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色,性也」——是人性,還是犬性?

時下一談人性,人們便會引經據典,說孟子云:「食色,性也。」又說孔子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分別出《孟子》《禮記》)

國人為什麼熟知這兩條語錄?大概因為半個世紀來,我們過分強調精神,過分壓抑人們的物質、情感需求,於是物極必反,要拿先哲的權威論斷來為「食色」正名吧?想想那些物資匱乏、談情色變的日子,五十往上的人恐怕還記憶猶新。

可以公開大談「食色」,標誌著社會的進步。媒體開闢了專門討論飲食和情感的欄目。「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貴族范兒也成了平民的追求。一檔光頭主持人的電視擇偶節目,幾乎火到天上去了!這是幾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不錯,食色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本能需求。「食」即飲食,民諺有云:「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有了食,才能保證個體生命的存活。「色」則指男女情慾,也屬人的本能,其結果則是繁育後代,種族的延續也就有了保證。——即是說,沒有「食色」,首先是個體難以存活,繼而是整個族屬要滅絕。難怪聖人也要肯定其正當性。

不過轉念再想,動物難道不也是這樣嗎?拿狗來說吧,那是雜食動物,鄉下的狗不但吃肉啃骨頭,餓了連穢物也不放過。城裡的寵物狗當然嬌貴得多,要吃買來的狗糧,據說還有不同的口味,待遇充分「狗性化」。

在「色」上,狗的表現同樣很「純粹」。君不見晚飯後人們紛紛到戶外遛狗,男女眾狗相見甚歡,追逐嬉鬧、吠聲盈耳,頗不「紳士」!——在那一刻,我就想:「食色,性也」不同樣適用於狗嗎?那麼人和狗的區別又在哪裡呢?

其實「食色性也」並非孟子的話,而是孟子的論敵告子的言論,孟子只是沒有反對罷了。結合孔子「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話來看,儒家並不反對「食色是人之天性(本能)」的結論。——所謂「大欲」,就是指最根本的慾望吧,沒有這樣的慾望,連人類都滅絕了,還枉談什麼人性?

不過儒家此言的忠告對象恐怕是當時的統治者,告訴他們:老百姓也是要吃飯穿衣、娶妻生子的,您在制定政策時,可要把這一點放在首位啊!——然而如果我們錯會了孔孟之意,把「食色性也」當作儒家對人性的規範或人生追求的目標,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儒家早就指出,做為一個人,光有「食色」是遠遠不夠的。人性中還有區別於動物的更高層次的東西,孟子把這總結為「四端」——即「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還為這四種人性表現一一找出對應的品質:惻隱(同情)是「仁」的開端;羞惡(羞恥)是「義」的開端,辭讓(謙讓)是「禮」的開端,是非(對錯)是「智」的開端。合起來,就是儒家所肯定的「仁義禮智」。沒有這四端,人也就「非人也」。

兩千年前哲人的理論,難免有不夠科學、欠缺嚴密之處。但我覺得作為人性的最根本的東西,孟子抓到了,而且抓得很准!例如,為了證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設譬說:假如你突然看到有個嬰兒就要掉到井裡了,你肯定會心中一驚(並大喊起來)——並不是你要跟嬰兒的父母拉交情,也不是你要在鄉鄰間博取美名,更不是你討厭孩子落井時的慘叫聲,完全是你人性中固有的「惻隱」之心在發生作用啊!一個人沒有惻隱之心,他就不是人!

孟子是那個時代的最佳論辯手!他以生動的比喻和強悍的推理,論證了人的同情心是先天就有的,「仁」是人性中的核心部分、華彩篇章!——曾看到一個日本侵華老兵的懺悔錄,說上戰場之前的軍事訓練課,就是用刺刀刺中國人活靶子。開始時於心不忍,難以下手,殺人後嘔吐、做噩夢。但隨著「訓練」的進展,人心也就變硬了。這就是侵略者的「去人性化」或稱「禽獸化」訓練,有些事必須先去掉人性中最根本的東西、把人變成禽獸或魔鬼,才能去干!

