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城鎮化中守望最純的鄉愁
天堂小鎮博鰲街景。吳坤哲攝本報記者唐園結 操戈 馮克一個個特色濃郁的城鎮如一粒粒珍珠,鑲嵌在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彰顯著地域個性,傳承著文化記憶;一座座功能各異的國家農業公園裡,整潔的村容村貌、綠意盎然的田野風光與古樸的民風民俗相映成輝;一條條散發熱帶風情的綠道將城市、小鎮、村莊串成一體,亦城亦鄉的不只是風景,更是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這些都是海南省瓊海市2012年以來,推進新型城鎮化、打造「田園城市」理念「繪」出的美麗圖景。市委書記符宣朝對記者詳解了有瓊海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不攤大餅,不逼農進城,不搞以城吞鄉,保護和尊重現有農村地形地貌、田園風光、農業業態和生態本底。核心就是協調推進現代城市功能聚集提升並向農村延伸覆蓋,讓城鄉居民均等享受城市生活的品質和田園風光的滋養,共同守望最純的鄉愁。不到兩年時間,人民群眾已經實實在在感受到新變化,初步享受到城鎮化的實惠。與2012年相比,瓊海2013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增長1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2%。其中,農民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量全省排名分列第一、第二。記者近期走進這座被稱為「海南東海岸明珠」的美麗城市,希冀解碼瓊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和經驗,為同類地區實現綠色崛起提供借鑒。不砍樹,不拆房,不佔田,就地城鎮化——繞開走規模擴張型城鎮化的老路子,不再讓廣大農村湮沒在城市擴張的汪洋中,使村莊的基礎設施功能達到城區水平;讓農民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質,使市民感受到鄉村的生活氣息作為博鰲亞洲論壇的舉辦地,昔日的小漁村博鰲一夜成名。論壇當初為何要選擇落戶在這個連地圖上都很難找到位置的偏僻漁村?論壇發起人曾說過一段話:「因為這裡的資源稟賦、生態環境、人文環境非常好,湖泊眾多、河流密布,熱帶綠色農業遍布田野,村莊掩映在綠樹之下,民風淳樸。」其實,在海南全省各市縣中,瓊海的區域優勢和自然條件都不是最好的,不能和海口比大,不能和三亞比海。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改變近年來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大而不強,工業小而不優,新興服務業不成規模,財政支撐產業單一、過度依靠房地產的現狀,實現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經過一番思考和論證,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人文優勢,吸收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概念,2012年,瓊海市委、市政府把城鎮化與國際旅遊島建設兩大戰略有機嫁接,提出「不砍樹、不拆房、不佔田,就地城鎮化」的理念。「這是我們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之初就定下的基本原則。」符宣朝解釋說:「不砍樹就是保護生態的紅線,不佔田就是敬畏自然的紅線,不拆房就是民生和諧的紅線。除非是重要公共服務設施、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政府不再拆遷農村房屋,而是完全尊重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方式,對農村基礎設施進行就地提升和改造,讓農村就地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以這一底線思維為前提,瓊海對全市進行整體規劃,以市政府所在地嘉積鎮為中心,分步推進其他鎮場建設,形成1個中心城區、12個鎮場區、上百個農村新型社區和居民聚居點構成的城鄉統籌發展體系。在城鎮化建設中,瓊海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致力於把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生態文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等戰略有機統籌在一起,讓農村和城市享有同等標準的基礎設施。首先,就是加快完善城鄉交通、能源、通訊、供水、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把水、路、電等城市基本設施延伸到農村。2013年,瓊海將超過80%的新增財力用於社會事業和民生保障。在農村新鋪設自來水管網239公里,6.5萬人受益;完成20個村衛生室醫療業務用房,並實現全市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全覆蓋;中原、博鰲、潭門等8個鎮的生活垃圾得到全面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在嘉積鎮數十個村莊的村道上,可以看到有序擺放著的垃圾桶,環衛工人開著保潔電瓶車清掃作業,垃圾收集壓縮車和洒水車每隔2到3天進村進行垃圾收集和消毒處理。