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學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用藥經驗采菁

 

任繼學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用藥經驗采菁 (2011-04-25 00:02:51) 慢性腎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腎臟損害和進行性惡化的結果,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病,屬於祖國醫學中「虛勞」、「水毒證」等範疇。雖然腎臟移植手術和血液凈化技術的開展為CRF患者帶來了希望,但由於治療費用昂貴、技術複雜,具有一定的創傷性,故難以普遍推廣。著名中醫任繼學教授從醫50餘年,對CRF有著獨特的認識和豐富的治療經驗。 1、任教授認為,咽喉為腎之連姻,且咽喉為關隘,易為邪犯,少陰腎脈循咽喉,挾舌本。所以外邪入侵,從皮毛玄府而入,或從呼吸道而入,盤踞於咽喉,邪結咽喉之血絡或毛脈,鬱結不散,化生瘀毒,而生紅腫如蠶蛾,毒隨少陰經脈下犯腎之膜原、血絡,致病情加重,難以緩解。腎氣受傷,衛外不固,「毒邪入侵首犯肺衛,化火循經上逆入絡,結聚咽喉」(《瘍科心得集》),循經再傷及腎,致病情發展、纏綿,形成咽喉與腎的惡性循環,此為標本傳變之理。如明·楊繼洲《針灸大成》所說:「經絡外布一身,為血氣之道路也,其源內根於腎,乃生命之本也。根在內而布散於外,猶樹木之有根本,若傷其根本,則枝葉亦病矣。苟邪氣自外侵之,傷其枝葉,則亦累其根本矣。」 因此對於伴有乳蛾者,任教授常用金蕎麥、馬勃、桔梗、穿山甲片等以清熱解毒散結、驅邪外達以安正,否則貽誤時機,邪毒留戀,損傷腎體,加重病情。金蕎麥又名金鎖銀開,亦叫野蕎麥,味酸、苦,性寒,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治一切喉症」,為治療咽喉腫痛、喉症開關之要葯。馬勃「辛平輕虛,清肺解熱,散血止嗽,治喉痹咽痛,鼻衄失音」(《本草備要》),一可上療咽喉,二可下止血尿,體現了「清上治下」之理。桔梗「表散寒邪,清利頭目咽喉」,「為諸葯舟輯,載之上浮,至於至高之分成功(《本草備要》),用之一以利咽喉,二以散表邪,三以引領諸葯而為使。穿山甲片「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貫徹經絡,透達關竅,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醫學衷中參西錄》),曾有記載用炮山甲治療喉核腫大(《蠢子醫》)。對於慢性乳蛾纏綿者,加穿山甲片可收顯效。 2、CRF患者,因於脾腎衰敗,氣化無權,臨床上可出現大便秘結,濁陰難以從下竅而出,瀦留體內,致生他變,即「陰陽反作,病之逆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遇此,應用大黃通腑泄濁,使濁邪有出路,對於緩解病情是十分必要的。 本病總的趨勢為正衰邪實,多由虛損致實,正氣愈衰,邪氣愈盛。大黃「善於推陳致新,瘀血停於經絡,必得大黃以豁之」(《雷公炮製藥性解》),其延緩腎功能減退的作用已被證實,而生大黃性味苦寒,《湯液本草》告誡曰:「大黃恐寒則損胃氣,須煨。」《本草正義》載:「其味大苦,最傷胃氣,胃弱者得之,無不減食,且不知味……不可輕率使用。」《本草備要》亦說:「然傷元氣而耗陰血,……胃虛、血弱人禁用。」CRF患者久病體虛,用之不慎必傷胃氣、耗陰血,「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而重複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以元氣消耗,折人長命」(《脾胃論》),而有「虛虛」之弊,正如《醫宗必讀》所說:「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 有感於此,任教授採用秘制大黃法炮製大黃,該方法見於《清太醫院秘錄醫方配本》之「秘制清寧丸」,「天地之氣則隨陰陽寒暑之令,人之稟賦亦從生克制化之源,內合五臟,外應五行,則有周流循環不已之數。即人之五臟六腑,使陰陽之氣各有升降之理,上下交泰,人身清寧矣」。可見秘制清寧丸是為順應人生理之常而設,可「升清降濁,明目目眩,滋潤臟腑,通利關節,……功能盡述,效莫大焉」,「可以常服」(見《歷代宮廷秘藏醫方全書》)。任教授針對CRF的病機特點,在此法基礎上,於第一次用炮附子煎汁拌大黃蒸制,以制其寒性,使之更加適於CRF患者服用。生大黃經秘制大黃法炮製成後,其苦寒之性得除,用之不傷氣、不傷津、不損陽,可引邪外出,避免了因應用生大黃所產生的副作用,從而提高療效。 3、蛋白質屬於人體之精微物質,即是「脂膏」(《靈樞經》),由腎封藏。任教授認為蛋白尿的形成,是由於血液稽留、為腫為毒,毒邪傷於腎之血絡、膜原,導致血脈腫脹,脈絡膜變薄、破裂,造成腎失封藏之功及血脈、血絡之能,不能約束腎精之閉藏,精微外溢,下輸膀胱則隨溺而出,即為蛋白尿。雖臨床表現為蛋白尿,但血積毒蘊實為蛋白尿生成之因,而土茯苓可「除濕消水、去清分濁」(《本草求真》),「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以滲利下導為務。」