、推理、綜合),激發孩子的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表現,老師作出評價並存檔。 2、老師的觀察:在日常的學習及活動中根據特別設計的觀察清單,對孩子的天賦特徵進行詳細記錄,特別是記錄孩子在學習中顯露的潛能(即若隱若現,尚未完全表露的能力)。這對老師的要求非常高。已經是一匹人人都能識別的千里馬,誰都能當伯樂。伯樂的價值在於能識別那些別人無法識別的「潛能」。 3、不以考分為識別天賦孩子的唯一標準,用多元的手段去識別天賦孩子。因此,也要求家長和任課老師填寫調查表:

a、父母填寫調查表,幫助識別委員會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b、任課老師填寫調查表,然後送分管天賦教育的老師審核。 c、任課老師還寫一份描述學生在班上的能力和表現的觀察報告。

4、學生參加能力測試,檢驗語言能力、非語言能力以及數理推理能力。 5、學生歷年的各種統考成績在95%甚至98%以上。 6、非正式的面試,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興趣、創新能力和思維的深度。 7、天賦教育審核委員會對比、參考、綜合任課老師,天賦教育的老師,校長、學生顧問及專家的意見,審核各種標準和專項測試後,發通知書給家長。 當然,作為法規,在整個篩選過程中,學校必須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包括少數民族、母語非英語、家庭社會地位低下且經濟貧困、或者殘疾的孩子,等等。其實, 「一視同仁」對這些孩子來說,已經不公平。用英語來「一視同仁」地要求母語為非英語的孩子和母語為英語的孩子,這是不公正的。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做到「一視同仁」、不歧視,已經不容易了。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要求家長填推薦表。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要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個客觀的認識,並作出公正的評價和鑒定――要麼「內舉不避親」,要麼「大義滅親」,確實不容易。 另外,有的學校還讓同齡人填推薦表。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認識他人,無疑是一個深刻的自我教育的過程。

美國天賦教育的選材方式有其民主的一面,也有滑稽可笑的地方。比如,某孩子喜歡跑步,經常從學校繞道跑10來公里的鄉村公路回家。某年9月,學校開始選拔越野隊隊員,但使用的是一種僵化的累計點數的選拔方式。由於大多數同學都沒見過該男孩的越野跑,因此只有一個同學推薦他,他得了一個點數。有個老師曾經見過他追一條狗,似乎跑得蠻快,因此,投了他一票,他又得了一個推薦點數。父母知道兒子跑得快,因父母的推薦,他又得了兩個點數。在<<跑步技能>>的書面考試中,因為對許多跑步的術語和肌肉運動的知識,他不懂,只得了56%。最後,當他終於有機會跑步時,老師也只評價他跑步的體形和姿勢。最後,他總共只得了7個點數,離上線的15個點數相差太遠,被淘汰了。

這個故事看起來很可笑,但我讀了以後又笑不出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評選幹部、評選「三好學生」、評估德育操守等等,常常不是也用這種死板、僵化的量化點數方式嗎?

推薦閱讀:

北宋第一神童晏殊(6)
14,野田謙
13,尼可拉斯
品學兼優的天才神童,長大為何變成食古不化的臭嘴巴
26,康拉德

TAG:美國 | 神童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