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瓊海通過農村暢通工程、田園通道、景觀通道、慢行車道等配套設施,把城市、景點、公園、村莊、美食、民俗、歷史文化、民居風情、生態景觀等串聯起來,通過對散落的村莊連片開發,把深藏於鄉野的這些「明珠」串起來,保留住了最純的鄉愁呈現給遊客。目前,規劃長度300公里的綠道系統基本建成,涵蓋了核心區最優質的旅遊資源,包括嘉積周邊9個鎮,沿著萬泉河繞行一圈。連接嘉積鎮與博鰲鎮的嘉博綠道長20公里,用彩色透水瀝青鋪就,宛如一條斑斕的絲帶,悠然穿過禮都村、上埇村、多畝村等多個特色村莊,一路蜿蜒至博鰲風情小鎮。騎行其間,綠樹紅花清風相伴,滿眼皆是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風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農民就地城鎮化的重要一環。在瓊海村級組織中,距嘉積城區最遠的有80多公里。以前老百姓辦一件事兒,要從村裡到鎮里再趕到城裡,還要再跑幾個部門。目前,瓊海已建成運行148個基層便民服務窗口,集政務服務、涉農信息發布、法律諮詢、科技務農和社會事務服務為一體,老百姓不出村、不出鎮就能把想辦的事情就地辦好。優質服務促進社會和諧,2013年瓊海社會治安狀況和社會環境均居全省第一,被授予「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市」。城鎮化的基礎和關鍵是產業支撐。依託國家農業公園和風情小鎮建設,瓊海以旅遊業為龍頭髮展第三產業,帶動第一、第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最具借鑒意義的是,瓊海將城鎮化建設系統細化為「雙百項目」,即100個政府投資項目和100個社會投資項目,通過政府投資同步引導社會投資。如潭門鎮已吸引外來資金25億元,潭門漁民文化廣場、沿海主題森林公園、漁民新村等項目正在引領建設新熱潮。經驗一:為保證特色城鎮化的順利實施,在堅持底線思維的同時,瓊海從經費、項目、機制、人才等多方面進行創新實踐。政府每年拿出2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小城鎮建設,整合交通、國土、建設、旅遊、農林水等單位的涉農資金,集中投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開拓資金籌集渠道,實行公用事業「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原則,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投資體制;科學策劃項目,全市100多個項目形成策劃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循環局面;調配一批年富力強、有基層工作經驗的中層幹部充實到鄉鎮班子,抽調國土、規劃、發改、旅遊、鄉鎮等單位業務骨幹成立城鄉統籌辦公室,每周開例會統籌安排項目建設,開闢綠色通道,特事特辦,形成便捷高效的服務發展環境。國家農業公園是農民希望的田園,也是市民休閑的景區——把農莊當景點建、把農業基地當公園辦,變傳統的行政村為經營村、變傳統的耕作農業為觀光休閑農業;農民由單一生產性收入轉為經營性、財產性、工資性、生產性四項收入,增收擴面提速嘉積鎮北邊的龍壽洋,是瓊海市區面積最大的連片土地。眾多房地產開發商看中了這塊土地,但瓊海市委、市政府寸土未讓,就地規劃建設了一個萬畝田野公園——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的重要舉措,瓊海依託熱帶高效農業發展好、生態保護好、田園風光好的資源,把全市劃分為「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熱帶濱海國家農業公園」和「萬泉河國家農業公園」等3個大片區,總面積近15萬畝,涉及農村人口10餘萬人。走進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由仿生樹榦組成的大門,面前是一片精緻打造的小花圃,竹欄籬笆內儘是綠草鮮花。沿著花壇小徑再往前走,就來到一個用實木搭建的觀景台。憑欄遠眺,眼前是開闊的田野,分割整齊的田塊中,品種各異的蔥綠瓜菜旺盛生長,點綴其間的荷田裡,嫩荷隨風搖曳。田間道路整齊悠長向遠方延伸,路上有三五成群的遊客,或騎車慢行,或休閑漫步,也有在池塘旁凝神垂釣的,還有在提著籃子採摘瓜菜的,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田園美景,真是一座天然而別緻的大公園。瓊海將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使用作為提升國家農業公園品味的重要措施來抓,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推廣良種良苗,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同時,通過農產品品牌打造、基地帶動和企業營銷等方式,打造了「中國胡椒之鄉」、「中國珍珠番石榴之鄉」、「中國火龍果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蓮霧之鄉」五個特色農產品基地品牌。還以此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已成立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3家,連結農戶3.95萬戶,種植面積6.5萬畝,帶動農民增收8124萬元。