(《本草正義》),毒去則血絡、膜原得復,腎精得以封藏,蛋白尿得消。 《本草綱目》載:土茯苓「甘、淡、平,無毒,味如薯蕷,亦名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糧充饑,……尚有仙遺糧、冷飯糰之名」,可長期大量服用而無毒副作用。經臨床證實,大量應用土茯苓對消除蛋白尿確有良效。 4、「久病入絡」的學術思想於《黃帝內經》開其端,《金匱要略》血痹諸方見其用,至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葉氏認為,病人失治、誤治,或病勢纏綿,日久不愈,邪氣久羈,必然傷及血絡,他多次指出:「百日久恙,血絡必傷」,「經年宿病,病必在絡」,「久發頻發之恙,必傷及絡,絡乃聚血之所,久病病必瘀閉」,「久病在絡,氣血皆窒」,敗壞形體而轉化為毒,其病勢多沉重纏綿,正如《張聿青醫案》所說:「直者為經,橫者為絡,邪即入絡,易入難出,勢不能脫然無累。」在治療上,葉氏指出:「初病治氣,久必通絡。」 CRF可由多種疾病(如慢性淋證等)不解,伏邪發病而來,即「初感治不得法,正氣內傷,邪氣內陷,暫時假愈,後仍作者,……或已治癒,而未能盡除病根,遺邪內伏,後又複發」(《伏邪新書》)。《臨證指南醫案》有「腎絡」之稱,「凡人臟腑之外,必有脈絡纏拌,絡中乃聚血之地」,由於氣化功能失常,造成絡脈氣滯、血逆、水津代謝障礙,聚而為痰為飲化毒,毒害大絡、小絡、孫絡,即「久則絡血瘀氣凝滯,……瘀濁水液相混」。對於此,任教授採用橘絡、赤芍、丹參、地龍、水蛭等以入經絡、行滯氣、通血絡,其中,「橘絡專能宣通經絡滯氣,祛皮里膜外積痰,活血」(《本草綱目拾遺》)。 5、西醫學所說的「血肌酐、尿素氮」的異常增高,以及「代謝性酸中毒」,是由於毒邪不解,命火受損,相火式微,下不能溫腎,中不能煦脾養胃,上不能溫潤於肺,導致人體氣化代謝功能障礙;又因久潛邪毒,損害腎水、精、氣,發生水精代謝失常,產生水毒、痰濁、涎毒等蓄積於體內,不能正常排泄而成,即「氣鬱不通暢,如食物在器復蓋而自酸」(《醫學正傳》),產生酸腐之毒。 酸氣收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辛勝酸」,任教授推而廣之,以半夏、乾薑辛以勝「酸」,「辛散其表裡怫鬱之氣」(《東醫寶鑒》)。半夏「辛溫,能走能散,和胃健脾,除濕化痰,發表開郁……能行水氣,以潤腎燥,利二便」,乾薑「辛熱,逐寒邪而發表溫經,……開五臟六腑,……宣諸絡脈」(《本草從新》),二者合用可開鬱結、通腠理、暢血絡,則辛以散之,酸性代謝產物自除,如《本草綱目》云:「但言補之以辛、甘、溫、熱及氣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瀉秋冬收藏之葯也,……但言補之以酸、苦、咸、寒及氣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沉降,便是瀉春夏生長之葯也。……酸收也,其性縮;辛散也,而行之也橫。」 昆布、牡蠣皆屬水族,「稟乾剛之氣,得坎水之精,體剛質柔,味咸而淡,能攻堅軟堅,能燥濕清熱,……濕熱者、血燥結塊者,用之尤宜」(《醫原》),其中牡蠣為「腎經血分葯」,可「摩宿血,消老痰」(《本草蒙筌》),經醋制則「酸能軟堅」,且醋可「散瘀解毒」(《本草備要》)、「措五味以適中」(《東醫寶鑒》);昆布為消堅要品,牡蠣「佐昆布則去水為多」(《醫藥淺述》)。二者攻堅軟堅,以通絡隧;祛瘀化濕利水解毒,可以祛除經絡中之痰濕,助濁邪排除,則濁毒能有出路而不致停積不化,對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有效。大豆卷甘、平,無毒,可「消五臟留滯,胃中結聚,益氣出毒,潤皮毛,被腎氣,可消水病脹滿」(《本草綱目》),「破惡血」(《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通絡祛毒,利水除滯,對降低血肌酐、尿素氮亦有效,可以為訓。 6、腎衰水濁之邪壅滯,胃為腎關門,中焦脾胃所主,水毒犯於中焦,胃不能司開合,激惹胃氣上逆,故見噁心嘔吐;清氣在上,濁氣在下,而生腹滿腹脹,患者因此而不能進食,衰竭日甚。《肘後備急方》有記載用枇杷葉、蘆根治療「食後喜嘔吐者」,任教授取之用於CRF所致噁心、嘔吐。枇杷葉「氣薄味厚,陽中之陰,治肺胃之病,取其下氣之功,……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本草綱目》)。腎衰,濁毒瀰漫,上犯於肺,肺無肅降之力,氣化不宣,導致中焦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而上逆,《本草求真》載蘆根可「治心膈氣滯、煩悶不下食」,由於「蘆中空,故入心肺,清上焦熱,熱解則上焦之氣行」(《本草備要》),故肺行肅降之令而助胃氣下降。

 

您好:歡迎您光臨銜的圖書館!

推薦閱讀:

過於強大的妻子,容易使丈夫功能退化
如何讓家裡的鞋櫃區域美觀且兼具功能性?
解疑釋惑:嗜酒·脂肪肝·肝功能衰竭
肩關節功能鍛煉

TAG:經驗 | 治療 | 慢性 | 用藥 | 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