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那麼恨科舉?原來他祖父因科舉行賄吃官司,致使家道中落

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字以辛辣犀利見長,他的文字就是他戰鬥的武器。他將剖析對象對準了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比如他的著名短篇小說《孔乙己》,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

縱觀魯迅的一生,他對封建科舉制度就沒有產生過好感,並且一直是深惡痛絕。為什麼會這樣呢?一方面是他站在一個新的時代,看穿了科舉的本質,早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另外,有人說,這與他童年的經歷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他的祖父與父親就深受科舉制度之害,他的祖父因科舉行賄事件敗露,導致家破人亡。

魯迅的祖父名叫周福清,1838年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的一個在當地小有名望的大家庭里。做父母的當然都望子成龍,所以,從小,周福清就被送進學堂。周福清也確實是個好學青年,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於1871年考中進士、點翰林,從而步入仕途。

雖然中了進士、點了翰林,但是,周福清的仕途並不順利,因為,他生就了一張「臭嘴」,對當時的同事與領導左一個看不慣,右一個不順眼,所以,只做了兩年七品知縣,周福清就被人以「辦事糊塗」的名義給參掉了。

失業後的周福清靠吃老本度日,直到1888年才又被朝延授為內閣中書,在內閣干點抄抄寫寫的雜活。1893年,周福清的母親病逝。按時規定,周福清必需要「丁憂」三年,周福清只好辭職回家替母守孝。

周福清當時已是年僅60的人,守孝期滿後,能不能再找到一份工作事在現兩可,周福清老人又像他的父母一樣,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可是,論讀書,他的兒子不如他,雖然也很努力,但是,中了秀才了,便止步不前了。一個秀才,要想擠入仕途是萬萬沒有機會的,最多也就能跑到鄉下教教書啥的。

久在官場上行走,對於官場的潛規則周福清還是了解一些的。科舉考試看似嚴格,但是,也難免有人會從中發現「商機」,徇私舞弊。

賦閑在家的周福清也沒閑著,常常會從京城朋友那裡打聽一些「利好」的消息。恰逢慈禧太后六十歲大壽要開恩科,所以,鄉試得以提前一年。令周福清開心的是,這次京城派來杭州的主考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老同學(所謂的同學,就是同年,鄉試會試同榜登科者),杭州城有應試資格的秀才們就來求周福清利用好這一關係,大家還湊了一萬兩銀子給周福清做活動經費。

周福清當然明白這樣做的危險,但他與那幾們秀才都沾親帶故不好推辭,另外,他還有自己的私心,那就是自己的的兒子周伯宜(魯迅和周作人的父親)。現在既然有人願意出銀子,只要自己出面周旋說情,便可省去一份賄銀,是一舉兩得大好事。最終,為了兒子的仕途前程,他選擇了鋌而走險。

也許是老周該著要出事,這麼重大機密的事項,周福清竟然派去一個辦事不靠譜的家人陶阿順去辦理。當時,主考殷如璋正與副主考周錫恩聊天,家人竟然將當著周副主考的面把厚厚信封呈給主考殷如璋。殷如璋肯定知道是什麼意思,便將信封收下放在桌上,當然是想等周錫恩離開之後再拆開來看。

但是,陶阿順不懂大人的心思啊,心想我給銀子了,你得給我個收條,我好回去給老爺交差啊。於是小聲提醒殷如璋:「大人,這可是一萬兩銀子啊,怎麼連個收條也不給呀?」

這一下,事情就敗露了。殷如璋只好擺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公事公辦地差人將陶阿順拿下,「押交蘇州府收審」,陶阿順當即供出了背後的周福清。

陶阿順送信一去不回,周福清就已知道事情不妙,嚇得生了病,一個人逃往上海。周福清逃走了,他的兒子周伯宜被清朝官府抓進監獄頂罪。

後來,周福清自知此事最終是躲不過去的,為了避免牽累親朋和家人,就去縣衙投案自首了。雖然周福清因為「關節未成,贓未與人」以及「投案自首」,幸免於難,只落個「斬監候,秋後處決」的死緩之刑。

祖父落難,周家傾家蕩產,家道中落,魯迅作為長房長孫,感受最為深切,受盡屈辱。這使他很早便領略到仕途險惡和人間的虛偽、殘酷、不平、黑暗。

為了救出周福清,周家人拿錢上下打點,在老周被關8年後才被放出來。年已64歲的周福清回到家,被剝奪了應試權利的兒子周伯宜已經憂鬱而死,他的長孫魯迅也遠離家鄉,東渡日本留學去了。面對家道的破落,頗有恍如隔世之感。

推薦閱讀:

清官行賄
疑罪從無:被控行賄21萬、三次翻供經再審後終獲無罪
車曉前夫涉嫌向百餘官員行賄 夫妻豪華婚禮照被翻出[高清大圖]
行賄的刑法規制和法理思考 | 法學中國
供佛不是向佛行賄

TAG:官司 | 魯迅 | 行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