禮都片區是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核心區域的一個示範點,以「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造蘭花基地、草莓基地、蓮藕基地、大棚蔬菜基地、檳榔園景觀區、龍庄湖水生植物觀賞區、垂釣區等等,發展特色農業。禮都村利群蘭花合作社由村民李昭鑫帶領6戶農民社員組成,2012年底建起蘭花大棚,現已有商品花出售,10枝一把,每把35元。「每畝種蘭花9000株,每株一年平均可開花1.5枝,畝產值達5萬元,畝純收入可達3萬多元。」合作社技術員鄭淑娜說,得益於國家農業公園開園,遊客增多加上網上直銷,銷售基本沒有問題。「不改變農民的土地產權,鼓勵農民就地實現生產方式轉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使他們從城鎮化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參與者。在此基礎上,按照市場的法則,在農村引入新業態,引導傳統農業向休閑觀光農業、高效農業發展,吸引遊客觀光旅遊,體驗鄉村生活。」這就是符宣朝向記者講述的國家農業公園的發展理念。在多文村村口的灰瓦白牆上,醒目的「孝悌誠信,禮義廉恥」隸書大字,彰顯了村民對傳統文化的珍視。而村頭「三哥客棧」、「福嫂廚房」、「通秀鄉妹」、「柏記老廚」一連串新開張的農家樂餐飲店的醒目招牌,給這個平靜而古老的村莊注入了商業氣息和新鮮活力。村民黎文福是農家樂餐館福嫂廚房的老闆兼掌廚。他告訴記者,開這個餐館基本不用投資,客人少就在自己家裡就餐,多了就在門口的大榕樹下擺開桌子。老婆和孩子當幫手,不用另雇服務員,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加上自產的有機農產品,特色風味加優惠價格是最好的招牌。他滿心歡喜地說,今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20天就掙了兩萬多元。瓊海國家農業公園的建設,激活了農村第三產業,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回歸,讓農民在家門口既能實現就業又可享受合家團聚的天倫之樂。王英才、王英武兄弟倆,是龍壽洋上埇村人,原來在深圳打工,現在景區遊客調度中心開電瓶車,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他們說雖然比深圳掙的少一些,但在家鄉打工,不用租房,回家吃飯,開支少了很多,更能照顧老小,比在異鄉強多了。國家農業公園的建設,把農民從單純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通過鋪面經營、土地出租、打工、種植等多種渠道增加收入,增收速度明顯加快。2013年,瓊海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256元,比海南全省平均水平高出956元。經驗二:國家農業公園是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的一種全新業態。瓊海依託良好的生態資源以及現代高效農業,充分挖掘具有熱帶農業特色的鄉村旅遊潛力,按照「一片果園就是一個景區,把農莊當景點建,把農業基地當公園辦」的模式,把創建國家農業公園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手段,以旅遊業的理念和營銷手段來包裝和充實農業,打造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產業化功能、旅遊功能、休閑功能和運動功能的城鎮化鄉村綜合載體。鼓勵農民開辦家庭農莊、採摘園、漁家樂,發展新型體驗式農業莊園,讓農民直接參与國際旅遊島建設。農民既是股東,也是員工,享受鄉村旅遊帶來的雙重福利,實現就地就業、增收致富。一鎮一特色,一鎮一產業,一鎮一風情——作為連接城鄉的紐帶,將全市12個小鎮打造成為傳承本地文化、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充分挖掘各鎮資源稟賦,擴寬創業和就業空間,讓當地百姓實現就地城鎮化、就地市民化、就地現代化如果說瓊海的國家農業公園建設是新一輪城鎮化建設的基礎,美了鄉村,富了農民;那特色風情小鎮建設就是瓊海新一輪城鎮化經濟增長的龍頭和引擎,強了鎮墟,利了政府。瓊海以萬泉河為主線,將兩岸12個鎮作為城鎮化建設的平台和抓手,一批特色風情小鎮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城鎮面貌煥然一新,吸引力和競爭力增強,外來消費不斷增加,成為農村轉型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有效載體,並以充足的內驅力保證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千年漁港小鎮潭門的風情小鎮建設是最鮮活的範例。潭門鎮原本只是一個靠捕撈為生的小鎮,歷經艱險的遠洋捕撈也只能讓漁民維持溫飽。隨著新一輪城鎮化建設從農村向鎮墟推進,這個平淡無奇的漁港小鎮吸引了7000多名外出打工人員迴流就業。去年,小鎮從業者達1.5萬人,200多家加工廠創造了近30億元的產值,潭門實現了從漁業小鎮到以紀念品加工業為支撐的旅遊小鎮的華麗轉身。人均收入增加4000多元,農民增收幅度達到13%,全省排名第一。潭門鎮鎮長楊峻表示,這一現象歸因於潭門打造南海漁業風情小鎮的重要成就。他說,正是新一輪城鎮化建設的勁風催生了潭門鎮旅遊海產品工藝加工業,並迅速成長為新的支柱產業。貝類工藝品商店從之前的35家發展到現在的310家,商店每月平均純收入由原來5000元左右增至現在的10萬元左右。經濟增長的背後是勞動力的回歸、農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生活條件的改善,而由此帶來的農民就地城鎮化、市民化和現代化正是衡量城鎮化成敗的重要標誌。