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樣讓壞情緒,變成我的好運氣的
在後台,經常有人問實用菌這樣一個問題:
「老師,您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也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嗎?」
這個時候,我通常是這樣回答:
「當然,心理諮詢師也是普通的一個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我們研究心理,並不是為了消除那些困擾我們的負面情緒,因為它是消滅不了的。但是如果對情緒足夠了解,我們還是可以掌控它的。情緒就像田野里的野草一般,任何人都沒有辦法阻止它的生長,但是我們可以收割它,不讓它蔓延和瘋長。」
那麼,我們具體要怎麼做才可以梳理好各種情緒,控制好衝動這個小魔鬼,不讓它給我們惹麻煩呢?
要想掌控好自己的情緒,首先我們要明白,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是怎樣處理情緒的。
比如當一個人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很憤怒,因為在我們看來,對方的行為是錯的;而當我們傷害到別人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很內疚,因為我們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錯的。
所以,對與錯是影響我們情緒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在家庭中,很多夫妻經常因為一些生活瑣事而發生爭吵。如果我們觀察一下他們的爭吵過程就會發現,之所以架越吵越凶,就是在兩個人的意識中,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的是錯的。所以我沖你吼,沖你凶就是合理的,你跟我凶就是蠻不講理。
當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憤怒是「正義」的時候,激烈的衝突就不可避免了。
而我們之所以執著於對錯,就是因為對的一方不需要做任何改變,而錯的一方需要否定自己,需要改變自己。沒有人喜歡改變自己,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是對的一方,別人是錯的一方,這樣自己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要求別人去改變,而把自己留在溫暖的舒適區了。
但是,用對錯來處理問題的代價是,容易讓兩個人形成一種對立和對峙的狀態。因此,即便是事情本身分出對錯很容易,但兩個人的關係註定會被損壞。
所以,當實用菌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因為某些事而產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感受時,會內心裡提醒自己:不要急著認定對方是錯的,而是要了解一下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做?
之所以這樣提醒自己,是因為一旦我們認定自己是對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懶惰」的心理。反正都是對方的錯,都是對方的責任,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對方為這一切後果負責就是了。
而當我拋開這種對與錯的觀念,去關注和了解對方發生了什麼的時候,我就會發現很多之前沒有發現的事情。
比如對方是怎樣想的,對方的感受是怎樣的,對方的內心真正在乎和渴求的是什麼。當我們了解更多的時候,我們就會他人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反應多了一些理解,甚至是認同。
在經典電影《教父》當中有這樣一句台詞:
「不要憎恨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其實在與人交往時,我們也要記住這樣一句話:
「不要輕易將別人當成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怎麼樣才不會把別人當成自己的敵人呢?就是不要輕易的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而是先去了解: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不要輕易給別人的言行定性,而是先弄清楚對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言行。
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所做的與我們內心所想的並不是一致的。
比如當丈夫晚上回來晚的時候,妻子經常會指責丈夫為什麼回來的這麼晚。這表明上看起來是責問,是在向丈夫發難,但是多數情況下,妻子的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是擔心,擔心丈夫的安全。
所以,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看到對方指責的語氣,就很容易理解為妻子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的辛苦,認為妻子是錯的。這樣,丈夫的心中就很容易激發出委屈和不滿的情緒,於是爭吵很容易發生。
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人讓我們不舒服的時候,要先去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的原因。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眼睛看到的,我們的身體感受到的和對方內心真正想的並不是一回事。
我們之前反覆講過一句話: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容易生氣,之所以和家人和朋友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就是因為我們對別人懂的太少了,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事情的表象。
電影《大話西遊》里有這麼一句話:
「以前我看事物,是用肉眼去看,但是在我用心眼去看這個世界時,所有的事物,真的可以看得前所為有的那麼清楚。」
其實心眼並不神秘,它就是我們心理學上常說的同理心,即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見對方的想法,體驗對方的感受。
當我們可以這樣去看待站在你對面的那個人時,在內心深處你們就不再是相互對峙的狀態,而是肩並肩站在一起的狀態。
這個時候,彼此怨恨的壞情緒,很可能就會轉化成彼此成就的好運氣了。
推薦閱讀:
※管不好情緒,你不能成為創新者!
※情緒也能影響壽命,笑一笑十年少是真的嗎?
※在情緒決堤之外看到真實的自我
※面對孩子,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明明知道,就是控制不住情緒,怎麼辦?上師嘎瑪仁波切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