至於「羞惡」、「辭讓」、「是非」等,是否也都是人性中獨有的東西呢?我還沒有把握。因為有時覺得狗也可以有。鄰居家有隻小狗,天熱時剃了毛,竟不肯出門,是不是羞於把自己的「裸體」展現於眾夥伴之前呢?另一家鄰居有兩隻狗,無論飲食還是戲耍,大的總是讓著小的,似乎狗也不乏「辭讓」之德。——但至少惻隱之心是人所獨有的,可以視為衡量人性高度的一把標尺。一個人只要保有「惻隱」之心,不為物慾所蒙蔽,也便有了做人的牢固基礎。

衡量你是否尚存惻隱之心,只要時時反省,就不難察覺。例如,在炎熱的盛夏,你看到街頭赤膊的農民工在流汗幹活,你是心存感慨還是無動於衷?你若是位老闆,在為員工發放本來就不多的工資時,你是心懷愧疚、還是狠心剋扣?你若是位官員,你又是如何對待前來辦事的百姓?是儘力幫助還是很不耐煩地打發了事?——如果是後者,你就要小心了,說明你的同情心已接近消失,你的人性也有泯滅的危險!

怕只怕一些人的人性已經喪失了。譬如一隻小狗,當它吃飽的時候,還不怕把餘食分給夥伴。一些人卻不然,自己已經吃「頂」了,還要從別人碗里搶粥奪飯;又不僅限於食物,更擴展到金錢、物質、女色……不問來源,不擇手段,「損不足以奉有餘」,多到兒孫幾代都花不完……他還理直氣壯地宣稱:連儒家也肯定「食色」的正當性,我這樣做,正是毫不偽善的「純爺們」表現,這證明了我的能力!——殊不知他早已墮落到狗都不如的境地!

這些人這輩子可能壓根就沒考慮過人性問題——這也難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強調「鬥爭哲學」,痛批「人性論」,主張剷除一切「資產階級」「封建主義」的「人性」;什麼憐憫、什麼同情,統統是「虛偽」的,只有「鬥爭」才是永恆的真理,才「其樂無窮」!

以後撥亂反正,開始承認「食色」是人的正當需求,也確實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一些人卻又誤讀儒家經典,以為這就是人性的全部,大談特談,由開始時帶著解放的欣悅談,到後來口沫橫飛、侈談不已,談了二三十年,早已超出了一個人對食色的正常需求邊界!

回過頭來看,這中間缺少了什麼?缺少了至關重要的一課——「人性」的一課。即除了「食色」之外,人類對自己還應有更高的要求,也就是「人性」的要求!我們的老祖宗曾對此給予強烈的關切,孔孟之道的核心,其實就是討論「人之所以為人」的大問題。而儒家所總結的人性「四端」理論,兩千多年來也始終起著維繫人心、維繫社會的作用。只是在最近一個世紀,才遭到懷疑和削弱。我們今天到大街上去發問卷,恐怕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四端」為何物了。

不知道四端也就罷了,近年來,我們還不斷聽到相反的呼聲:有人提倡做人要有一點「狼性」,地攤上居然還有關於「狼性」的「專著」出賣,這不禁讓我脊背生風、不寒而慄!——狼是狗的祖先,難道我們還要學比狗更具獸性的狼嗎?

要趕緊補課,補上人性這一課!在我看來,同情心、羞恥心、謙讓心、是非心都是絕對的好東西,都是人類最起碼的道德訴求和行為準則。天生的也罷,後天修習的也罷,都是一個人所不可或缺的!缺了這個,就很難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好公民、好丈夫(妻子)、好父母、好兒女……

曾經有網友善意地提醒我:你的一些主張是不是有點書生氣啊?我認為不是。我的主張並不是什麼新鮮東西,例如我在這裡提倡的人性道德,我們的祖先已經呼籲了幾千年,全世界各民族也都是如此認識、如此踐行。對這樣的精神生活,我們暌違得太久了,已經有點不習慣啦!

不過現在補課還來得及,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孩子,也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

(本博客文章均為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
推薦閱讀:

世態炎涼,人性更需厚道
人為什麼會痛苦?
人間掙紮實錄
隨感—所謂麻木的看客
「完美受害人」 和 「群眾演員」

TAG:人性 | 食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