一年多來,在潭門鎮,新型城鎮化建設帶動百業興旺,就業人數猛增。於是從香港、北京、深圳、海口等地,在外務工的潭門人紛紛回來了,他們在家門口享受著打工或創業的快樂人生。潭門村黨支部書記王書南介紹,該村從外地回來經商務工人數有150多人,「他們原來大都在外寄居在城市擁擠的出租房內做小生意或打工,現在卻可以住在自家寬敞的房子里,出門口就有錢賺,誰還想出去呢?」這其中就有潭門村村民鄭堅的兩個兒子。大兒子鄭在喜、小兒子鄭在興曾在深圳合開一家工藝品店。2013年初,借著風情小鎮建設東風,鄭在興率先回來,在鎮上開了一家海鮮酒樓,生意紅火。隨著貝類工藝品店在潭門全面飄紅,鄭家也決定開一家同類店鋪。在誘人前景的召喚下,鄭在喜去年年底也回到家鄉,與家人共同經營酒樓和店鋪。如今行走在潭門鎮上,可以看到許多新店鋪正在興建中。符永佳的工藝品店就是今年3月開張的。小學移居香港、當廚師多年的他也是潭門村人,今年26歲。在自己的工藝品店裡,他邊聽音樂邊說,香港的工資雖然不低,但消費水平高,工作很累,回鄉能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安頓。潭門鎮黨委書記龐飛介紹,城鎮化的成功為年輕人返鄉提供了廣闊舞台,青年們則用新理念回饋城鎮化建設。30歲的王振忠曾是北漂歌手,如今回到家鄉潭門開了家工藝品店。他說,儘管產業很發達,但多數店主的品牌意識淡薄,因此,他堅持做自己的原材料加工廠,並請香港知名設計師參與產品設計,凸顯潭門「更路簿」文化傳統。與此同時,瓊海的風情小鎮建設還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鎮化全過程,充分挖掘12個鎮的歷史和文化,充分尊重各鎮百姓的生活傳統和習慣,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傳承地方歷史文脈,塑造各鎮風情特色,讓當地百姓在城鎮化建設中充滿歸屬感。作為博鰲亞洲論壇所在地的博鰲鎮,是一個開放度和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地方,也是瓊海市對外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平台。所謂「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瓊海把本地民居文化中最經典的青磚、雕梁、脊帶和翹頭等要素,融入到博鰲風情小鎮的建設上,提升鎮墟的文化品味,讓本土化與國家化既形成鮮明對比,又形成美好對接,並為其取名「博鰲天堂小鎮」。此外,中原鎮有悠久的下南洋傳統,在外的華僑比在本地居住的人口還多,而且很愛故土,積極支持家鄉建設,華僑醫院、華僑中學、自來水廠等都是華僑捐資建設起來的。瓊海就把中原鎮打造成「南洋風情小鎮」,就是要讓當地的百姓感覺遠方的親人就在身邊,也讓逢年過節回故鄉探親的華僑感到濃濃親情。經驗三:瓊海構建了一條「就地城鎮化、就地市民化、就地現代化」的城鎮化路徑,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核心就是提供產業支撐和充足就業,使當地百姓可以有尊嚴地幸福生活。通過風情小鎮的建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鎮產業體系,合理的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了小城鎮的產業承載力,在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最難能可貴的是,瓊海實踐還將「以人為本」和「以文為基」充分融合,將文化傳承保護與產業發展完美結合,注意保留村莊和城鎮的原始風貌,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小鎮。在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融入現代時尚元素,形成了一種坐落於原有傳統文化形態特徵上的現代生活方式。「新城鎮化建設不是讓農村『消失』,而是要把農村建設得更加美好,讓農村和城市生產生活環境的差距縮小,使城市人嚮往農村」,這是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發出的號召;「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充滿詩意的期待。如今,這些號召和期待,正在瓊海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慢慢變成現實。「在城鎮化中守望最純的鄉愁。」如今的瓊海,人們在城市裡就可以感受到鄉村田園氣息,農民同樣享受到城市文明的品質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現代城市文明與傳統鄉村文化高度融合。瓊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路徑,對資源稟賦相似的海南各地具有普遍意義,對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好、旅遊資源豐富的同類型城市同樣具有示範作用,而通過博鰲亞洲論壇這一窗口,也必將讓全世界感受到中國以人為本、綠色崛起的鮮活實踐所散發出的動人魅力!
推薦閱讀:
※旅遊型城鎮化高峰論壇
※「圈縣」:尋求新型城鎮化的破局之道
※龍岩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新型城鎮化與教育空間布局優化
※高福瀾:沃爾瑪城鎮化改造,在華的7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