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望遠鏡改變的國度(駐外記者手記)
我在智利北部的帕拉納天文台採訪時,大約是下午五六點鐘,陪同採訪的工作人員弗朗西斯科一直催我,「快點,來不及了!」背著相機和三腳架跟他一路小跑到了平台,他氣喘吁吁地指著遠處,「看,日落!」
眼前的一切都被籠上了溫柔的粉:腳下的山脈、遠處的太平洋,還有身邊的天文學家們。對他們來說,每一天的落日,就像一場盛大的儀式,宣示著探索宇宙又一次新的開始。在我們身後,望遠鏡的大眼睛已經緩緩睜開,目光投向遙遠的天空。這是南半球最大的光學望遠鏡。
從帕拉納出發一路向東,我們帶著氧氣筒,登上海拔5000米的查南托高原,阿爾馬天文台就在這裡。它由66個巨大的「白盤」組成,這個直徑16公里的望遠鏡陣,是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是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等。
在當地語言中,「查南托」的意思是「起飛」,人類也正由這裡「起飛」,探索未知的宇宙。對天文學家來說,智利是天文研究的聖地。智利北部的沙漠,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地方之一,「比撒哈拉沙漠乾燥20倍」。乾燥的氣候再加上該區域眾多高海拔地區的存在極利於天文觀測,尤其是阿爾馬天文台所在的5000米高原,其高度超過了40%的大氣層,避免了因過多的水分子干擾望遠鏡工作。
除了極佳的觀測條件,智利政府還為外國機構在智建設天文台提供了許多優惠政策:比如天文台建設所需材料、設備可以免稅進入智利,此外還免費給天文台等機構提供建設天文台的土地。這些優惠政策使得天文台在智利的運營維護費用大幅降低,有學者做過比較,以歐洲南方天文台正在建設的極大望遠鏡為例,其每晚的運行維護費用,在智利是50萬美元,而在美國夏威夷和西班牙則需要七八十萬美元。
據預測,到2025年,智利將擁有全球75%的天文觀測能力。在自然條件和政策優惠的雙重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天文研究機構在智利選址建設望遠鏡。望遠鏡的落戶,極大地促進了智利的天文學發展。為回報智利的優惠政策,各天文台會分給智利10%的觀測時間。對於天文學家來說,觀測時間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這10%的觀測時間成為推動智利天文發展的關鍵因素。在過去的20多年裡,智利設有天文學系的大學從1所增加到13所。對於智利來說,由於望遠鏡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頂尖學者專家來到這裡工作,這也促使智利的科研水平全面迅速發展。
站在5000米的阿爾馬天文台上,我想起那個被問過許多遍的問題,天文學為什麼如此重要?我們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在那些可能永遠無法抵達的星球上? 「天文學旨在滿足我們對所處世界的基本好奇心,並回答『大問題』。」天文學家瑪麗莎·羅森伯格說。宇宙如何誕生?人類從何而來?這些問題對於人類發展至關重要,而通過望遠鏡的「目光」,每一次探索,每一個發現,都將讓我們更加接近這些問題的答案。
推薦閱讀:
※一個記者的城市觀
※【訪 談】一生一首翰墨詩——周慧珺訪談 ■本報記者 韓秀芳
※2009年的一則新聞
※趙長鵬吐槽主流「記者」:都沒買過幣,整天寫個啥?
※外管局就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答記者問